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博@近卫T-34、 @蒋梦珊 )
65年前的1956年7月31日,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发展住房建设的决议》。
从这一天起,“赫鲁晓夫楼”正式降临苏联。
在过去的岁月里,中国“筒子楼“的原型赫鲁晓夫楼在苏联及独联体时代被各国人民翻来覆去地讨论,以至于人们几乎想不起任何新鲜的东西。
此外即使到了今天,这些遍布世界各地的老房子里仍然在住着上千万人,很多建筑还“活“着,虽然最初赫鲁晓夫楼被认为是一种临时性应急住房——它们的设计使用寿命预计只有25—30年。
然而关于苏联的赫鲁晓夫楼,有一个秘密是鲜为人知的,即使是那些在五层楼里生活了一辈子的人都不会知晓。
在苏联50-70年代的住宅区,房屋之间的间隔总是很大,几乎没有形成封闭的院落。
如此,大规模的“赫鲁晓夫楼”建设不同于以往所有城市规划,包括“斯大林主义”的城市规划。
典型的例子可以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每个曾生活在苏联时代的居民都亲眼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
问题出现了:为什么这些建筑物彼此相距如此之远?
毕竟这是对城市空间的不合理浪费,同时也会迫使道路和所有配套工程(自来水管道和煤气管道、供暖管道、下水道等)随之延长,这自然而然地导致了建造成本的显著增加,违背了赫鲁晓夫楼“多快好省”降低建筑成本的初衷。
那个时代的苏联文人和吟游诗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欢快地唱着“广阔和光明的蓝色城市”。
确实,采用预制板技术的赫鲁晓夫楼缓解了当时苏联面临的紧张住房问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承载着众多苏联城市居民的家庭梦想。
但是,采取这样建设规划的真正原因更为严峻和残酷,同时也是秘密。
事实是,根据1955年出台的标准,新建的多层建筑之间的距离要求就是这样的。
否则苏联城市一旦被美国核打击完全摧毁,就会形成连绵的废墟,连片的大面积废墟会导致军队和应急救援设备无法通行,而拉开距离就不会形成阻碍交通的连续封锁区。
此外,房屋之间巨大的空间理论上可以防止火势蔓延和“火灾暴风”的发生。
这里普及一下火灾暴风的定义:
火灾暴风,又称火风暴或火灾风暴,是大范围火灾本身所创造和维持的风力系统,是严重野火或山火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也会用来描述一般的巨型火灾 。
火灾风暴的确定特征必须是火场周围所有方位都有着它自生成的暴风。
发生在城市的火灾风暴通常是人为刻意制造的,例如美军轰炸武汉、汉堡、德累斯顿,以及广岛核爆所造成的火灾暴风。
烈火会席卷并烧毁整个地区并造成可怖的巨大伤亡,例如美军为了实验新型燃烧弹而轰炸武汉,使4万中国人葬身烈火之中。
因此,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所有住房建设都是围绕第三次世界大战而进行的。
在60年代后期,苏联大城市的大众住宅开发的五层楼标准被九层的“勃列日涅夫楼”所取代,但房屋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增加,并且 “没有封闭的庭院!” 这一准则继续运作。
但到了戈尔巴乔夫和苏联解体后的年代,城市规划者忘记了这些准则。他们开始规划和建造封闭的住宅区,建造整块巨大的摩天大楼,并且建筑物和城市都变得密集。
就战备而言,为此类建筑颁发许可证的人应该笃信可怕的核战争不可能发生。
只能说希望如此吧!
全世界的各位读者朋友们,现在无论在哪个国家,大家的大都市都是密不透风吧?
我也只是给我发勋章而已,他赫鲁晓夫竟然给自己建楼?拆了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