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去体制内工作?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经济只是一方面因素,更重要的是因为有资格去体制内工作的人多了。

现在的大学生一个很矫情的地方是,习惯于盯着80年代的大学生眼馋,认为他们赶上了时代红利如何如何。然而,他们却根本不会去想,80年代初全国所有本科大学生的人数也就是十多万,而今年的985一年就要招20万本科生。

你以为1980年代的人不羡慕体制内的生活吗?在那个时代,民营经济刚刚起来,不仅待遇不算好,机会也很少。如果说80年代的民营经济能有今天这样的规模,又怎么可能会有后来的严打。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80、90年代,只有体制内才能提供一个“正经工作”。可问题是,想有正经工作,你总得有个学历吧?当年的年轻人要进体制内,最起码也要有个中专或者是大专以上的学历。即便是今天的人不太能瞧得上的大专,在当年一年也就是招十几万人。

而在当年,90%以上的人,与此是无缘的。

考不上中专,或者考不上大专、大学,基本上只有三条路可走:回村种地、进城打工、做点小生意。从今以后,吃“皇粮”就与你无缘了。

实际上,也许有些人知道,现在大学生毕业之后是有所谓的“干部身份”的。虽然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干部身份”依然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在80、90年代,有没有这个身份是天壤之别。有这个身份,你也可能当一辈子工人,可要是没这个身份,你就算能力再强,也成为不了干部。

这就是我之前说过的,如果你现在考不上中上游985,就别羡慕80年代的大学生——放到当年,你的结局也不过就是种地或者打工而已。

后来的高等教育扩招,给了大多数人读大学的机会。今天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40%多,本科率大概是25%左右。这也就是说,不算往届,理论上每年有三四百万人有资格去报考体制内。算上有资格的往届,那就是一两千万人。可现在体制内的工作机会相较于当年并没有增多,反而还减少了(特别是很多国企,在90年代纷纷破产)。

有资格的人多,岗位变少,一来一去竞争自然就显得更为激烈。

可如果从历史的进程来看,至少相比于二三十年前,这种激烈的竞争也算是一种好事。今年过年的时候,我跟我爸聊天,说起他以前的朋友和同学,他还是很感慨的。因为这里面90%以上的人,都因为没能考上大学而留在农村种地或者四处打工。就算很多地方放开了落户,他们也因为没有学历而进不了城。在今天的中国来说,很多时候,学历就是一道硬杠。过不了这个线,剩下的想都不用想。

如果把今天的社会比作是80年代的话,那么就相当于说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国企招聘可以明确划一条线:只招收一流大学建设学校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而你想进体制内”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体制内能提供的岗位比双一流毕业生的数量还要多,这些毕业生所发愁的无非就是岗位好坏的问题。而那些没考上一流大学的,体制内跟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user avatar   yu-ye-71-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想承受风险和社会的毒打。。。


user avatar   zheng-tian-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相同的行为放在现在的体制内编制仔就是保障基层、防止人身依附和山头主义,而放到90年代国企工人身上就是坐吃山空,国家蛀虫,压榨农民,下岗活该。所以工作在体制内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能否掌握A4雕花的能力,持续输出A4纸花,谁掌握A4雕花谁就掌握一切的定义权,过去的工人们迷信生产忘了笔头所以失去了一切,前车可鉴啊!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时代变化了。

我在本世纪初,参加工作的时候,很多体制内的工作都取消福利分房了。一个月工资就是一千左右。如果进入私企,搞IT行业,一个月五千块,当时上海房价六千。辛苦打拼几年,就能在上海买房。

现在,上海房价六万块,搞啥工作能一个月赚到5万啊。。。而与此同时,体制内工作的收入也越来越多了。

大家上班就是赚点零花钱。。靠工资买房买车是不可能了。体制内当然好了。


user avatar   liu-xun-78-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体制内外年轻人都会收到压榨,但不同的是,体制外榨完了,就会把你扔掉,任你无尊严的自生自灭。

体制内榨完了你还能让你有尊严的苟活。

我没有考进体制内,但我父母均是体制内的,体制内再恶毒,再不被重视,也可以接受。

我妈老老实实只知道低头干活,不争不抢,干了一辈子活,再过几年就快内退了。一辈子有尊严的过来了,作为单位老人,现在倍受尊敬,我妈想请假,都会请给。钱一分不少发,领导甚至都要我妈注意身体。为单位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活的老同志,面子里子都过得去。

我在体制外工作了一年,就亲耳听到了:

此处不留你,没有留你处!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有学生/家长投诉讲课听不懂,我保护了你,扣点钱就完了,你写个检讨。

我妈体制内工作三十多年都没有听过开会会讲: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我工作半年就听到了,震慑全场。

就这 让人如何不去选择体制内?

我们年轻人可以被压榨,不是吃不了苦,但被压榨过后,害怕像个垃圾一样丢弃,顺便被啐上一口:不努力。


user avatar   yang-sheng-26-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觉得体制内风气太差,到处都是关系。

去了体制外才发现,体制内提拔亲戚好歹还要层层审批,体制外只需要一句话就可以。

之前觉得体制内太安逸,满腔热血得不到释放,努力的机会太渺茫。

去了外面才发现,他们不仅会吸干你的血,还要吃你的肉,抽你的筋。

等你性价比降低的时候,再把你丢进垃圾桶,说你两句不努力。

之前觉得体制内太死板,向往体制外的人性化。

后来才发现,你爸妈生病的时候,体制内立马就能请下来假。

生孩子不用担心被辞退,甚至还有点福利可拿。

如果平时你跟领导相处的不错,事假病假他可能大手一挥,工资照发。

体制外迟到一秒钟都要被扣钱,请个假和欠他钱一样。

在医院打点滴也得处理公司事务,有点急事按时下班居然也会被骂。

如果说现在的体制内是温水煮青蛙,但这至少是恒温的。

磨掉你的上进心,削掉你的竞争力的同时,至少能让你过的比较舒服。

可外面的很多企业就像是大火爆炒,耗尽你的时间和精力后,一脚把你踢出门外,还要抱怨一句:“这肉真老”。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间迷惑行为!我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上千人去竞争一个基层公务员岗位,

一个能考上这种公务员岗位的人,必然是才智过千人,不愧为人中龙凤,

那么问题是,他为什么要当这个完全不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基层公务员?有千分之一级别的才智,随便干点什么不能成功?


user avatar   feng-zhi-shang-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完了这么多回答

才知道

原来我们连劳动法都保证不了996工作纳税

有人却可以用纳税的钱上班摸鱼,收入还这么多


user avatar   Exodus_van_Gain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体制内”和“体制外”各有各的特点,如果是一个相对均衡的模式(换句话说,相同百分位的工作“性价比一样”),那么大致应满足这样的条件:

体制内稳定,但晋升慢、收入低;体制外不稳定,但发展空间大、灵活、收入高。

这也是很多传统上名校精英的认知,90年代的中国社会情况尤其符合这种想象。深圳的民企、上海的外企月薪几千块的时候,浙江广大地区的公务员年薪几千块的比比皆是。

但最近若干年,两个方面的变化,导致了这种“均衡”被彻底打破。(下面列举的数字并非精确,基于我熟悉的区域的情况,别的地方情况不一样的别抬杠)

一个是体制内开始强调“收入向基层倾斜”。打个比方,对于最低级别的科员而言,中央部委一年10万、省直机关一年15万,可能还符合很多人认知中的“公务员铁饭碗+低工资”,市直机关的20万就超过多数传统行业的白领了(加上相对清闲+极度稳定+社会地位高的加持,性价比或曰“吸引力”当然吊打体制外同等待遇工作)。

再往下,区直机关25万、乡镇街道30万,那就是远远超过一般白领、甚至比肩IT大厂的低级别程序员,再加上体制内固有的各种优势,性价比和吸引力简直爆表(2021年省考,杭州某区街道岗位最高竞争比5400:1),以至于很多人压根不相信发达地区的基层公务员有二三十万一年,以至于杭州某区的街道清华北大扎堆能成为大新闻(当然他们是副科职位+正科待遇,比一般科员更高)。事实上,哪怕清华北大,除了少数热门专业、热门行业的大神,多数普通毕业生(尤其是那些本科不是清北的)是很难找到比这个更好的工作的(待遇高的稳定和工作强度比不过,稳定+不累的待遇又远不如)。

所以,知乎上之前热炒的“省委办公厅年薪15万的科员和体制外年薪30万的程序员哪个更好”,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年薪30万的程序员,性价比显然不如年薪30万的街道公务员,而后者,如果有遴选到省委办公厅的机会,很多还是愿意去的。

另一个是体制外的变化。

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30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100年的路”,所以很多行业,并不是那些平流缓进、小步慢跑式社会的"每代人都有机会”,而是某个“黄金一代”把该行业全生命周期的大部分“红利”都通吃了,新入行的“下线”只有当“红利”的份。这边可以参考答主的另一个回答:

以前大家印象中的那种,所谓“企业里晋升快,公务员晋升慢”,实际上有个隐含信息:为什么同样资质能力、同样运气机遇的两个人,晋升速度相差这么多,莫非后者被领导穿小鞋、刻意打压?

非也。

实际上,排除少数能力特别出众的人,多数人想以远快于一般的速度晋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外部条件:所在的组织持续高速扩张。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大量企业的组织生长是非常迅猛的。某设计院,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每年一般只招一二十个人,多则三四十个,少则个位数。但从00年代基建大爆发开始,每年就扩招到一百多个,到了10年前后扩大到200多,到如今国内基建进入“快速饱和、长线萎缩、深度内卷、缓慢出清”了,反而扩大到每年七八百人——“工程师红利”来势汹汹啊。

这种速度的组织生长,对于进入早的人员而言,很容易出头。熬个几年就是核心业务骨干,再干个几年到新开的分舵当领导,升职机会异常丰饶。相较之下,政府部门的编制几乎是被锁死的,所有代际的人都得老老实实地论资排辈,都得慢慢熬。

这个特点,对于早年参加工作的老同志而言,机会显得比企业里小得多,以至于有了“机关晋升慢,企业晋升快”的无厘头式的都市传说;但对于小年轻而言,你的机会和老同志是一样的,而同龄的“红利工程师”比起他们的前辈相比,机会萎缩得可不是一点半点,甚至饭碗的稳定性都大幅下降(很多增量行业,没项目了就是“手停口停”)。

——进一步说,很多企业,不但收入方差远大于体制,而且在时间序列上的机会方差,也远大于编制严格管控、组织规模稳定的体制内。

终上所述,在这个时代,多数普通资质、普通欲望的年轻人,在信息不对称越来越小的背景下,会怎样用脚投票呢?

反映在统计上,2015年浙江省考的竞争比只有21:1,而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直接翻三倍,变成了65:1。


user avatar   huo-hua-de-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说了很多,想补充说两句。

一个是体制外机会少了,早不是当年来深圳装个电脑,在华强北倒倒电子产品,批发个衣服就能发财的时代了。

假期和家里长辈聊天,大家都觉得国家未来的方向就是把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事情,逐渐收回国企来做,所谓“国进民退”。

留给体制外的机会,大概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比较追求效率,国企做不好的领域。例如拼多多的买菜,员工一个月工作380个小时,国企体制下是不容易做好的。

一个是无限竞争,留给体制外的有限的蛋糕也不是那么好吃到嘴里的,由于某种原因,劳动法并没有有效执行,体制外企业的竞争趋于无限,永无止境的白热化竞争。你员工996,我就大小周;你大小周,我就月双休。所以体制外的饭碗不是谁都能端的,既要有很强的工作能力,还要承受极大的工作压力。对于大多数能力体力普通的人来说,当几年电池压榨废了,可能蛋糕都吃不到。

一个是分配问题,“你们努力干,这样明年我就又能买一台兰博基尼了”,年轻人就算拼死拼活给老板干,所创造的价值也绝大多数被资本家拿走了。

一个是保障问题,劳动法规定在一家公司工作8年之后,就要签订长聘劳动合同(可以干到退休那种),实际上体制外的公司都会用各种办法绕过去,让员工永远无法拿到长聘合同。人到中年随时都可能失业,毫无保障。更别说,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的体制外企业恐怕不超过20%,在体制外就相当于裸奔,一场疾病就可以毁灭你的生活。




     

相关话题

  中国人敬业吗? 
  真的是「人人都能当产品经理」吗? 
  如何评价男子手持砖头追砸运钞车被安保击毙(最新消息:开枪保安已被刑拘)? 
  毕业先去年薪几十万的私企打拼几年,然后35岁前考进体制内,可行吗? 
  作为从业者,你对初入芯片行业的新人有哪些建议? 
  博士没毕业,本科同学结婚需要随份子钱么? 硕士没毕业,没收入,本科同学室友结婚需要随份子钱么? 
  闺蜜不让我考研说我笨,你们遇到过不靠谱的闺蜜吗? 
  找工作时候是应该先选行业还是先选岗位? 
  为什么网上造谣屡禁不止? 
  求职看重第一学历合理吗? 

前一个讨论
30岁普通女博士和24岁的三本漂亮女生哪一个更有未来?
下一个讨论
李雪琴是利用北大身份恰烂钱的典范吗?





© 2024-09-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9-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