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化来说,如果按照下边这个模式在工地干活,也未必就劳损,反而能出一身看得过去的腱子肉:
每天就工作半天。
头一天推小车,小车里运石头,能练到核心肌群大腿小腿。
第二天拿铁锨挖沙子,练小臂跟下背。
第三天给工友往脚手架上递砖头,练肩部三角和斜方。
第四天拆迁推倒墙,别用机器,大伙一二三用手推,能练到胸大肌
第五天扛水泥,走二十米装车,重点练臀腿。
第六天从上往下拽绳子,或者是定滑轮往下拽,给高空作业工友送材料,这个练上背。
第七天休息。
一个礼拜下来,全身基本练遍,二头三头每个动作里都带着,腹肌的话,照这么干活体脂率高不了,自然也出来了。
这是劳动。
饮食好解决,就吃鸡蛋,不但里边蛋白质最容易吸收,而且便宜几毛钱一个,一天对付十个八个水煮了照死塞。
休息方面别跟工友熬夜喝酒斗地主,晚上九点睡觉第二天五点起床上工。
营养,休息,训练这三天兼顾到了,你看八个月到一年以后是什么样的身板儿?
参加健美肯定没戏,但回村参加个县级健体比赛拿名次不是梦。
在工地上练不大,恰恰是因为上边三点做不到。
而在工地上干成个劳损,则是上边说的这种分化式训练……不,分化式劳动,工头是一定不会答应的。
这才是劳损之源。
人的肌肉,你可以理解为就是一把很细的小绳子组成的,每一根绳子都是一条肌肉纤维。
而肌肉增大,靠的是每次训练把这一把肌肉纤维用器械的重量给练断一小部分,然后你吃营养,这些断掉的就会重新再接上,而且肌肉了解到你从事了超越极限的体力活,接上以后的肌肉纤维,会比之前粗这么一丢丢。
每一根肌肉纤维都粗了,肌肉整体也就大了。
蛋白质的摄入,就是肌纤维重新生长的黑玉断续膏,它让你变得更粗!更硬!更持久!
我说的是肌肉。
但体力活,由于工地上的工种垂直细分,每天每人都在做差不多的工作,用重复的动作。
于是乎,某一束肌纤维断了,还没来得及长上,第二天又断几根,包括仓促长上的内些肌纤维,由于没有充分休息,所以续接工作七扭八歪。
因此,天长日久,劳损是轻的,重则肌肉撕裂或者关节出问题。
很多重体力工作者,问题在年轻时候不显现,上岁数骨质疏松,同时蛋白质摄入率下降以后,毛病全来了。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无论劳动还是健身,在有选择的前提下,一定不能可着同一个部位猛造,否则就出事。
干活没办法,包括健身人群,有人就享受卧推的感觉,天天在健身房猛推,结果胸没变大,肩膀完了。
有人就爱深蹲,一周三蹲,最后屁股没翘起来,膝盖翘辫子了……
这种练法,和在工地上的劳损伤害道理是一模一样的。
健身讲究的是训练,休息,营养三者之间的均衡,以及根据自己每天身体状态对训练量和训练部位的取舍,把这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把握好才能让身体变健康。
而体力劳动种各种反人类的设定,没辙,都得混饭吃不是么……其实脑力劳动也没好到哪去,久坐办公室的人,肩,颈,肘,腕,腰,这五处全完好的人,那是少之又少,堪称金刚不坏。
但凡赚钱的活,没一个不是拿身子骨换干粮的差事,谁都别可怜谁,凑合活着呗。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