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意思。不过其实影响不大。不过就我的观感,我还是习惯杂糅各家写法特色的用法,自成一套相对简练的标记,方便读者参阅。
对于蒸汽机,以A4野鸭为例,UIC算车轴写作2C1,AAR(美国铁路协会)算车轮写作4-6-2,部分欧洲国家写作2-3-1,当然也可以图省事直接231或者462。对于没有前导轮或后拖轮的蒸汽机,一般会在对应位置写个0,比如BR52,就可以写成1-5-0。个人更喜欢AAR轮式,看着很多。
对于现代电力或者内燃机车,以东风4B为例,UIC一般写作Co'Co',C表示三个动轴,o表示各轴独立无联动机构,单个英文的引号表示转向架相互独立无直连机构,也可以用短横线代替,就不要这个碍眼的单引号。而东方红1型就只能写B'B',因为都是一个主变速箱分出来的驱动轴驱动两对动轮。当然有些时候不太注意这些,直接CC就行,比如 Voith Maxima 40cc,是一个接近4000千瓦,轮周功率换算下也是4000马力级别的单发柴油液传车。个人更喜欢国内标准,独立轮对的写作C0-C0,非独立轮对的写作C-C,一目了然。
某些轮式较为复杂内燃或者电力机车,比如前苏联2TE126,那个写起来略复杂,一般是2(1-Bo+Bo-Bo+Bo-1),就是因为转向架采用多层布置,两个独立的二轴动力转向与一个承重托轮轴三个部分支撑起一根纵梁,这根纵梁再去顶起车体,为的是保证过弯相对顺畅。当然图省事可以直接2x1DD1,也没什么问题。
跟楼上近似款的美国车有百足虫与小⑨,都是2+Do+Do+2的玩意,只是四对动轮都装在一个转向架大框架下面而已。
苏联早期的什么VL23或者VL8之类的老电力机车,则是把两个转向架做了铰接连接,故而轴式应该写成CoCo(VL23)跟BoBo+BoBo(VL8),用个加号表示车辆的重联。
以上四种车都算是二战后美式浮置车体型机车在两个国家不同的衍生,其中小⑨本来就是他米准备出口给苏联的车,因为冷战被人拿出来说事故而没有完成交易。VL23则是30年代苏联开始摸索电气化铁路时从美国进口原型车的衍生型号,VL8则是参考VL23动力布置思路衍生出来的双节八轴车。
当然到后来,各国基本上就只剩下B-B或者C-C轴式为蓝本,跟基于CC裁减牵引电机而衍生出来的A1A-A1A轴式,还有为了保证弯道性能又不至于动力过于难看而从BB衍生出的BBB轴式,共性则都是走行部各自独立地承载车体结构,相互之间无联系。对于最常见的二转向架承载一车体结构,中间不是油箱就是变压器,也没有了做转向架之间关联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