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学的贡献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中国作为一个国家主导的天文学研究对世界的贡献,包括在中国国内研究机构工作的天文学学家在中国国内做出的贡献:
这一部分很遗憾并不是很多。原因也很简单,中国国内的大学教育在九十年代之前一直都没有走上正轨。天文学教育在2000年前一直比世界有很大差距。以二十世纪为例,无论是30年代的河外天文学突破,60年代的四大天文发现,黑洞研究的黄金年代,还是80-90年代的宇宙学大发展,同一时期中国国内的天文学研究几乎都处于停滞状态。这中间有一些亮点在国际上有比较重要的影响,比如艾国祥院士等人在太阳磁场等方面的研究,陈建生院士在搜索高红移类星体方面的的研究。但总的来说缺少能够主导某一研究领域的专家。
90年以后,国内开始大量引进留学归国人才,兴建大型设备。时至今日国内的天文学教育水平已经接近国际水准(当然比世界一流学府还有差距)。众多研究者已经占到了相关领域的前沿水平,比如戴子高在伽马暴理论模型方面的贡献,景易鹏在宇宙学结构形成,数值模拟方面的工作,袁锋对黑洞吸积盘模型的研究等等。
另外,中国正逐渐成为众多国际合作项目的金主,比如SKA项目,TMT项目等下一代世界最先进的望远镜都有中国的参与。从这个角度,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天文发展的推手之一。
第二个方面是中国人在国外参与到国际科学研究中的贡献。
中国一直有大量的留学生在国外一流学府求学(包括台湾出生的),并成为优秀的世界科学家。也有很多现在是外国籍,但是认同自己是华人的科学家。历史上最著名的比如林家翘和徐遐生,他们的理论解释了星系的旋臂是如何产生并保持稳定的。林潮,著名行星科学家,他的工作对行星的形成和在太阳系内的迁移给出了解释。毛淑德,他和他的导师提出了微引力透镜现象的理论模型。这种观测现在被广泛用于寻找地外行星和黑洞。莫厚俊,他的工作对椭圆星系角动量的形成提出了理论解释,并且在暗晕的等级成团模型贡献很多。年轻的学者中有很多也作出非常卓越的研究,例如苏萌通过Fermi卫星数据的分析发现了银河中心存在辐射伽马射线的巨大气体泡,被评为当年10大天文新闻。的这样的列表还有很长。还有的中国科学家,如范晓辉等人不但做出了世界级的科学贡献,还加入到国际大型天文巡天,观测项目,并发挥主导作用。
需要看到,天文学是一个典型的基础学科,对生产建设的贡献不明显。一般需要以国家为单位持续给予支持。中国现在的天文学正处于大发展时期,这和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财政投入增加密切相关。如果中国保持现在的投入势头,相信在10年以后,中国将成为引领世界天文学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