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从两方面说吧。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属于肯定是传染病的,媒体应该是误读了沈阳CDC的说法,沈阳CDC说的不属于传染病,应该是不属于法定传染病。
呼吸道合胞病毒,简称RSV,一般来说没什么特效药,对于成年人来说,病毒的威胁程度不大,大部分都能自愈,以咱们国内来说,几乎大部分人都被RSV感染过。
这种病毒的传播方式也是通过飞沫或者接触传播,跟新冠类似。而且传播能力非常强,尤其是对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比如,月子中心,幼儿园这种地方,特别容易爆发聚集性感染。而且因为RSV的变种特别多,还会造成一个阶段内连续被不同的RSV病毒感染。所以经常有朋友抱怨,孩子一去幼儿园就生病,其实很多情况都是RSV病毒感染。
但是,这个疾病针对孩子来说,尤其是2岁以下的孩子,这种病毒非常容易造成下呼吸道感染,引发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等感染症状。而针对6个月以下的婴儿,RSV病毒可能会引发较为严重的肺炎,就是我们常说的RSV肺炎,这就属于最糟糕的一种情况了。病情严重者可导致呼吸暂停甚至死亡,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而从报道来看,陆续有孩子被送进了NICU(儿童ICU),因为没有后续的病情介绍,所以也只能猜测,基本是到了RSV那种最糟糕的那种情况,因为没有特效药物,所以只能送到NICU里进行对症治疗。
这绝对是一个聚集性的院感事件,涉及到管理不规范,瞒报病情,以及防控疫情不力等多个问题。
虽然RSV不属于《传染病法》管理内容,同时月子会所不算是医院,没办法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但是不要忘了,我们还有一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而这种局部,多起病毒性肺炎感染的情况,尤其是在全国疫情严格防控的情况下,都应该向相关机构上报。
根据报道,第一例病例在26号就有相关病情,月子会所一直在拖延检查和治疗,直到2号孩子高烧不退,才被迫送到医院的NICU。最终造成14名孩子确诊肺炎,到今天仍有12名孩子在NICU,而CDC等部门还是还是患儿家长打了12345投诉,才知道这事。
所以月子中心不管怎么说都是涉及了瞒报病情,它跟家长怎么解释都没用,得想办法向沈阳市政府来解释为什么瞒报的事情。
这种事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应该有当地政府介入,调查责任。并不能因为是新冠核酸阴性结果就放过这家月子中心,仍然要按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相关条例,针对瞒报情况进行追责和处理。
而且这种密集型的交叉感染,肯定是月子中心的管理问题,建议这些家长直接起诉月子中心,追究他们的责任。
虽然我家是两个娃,但是都没去过月子会所,我是那种宁可请个月嫂到家里也不想去月子会所的传统人士吧。
关于月子会所的乱象,也不是最近几年事情了,这些年每年都有大批的月子会所被曝光。大家在随便一搜就有一大把。
关于月子会所的乱象,比如举几个例子。[1]
2012年,武汉某月子会所的护理人员误将医用酒精当做生理盐水,给新生儿做口腔护理,导致新生儿咽部黏膜受损。
2015年初,西安一男子花费数万元送妻儿住高级月子会所,不想婴儿竟感染轮状病毒。
2016年,上海一位“两孩”妈妈向媒体投诉称:“花了7万元入住月子会所,却因会所设施和服务中的种种问题,致使二宝感染肺炎被紧急送医,而自己也一度高烧不止。至今,月子会所依然没有和我达成赔偿协议。”
那为什么月子会所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为什么没什么长进,仍然这样呢?
这就是供需失衡的问题,在开放二胎以后,很多人选择二胎去月子中心照料,大家因为的月子中心是规范,专业,舒适,安全。而实际上的很多月子中心并做不到这些,搞的选月子中心跟抽彩票一样。而公立医院虽然也在倡导尝试开房月子中心的功能,可惜公立资源过于紧张,只是有呼吁而没有进展。
而大量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各种资本进入,可惜因为缺乏足够的国家标准,以及监管缺失,导致问题丛生。
首先,月子会所不是医疗机构,也不是宾馆,也就是医疗相关的管理管不到,宾馆酒店服务业行业标准也管不到。现在能找到的管理标准也就是2015年妇幼保健协会推出的“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管理和服务指南”,但这个毕竟只是指南,并不是强制性不标准。[2]那么多具备强制性管理规范都大把的人不执行,别提这种非强制性规范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监管问题,月子会所不是由卫生部门管理,而是由像市场监督管理局、食药监、工商等等多个部门监管。大家怎么指望这些市场部门来监管一个月子会所的医疗相关条件是否合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不推荐大家去酒店里的,别墅里的月子会所的原因,真的有需求,还不如去私立医院,虽然是私立医院,但最少他们是按着医院级别进行管理的。
月子中心这个东西好像也是属于国人的商业创新吧?
我反正在世界别的地方没有听说过月子中心这种商业模式。因为据我所知,绝大多数国家是不批准搞这种业务的,我其实有问过几个国外的妇幼医院为什么不开展月子服务?毕竟老外虽然不给大人做月子,小孩还是要照顾的。
回答是在非绝对必要的情况下,政府要求医院不能把新生儿住院超过5天(美国一般不超过3天)。而非医疗机构的赔偿风险也导致国外搞月子中心完全的风险和收益不对称,因为非医疗机构在孩子出事的时候要证明自己无责是极为困难的。事实上在美国,除了医院谁也不会吃了豹子胆搞月子中心,当然华人除外。
其实国内要允许搞月子中心也行,应该只允许医院来搞,当作医疗附加服务,这个不应该作为普通商业服务。
新生儿护理本来就应该是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资格的单位才能进行的一项的医疗服务。
商业化运行,出问题是迟早的事情。
商业机构看中的是其巨大的商业机会,是纯粹为了牟利,是给中产阶级家庭量身打造。
要享受这项服务,其花费是一笔不小的金额。
而我的很多朋友,在对待新生儿和产妇护理上,几乎众口一词,非月子中心不行。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进入月子中心调理和新生儿护理,成了一个阶级标志之一。
因为这种机构本身就构筑好了门槛,一般人,低收入者,是不敢想象的。
对于大众来说,坐月子和护理新生儿是一件麻烦事,普遍认为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工作事业太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来承担这个工作。
交由社会化机构来负责,是一种解放家庭困境,同时享受高品质服务的好办法。
月子会所解决了一部分社会需求,有为社会服务供应高品质人口的愿景,这是很难被否定的原因。
但是其中所蕴含的巨大风险,也就是实现专业化医疗机构的认证,被忽略了。
为什么被忽略?
我认为这是社会需求和供给不足产生的巨大矛盾。
医疗机构资源的供给,就目前的状况来说,主要还是优先解决最基本的医疗需求,以救命为主。涉及到高品质医疗服务,及少部分人口需求,暂时没有进入到计划当中。
而开放一部分医疗市场给民营单位,这本身也是市场化建设的需要。
走到现在,月子中心完全的市场化经营,可以说弊端已经呈现出来。
将月子中心这些机构纳入到专业医疗资格认证刻不容缓,非如此不能解决问题。
在解决了相关医疗问题的同时,这也有不利的一面。
那就是提高了月子中心的进入门槛,核心问题就是这会彻底的资本化,成为金融市场追逐的目标。提前结束自由资本的竞争,从而立即进入到资本垄断的阶段。
前期开放这个市场,降低准入门槛,其本意是为了培养本地品牌,在自由竞争和不规范竞争中出来的国内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发展。
但是,就像资本主义的本来面目一样,资本本身没有社会责任感,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资本,其本质就是逐利的,把机会死在自己手上是反复出现的事情,资本永远记不住这个教训。
什么是专业的?
医疗管理机构介入,雄厚资本的横空杀出,在一个有限的时间空间环境下,立即整合,最终实现垄断化经营。
月子中心要明白事情的危机程度,要马上自我检查,自我发现问题,尽可能在自由资本竞争这个阶段,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这是高端医疗市场,有着丰厚的市场回报,一旦忘却了社会责任,最后毁灭的必然是自己。
否则,悔之晚矣。
另外,喜欢股票的朋友可以提高嗅觉,要在专业化医疗资格落地以前,看好机会,及时下手,搞不好会有几只股票大涨也不一定,特别是有放风要进入这个市场的专业投资基金的股票动向。
在说月子会所之前,我先说点别的。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听说过吧?我家闺女就是在那里出生的。
那家医院有一个科室——新生儿科。
一般来说,一家医院敢开儿科,就已经算是很专业,很体现综合实力了。
而新生儿科,主要应对的是六个月以下的小宝宝(另据评论里说是接诊28天以下的),是儿科中的儿科,专业中的专业。
当然,这也从侧面反应,生孩子养孩子是多么专业,严肃,甚至是凶险的一件事。压根不像某些心大的人以为的那样,仅仅只是一件喜事。
孩子是大事,天大的事。
否则,也不至于在医院里设立专门的儿科和新生儿科了。
与此类似,美容整形领域也是如此,综合性医院里是设有整形外科的。
但是,问题在于,很多人喜欢把养孩子(月子会所),整形(美容院)视作“服务业”。这里面,既有业内宣传的原因(刻意淡化医疗属性,片面强调服务属性),也有监管的原因。
而监管方面,最关键的一个前提是:究竟是该纳入医疗体系管理还是服务业?
谢邀,
基本上所有高复杂性的问题,比如说天气预报、地球洋流、股票预测、大型生态系统演化、癌症、狂犬病等等。
具体一点的,湍流、堆积固体颗粒的流动计算。
三峡
有了它很多长江生物灭绝了或正在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