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啥啊,劝人戒赌如杀人父母啊…
看他们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惨状,难道不爽吗?
今天聊聊教育,起因是我看见了一个关于鸡娃的新闻,只是这个案例很特殊,这个案件把目前所有关于鸡娃的争议,都聚齐了,还推向了极致,很值得讨论。
注:解释一下鸡娃的含义,怕有些朋友不知道。
指的是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通过高强度的学习安排,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满满的,各种补习班、兴趣爱好等等,让孩子对学习仿佛打鸡血一样的亢奋,这个鸡血学习的过程,就简称鸡娃。
最简概括的话,鸡娃就是996、007的校园版。
1、惨剧的发生
根据紫牛新闻报道,概述如下:
有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叫佳佳,只有12岁,在读小学六年级,读小学就好好把小学读好嘛,但是她母亲还是觉得太慢了,不能赢在起跑线,于是决定开始鸡娃,要加速主义,感觉长得太慢,能不能帮忙拔苗一把?
就好像美国人当年看见阿富汗一样,阿富汗发展的太落伍了,我们美国能不能出兵,去推动阿富汗民主化的进度,帮阿富汗一把?
很多残忍的事情,都是由这种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开始的。
于是12岁的佳佳虽然还没有成年,就已经享受上了北上广深互联网企业的“福报”文化,马云说996工作是福报,佳佳的母亲也表示996学习是福报。
不对,我还是说错了,根据报道来看,佳佳很明显是007,区别就是工作007真的有工资,佳佳这个没有。
最终在母亲加速主义的福报培养下,六年级的佳佳已经开始学 “四六级大学英语”,连做卷子,都做的是成人高考的卷子,这加速主义的深度已经不是别人步行,她骑马了,而是直接开始坐高铁了...
某种程度上,这种学习能力算小天才了,小小年纪就这么厉害。
但是很多异常也开始出现,而且是有点可怕的问题...比如孩子去外婆家的时候,外婆发现孩子身上多次异常的伤痕、淤青,惨不忍睹。
原来小小年纪就能如此厉害的背后,是源于刺刀式的教育方式,好比一个人跑5千米,她平时怎么都跑不快,但是你拿把刺刀在她背后抵着,跑慢了就捅一刀,人的潜能确实在死亡威胁的时候,会被激发出来的...
这个母亲的鸡娃方法就是如此,作业卷子写不好?反手就是一巴掌,打到写得好为止。佳佳像外婆说出残酷真像:一旦无法按时完成课外作业就会被母亲殴打...
去年4月佳佳因为背课文不够水平,其母亲马上就开始殴打,佳佳的面部、额头全都被打肿了,最后被外婆发现后报警,经公安部门鉴定,佳佳被打成了轻微伤,给其母亲发了家庭暴力告诫书。
但是佳佳的母亲根本就停不下来,她非常的焦虑,总是想如何让孩子赢更多的起跑线,最终她又继续伸出了魔爪,这是真魔爪,在今年一月份,直接用指甲抓伤了女儿的脸,把女儿抓挂彩了,女儿又成轻微伤了...
这也并不是结束,之后在3月15日,母亲做饭的时候让佳佳去做“提升作业”,希望女儿大步快跑的加速,结果发现女儿做的很吃力,根本就没有完成,完全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其母怒火中烧,拿起热锅里滚烫的锅铲就直接往女儿手上打...
就打成下面这个样子了...
佳佳的外婆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于是直接起诉了其母亲,最终其母被撤销了监护人资格,佳佳终于脱离了其母的魔爪。
在法庭上,其母依旧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只是望女成凤才体罚女儿的,其母表示自己离婚以后,很脆弱,只是在尽心尽力的抚养女儿,其他人没有任何帮助,判孩子跟着外婆是不合理的。
外婆除了能让孩子吃饱穿暖,有一个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她给不了孩子良好的前途。
其母的目标是让女儿考进全国前三或者前五的大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才需要佳佳在小学的时候,完成大学英语教育,到初中以后就有空闲时间去学其他科目了,打女儿是女儿的错,女儿不听话,自己才打的。
但是根据当地法院委托社会工作人员在学校的调查,佳佳在学校里面天天闷闷不乐、似乎每天生活在恐惧之中,也不与其他小朋友交流...
也就是说,除了做题,其他方面似乎什么都不会。这样“教育”折磨大的孩子真的能成才吗?
2、鸡娃 不如放过
其实这样的家长有很多,只是可能没有这么极端,我相信他们的初衷是善良的,但是对此我想问些问题,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就是说假设这种教育模式真的成功了,孩子小学赢在起跑线、初中赢在起跑线、高中赢在起跑线、大学赢在起跑线、工作赢在起跑线等等...
赢麻了以后呢?
当她回顾自己人生的时候,几乎没有一件事是快乐的,是自己选的,与其说是个人,不如说像个战斗机器,大概率是有一天彻底爆发,最终开始自暴自弃。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日本女优风间由美,注意这不是开车,而是一个严肃的教育讨论,这在日本教育界被当做一个典型案例来看。
风间由美从小可以说是大家闺秀的教育方式,非常的严格,近乎残酷的严格,平时周围人看风间由美,都是当文雅、优雅的优秀乖乖女看的,她也是一个非常循规蹈矩的人。
但是后来上大学以后,远离了父母,有一次被朋友带去夜店逛了一次以后,就彻底爆发了。
可以说爆发的简直用力过猛了,风间由美一开始先是爱上了夜店的放纵,然后就开始疯狂与夜店男性搭讪,但是感觉还是不能完全释放自己压抑的人生,最终直接下海了。
成为了一名日本爱情动作片演员,还是非常高产的那种,她父母直接傻眼了。
这种感觉就好比,父母非常尽心尽力的培养女儿,非常的严苛,希望她成为最靓的小公主。然后有一天朋友发了个消息:您女儿成为女主角了!父母非常的开心,结果朋友加了句:是“动作爱情片”女主角...
希望女儿成优雅小公主,结果活生生被压抑成为了KTV小公主...
父母当场吐血...
就是说风间由美父母鸡娃的结果:最终是自己的孩子真的成为了ji...
我不是在开玩笑,更不是在开车!而是这种情况太多了,极端的束缚最终带来极端的反弹,父母和儿女最终都成为压抑的受害者。
类似的情况还有沙特公主,沙特是极端保守的国家,什么自由恋爱?那玩意是违法的。沙特都是包办婚姻,而且男女严禁私自接触,过去连电影院都没有,因为沙特觉得电影院不符合宗教规定。
沙特公主的要求更是严苛,作为皇室成员需要以身作则,但是却经常在海外出现丑闻,比如出现这种事:
沙特王室成员出国以后,因为在国外不需要遵守国内的清规戒律,加上她们又有钱,经常是黄赌毒一应俱全,国内是纯洁公主,到了国外就一个都不够...还是那句话,极端的束缚最终带来极端的反弹。
人活着是让自己过着舒服,而不是为了赢麻了,打鸡血赢在起跑线,结果老了发现一辈子就没有一件事是快乐的,最终输在人生终点线,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剧。
比如前面这个新闻里面的母亲,很明显是离婚以后对社会有严重的焦虑感,然后她就把这种焦虑感往孩子身上施压,孩子如果可以成为人中龙凤,自己就不用担心了。
但是却没有问过孩子,你究竟快乐吗?人奋斗是对的,但是奋斗是为了过上舒服的生活,而不是为了继续奋斗,更不是为了赢一辈子。
3、鸡娃 不如 从今天开始007
问:让自己孩子最快成为千万富翁的方法是什么?
答:那就是父母自己努力成为亿万富翁。
如果父母自己是亿万富翁,孩子就算再败家、无能,以后起步也是千万富翁了,这才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
想赢在起跑线的父母其实不应该去鸡娃,而是应该学会多加班、多兼职。比如白天007,夜晚下班以后去搞个滴滴、快递,平时吃饭多吃素、少吃荤,多存钱、少消费,争取早点积累资本,成为有钱人。
这样才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到时候,孩子一出生就是富二代,岂不乐哉?自己成为王健林,儿子自然就成为王思聪了。
孩子还没有出生,我们就赢了,这就传说中的赢在投胎线,只要上一代人足够努力,下一代人投胎就多赢一步。
鸡娃成不成功要十几年以后才知道,但是父母这代人如果全力燃烧自己,做一台纯粹的赚钱机器,一个人究竟可以赚多少钱的潜力,现在立马就可以验证。
所以鸡娃不如马上就996、007,我说的不是那些免费的加班,是类似那种为了还债,一个人同时打几份工的那种。
不要小看了一个人拼命赚钱的可怕,很多父母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努力起来,可以有多么的优秀。
就是普通的小伙子,就干纯体力活,月入一万五,所以说很多父母的收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怕累?
你现在不努力,还准备以后什么时候努力?
在不努力就考不上清华大...不对说错了,是再不努力,就“考”不上深圳房价了,还准备懒惰到什么时候?你可以偷懒,但是房价可未必在原地等你!
老人都可以做到,我相信很多年轻的父母也能做到,鸡娃不能马上就看见64万人民币,但是如果你打四份工的话,拼一把,几年就能有64万人民币,再去置办一些产业,孩子以后起步不就是有产阶层呢?
——真赢在起跑线。
不要让孩子挑战什么清华北大了,那个太委婉了,直接一点更好,问问自己:是准备挑战上海房价、北京房价、还是深圳的房价?
挑战一个成功,孩子也就出生即巅峰了,至少可以傲视大部分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了。
如果父母能赚钱买一堆北上深的房,那以后清华北大的毕业生都要给孩子交租,岂不乐哉?鸡娃,就是希望娃成才以后来带动自己,还是太委婉了,中间环节太多了,建议直接快进从父母开始。
——以上纯属开个玩笑,讽刺一下极端鸡娃、逼孩子的现象。
不过相比学历,可能确实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起点,就好像父母学历如果够好,孩子考名学校的概率也更大。
不过,如果普通人赚了一千万,深圳买房真的没意思,还不如去鹤岗买房,5万住别墅,其他钱全部拿来享受,多好。
4、人生没有输赢
如果父母觉得自己在深圳买房有压力,那孩子觉得考名校有点难也是正常的,不是说奋斗不好,而是说没必要苦苦相逼。
说到底,人生不是日本军国主义。
当年日本军国主义为了有钱发动侵略战争,逼迫大量日本女性去东南亚卖淫,后来还把平民当做人肉炸弹,但是这种胜利又有什么意义?只是人类的悲哀而已。
那些在东南亚为日本军费卖淫的日本女人,她们会快乐幸福吗?这些日本女人死了以后,最后坟墓全部背对日本,表示永不原谅日本,永远憎恨日本,咬牙切齿的那种。
这个事还被拍成了电影,叫《望乡》,这个事在日本是禁忌,日本右翼从来都不敢提。
日本军国主义者也狡辩啊,我们都是为了日本胜利啊,是为了日本好啊,为了日本赢啊,还不是为了你好?
但是,对于这些日本女人来说,无论日本赢了还是输了,她们都恨日本。如果人生没有快乐,赢麻了又如何?
什么年龄做什么年龄的事情,那种赢在起跑线的鸡,十天就长好的鸡腿,你敢吃吗?
人生并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
最终的胜负标准也不是谁赢了,甚至有没有标准都没人知道,因为幸福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人生算赢,但是我知道,如果一辈子都感觉不快乐、不幸福,大概率这人生就是输了。
作者:每日怡见(sxjjzj77)
这个题目用词很好:“缓解”,所以知道这是没治的。当然,缓解还是有办法的。
其实有个办法很简单,人民的大学为人民服务。
我们也不说什么各省名额这种人民内部的朝三暮四把戏了,只要国内各个大学学习腐朽的资本主义私立大学完全按市场和就业导向设置专业和招生就行。
什么意思呢?你们知道美国人很少有本科毕业再转码这个概念的,因为想读计算机的人就去读了。美国人考上大学基本上是就可以读自己想读的专业,不像中国千军万马杀出重围好不容易进了清华,一看结果差几分调剂去生化环材或者土木了。
现在中国的高考焦虑起码一半以上来源于专业设置,一个学校里能读的专业最多就是招生人数的30%,剩下那些还要接着卷:转系/双学位/跨考考研。
有意思吗?
有人说:没有那么多师资。20年前你可以这么说,现在20年后博士就业都卷成啥样了?再说师资再差还能差过自学,多少人自学都要转专业,拿师资不足做借口是真的为学生考虑吗?
说穿了,还是某些高校里的百万漕工比千万大学生的前途重要呗。
身为家长,首先要明白。
人的心理健康是第一位。
比有特长上名校的优先级要高。
而“鸡娃”会有概率造成长期的心里不健康。
“鸡娃”的核心逻辑在于比较,其目标是在很多方面的排名超过同龄人。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焦虑和付出,会强化压力,并不断的思想钢印给孩子一个逻辑:
“非突出者(考试不行,特长不行,XX不行)是废物,很丢人”
这样,孩子不仅仅给予自己巨大压力,不能承受挫折失败,同时有可能也无法真正尊重他人。
无法真正尊重他人,就无法真正尊重自己。
一些人,即使名校毕业,在工作和事业中仍无法摆脱这种思想钢印,什么事情都以“要比别人强”“要争口气”“表现不好的就是废物”这种状态去工作。
很难理性客观的分配精力,且长期的这种状态,会容易陷入焦虑、抑郁和强迫症。
这样的人,万一在成长过程中间,遇到大一些的挫折,则很可能陷入后悔和自我折磨的泥潭。
所以,鸡娃本身不科学也不安全。
创造好环境,寻找到天赋,按部就班的脚踏实地的往前走。
比拔苗助长全面开花要靠谱。
美德即知识,愚昧是万恶之源。别说lie algebra,就算你只会linear algebra都不会去花几百万买学区房让孩子上重点小学接受连行列式都不一定会算的重点小学老师的误人子弟。别说vue,kotlin,swift了,哪怕只是用wordpress写过博客,你也不会花几万块钱让孩子去学编程。父母鸡娃焦虑的根源是什么都不懂,才被人当韭菜收割了,其实什么都不懂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什么都不懂却像一个血汗工厂老板一样压榨孩子的剩余价值,妄图控制孩子的人生轨迹,最后人财两空!
鸡娃不如鸡自己!
接受一个事实即可。
鸡娃花的钱,大概率是冤枉钱。
我对鸡娃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我本身就是个失败的鸡娃,学过钢琴长笛,学废了。学过绘画,现在画画还不如普通人。学过羽毛球乒乓球,现在也就个路人水平。就学Pascal语言编程(现在基本没人听过了)展现出过一点天赋,但后来也没坚持。都是花的冤枉钱。
我吸取了父母的教训,决定不给孩子花冤枉钱了
每一个对子女教育有着过高期望的父母,基本上都是对奋斗哲学深信不疑的一代人。
至于为什么妈妈更容易焦虑,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教育子女更多的是母亲在承担这个角色。
只要对子女教育有执着,必然是夫妻双方在这事儿上达到了共识。
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奋斗哲学的亲历者,即使自己没有通过读书实现阶级跃迁,也亲眼见证了自己的同学或同龄人通过读书实现了阶级跃迁。
这一代人一般起始于60后,终结于1985年前出生的80后。
因为他们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全社会层面的快速发展的局面,各行业都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具体可以参见我2017年初写的这个回答:
这一代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亲眼所见,对于读书可以带来的回报深信不疑,因此很多都会自然而然对于自己的下一代投入了巨大的期待。
但随着各行各业的low-hanging-fruits逐渐被摘完,大蛋糕也分差不多了,各自的山头也都建好了,属于后面这些人的空间正在被极度压缩。
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读书的回报不再像以前那么高了。
读书回报率的降低,和《21世纪资本论》 里提到的一个公式其实是契合的。
r>g,也就是资本收益率大于经济增长率。
这背后所表达的意思,用通俗的话讲就是 用钱赚钱 的收益率增速 高于 工资 的增速。
而鸡娃背后的源动力就是期望下一代能找到一份工资高的工作。
但这种希望正在变得越来越渺茫。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大部分人就会开始放下这份执着,然后就不再有焦虑了。
其实日本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参考,日本读书回报率最高的就是那几个顶级医学院,以及几个顶级高校,读了这些学校,能收获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基本上就是在各大企业工作。
其余的就拉不开那么多差距了。
这种现象在我国其实也正在发生,就像在职场上,其实很多高校的很多专业,当初高考后录取的时候可能分数差挺多的,但在就业上基本上都是大差不差一个样子。
也许,以后仍然会有人在教育下一代这事儿上非常执着,但不再执着的人注定会慢慢变多。
当然,放弃执着,并不是让你选择躺平,而是要找到适合你的度,非黑即白二极管思维不可取。
对于躺平,我的态度是:
第一次听说鸡娃的时候满脸的黑人问号,难道是沉迷吃鸡的娃?
打开度娘一看,原来如此: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除了鸡娃,相关的词汇还有很多[1]。
青娃:也叫普娃,指普通的孩子。
牛娃:某些方面表现非常优秀的孩子,奥数好的叫“奥牛”,能看英文著作的叫“英牛”,两项兼具的叫英奥混血牛……
素鸡:指鸡血级别的素质教育,琴棋书画全都要一对一教学,曲棍球、花样滑冰什么的也来一打。
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在冲往“奥牛”“英牛”的道路上了,难道你能眼睁睁看着自家孩子沦为“普娃”吗?
当然不能!哪怕省吃俭用,抠抠搜搜,也要给孩子配齐一套“素鸡”。
于是,在“鸡娃”的道路上,这届父母们越来越焦虑。
而且不论是身边还是网上,你都很容易发现,妈妈们更容易陷入焦虑!
客观来说,妈妈对孩子的关注要远高于爸爸对孩子的关注。相应的,高关注自然伴随高焦虑。
首先,母子关系有着天然的优势。母爱可以说是一种本能。十月怀胎的过程,是妈妈和孩子非常特别的一段经历
孩子需要吸收妈妈身体里的养分才能生存,而妈妈的精神世界也通过与孩子的关系得到升华。毫不夸张地说,孩子曾经是妈妈的一部分。这就注定妈妈对孩子的关注要远远超过爸爸。
其次,社会文化更乐于看到在家庭里妈妈承担更多抚育孩子的工作,而爸爸更被看重赚钱养家的能力。事实也的确如此:
通过测量父母亲近孩子、抚摸孩子、教育孩子的时间,大量的跨文化数据表明,女性的确在子女抚育方面的投入多得多(Geary, 2000)[2]。投入精力越多,当然也会承受这方面更多的焦虑。
当教育孩子成为妈妈们的核心责任之一时,孩子成功与否就成为了妈妈们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爸爸们的自我价值实现和焦虑来源则更多的体现在升职加薪上)。
一位宝妈跟我说,生了宝宝以后,由于家里的特殊情况,父母都没办法帮他们带孩子,不得已她只好辞职,成了一个全职妈妈。随着孩子的长大,她也越来越焦虑,给孩子报了六个学习班。在细聊的过程中,她道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状态:
“我也知道自己不应该对孩子要求那么高,但是我一想到,我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照顾和教育孩子,如果连这一件事也做不好,我的脸往哪里搁?”
不仅是全职妈妈,每一个妈妈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内在驱动:把孩子教育好了,才能证明我的价值。
怀着这样的心态,给孩子疯狂报班儿也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可以无限制追加教育投资的理想状态和实际有限的家庭条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挑动着妈妈们的焦虑神经。
原本妈妈们认为花钱报班可以换来孩子的优秀表现和不断进步,但如果花了钱、报了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妈妈们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这种失调导致了进一步的焦虑:那这钱是不是花的不值?为什么花了钱孩子还是老样子?
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不同的家长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1. 拓展自我价值的领域
如果一个女性,她的成就感全部来自于当一个“好妈妈”,这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孩子会成为她人生的唯一寄托,而对孩子的教育、关心也会变成“以爱之名”的控制和压迫。
好的妈妈不仅仅体现在能关爱孩子,还得是能接受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接受他终将离开我们的事实,并支持他成为自己的主人。同样,他的成长是为了实现他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实现妈妈的期待。
学会跟孩子“分离”恰恰是妈妈们的挑战。在成为妈妈的同时,不要忘记成为自己。
开拓新的自我价值领域,把以前自己的爱好兴趣重新拿起来,或者闲暇之余找点比较轻松的工作做一做,有能力的也可以搞搞副业,从这些事情里寻找自己新的成就感,既能缓解育儿焦虑,又能给予孩子更多自主空间。
当然,作为爸爸们也是一样的道理~
2.重新定义“优秀”
毕业后,我做了一年的特殊教育研究与实践工作。在做家长访谈时,一位妈妈问我,该怎么办才能让孩子顺利升学,而她的孩子是一个随班就读的智力缺陷儿童。尽管如此,她依然抱有希望:她的孩子可以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升学、考试。
对于很多低功能的特殊儿童,“优秀”应当是在他们的能力基础上,通过练习和干预,可以达到生活自理,提升社交水平,而不是考高分。
同样,对于大多数正常的孩子来说,“优秀”也需要重新定义。分数、考级可以是优秀的一部分,却不能成为唯一的标准。
从“我希望我的孩子考高分”到“我希望我的孩子能独立思考、身心健康”,这样的转变意味着从“跟别人比”到“跟自己比”,焦虑指数直线下降。
3. 合理分配教育资金
在报班这件事上,身边太多的亲友属于冲动性消费。拿我亲戚家孩子为例,家里放了三种乐器,愣是没一样坚持学下去的。完全是孩子没毅力吗,也不是。当初报班的时候,要不就是看着同事家孩子在学,出于攀比,要不就是一时兴起,完全没有理性思考孩子到底是否擅长、是否喜欢。
盲目的花钱只会让人更焦虑,还顺带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
防止在教育上冲动消费还有个办法,可以考虑单独开出一个银行账户,专门用来给孩子将来上大学或者出国攒一笔钱,根据自家的情况每月定期往里存几百块钱。
这个方法利用的是心理账户的原理。给孩子攒的上学钱和报各种班的钱都属于教育开销,所以会归入同一个心理账户。这样做,相当于给了自己一个心理暗示,这个月我已经给他的教育花过钱了,再额外报班的话就相当于再多花一笔了,这就促使我们在给孩子报活动班时会更加谨慎和理性。
当然,如果你担心自己没有毅力坚持每个月把钱存下去,也可以考虑了解一下教育金。
教育金是父母为孩子提前准备的教育资金,现在每个月往里存一点小钱,等到孩子上大学时就能把这笔钱取出来供孩子教育相关的开支,还能拿到比储蓄在银行更高的收益,具体细节可以上支付宝搜索教育金查看详情哦。
“鸡娃”或许能收获一时的成绩,但损害的却可能是孩子长远的发展,比如父母的焦虑会传染给孩子,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甚至是性格养成。
但好在,能意识到这种“鸡娃”焦虑的爸爸妈妈,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毕竟当父母的过程不也是边当边学的过程吗?
因为女性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
情绪决定立场,立场决定逻辑。
男性思维方式是遇见一件事情,先调查分析、了解事物全貌,然后做出判断,决定自己的立场,然后根据自己的立场考虑怎么办。
所谓逻辑决定立场,立场决定情绪。
但女性是首先选择一个情绪,这个东西对她的感觉好不好,然后根据情绪选择来确定立场,最后根据立场来使用逻辑分析这东西是怎么回事。
女性的鸡娃逻辑链的具体表现,前两天刚有个例子,不好好写作业,直接把孩子拉去捡废品去了。
小时候某一天不写作业和长大以后必然会去捡废品这两件事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吗?
显然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正常男性都不会在这两件事之间建立必然的逻辑关系,甚至连盖然性都谈不到。
但女性就可以:
今天不写作业等于明天不写作业→
明天不写作业等于永远都不写作业→
不写作业考试就会得低分→
考试得低分就会上不了大学→
上不了大学就不会有工作→
没有工作就只能捡废品。
这里的六个推理步骤,每一步都为她的立场服务,都为她的情绪服务。最后她的情绪在歪屁股逻辑的加持下坚不可摧,任何反对都会引起她的暴跳如雷、歇斯底里。
她都有这么“坚实”的逻辑链条了,全宇宙她最有理,竟然还有人胆敢反对她?
最后她的情绪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看,我为孩子想的多么周全深远,我多么伟大,而且睿智。
当然女性选择情绪其实是一个随机的选择。
同样的事情,今天发生和明天发生,女性的情绪选择都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我们假设一位女性每天早上醒来看见自家孩子,选择鸡娃情绪的概率为百分之五十。
然后前十天这位女性全部选择了不鸡娃。
岁月静好,海晏河清。
但是第十一天终究要来,这位女性终于到了选择鸡娃的一天,于是她下午就给孩子报了三个培训班。
于是从第十二天开始,这位女性的情绪选择就从鸡娃与否变成了她报培训班对还是不对,没有人会反对TA自己,于是她报的班必须是对的。
妥,进入上一段逻辑链条。
对于爸爸来说,他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不可能接受上述六步如此荒谬的逻辑。
如果他想反对妈妈的逻辑,那么他其实反对的是妈妈的情绪,是妈妈作为一个女性而言最为基础的东西。
所以除非爸爸彻底摧毁妈妈的人格尊严,取消妈妈拥有情绪的能力,回归父权制爸爸管一切的严父慈母的传统保守主义家庭模式,否则他只能选择逃跑。
从育儿过程中消失,或者离婚。
当然,女性也可以拥有男性思维方式,男人也可以活的像个娘们儿。
这不是一定的。
感谢
@sxc邀请。非常非常感谢。
为了防止邀请我的sxc老师撤销邀请,我不得不截图。
@朱峰女士,你的答案,为了防止你进行修改,我已经截图了。没错,如你问题当中所说,礼貌是不是软弱?
当然不是。
我自问是一个普通人,在知乎得到关注多,也只是因为我勤勤恳恳,一个字一个字写得多,仅此而已。
我去咕咚网之前,当过记者,做过公关,我也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但是我深深知道,原创是品德,是节操。做记者,报道要如实,要客观,要中立,要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
我为什么要在微信群“红包体育”里面和你抬杠,为什么要质问你,想必你已经不记得了,然而我记得清清楚楚。
我不关注你的微信号,那是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的。朱峰女士,你说你没做过亏心事,那么想必在你看来,未经他人许可引用、转载他人原创的内容,不算是亏心事了。
你不记得的事情,我一点一点帮你回忆起来吧。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当你加入“红包体育”的时候,我对群主说了一句话。【我很高兴,我有不删除任何聊天软件当中聊天记录的好习惯。】
这里截图当中的日期是一直就存在的。至今我的iPhone 4S也一直在用呢,不可能改掉。
你为什么和我说抱歉,你忘了?2015年3月3日你所说的,是真的都不记得了?
当时我的反应,算是很克制的了,毕竟当着“红包体育”群里这么多人的面。
为什么我过了这么久,才再次在“红包体育”群里质问你,我想你应该明白。我知道每个人做自媒体不容易,想靠着才华变现,更加不容易,当时你肯道歉,说你会改,那么我也就得过且过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改了吗?如果你改了,你就不会不经过
@式微同意,转载她的答案,而且还将她列为“第二作者”。
你的所谓声明,夹杂在你的正文内容当中,而不是正式开辟一个子栏目道歉,被诸多的信息噪声遮盖着,这就是你的诚意?
上述三张截图,是2015年6月17日早上8:43时截的。我现在还很怕诸多水军说我图片造假呢。下面两张图,是2015年3月3日晚上20:49时截的。那个时候,你的微信ID还没有“太阳表情”。
这个总不能说我作假了吧?
而你在面对我的质疑的时候,说了些什么话,你还记得吗?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截图的原因。
二次编辑加了些东西,就可以等同于你自己的原创,是吗?
事实证明我当初心一软得过且过,才是真的错误。
你说了“最初开时,格式内容混乱,但转载内容标明了作者”——我还是那句话:用了我的东西,问过我吗?
你说了“微信对于转载格式有了新要求后,我们也跟着学习,把之前来源不明的全部删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不合规的转载“——来源不明?请看看截图,你自己说过的话,怎么就这么快忘了呢?”是从虎扑、知乎、直播吧很多来源的文章“,这还算是来源不明?
你说了“暴力行为冠以道德名义,缺又恰恰选择了一个认真做事的自媒体下手,无论是出于要稿费,还是炒作涨粉,都不会实现的”——暴力冠以道德的名义?我质问你,就是暴力,你不告而拿,拿了我的答案,也拿了知乎上别人的答案,这种偷窃行为,就是道德的?
另外,请弄清楚,到底谁在炒作?我只是把原文作者式微老师带到了“体育红包”群,让她自己和你说清楚,这就是炒作?式微维护自己正当权益没有成功,自己写了篇专栏,以正视听,这叫炒作?
你说了“另外。。。您在背后诽谤我的许多聊天截图我已经给了律师。我们没做亏心事,我们礼貌但不软弱,真的,用法律途径解决,只对我们单方面有利啊。但您若真的要这样苦苦相逼,请也不吝给我一个您的地址,给您去一封律师函”。
我在背后诽谤你?请把截图放出来,让知乎用户都看看,我到底怎么诽谤你了。
你没做亏心事?没做亏心事我会质问你为什么不经过我允许转载了我的内容?
说我苦苦相逼?到底谁逼谁?“咕咚-李旸”是我在“红包体育”群里的ID,那是因为之前说过要标清楚所在的企业、媒体和姓名,所以我这样写。
我再说一次: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我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我的内容;我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式微老师的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式微老师的内容。
知乎上的回答问题,是我业余时间所为,工作忙的时候我只能下班回答问题,晚上写公众号内容,或者把知乎的答案放到我自己的公众号上去。关于足球篮球的内容,和咕咚网没有一点关系,全部是我自己的业余创作。
而你,直接找到了咕咚创始人、CEO申波先生,也就是我的最高领导,去质问我的行为是代表咕咚,还是代表个人。
我在知乎的ID和个人说明写得清清楚楚,没有和咕咚有任何的关联。你没有经过我个人的允许,转载引用我在知乎的内容,被我质疑你转载了别人的内容,居然好意思说是“法律层面的诽谤”?居然还去和我供职的企业对质?
到底是谁苦苦相逼?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把知乎用户的文字答案,变成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放到视频当中去,是吗?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未经他人许可,擅自转载、引用他人在知乎的原创答案,是吗?
最后我很想问一句:你既然深知自媒体人的成长有多么不易,为什么你还要去做“未经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其他自媒体人的内容”这样的事情?
最后,是我放出的所有截图的具体信息。
我在这里声明:我是知乎用户李暘,在知乎的每一个答案,在知乎的每一篇专栏文章,不敢保证完美无缺,逻辑严密,没有错别字,但全部是我自己的原创内容,任何人未经我许可,转载、引用、抄袭我的答案,即为侵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