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款车主路过。先说结论,相比我买车那阵(2018年初),A5经历了税费下调导致的官价下降,Facelift后就我所开的顶配款而言增配了氛围灯光包、B&O、ACC、倒车影像和矩阵灯,共计将近5万的选装,虽然细节处有不可避免的降本,但总的来说产品本身的性价比是相当可以的。
差不多刚好4年以前,我在A5上市前借到了一台试驾车,当时我感觉那台车无论动力、空间还是造型都刚刚好,很对我的口味。
于是当年十一下了个性化订制的订单,并在半年后终于提车。在开了3年多以后,这次我又借到了一台A5 Facelift的试驾车,或者称之为B9.5应该也OK。
这次借到的试驾车是一台45TFSI quattro Sportback版,是本系列的顶配,而且应该没做什么选配。刚好我的车也是前一代的顶配,无论配置还是驾驶体验,对我来说都有非常直观的对比。
A5的Facelift没有A4做得那么大,主要变化还是集中在非钣金区域。因为总的来说,A5的溜背姿态以及经典波浪腰线都是非常成功的。
网上一直有说法说宝马4系是Coupe好看,而奥迪A5则是Sportback的四门版更好看。而它和宝马的另一个“关联”是,这台A5的绿色叫做“耀夜绿”。
然而4年的时间,时代变得更加矛盾了,一方面大家都在做强调环保新生活的电动车,但另一方面大家都在做外观看起来更加运动甚至爆炸的汽油车。这点在A5上得到了充分体现,Facelift后的A5换了一副组装到牙齿的面孔,可能即使拿以前的RS5过来在它面前也会稍显温顺。
国内的A5长期以来一直标配在国外需要高价选装的S运动套件,与此同时隔壁的宝马也在做同样的事情,烂大街的运动套件给人一片性能过剩的景象,凑近一看九成以上都是低功率发动机…而本次中期改款,奥迪给了A5一套看起来只有S5才能配得上的运动套件。所以对于新A5来说,这种不合适的割裂感搭配愈发炸裂的外观会更强烈。以前看过一个回答,说国人需要的运动是外观上的运动,诚不欺我。
新款A5的前脸theme在所有地方都进行了加强:更粗的格栅边框,更强的头灯DRL和更夸张的侧进气装饰。
格栅内部从横条换成了更有传统运动感觉的蜂窝网格,而侧进气口则用一个跨形面的银灰色饰条营造非常咧嘴的效果。而且内部也不再为配有ACC的版本单独开发,带ACC的,这里就是真的雷达,不配ACC的,这里就是一个假的装饰。
大灯的轮廓虽然没有变化,但内部完全更新。原本整体下压的graphic也变成了如今多段式、上扬的主题。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变化,因为A5在A4的基础上一直在尽量做压低的设计,而上扬的主题显然调性不同。
大灯的整体布局比较简单,单投射式近光,内侧是反射式的远光灯。另外这台试驾车的配置和市面上的正式配置略有不同。作为顶配车型是应该标配激光大灯的,内部的细节造型和激光单元和这个相对来说的低配是不同的。
尾部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尾灯和下保区域。先说下保吧,似乎找了一点之前RS5的味道,另外排气口造型也和A4L的改款一样变成了方形。好在这还是真排气管,而不是像A6、A7一样弄了个假排气装饰。
尾灯的主题和头灯呼应,鲜明的主题,立体的设计保持了奥迪的一贯水准。
整个外饰部分唯一让我这个老款车主有些眼馋的就是这个原本给S5标配的精车轮毂——虽然它不带Audi Sport的小logo。轮胎规格没变,之前A5的轮胎看车主的分享帖子来说有3家随机的供应商:马牌、韩泰和倍耐力。这次这个试驾车的轮胎则换成了普利司通的POTENZA S001,按照零售价格来说,这款胎比倍耐力P Zero和马牌CSC5P都稍微便宜点。
这台A5试驾车理论上来说是全系的顶配款“臻选动感型”,但实车配置却没有Facelift后新增的三个重点配置:ACC、B&O音响和矩阵激光大灯。
另外有网上传闻,改款后的A5也更新到了quattro ultra,但无论从有限的网上资料,还是我试驾期间的体验,以及感官上和真正使用了quattro ultra的A4 allroad相比来看,A5 facelift应该并没有更新四驱系统,依然是机械式的quattro。因为哪怕是激烈即使,它开起来真的就和我的老款A5一样。
按照官网配置表,A4L现在配备的是quattro智能四驱系统;而A5则是quattro四驱系统。这也算一个例证。
内饰可以说是降本大户。毕竟多了三个很重要的高成本配置,那么内饰的降本也就势在必行。整体来看,内饰的主要变化在于MMI系统的换代:console上的组合功能键取消;中控屏更大、分辨率更高;虚拟座舱仪表分辨率更高。
MMI的改变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而且我相信作为老A5的车主,这种体验是更加直观的。
首先的确是有优点的,比如屏幕分辨率更好,carplay的高德地图可以显示更多内容。
它的主要问题在于去掉了奥迪优化了多代达到完美状态的MMI大旋钮和周边快捷功能键。从纯功能上来讲,意味着它完全失去了盲操的可能性,也把很多功能都叠进了多层菜单中,便捷度大打折扣。
比如我想上车直接听收音机的某个台,在之前的MMI系统下,我可以直接按快捷键,它们对应着我存储的多个电台,同时不会影响屏幕上的导航内容。但在新系统,我只能点屏幕上的收音机栏,选台,再返回主屏幕,点carplay才能回到导航。
另外从视觉感官上来讲,圆形的MMI大旋钮以及周围讲起来的功能键是夜间的一大视觉亮点,现在这部分直接变成了一个储物盒。而且这个设计其实和电子挡把是一个关联设计,电子档把可以当做操作大旋钮时手掌的支点。所以我一直认为宝马如今保留了iDrive功能键、并且把电子挡把以及iDrive功能键集成在一起的做法是正确的。细心的人在上图还能看到几个降本的地方。
新的虚拟驾驶舱仪表我们都不再陌生。整个仪表的元素做了简化,一些装饰的条条框框都被去掉了,虽然分辨率更高,但内部元素少了很多,显得不够“热闹”,缺少了一点科技仪表的氛围。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另外我个人很喜欢原来周围有一些实体的指示灯,比如上面发动机、手刹的提示灯以及两侧的水温和油表。我认为实体指示灯加屏幕的组合搭配比单独的一个屏幕看起来要有意思得多,像奔驰的AMG GT在按钮上面集成小OLED屏幕的做法就是这种思路的极致体现。
这里的方向盘按理来说应该是个平底的。这个方向盘还是目前这个世代的运动方向盘,功能键区域相较改款前做得更加简洁。
空调面板没有变化。这个空调面板可以说是奥迪内饰亮点的集中体现,旋钮、按键出色的手感与反馈,屏幕与旋钮结合。比较可惜的是如今奥迪的新车都没这种感觉的东西了,全面电子化之后,奥迪的内饰失去了很多以前的精华。
内饰部分降本的重点在于皮革用料方面,座椅首当其冲。座椅本体没有变化,依然是原来的设计与包裹感,但覆盖材质变成了人造皮革与真皮的拼搭,手感变得更加粗糙。
音响方面,这车虽然没有B&O,但也给了我机会来体验一下奥迪的标配音响。这个这是一套大概170W(印象中)、10喇叭的音响,虽然功率不高,但喇叭数还是说得过去的;另外我在一个论坛看到有人拆车发现它和高配音响同样都是ASK代工的。综合来看,应该表现不错。
以我几天在驾驶期间的短暂体验来说,它和B&O相比,低音更糊、高音更暗,但就开车过程中只是“听个响”的需求来说,也已经完全满足;如果和我一样更喜欢在路上听广播,那么选B&O似乎就没太大必要了,毕竟可能一个月中也就有一两次机会能停下来好好听一会自己花了一万多选的音响——其实有这钱不如买一对真力G2回家听,不仅更好听,而且还便宜。
作为老款车主,从我的视角看来,顶配款增配的ACC、B&O和矩阵激光大灯都非常不错,它们加起来大约得4万了,所以性价比是颇高的。但细节上的降本也是实实在在,这方面我觉得对比来说,还是增配部分更吸引人。
设计上的变化可以说见仁见智,这是一个大家都很焦虑的时代,所有的主机厂都在硬着头皮探索新能源时代的设计应该是什么样的,所以很多品牌不再是我们心目中的那个样子,奥迪也一样。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