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韩信背水一战成功了,马谡学他用这套路却败成这德行? 第1页

     

user avatar   liang-yan-pi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马谡错估了双方的实力。

很多人分析韩信背水阵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铁一般的战场事实:赵军全军倾巢而出仍然打不赢背水列阵的韩信军!这才有了想调头回营发现老家被偷了的戏剧性溃败。如果韩信部队扛不住赵军的全军突击,早被赶下水喂鱼虾了,你区区一点骑兵占了别人营垒又有何用?背水阵的用意,“激发军队的斗志”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对手放松警惕,把对手主力引诱出来,保证“一战功成”,毕竟李左车的建议还是很让韩信忌惮的,韩信远道而来,利在急战,如果不能迅速拿下赵军,后勤很成问题。

军队正面死扛的实力才是韩信最大的底牌,别信什么“驱市人而战”这种场面话,打仗不是儿戏。历史上无数邯郸学步的战例已经反驳了司马迁的逻辑,如果一支军队“只有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才能胜利”,那么他们真正面临绝境时一定会崩溃,相反,只有“正常状态下就很能打”的队伍,才能在绝境中创造奇迹。一帮要靠死亡威胁才能不溃散的士兵,一定是乌合之众,正面刚不住士气一崩分分钟被赶下水,背啥都没用。韩信军中有一部分市人,但韩信并没有指望去靠这些“市人”赢得胜利,他们只是韩信的诱饵。

司马迁在这里玩了个心眼,韩信的军事部署他并没有全景刻画,而是随战事的进行逐步展现,因此读者很容易被情节跌宕起伏的曲笔误导而抓不到这场战斗的重点。我们从韩信的视角复盘,可以发现,正面作战的军队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背水阵”,虽然“建中军旗鼓”,但其实只是前军,去诱敌的,第二部分滨水布阵,等先发部队逃回,这才是正牌中军。司马迁大肆渲染前军,而把中军叫做“水上军”,战斗中一笔带过,好像很不重要。仔细还原战场态势,承担战斗中最艰难任务的部队,正是“水上军”,他们可谓是精锐中的精锐。前军初战失利,对手全员出动有数量优势,这些士兵在死地列阵,既要站稳阵脚不被溃兵奔逃冲乱,又要顶住对手随后的全军突击,还不能后退一步,这样前军散乱的士兵才有足够空间在阵后重新集结成列。面对种种不利,仍顺利击退敌军,能完成这种难度的战斗,非训练有素阵容严整不能做到,如果是平原上两军对冲,分分钟按得住对面的赵军。

所以韩信看似弄险,实际上并不危险,他十分笃定自己的军队战斗力高于对手,一定会赢,但是赢也分很多种,按照常理,赵军据险部署,傻乎乎上去刚正面,很可能打成添油式的战斗,万一赵军初战不利见势不妙,龟起来再采纳李左车的策略,不好办。背水列阵是为了全歼对手,避免打成追击战、击溃战甚至遭遇战,不是说韩信本来要败的,背水一战反而胜了。

而马谡的军队如果列阵野战完全打不过对面,张郃军队数倍于马谡,所以马谡绝对要依托地形固守,不可以弄险。马谡就是那种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典型。


user avatar   wang-jing-68-42-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马谡根本就不是背水一战啊,街亭之战当地全是黄土,风化后形成了阶梯地形,一级阶梯矮的一两米,高的比两层楼还高,这种地形上军队根本无法列阵作战。

马谡在山上,你想想张郃的部队如何一边爬几米高的土台阶,一边进攻? 反过来,山下河边有大片的平地,张郃在山下列阵,马谡的部队只能一个接一个的下山,没来得及列阵之前就会遭遇张郃几倍结阵的士兵进攻,根本就是全军覆没的结果,为啥马谡冲不下山?你每次命令进攻的士兵都全军覆没,只要上演两次,你还指挥得动谁?

然而在山上却有另一个好处,就是街亭当地的山的阶梯地形不是垂直的,而是都带点儿缓坡,而且还是黄土的,这意味着虽然无法结阵下山,然而围着山一圈任何地方都是可以下山的,只是不支持大部队同时下山而已。张郃无法把整个山围一圈,所以这个地形非常利于逃跑。实际上后来马谡在全军战败的情况下轻轻松松跑掉了,甚至连马谡手下都不知道他跑哪儿去了,王平也是轻松跑掉。

所以马谡上山根本就不是背水一战,而是一开始就打算好了完全避战,连逃跑都是早就打算好了,整场战斗就是从头怂到尾的,冲下山就和半渡而击一样,只不过马谡才是半渡的那一方,而不是三国演义里写的什么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实际上后来王平能跑掉也是一样的情况,聚集起人后另外再找个山头,张郃就又攻不上去了,王平也冲不下来,张郃看王平人少,没法威胁自己后路,又不知道诸葛亮进攻三郡的进展,怕诸葛亮援军把自己堵在山区,所以张郃急于支援天水,不想和王平浪费时间。这才是王平能收拢军队带回去的原因,而不是什么王平使计把张郃吓退了。

所以马谡一开始就和韩信不是同一个套路,马谡是从头怂到尾,而且一开始就计划好了,要是诸葛亮几天之内不支援他,他就跑为上计的。

这是街亭之战当地的地形,右边就是马谡驻扎的山坡,那个红框里,一级阶梯有几层楼高,左边的山坡要缓一些,但一级阶梯也是好几米。

这个是卫星图,以前就有人非得和我扯说上面那个阶梯是现代开出来的梯田,这些人眼瞎,等高线都不会看的,只看得见中间的梯田,看不见山周围黄颜色框里那么陡的坡度。而且即使是现代开出来的梯田,那也意味着在开梯田之前,这里的坡度也不小啊。

也有说街亭不在这个地方的,然而这里整个地区都是这种地形,哪怕马谡换个地方上山,一样会遇到无法列阵下山的问题,一样冲不下来。说白了,上山就是高挂免战牌了,而且还把逃跑的退路也安排好了。

---------------------------------------------------------------------------------------

所以,马谡战败的原因很容易理解,然而真正奇怪的是马谡后来弃军而逃,一路逃回汉中去了,这才是奇怪的地方,弃军而逃必然是死罪。马谡智商又不低,一个一开始就做好跑路打算的人会给自己弄个死罪出来?以前我一直以为是马谡被战败的责任吓傻了,但后来我越想越觉得不对,一开始就打算跑路的人,会因为战败而吓傻?

我们回头重新推测马谡到底是怎么想的,首先马谡为啥会一开始就准备好跑路。

马谡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正式带过兵,他一直是个文官。而从马谡的角度怎么看街亭之战呢?张郃可动用的机动兵力高达5万,不管张郃是不是带来这么多人,首先料敌从宽嘛。而且魏国后续还可以继续增兵支援。
而马谡这边呢,蜀国全国兵力不过十万左右,而且诸葛亮不可能全带上战场。诸葛亮这次北伐为了迷惑魏国,又分兵1万给赵云假装进攻关中,自己特意从山区绕了几百公里去打天水,这么绕道,很大兵力都得花在运输辎重上。所以马谡作为先锋,兵力是远远少于5万人的。
诸葛亮其实是希望马谡死战,但马谡根本不具备死战的条件,诸葛亮自己带兵都是从练兵开始,练兵好多年才带兵出征的。而马谡一直是参谋,临时指派一只部队给他,他凭啥指挥人家死战?

所以马谡才会一开始就准备好跑路。所以他挑的地形就是个完全没法反攻,反倒是逃命很方便的地形。

那马谡如何在这种消极抵抗的情况下,确保自己不会受到太严重的处罚?首先,张郃来支援,得跑几百公里,马谡按照常规推测,张郃带着几万人不可能很快抵达街亭,张郃抵达街亭之前,马谡是不会断水的。那么,马谡到街亭后,张郃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到街亭?

当诸葛亮军队抵达陇西,魏军得到消息,然后传回魏国洛阳需要几天时间(我们就假装三国时候就有800里加急了),而马谡作为前锋,从天水到街亭只有几十公里山路,也就两天行军就到了。魏国在长安集结军队,张郃直接领着这只军队往天水走(不一定就是张郃,实际上张郃是从洛阳出发的,距离更远),抵达街亭大约是350公里,相当于10天行军,张郃到了后断水,马谡的军队靠随身携带的水,还可以坚持两三天,然后断水后再坚持两三天。按这个算法,马谡抵达街亭后,应该有十来天时间是根本不会被截断水源的,而截断水源后还能坚持四五天,这就半个多月了。张郃到街亭后,是不敢放任马谡不管直接进军的,因为张郃不知道诸葛亮的进展如何,他怕自己还在山区的时候就被诸葛亮堵住了,然后背后马谡溜下山去堵他退路。马谡虽然人少不敢和张郃野战,但要是张郃被诸葛亮堵住的话,马谡是肯定敢去堵另一头的,毕竟张郃要是正面被诸葛亮主力抗住的话,马谡背后捅刀子有啥不敢的?张郃在被两头堵的情况下,敢和马谡死缠烂打么?

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策反了陇西三郡的豪门,说白了就是有内应的,魏国在陇西的兵力也不多,在马谡看来,如果诸葛亮半个月都搞不定天水,那就不是自己的责任了。这种情况下,山上没水了,再守个两三天,诸葛亮不来支援,马谡就让军队找个远离张郃军队的方向,一哄而下,虽然无法列阵交战,但如果不列阵的话,那么宽的黄土坡坐滑梯,下山速度可不慢,然后一路翻山头回去,张郃根本不敢追上山(因为张郃也不知道诸葛亮的进展,怕自己上山的时候刚好诸葛亮扫平了三郡来支援,那就变成张郃在山上断水了),然后把大部分部队带回去,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基本上不可能怎么责罚马谡。

而如果这个时间段内,诸葛亮援军到了,那马谡就是不费一兵一卒就完成拦截任务(因为张郃根本没法打上山,又不敢直接越过马谡)。

------------------------------------------------------------------------------------

然而最后问题出在哪儿呢?马谡的整个计划完全崩盘了,一发不可收拾,这种情况下马谡才会弃军而逃,躲到他哥的朋友向朗那里(诸葛亮和马良称兄道弟,而马良和向朗关系非常好)。

第一,如果从魏国的视角来看,张郃并不需要收到诸葛亮进攻陇西的消息才出发。诸葛亮大练兵那么多年,然后带着几万人进攻魏国,只要兵力一动,魏国就会通过间谍接到消息,只是不知道诸葛亮的主攻方向而已,但可以判断这是一次大规模战役,所以当赵云作为疑兵吸引曹真时,曹真离开长安,就必然造成长安有个空挡,所以必然会再安排一个人带着援军去补曹真离开的这个空挡。换句话说,当诸葛亮从汉中出发的消息传到魏国时,魏国就应该马上安排张郃带着援军去长安,根本不需要等后续情报。

而当赵云和曹真交手时,双方只是由于山区展不开兵力,所以才打得难分难解,但曹真应该能马上发现赵云兵力不足,张郃接到这个消息后,就可以直接往天水进军了。而这时候有个问题,就是同样从汉中出发,赵云出箕谷的行军距离是远远小于诸葛亮到天水的距离,换句话说,很可能诸葛亮还没到天水,张郃就已经在从长安到街亭的路上了。

第二,马谡被截断水源后很可能根本就没守到五天,军队不是在马谡指挥下分散突围的,而是直接四散而逃了。问题出在马谡选的这个方便逃跑的地形上。马谡肯定不可能告知军队说断水了我们守三天就分散突围,习惯做法是告诉军队再坚守几天,援军就要到了。等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安排手下将领带着军队分散突围,然后另外找个山头集合,这样一路翻山逃,张郃不敢追上山的。

然而,就像围城的时候,围三阙一是为了削弱守城军队的抵抗意志一样,给你一条生路你就想逃跑。马谡选的这个地形,冲下山交战那是百战百败,但要论逃命的话,那简直是围一阙三。所以蜀军很可能不是啥断水了还坚持了几天,而是一断水就毫无斗志,溃逃了,而这时候马谡根本就还没开始安排突围呢,所以军队一散就收拢不起来了,王平收拢的只是少数士兵而已。

马谡原计划的是最好情况下根本不用交战就守住了街亭,最差情况下是守了半个月,虽然没守住,但把大部分军队都带回去了,损失很小。结果就是马谡不仅没守到半个多月,只守了几天,而且因为自己威望太差,还没到安排撤退的时候,军队就溃散逃亡了。这下没法交代了,马谡完全傻眼了,所以直接逃回汉中去了,想找人把自己保下来。


反过来说,要是马谡真是背水一战,反倒没这些问题了,诸葛亮就是让他去背水一战的,结果他想了个取巧的法子,偏偏自身威望不足以支撑这个计划执行下去。


user avatar   wo-de-tian-a-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背水一战这个词,配合的是大张旗鼓,这两个成语是相辅相成的。

韩信士兵背水一战,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有杀手锏的,是因为他们后背部队是以逸待劳的,是因为他们知道对面必败无疑的。

韩信这个人,永远是在第五层。

第一层,韩信用较弱的先锋部队,大张旗鼓自己亲自做诱饵,然后被对面打的抱头鼠窜,用生命去演戏,让对方误以为这是他败了是因为主力不堪一击,然后陈余精锐部队全部倾巢而出。

往往第一层的人,以为韩信主力军队不堪一击,就杀过去了。

第二层,韩信用较强的后备部队摆好阵势,以逸待劳,等到那些先锋部队过来后,立马接替先锋部队与陈余已经有体力消耗的军队作战。

往往第二层的人,虽然知道自己中埋伏了,但觉得自己仍然优势很大(一是觉得韩信背水结营一定是脑子不好,二是韩信亲自带队战斗力都很菜,肯定其他部队也不强),觉得自己有足够的把握冲破韩信的防御,所以不顾自己军队的体力消耗,打上头了,觉得一定要活捉韩信。

第五层,韩信最后的杀招,是那些骑兵,这些机动性极高战斗力非常强的骑兵才是真正的主力;这些韩信最强的战力,将面对的是陈余最弱的防御士兵。

已经到第五层了,如果对方也是第五层,把精兵全都埋伏在城里,那就是拼双方意志力了。

韩信必须保证自己精锐部队冲过去所向披靡


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实操很难。

第一,知己知彼的同时,确保对方不知己知彼。

队友得知道你怎么想的,还得听你话配合你的,队友还得有你想要的战力和演技。

敌方得不知道你怎么想的,还得按照你的剧本演,对方还不能太猛。

第二,演戏得演得好,一方面确保自己能跑掉,一方面得保证自己军队演技好

垓下一战,韩信面对的是项羽带着精锐骑兵的直接突脸,但是他不仅成功跑掉,还切断了项羽骑兵与步兵的联系并反包围项羽,如果没这个实力韩信根本不能多次卖自己。

己方如果演技不好,直接把对面揍跑了,那也根本不会给韩信骑兵奇袭的机会,韩信就会不得已和陈余打持久战。

第三,地理位置,士气,军队供给等方方面面都得做好

比如背水一战,不好意思,突然发洪水了,那就不用玩了。

比如那些后背部队,突然被对面派的部队直接围了,那也不用玩了。

你的士兵得知道你的计划是可行的,是能赢的,你才能让他们拼死作战,不然他们凭什么不跑路?


user avatar   dan-guo-feng-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记得我以前回答过一次这问题。这次换个角度吧。


井陉之战没司马迁想的那么简单,韩信是来进攻井陉口的。直接强攻没法打,主要难点在于要想办法把赵军给钓出来。

韩信派前锋一万人背水列阵自置死地,主要是表演性质,故意示弱。所以陈余才能出关逆击汉军。

(韩信)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

实际一万水上军列阵后就原地待命以逸待劳,根本没参加第一阶段的战斗。韩信大队被陈余击溃后,水上军迅速变阵让过溃军,显然是精锐部队。

井陉路窄,优势赵军展不开,一时也就拿他们没办法。将领在后面不了解具体情况,想一鼓作气推汉军下河。于是又被韩信步兵缠上,进入二阶段战斗。

此时又臭又长的战斗已经打了那么久,赵军离营又已远(<=30里)。于是两千骑兵出来把关口偷了。


所以你看看,韩信比陈余多算了至少两步,把赵军安排得明明白白。其实陈余的部署没问题,人家也确实躲在营里一直没出来,否则韩信渡河时赵军就应该发起攻击。之后赵军击退汉军进攻,出来追击,也没毛病吧?因为技不如韩信,被张耳擒斩,简直不能更惨。

话说上次在长平也是对方诈败,赵军出营追老远然后被人骑兵切后路。而且骑兵也还是秦人的骑兵,虽然事情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但味道还是那个味道。


小说马谡和这完全就不相关。人家是攻,你这是守。


人家是故意示弱,表演性质。而且还是当道列阵,赵军被堵在山路里根本没法包围水上军。

大战良久。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马谡倒好,他是真的怂。缩到山上,自缚手脚给人包围。


弱势军队的主力,是绝对不能上山自守的。

如果是孤立山头,那你很容易被人以优势兵力四面围攻,土崩瓦解。例如夷陵之战刘备升马鞍山;

如果是小段山脉,则更危险。敌人在平地机动,速度远快过你在山上调防,很容易就能将你山上山下各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例如郑成功大败南京观音山。


总之马谡不老老实实堵路口,他死定了。


user avatar   coliani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背水一战的关键操作是偷家啊……


user avatar   ai-yu-zheng-yi-de-fei-c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以说马谡是书呆子,没学到精髓呢。

韩信的井陉口之战中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只是其中一环而已,而马谡以为这是全部。

所以必须把井陉口之战掰开了说。

井陉口之战是汉灭赵之战,北线战场上的一场精彩的战役,已经载入史册,如果仅仅以为胜利的原因就是《史记》里面的韩信总结的“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那么简单,这就是管中窥豹了。

马谡的任务是守,只要能守住,争取到时间,就能达成战略目的。

韩信看起来是守,实际上是攻,本来韩信和陈余是隔河对峙,韩信主动出击,渡河,背水结阵。以一种违背常理的姿态,向敌人示弱,引诱陈余来攻。并且在战斗期间做出各种引诱(比如物资器械丢一地),使得赵军倾巢而出,造成了赵军大本营空虚。而这个时候埋伏在一侧的灌婴率领骑兵趁虚而入,偷袭赵军大本营。赵军见老家已丢,士气崩溃,被韩信反杀。

韩信在这里,防守是为了反击,他安排了一套组合拳,引诱陈余。

那么“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要素出现在哪里?只是出现在赵军倾巢而出,灌婴尚未偷袭得手这个时间段,韩信是采用“置之死地而后生”来激励自己身边的部下“再坚持一下”,坚持到灌婴偷袭得手。

战前,韩信通过张耳在赵国的人脉,打听到了陈余的部署,这是信息战的胜利,马谡有吗?

战时,韩信示弱,引诱陈余进攻,进而倾巢而出,然后安排奇兵包抄夺取赵军大本营,这是战术上的设计,马谡有吗?

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其实只能激励士卒们多坚持一会儿,坚持到灌婴偷家成功,但人不能一直没有尽头的坚持下去,然而马谡没搞明白。

马谡如果当街扎营,还能机动一下,派个奇兵去包抄,上山扎营就等于自己把机会都堵死了。

单就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吧,韩信是让部下再坚持一会儿,坚持到自己安排的奇兵完成任务。马谡是让部下一直坚持下去,看不头的坚持下去,自己却没有安排任何克敌的后招。

参谋和主将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啊……


user avatar   wang-lao-yu-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建立在【秦人】背水面对【赵人】的基础之上的。

在退路被断的时刻,你猜这些在这帮秦人觉得投降赵人大概率是个什么结果?

需要说明:

韩信部的基础部队主要应来自于河东、河内一带,本身有“晋人”属性,不过在长平之战期间为秦国主要兵力动员地区,因此在面对冀州一带的民众时会突出彼此的“秦人”和“赵人”属性。

至于当时赵军为什么忽视了这一点,可能来自于成安君本为魏人,忘了这一点。

现在再回看马谡,蜀人和关中人又没仇啊。


user avatar   su-li-32-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韩信的背水一战前提是有分兵包抄对方后路偷家啊。马谡要是能伏一奇兵在山下劫营或者牵制一下也可以啊。而且马谡最根本问题是给他的任务是阻敌,拖住敌人就可以了。能拖多久是多久。结果他似乎想吞掉对手了……还有我实在不理解水往低处流,能从山下断了水源?没去过当地,是不是水源来自更高更远的山头呢?


user avatar   zhan-mei-76-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论学韩信,马谡只能看了个乐,真要看还得看曹倭的背火一战。

《三国志·武帝纪引献帝春秋》:太祖围濮阳,濮阳大姓田氏为反闲,太祖得入城。烧其东门,示无反(返)意。

为了鼓舞士气,魏武大帝烧掉城门,表示不灭反贼决不撤退。

而最终战果确实激动人心。

及战,军败。……门火犹盛,太祖突火而出……坠马,烧左手掌。司马楼异扶太祖上马,遂引去。

user avatar   liu-lao-shi-69-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毛文龙可以嚣张跋扈,屡战屡败,瞎几把吹,只要他在敌后能牵制后金,

袁崇焕可以不要监军巡抚节制,可以辽事一言而决,一年领几百万军饷钱粮,只要他能控制那帮狗日的辽西军阀,不让后金破山海关是明庭的底线。

辽事败坏的大锅在于辽西军阀卖国卖友军,几十万明军死在辽东,只有关宁军转进如风。

袁崇焕可以杀毛文龙,只要他能控制东江军配合他在辽西的筑城,在他指挥下东江军能发挥更强的战斗力。

但是毛文龙死后东江军内斗崩溃,旅顺被攻破,三顺王投清送上重炮水师。

督师平辽平到京城了,烧的不是你家房子,死的不是你家亲戚,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明朝后期抗税运动? 
  戊戌变法要是成了,后面会怎样? 
  历史上有哪些神反应如孟德(曹操)献刀般急智的事? 
  刘邦与朱元璋之间有什么异同? 
  学习三国这段历史有什么意义和收获? 
  汉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十年的时间对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如果要在古代举办一次游泳比赛,哪位历史人物能拿冠军? 
  如何评价《伐清》这本书? 
  如何评价陈平,他在国家机构有职位吗? 

前一个讨论
你们觉得汉服的消亡是满族的错么?
下一个讨论
《大明王朝1566》里的裕王,明明躺着都能赢,为何还整天愁眉苦脸呢?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