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话题标签应该和文学(诗)、艺术(美术、设计)表达相关。
这显然取决于表达者、主事人、普通受众、营销机构和艺术评论家对新旧的理解。
影响人们对新旧理解的因素还包括:文学式样、艺术界别、现实人文环境、传统文化氛围,以及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甚至职业修养等等。如果具体讨论,就需要长篇大论了,点到为止。
很遗憾,也很庆幸,艺术天生就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所有关于艺术的定义都仅仅是谈资而不及皮毛。虽然人类在一定时空下可以规定、驱使和干预各种艺术的头衔、新旧、美丑和产量,但世上终究存在更大自由生长的艺术空间。
对艺术表达者而言,除了对上述影响因素充分了解(尤其理解)之外,更需要对诸如文学艺术史、文学艺术流派与表达方式的演变,及其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的心路历程,有尽可能广泛深入的涉猎。
以上是对新旧的认知基础,下面再说表达。
首先必须意识到,用具体东西或场景代表新旧,仅仅是文学艺术表达的最后结果的一小部分。几乎任何一件实物都可以表达很多意义上的新或者旧,只要略微改变一下这件实物的环境配置即可。比如题主主页题图中的每件物品,包括墙饰甚至室内的光线,都可以代表某个具体的或含糊的往日时光(可能是旧的一种),但是,仅仅设想一下把这个场景复制到某个中原山村小店,各种新的意念和效果即层出不穷。这也是现当代装置艺术、观念艺术、甚至行为艺术数十年来愈发深入人心的基本逻辑之一。
其次应该意识到,任何可以想象的和存在的实物,都可以通过并不复杂的材料技术做新或者做旧;配以同样不太复杂的声光色技术,即可将任何意义上或新或旧的场景再现表达。好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了眼见不为实的意识,新与旧的表达因此变得越来越需要创意,而创意来自尽可能广阔深远的视界拓展,而不再是已经没有任何魅力的所谓艺术天赋。
最后简单提一下,从科学角度看,一切可以用钱财搞到的东西都是旧货,连同其材质、造型、外观和制造技术都是,而可能的新东西全在艺术家脑袋里。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与宗教高度一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人类在宇宙中何其新近渺小短命。
可能,只有艺术家不信这个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