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算了吧。
早期的化学家或者说炼金术士因为长期接触铅汞等重金属,很多看起来“神经兮兮”的。
慢性汞中毒所导致的精神状况恶化被称为“过度敏感”。其症状包括交替性地出现胆怯、愤怒和攻击性情绪,精力无法集中,丧失记忆,抑郁,失眠,精神委靡和易怒。[1]
那时发一篇中规中矩的论文经常先挨一顿骂,友善度极低。比如早年研究雷酸汞/雷酸银的李比希。他能认识唯一的朋友维勒是因为维勒研究的氰酸银和李比希研究的雷酸银化学式相同,李比希写信怒骂维勒,维勒居然受得了,并最终发现了同分异构现象。又比如之前提过的发明洗气瓶的沃夫。
不清楚受慢性汞中毒对人性格的影响,可以回忆一下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或者传统侦探小说里侦探的形象。过去的大侦探性格都有些奇怪,后来才知道这和当时显示指纹用的粉末含汞[2]有关,这种粉末会造成慢性汞中毒这事要到上世纪中期才发现。
李比希开创了有机化学,被尊为“有机化学之父”,但也带来了新的职业病。李比希晚年头疼、神经痛、消化不良、失眠……维勒的信中写道:“……可能是化学家特有的神经衰弱。那是因为过劳和实验室毒气引起的……”李比希身体的疼痛导致抑郁,书信中有很多绝望、xx的描写。他的学生比如凯库勒晚年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铅中毒使得儿童的智力、学习能力、感知理解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易冲动,并造成语言学习的障碍。甚至有人认为铅中毒是导致犯罪的一个因素。[3]
铅的例子有汽油添加剂四乙基铅和氟利昂的发明人米基利Thomas Midgley, Jr(1889-1944),他曾经举办新闻发布会,向公众证明四乙基铅的使用是安全的。会上他先是将四乙基铅洒在他手上,然后打开一瓶四乙基铅,将其放在鼻子下闻了60秒。试验完后的他安然无恙,于是他向媒体说,他就是每天都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问题,因此四乙基铅是安全的。实际上,米基利已经被铅中毒折磨了几个月,而且工厂一直有员工中毒事件发生。有人认为他能干出这事正是因为铅中毒。
书上不会写这些,他们也是为了人类科技发现献身的先行者,值得尊敬,但要“交流”还是算了。
有时“线上”隔空冷嘲热讽还不够,要到“线下”当面喷。德国人科尔贝Kolbe 看到荷兰人范特霍夫Van't Hoff 关于碳四面体的小册子后,把Van't Hoff 和给小册子德文版写序言的Wislicenus 一起喷,真的是喷,下图是部分的英文翻译,whor*这种词都出现了,后面一段则是嘲讽Van't Hoff 在兽医学校工作。写文章嘲讽完还不解气,稗官野史里记载Kolbe 后来花几天时间跑到荷兰当面喷Van't Hoff 。这并不是因为年轻气盛,1877年Van't Hoff 25岁,Kolbe 59岁,Kolbe是前面提到的李比希好友维勒的学生,研究有机电化学,提出水杨酸的合成,当时已经是大化学家了[4][5]。
Van't Hoff被这样嘲讽只因为提出了碳四面体模型。类似的事件还发生在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和迈尔提出能量守恒的时候。所以“把历史上所有的化学家拉在一个群”,太可怕了。
还有,早期的化学家不信任何推理,只相信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定比定律,即化合物有固定的元素比例,被验证了60年,甚至有时候他们发现自己是错的也不承认,这导致很多现在看起来很基础的理论,当时推广都很困难。
而且论战有时候很可怕。比如拉瓦锡,他推翻燃素说发现氧气。当时有个年轻医生叫马拉,早年想投身于科学,发表了为燃素学辩护的论文,这篇论文当然被反对燃素说的拉瓦锡批评得体无完肤。马拉40岁后才发现学医救不了法国人,弃医从政后成为了一名激进的革命家,而且从来没有忘记拉瓦锡。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马拉率先将人民对税收制度的怒火引向了拉瓦锡,提出口号:“埋葬这个人民公敌的伪学者!”当时马拉指责拉瓦锡在烟草上洒水增加分量坑害百姓,发起了对拉瓦锡的批判。虽然1793年,马拉在寓所遭刺杀身亡(就是名画《马拉之死》描述的事件),拉瓦锡还是被斩首了。
所以遇到批评冷静处理,有错就认,没错甩证据就走,无理取闹的赶快走,万一对方是马拉或阿仑尼乌斯这种可就不好玩了。后来的原子论、分子论、元素周期律、同位素和核反应……都争论了很久,比如原子论被完全接受要到道尔顿提出原子论的100年后,1907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1908年让·巴蒂斯特·佩兰验证了布朗运动,这两个发现才宣告了唯能论与原子论的之间的论战结束。要是把这些化学家拉在一个群,这种争议性理论每个都能争很久,加上开头提到的职业病,谁知道他们会干出什么。
当然如果能把历史上所有的化学家拉在一个群也可以很鸡汤。
可以告诉阿伏伽德罗现在大家都相信分子理论是对的了(他死后几年分子假说才被接受),告诉徐寿的儿子徐建寅中国现在有能力生产各种火药了(1901年3月,徐建寅在钢药厂与员工试制无烟药时,失事殉职,被认为是我国第一起现代科研事故)。
提到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