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挺没意思的,不过我还是打算从认知能力的角度答一下,刚好也在看跟这个问题相关的文献[1]。
“鸡娃现象”可以总结为“胡萝卜加大棒”。“胡萝卜”就是通过无限拔高考试(以及文化资本)的意义来唤起学生一种狂热情绪;“大棒”就是以激发起学生的仇恨和羞耻感作为学习动力。这种做法确实可以训练出某些技能和思维方式,但对于高级思维能力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什么是高级思维能力?我觉得首先是元认知(metacognition)。元认知简而言之,就是“对思考的思考”,“对表征的表征”。当我们看到一个事物并产生一个想法时,我们要有这样一种能力:将我们的想法看做是对事物的一个思想的表征,而不可直接等同于事物的实质。也就是在表象(appearance)和真实(reality)之间拉开一段距离。只有区分了这两者,我们才能够调整、检测、规划自己的想法,否定错误的模型并构建新的模型[2]。
举一个例子,某人说“我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这句话,从元认知的角度看应该表述为“我是一个经常认为我没有价值的人”。这两个表述有相当大的差异。前者将“我”与“没有价值的人”这一本质进行直接的等同,而后者则是一个二阶表征(second-order representation),是对“我是一个无价值的人”这个表征进行进一步表征[3]。前者将“自我”定义为一个静止的客体,而后者则将“自我”定义为一个不断发起认知和解释的主体(我是一个正在“认为着”的人)。前者指向的是封闭和独断,而元认知指向的则是丰富、开放和新的诠释。元认知能力还能使人理解表征的多样性(representational diversity)和表征的变化性(representational change)。“表征的多样性”指的是个体能够理解我和别人对同样的事物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但彼此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这会促使主体寻求解释“为什么两个看似矛盾的东西都是真实的”这一问题的原因,而不是直接取消别人的真实性。“表征的变化性”指个体能够理解人的观念会随着时间而变化[4]。
为什么说元认知是一种高级思维能力,是竞争力和素质的关键?
我们说,在前现代社会,人类的知识边界和经济活动范围都相当有限。个体往往出生在一个熟人社区,且终生的活动范围都不超出这个社区,因此人们对“能力”的理解主要体现在服从性,即服从社区给自己赋予的角色和职责,个体不需要反思什么,建构什么,就算反思了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没有用武之地,个体的一生与原生家庭所赋予的身份高度绑定。而在未来,随着经济的流动性增大,社会组织能够对个体提供的指导和帮助已经大不如前了,大多数情况下个体面临的问题是过去的经验里所没有的。比如上世纪国企的下岗潮、大学改组等事件就冲击了很多人对集体组织的安全感和信赖感。此时,社会对个体能力的期待就逐渐从“服从性”转为个体的心理能力,即通过建立与事实相契合的思维模型来融入陌生人社区,解决陌生的问题。在过去,这种解决问题的资源是从父母、长辈、集体以及社区获得的,而现在,这些资源只能从个体的内心中获取。
我们现在的这种“鸡娃教育”恰恰是与这种能力背道而驰的。它所塑造的正是对文凭和成绩的一种狂热的、下意识的情绪,这种情绪使反思性自我难以建立起来。它的教育模式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所谓的“素质教育”也是这样),并没有给个人建构模型留下任何余地。它的话语是独断的,通过反复灌输的疲劳战术,把个人的时间给占的满满的。最重要的是,学生们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换来的文凭却不再具备长久的价值。一般来说,束缚和保护是一体的,组织对个人进行强力约束的同时,也应提供一定的保障和承诺。比如古代的科举制度给中举者赋予大量特权、上世纪包分配制度等等。但目前的状况却是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组织对个人的强控制和垄断(这侵占了个体用来发展心理能力的资源),而经济领域却开始鼓励个体的自由竞争了,组织对个体的未来则不作出什么确定的承诺和保障。由于这种转变在中国来的太快(短短二十年),很多人至今还没有反应过来,潜意识里仍然试图通过给自己的孩子打鸡血来“一次性逆天改命”,并认为一旦成功就获得了某种终身保障,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束缚-保护体制”已经事实上不存在了,今天年轻人的抑郁、躺平、迷茫,与这种“受骗感”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了,不论是鸡娃现象还是“束缚-保护体制”都与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没有多大关系。
相关回答:
如何看待衡水中学学生说「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大城市里的白菜」?
锥刺股,头悬梁,卧薪尝胆,凿壁偷光。
古已有之。
何奇之有?
书读得不好,有篇文章不会背,皇帝一怒之下,太子之位就和你没关系了。
太子登基,记得你曾经和他竞争过皇位,将你打发到黔州封地,刚走到半路上,从京城赶来的御林军将你团团围住,皇上口谕:意图谋逆,私藏甲盾,就地处斩。
曾经也是拼过全力的鸡娃,到头来依然逃不过,好快的刀啊。
鸡娃之卷,千年的故事。
你说我国下一代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多少?
1840年,照样被打得找不到北。从“华”掉落到“蛮夷”
这都是历史教训,书上写的清楚。
中产阶级的鸡娃,就是喂来给自己觅食用的。过一过好日子,吃点甜头,多捞好处。
所谓下一代,卷起来的鸡娃,算哪门子下一代?
就是中产阶级的下一代,而这些下一代卷狠了,大多数都是思想上的极端分子,因为他们的童年记忆有什么?有课程,无玩乐,那种自由开心的玩乐。
心灵上的悲苦,最后都会反馈到社会上,卷起泡沫无数。
太子登基,要整他的兄弟。
鸡娃长大,就要让其他人吃苦头。不能让自己的苦白吃了。
这就是各人顾各人,安邦定天下的人才只是极少数,大多数都是自私自利,社会上的各种人,不能太松散放养,也不能过分鸡娃了。在平衡一下,有时候放点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小孩子总是要玩耍一下,每天一小时,我认为不过分。
会。
我当然知道这个问题,政治正确的答案是不会,我们要合理引导,不要鸡血如何如何。但大家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杰出人物的诞生是需要人口基数的。
假设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学编程,那发现在编程上有兴趣且有天赋人的概率要比我们从大一才开始学编程高的多。虽然大部分人考完试可能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一个道理。鸡娃的学习方式虽然不可取,但是你真的大家都去机场收,各个领域优秀人才的概率肯定比你不鸡要高。因为很多东西的确是需要时间去锻炼,去开发去发现的。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为什么我们足球踢的不行,归根到底不就是因为足球人口少吗?也就是接受专业训练的踢足球孩子少。如果踢球的孩子足够多,那么选拔出有天赋运动员的概率也就会很高,足球水平自然也就提升了,这是同样的逻辑。
要知道题目问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小孩,用鸡娃的方式是否能把某个特定小孩搞得很牛。这当然不一定。可题目问的是作为一个国家整体而言。也就是有的小孩不行,但绝对有更多的小孩在鸡娃的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看看我们现在的高中教育很多人是很有意见的,应试教育盲目内卷如何如何,可你要知道现在我们国家高速发展的科技成果,也是靠这个教育体系培育出来的人才支撑起来的。大家都背完公式去考试,大家都死记硬背,100个人当中绝对有那么几个,在死记硬背之后真的理解了。但前提是如果这100个人都不背的话,那么这几个人可能也不理解。
所以相对于不鸡,鸡娃的过程,肯定更有可能提高整个人群的竞争能力。
90年代的日本小学生可是读书读的很拼命的,比现在的“鸡娃”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所谓“夏令营里的日本少年”,都是有原型的。
当年日本GDP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一般来说就算挣不到第一,保持个一二十年应该不成问题。
但是,就在那帮拼命考试的小学生步入社会以后,“平成肥宅”这个词也悄然兴起。日本gdp被中国超越,全民躺平,娱乐业被韩国侵蚀,都是这一时代的事。
所以就凭“鸡娃”指望预言未来,怎么说呢,略天真。
Jeff Dean莫非是靠背那几篇八股文搞出来搜索引擎来的?
竞争力要增强,最重要的其实是在于产业。产业的增强最重要的是在于创新,承担风险和发展,需要的是真正的综合素质人才,而不是去当螺丝钉的执行者。
“鸡娃”能不能使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承担风险的勇气和魄力,创新的精神,与他人进行合作的能力,才是我国的竞争力会不会远超发达国家的关键。
过于盲目的“鸡娃”,可能会有近乎相反的效果,那就只是增加内卷而已。
思想的自由带来人的自主探索
才能催生强大的发明创造吧
文艺复兴,工业革命都这样
真是《三体》也有类似的情节
专制集合财富搞科研,屁都没搞出来,经济搞崩了,迎来大低谷。
放开了,躺平了,禁锢解除了,反而有了很大的进步
不可能,鸡只能鸡出一大批做题家,众所周知,能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只能是个别天才。这些人不用鸡也能自己学。
小孩子爱玩是天性,真正爱学习的,还真不多。不能压迫太厉害,到中学后可能产生厌学、厌世情绪。跳楼的,我听说很多了。厌学的死活都不愿意再学,也有。
其实大家讲的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
就是中学除了死记硬背的知识之外,真正的知识内容其实很短时间内都能学会。比如数学,可能一个学期的内容,你真正坐下来翻翻书,自学一下,两三天都能学会。但是为何我们安排了那么长的学习时间,那么多的练习和作业?学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都在这些无聊的练习上给消磨了。
恰恰相反,鸡娃会使我们下一代的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国内的鸡娃主要是鸡应试能力,怎么考高分怎么来,至于兴趣爱好,也是能加分的也优先。
这种围绕考试的鸡娃模式,更像是一套考试机器制造流水线,它其实不关心孩子是否快乐,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否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它只关心分数高不高,因此对孩子的综合素质提升弊大于利,仅仅是比放羊式育儿要好罢了。
而且中国人或者说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人,信奉的是人定胜天,会刻意忽略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但其实一个人的人生高度,更多取决于环境。孩子的起跑线往往是家庭和父母本身。
越是家庭给孩子提供的不够,越指望鸡娃能解决问题,土地的肥力不够,你累死也别指望产量会高。
我国普遍存在的鸡娃现象,本就说明下一代孩子竞争激烈,很难出头。先不说到底综合素质能不能赶上发达国家,就算比他们强,不还是得在低端产业链里互相卷?
所以啊,不要给鸡娃的脸上贴金了,生育率跌成这样,已经很说明问题,再鸡生育率要和国足相提并论啦。
上头也回过神来了,不然最近对鸡娃最大赢家和最大推手的教培行业重拳出击是因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