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次啊。
安徽安徽,一个安庆一个徽州。徽还是安徽的代称,徽商徽菜,结果你个徽州居然带头改名了。
之前徽州改名黄山我就觉得是自降身份了,还好现在脑子拎清了知道改回来了。
这也是互联网上长期流传的新谣言了。
说起旧称,中国很多城市都有着自己的渊远历史,比如合肥旧称庐州,南京旧称金陵或建康,沈阳旧称盛京,西安旧称长安,临沂旧称琅琊
合肥古称庐州——合肥早于庐州700年。
合肥设县于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东汉时一度改为合肥侯国,三国时曹魏大将张辽守合肥县城大败孙权,史称“张辽威震逍遥津”。南朝梁时亦因合肥而有“合州”之名。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始改合州为“庐州”,然而仍以合肥县为其州治。历史上,庐州之名改自合州,后又改为庐江郡、庐州路、庐州府等不同行政名,而合肥县则几乎2000年未曾改名。
杭州古称临安——杭州比临安早了540年。
杭州古名余杭,得之于先秦古越地方言,秦始皇时置余杭、钱唐县。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杭州”之名。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虽已有临安县之称,但远离今日杭州市区,在其下辖县级市临安。北宋灭亡后宋室南渡,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因吴越国主钱鏐出生于临安县,杭州才升格为“临安府”,数年后南宋小朝廷将其作为临时首都(行在)。元灭南宋后复名杭州,并沿用至今。临安作为作为杭州市之代称不过南宋150年,而杭州之名前后近1300余年。
沈阳古称盛京、奉天——沈阳早于盛京、奉天300多年。
沈阳之名,起源于辽太祖神策六年(921年)所立的“沈州”,元朝元贞三年(1296年)合并沈州与辽阳为“沈阳路”,正式出现“沈阳”之称,明代则沿袭为沈阳中卫。努尔哈赤起兵后攻占沈阳中卫并迁都于此,皇太极天聪八年(1634年)始有“盛京”之名;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改名为“奉天府”——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民国政府本已恢复沈阳旧称,但随着“九一八”日军侵占东北,又将其改名为“奉天”,所以抗战胜利后此名废弃不再使用。
开封古称汴京、汴梁——开封早于汴京、汴梁近1300年。
开封之名起源于春秋时,郑庄公置邑启封。秦始皇时立浚仪、启封二县。汉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封县为开封县。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建都开封,正式定名为“开封府”,号称东都(宋代称为东京)。而“汴京”作为正式名称,则是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国统治者改的名称。虽然开封在历史上也有大梁、汴州之名,但“汴梁”作为正式行政建制名称则要到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的“汴梁路”,而明洪武元年(1368年)便已复名为开封府。“汴梁”之名家喻户晓可能还是源于元末明初的小说《水浒传》。
大多数不用改,有的可以改。因为现在和古代不一样的地名,绝大多数都不是所谓的改名,而是逐渐演变而形成的,这种逐渐演变的地名其实并没有必要改。
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概念,就是地名也有大地名和小地名之分,大地名诸如省的名字,地级市的名字,在古代,就是郡、州、府的名字,小地名诸如各个县的名字,甚至更小的乡镇村庄。
比如,一个州管辖ABCDEF这6个县,其中A县发展最好,州治所也在A县,所以这个州就叫A州。后来经过战乱,A县破败,B县发展起来了,州治所又迁到B县去了,这个州就叫B州了。再后来进入近代,F县下辖的G村通了铁路,有个站,G村发展起来了,不仅代替F县的名字,成为了G县,最后还成为了G州,这一片地区就此以原来一个村庄的名字命名了。
(这只是举个例子,请忽略州这个行政区域历史上管辖范围变化很大的情况,就将它当做是一个统县政区)
因此从A到B再到G的过程并不是改名,而只是演变,石家庄那块原本就是叫石家庄,并不是把常山或者真定改成的石家庄,只是石家庄发展得比周围都好,才成为了那片区域的一个大地名而已。
其实驻马店本来就叫驻马店,不能因为汝南比驻马店好听就改名吧,改了之后真正的汝南怎么办。这又有个活生生的例子,襄樊是襄阳和樊城的合称,前几年大地名的襄樊改名襄阳,然而小地名还有一个襄阳区呢,只好改名襄州区。
同理,枣庄和兰陵也是,原来的兰陵已经因为行政区划变更被分解了,枣庄只是因为有一部分原来兰陵的地就要改名,也不合适吧。
再说说改名。所谓改名,就是用一个新名字替换老名字,而不是小地名取代大地名,比如重庆,比如绍兴。这些改名至少是有道理的,有的是为了嘚瑟——双重喜庆;有的表达一种愿景——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而相比较,黄山的改名就很无厘头了,说是什么发展黄山旅游,殊不知,发展旅游,徽州的影响力显然更大呀。我觉得吧,很多地方说改名其实根本没必要,目前最可以改的地名,就是黄山了。
说句题外话,安徽以安庆和徽州得名,福建以福州和建州得名,江苏以江宁和苏州得名,其中安庆、福州、苏州的名字还在,江宁成为南京是提升逼格,无可厚非,建州现名建瓯也挺好,就安徽,徽州改成这样,难道安徽也应该改名安黄省么?另外,比起甘州和肃州,我还是觉得张掖和酒泉更好听。
北京叫啥比较好呢?
燕京,顺天,幽州,析津,范阳,北平?都不够味。
现在流行和国际接轨,就叫大都·汗八里~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http://www. zhihu.com/question/3189 4603/answer/54520465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http:// finance.harvard.edu/fil es/fad/files/harvard_ar_11_12016_final.pdf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根据中华民国空军军史馆记载,在国共内战(解放战争)期间(1946-1949年),国军空军出动66,259架次,取得了辉煌战果,击毙共军2,282,578人,并曾多次空袭中共领导人驻扎的延安根据地。
图片见下,来自网络。
这份珍贵的文字介绍,完美诠释了中华民国空军的精确打击力度和作战能力,不仅给解放军造成重大杀伤,而且能够做到在歼敌人数上世界首创性的精确到了个人。
国军空军还整理出来了历次战役的战果,虽然有点模糊,但依然可以识别。例如在徐蚌会战中,仅仅国军空军出动3828架次,击毙匪军272850人,击毁车辆2266辆,重挫匪军。各项战果依然可以精确到个位数。历次战果累计歼敌2282578人(228万多人)。
上图讲述了国军空军一起空战的战损比例:1:31!
就是说,在八二三炮战(金门炮战)期间,国军仅仅损失1架战机,就可击落共军米格战机31架,可见全歼共军空军并非难事,不过吹灰之力。
但国军不仅仅是威武之师,同时也是仁义之师。在给共军造成巨大杀伤,并创造了1比31的压倒性优势,打的共军空军溃不成军之后,国军的飞行员内心大彻大悟、立地成佛,不忍心给敌军造成巨大杀伤,不忍心生灵涂炭,所以功成身退,退出大陆东南沿海空域,主动退守到海峡中间线以东。
对此,有人赞曰:
援美十年捍卫民主,
歼兔一亿虎据台湾!
梵高生前还没卖出过两张以上的画,不佩叫大师;北斋多次把名字卖出,不佩叫大师;今敏的作品也不卖座,也不佩叫大师…手冢治虫公司经营不善,应该被拉下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