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回想一下,阿尔法、贝塔、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被发现之后,疫情形势发生了什么?
在奥密克戎之前,一个崭新毒株在世界多地呈现多点散发态势时,就说明该毒株即将在全球大面积铺开,占据优势生态位,成为各流行毒株的主流,直到更有竞争力的毒株出现。
奥密克戎出现之后,虽然也迅速抢占了优势生态位,挤压了德尔塔的生存空间,但并没有击败德尔塔。
奥密克戎和德尔塔虽是不同毒株,但都是新冠病毒,若是两种毒株同时感染一个阳性病例,当然有重组成新毒株的可能——这就好像蛋鸡和肉鸡相遇并相爱了,它们将孕育出后代,后代也许产蛋量不如蛋鸡出肉量也不如肉鸡,但也没法排除产蛋量能达到蛋鸡水平、出肉量也能达到肉鸡水平的可能性。
众所周知,德尔塔毒株毒性强于奥密克戎到传播力远不如奥密克戎,奥密克戎毒性比德尔塔要弱一些但传播力远强于奥密克戎,它们的后代会不会既有德尔塔的毒性又有奥密克戎的传播力呢?它们的后代会否迅速挤占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的生存空间并最终取代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成为新冠毒株中新的王者呢?
如果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的后代既有德尔塔的毒性又有奥密克戎的传播力,我敢肯定地说,美国又赢了——又一批吃退休金的美国老人和又一批暂时不能创造财富的小孩要被精准清除了,而且,清除的时间远远快于过去,与此同时,美国可以离英国首相约翰逊倡导的群体免疫更进一步,真正实现三联生活周刊所歌颂的更高级的人道主义。
美国必胜。
同时我们也别忘记共存党念念不忘的台词“世界都群体免疫了,中国再不放开,以后会很被动很尴尬很有压力”。
倘若世界真能在美国带领下实现群体免疫,世界上排毒的传染源就会少很多,病毒复制增殖的空间没有了,很快就会绝迹或接近绝迹。简单地说,就是国外也干净了,也像国内一样干净了,我们哪里会被动呢?
谢邀,WHO又一次后知后觉了,鉴定完毕。
首先,WHO说的这组重组株,
早在2月17号就提交给Pango委员会了……
——请品鉴:
然后,比这一组更早提交的Delta-Omicron重组株,
其实还有另外六组,
——比如1月31号提交的英国版(实际发现时间还要更早):
——2月13号提交的土澳版(实际发现时间也要更早):
其他几组懒得一一截图了,
差不多都是2月中旬提交的~
结果WHO直到3月9号才说正在监测,
这动作,是不是有点慢……
而且吧,WHO不仅动作慢,
还分不清轻重主次。
他们表示正在监测的这一组,
压根儿就不是序列最多的……
序列数量最多的Delta-Omicron重组株,
应该是下面这货~
——请品鉴:
或者说,如果不局限于Delta+Omicron的话,
现如今数量最庞大的重组株,
其实是下面这货~
——BA.1+BA.2,已经检出接近400例,并且每天还在继续涨:
归根结底,WHO口口声声说正在监测,
但他们就是甩手掌柜,
只管对着已经提交的重组株打嘴炮而已,
实际干活儿的又不是他们……
可是呢,其实市面上还有十来种暂时没提交的Delta+Omicron重组株~
——请品鉴:
如果加上BA.1/BA.2/BA.3互相乱搞的重组株,
四舍五入差不多两百组了吧……
他们监视了个毛线?
至于说为啥WHO突然跳出来说正在监视法国、荷兰和丹麦的那一组重组株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
因为
长期搞事情的假药贩子、反疫苗界大佬、法国IHU研究所Didier Raoult老师又蹦跶出来了,
所以WHO急着擦屁股……
——Raoult老师就是这位爷:
前情提要则可以看这里:
视频版在这里:
回到主题,
简而言之就是,
Raoult老师他们又发了一篇煞笔预印本……
——请品鉴[1]:
发表日期是3月8日,
也就是WHO发表声明的前一天,
简单来说:
所以这篇预印本一出炉,主媒们纷纷跟进~
——比如说,请品鉴:
所以情况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WHO这个声明,
其实就是针对IHU的这篇煞笔预印本,
以及之后各大主媒贩焦行为的一种被动回应。
/摊手~
至于说目前情况如何?
WHO正在监测的这个重组株,
前段时间已经由巴斯德研究所分离出活病毒,
最近正在抓紧研究……
从现有结果来看,
暂时没什么特别焦虑的地方。
然后在真实世界里,
这玩意儿已经在灭绝的边缘疯狂徘徊~
——比如说,请品鉴:
↑ 这玩意儿从2022年1月1日起相对于BA.2的相对增长优势,
是负数……
真正值得关注的,
可能是英国和丹麦的这两个BA.1+BA.2重组株,
分别拥有相对于BA.2的明显增长优势……
——英国版,请再品鉴:
——丹麦版,请继续品鉴:
当然了,就算是上面两组重组株,
也不算含焦量特别高~
毕竟没有发生爆炸性增长,对吧……
或者说,绝大多数重组株,
其实都注定没啥看头。
归根结底,重组只是发生突变的一种模式,
病原体适应性演化的大环境就决定了,
其实绝大多数突变都没啥看头,
只有极少部分幸运儿,
才有资格在残酷的内卷当中实现一桶浆糊。
最后一个问题,
既然绝大多数重组株都没看透,
为啥各路大佬还这么关注重组现象?
碰到几十例甚至几例重组序列就要向Pango委员会提交?
原因很简单,
重组现象作为一种突变模式,它就相当于一张Wildcard。
——或者说,一图秒懂,请品鉴:
↑ 以上是本科一年级难度的病毒演化讲义,
大致说的是瓶颈效应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也就是所谓的“穆勒棘轮效应”,
翻译成人话:无性繁殖的生物,由于缺少物种内基因交流的渠道,有害突变将在进化过程中以不可逆的方式积累,最终积累到影响适应性的程度而导致灭亡。
而重组呢,
理论上有可能绕开棘轮效应,一举清空有害突变,实现各种不讲道理的适应性突变累积。
正所谓:广阔天地,大有所为。
PS: 之前塞浦路斯人发现的那个重组株,是假的,别杠。
详情请看:
PS2:
独家剧透一下,
为了淡化IHU团队的煞笔行为,
这两天将有一大波重组株提交给Pango委员会,毛估差不多30组左右吧。
哇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