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何李世民不拿开国功臣开刀? 第1页

        

user avatar   qiu-ju-luo-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面几位答主基本都说到了:功臣是皇帝用以巩固权力,治理国家的保障。作为一国的领导者,皇帝的“工作目标”是富国强军,杀人或集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功臣势力不足以威胁皇权的情况下,理性选择自然是不杀。

当然如果有人非要把上面这段话说成“杀了功臣谁来替李世民卖命”我也不反对。







OK,无聊的总结就说到这,我是来放图的——不要说我答非所问,我上面回答过问题了!

(并且下面也不是跟问题完全无关,比如从图中能看出来“功臣”这一团体本身也不是铁板一块……)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李世民自己就是唐朝最大的开国功臣。


user avatar   liang-xiao-zhi-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唐太宗为何可以不拿开国功臣开刀?

因为唐太宗手下没开刀的全是良弓,开了刀的都是已成了走狗的。

凌烟阁就是太宗的藏弓展览馆,二十四功臣就是太宗的展品。太宗把弓藏的好好的,想用的时候拿出来用一用,不用的时候就放回去。作为弓你只要好好的在凌渊阁里呆着,你可以风光大葬,你要是非要当走狗向太宗吠两声,那太宗烹你都不眨一下眼。

很多人把太宗治下没有一个功臣因被皇帝担忧自己会造反而被开刀,都归功于太宗气度深远,兼容并包,为人仁厚。抑或大唐虽然大局已定,但周边依然强敌环视。然而须知道,气度和环境也是需要有底气的,否则即便是以仁厚开国周围虎狼怀绕,手下全是铁忠粉,的宋太祖也要杯酒释兵权。才敢安心坐龙椅。更何况这位亲发玄武门之变的唐太宗。

那么问题来了,唐太宗为什么可以,不开刀,甚至连杯酒都不和开国功臣喝呢?他的底气到底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就是唐初太宗蹭军心还稳健一呼百应,天下归心时大刀阔斧的完成了兵制改革,完善的兵权制度。

话还得从太宗初上位的贞观元年开始说起。贞观元年,唐朝第一开国功臣,击败最麻烦的膏药刘黑闼雄踞北方,李世民登基时,拜开府仪三司,位比三公的戍边名将罗艺举兵造反。为了对付这个硬骨头,唐太宗派出了凌渊阁第一梯队的两把名弓,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去评判。没有想到,评判大觉还没有到,造反的罗艺就被他手下赵慈皓造反,虽然被他及时发现抓住了赵慈皓,但赵慈皓的手下统军杨岌结果旗子继续造反。在这个造反的套娃里罗艺最终在平叛大军还没到之前就丧失了所有的攻击力。被斩杀。于是,开国功臣交出了第一滴血,只不过这滴血不是太宗拿的,而是被手下的手下的手下抢了。

于是在贞观十年,太宗根据自己玄武门之变,以及罗艺叛乱的经验教训总结,再以隋朝兵制做底升级出一套对于皇权和兵权来说,完整的密不透风的兵制。

在这套兵制下,他没虽然没有直接和开国功臣喝酒,也没有释兵权,更没有为了稳定杀功臣。但是在他新改革的兵制下,已经没有将军有实力可以造他的反。

事实验证,这套兵制,真实的做到了均衡存乎诸将之间。使得大唐极其稳定,均衡到让人觉得只要大唐皇帝不作得太厉害,让天下人全部起来反他,他就能永做天地共主。


那么太宗李世民是如何把兵制做到均衡的呢?我们可以来看看典籍记载。

《新唐书》兵志 有记载。后引,有兴趣的自行阅读。

简单的说,唐太宗把天下划分为十道三百六十州,统军更号为折冲府分六百三十四府,其中光唐太宗所在的关内道就占二百六十一府分管于太宗直辖的十二卫。而剩下的三百七十三府分九份分到剩下的九道中,且每一府都是一个单独的单位,设折冲都尉。但凡调动府兵(即最多1200人时)必须有的州刺史与折冲都尉兵符合而唯一才能调动。这就使得中央的兵力必然远大于地方。只要其余九道不是联合起来一起起事,任何地方起事中央与各地都可以以绝对优势镇压。

造反的人同时还要面对一个问题,由于并不是直接领导,节点激增,手下突然多了十几道兵符,也就是多了十几个头头。在你造反后这些任何一个头头都可以你是反贼的名义,然后拿起兵符纠结弟兄举兵平反,像罗艺那样形成造反套娃。也就是说造反的人本身也随时可能被部下造反。使得叛军内部瓦解。

而关内的十二卫各大将军虽然各自分掌着四十至六十府的兵,掌兵虽重,但也只是遥领,实际上兵权在皇帝手里,个府兵分散各地只有冬季打猎的时候拿出来阅一下。而平时各卫调动每个单独府的府兵都要通过中书门下申请,皇帝审批。而十二卫平时可以直接调动的之兵不过是禁军宿卫之兵,每卫至多不过千八百人每日宫内轮岗不过一百几十人。而就这禁军之兵也不是固定的亲兵,而是由五百至两千里外的府兵轮番调动进长安。长安禁军唯一常驻亲兵只有飞骑百骑,由十二卫的精兵中挑选出来的能以一挡敌百人的精兵中的精兵组成。由长安天策上将亲自执掌。

说到这你可能会想,那这个天策上将不是很牛吗万一他宫变呢?

你想到太宗早就想到了,毕竟人家是靠玄武门起家的经验比你多得多,这个天策上将是不会变节的,因为他就是唐太宗本人(我变我自己?)。所以只要不是十二卫将军联合反叛,这飞骑军联合其它卫军在禁军宿卫中就能占有绝对优势。纵然十二卫联手,皇帝要让飞骑与近卫拼死驻守一阵,再由某队飞骑将军突围带着兵符至城外任何一卫的折冲府调兵回救,片刻之间但凡反派废话稍微多一点,台词稍微长一点,内心戏稍微多一点,十二卫就会变成瓮中之鳖。即是说只要太宗或者皇帝掌握着这数百飞骑,玄武门就不可能再有政变。所以太宗驾崩, 李治继位时,程咬金只需带着飞骑于宫门驻守一切就可顺利过渡。

再观唐朝的开国功臣们

秦琼官拜左武卫大将军,直调兵力不过千人。能进宫者不过百人。

功高如李靖,执掌重兵远征归来也被一个诬告事件后吓得交出所有兵权回家养病。唐太宗封他卫国公,授濮州刺史。能直接调动的不过千人。

纵然是唐太宗最放心的实封七百户,留守长安,最后甚至把亲兵飞骑军就给他保李治上位的三板斧程知节,程咬金!

鼎盛时期也不过是持节督六州军事,直调府兵不过一两万左右。

可见唐朝的将军并无过多的实权,在这个兵制下,兵皆散于府根本没有造反的实际能力。开国功臣们封的食邑也是意思意思,纵然是程咬金也不过是七百户。三代之后败的光光的,孙子程伯献已经到了要攀附太监高力士的程度了,曾孙已经无官位,玄孙也不过是个区区殿中御史。真·富不过三代。

而这一切皆在太宗的意料之中。所以新唐书有云

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故曰措置之势使然者,以此也。

在这样的兵制下,唐太宗可以放心的给诸位开国功臣发糖发奖状或者疯狂吐槽只虚稍稍把握尺度,比如筑造凌渊阁二十四功臣像,各种国公像发糖一样,人手一个。即便是文官也能各种包容直言进谏,只不过开心的时候给魏征立碑,不开心的时候推倒,等开心的时候又立起来。连房玄龄怕老婆他都能调侃一番。

在这个体制下他不需要对怀疑的人开任何一刀,只需要做适当的敲打。

事实上,唐太宗时期一样有居功自傲的功臣,比如尉迟敬德。而唐太宗对尉迟敬德就敢当他的面直接和他说,“尉迟啊,你要是自重,我还能保一保你,你要狂的没谱了那就要参考一下刘邦对韩信,彭越了。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啊~”

太宗真是婉转而又直接的表明了三个要点,我可以办你,我不想办你,你不要逼我办你。

典出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尝侍宴庆善宫,时有班在其上者,敬德怒曰:“汝有何功,合坐我上?”任城王道宗次其下,因解喻之。敬德勃然,拳殴道宗目,几至眇。太宗不怿而罢,谓敬德曰:“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


太宗问:尉迟你感动吗?

尉迟:不敢,不敢。

太宗:恩?

尉迟:敢,敢。

太宗:恩?

尉迟:臣下感动的都不敢动了。。

太宗:恩。

令人更意想不到的是太宗时期不单单有尉迟这样的仅仅只是有点忘我的功臣,太宗甚至还经历了一次造反和一个还在找机会实施就被掐死的宫变。是的,你没有听错,哪怕是太宗时期也真的有一些喝酒不配花生米的想起了造反。用命去检验府兵制的防治效果。

联合谋反的人有他两个儿子,凌渊阁名将兼兵部尚书侯君集,驸马都尉兼宰相之子杜荷,禁卫军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太宗的兄弟汉王李元昌以及他们各自手下的朋党。这些人的势力渗透可谓是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且个个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个个手里都有权柄并且在太宗时期已经是不小的权柄。这在太宗时期可谓是能组起来的最强造反天团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帮人在太宗时期的经过写起来都写不满一篇小学作文要求的八百字。一边李祐造反,在那个没有梁静茹的时代,不知道李祐在那没有花生米的地方喝了多少,才会振臂一呼我要造反。然而这个造反,根本没人理他,各州县都尉根本不理他的半块兵符,完全不响应号召。于是太宗,甚至太宗派出的平叛大军都没来得及亲自出马,叛乱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如破竹的给平了,期间兵士伤亡,一个也没有。。。是一,个,都,没,有。战事一点都不紧张,因为根本就没打起来。叛军光是听到唐军数量和带兵的将军就已经吓得不跟李祐造反了,最后李绩的平叛大军还在骑马赶来的路上,李祐就被治下的兵曹给绑了,等着上交给国家。堪称中国史上最丢脸的造反。没有之一

而另一边太子李承乾想幽闭太宗,但东宫率卫加屯卫中郎将驸马都尉加兵部尚书三人从手下里狂凑能在宫里活动的又信得过的死士,凑来凑去才勉强凑齐一百人,拿太宗身边几百飞骑军护卫硬是一点办法没有,在座诸位直到在窝里被抓个正着,被判死都没找到任何出手的机会。

就是这样,在高祖李渊时期,皇子政变前因后果能编几十集连续剧,而在太宗时期,皇子造反加政变都演不了两集。

实际上太宗面对的叛乱杀掉的功臣兄弟儿子远不止这两次。如开府仪三司的罗艺,凌渊阁功臣张亮,以及那个牵扯甚广的全唐最大冤案,房遗爱谋反案。他手上的功臣血不比其他帝王少,有冤的有不冤的。该杀的杀的干干净净,只不过顺序杀的和其他帝王不一样。基本是等到功臣跳反或者被人污实跳反以后杀得名正言顺,怪只怪功臣要反他或者让人觉得要反他。

所以太宗时期,显得他能非常有底气有气度并不是因为他有自信天下人一定会臣服于他不会反他,而是在自己一手筑造的兵制和统治下他把每一个功臣都变成了良弓放到了自己的凌渊阁里,有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用,他可以不动任何一个功臣,即便你如何喷我,或者我如何喷你,我都有自信把自己放在一个安全的地位。不必担心失了威严有人想造反,也不用担心过于嚣张惹得人想造反。因为你根本没有条件造反。你若实在是喝酒不愿配颗花生米,想以身试法,太宗动动手指头就能掐死你,狠起来儿子都不例外。

但这个制度权利过于分散,不利于中央集权,战时的反应也相对较慢,不太适应当时的历史环境,所以很快就被迫了。

然而府兵制被破不久,端倪很快就出现了。到了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兵权日大之时。依然想像太宗一样这么自信的玄宗皇帝李隆基很快就被打脸了。

所以太宗的自信和气度还是来源于完善的制度和绝对的力量。并不是盲目的自信,不是谁都能学的来的哪怕你也姓李。

资料参考《新唐书》《旧唐书》

最后贴上唐兵制情况资料参考来源《新唐书》·兵志 对太宗改革兵制的具体描写。

太宗贞观十年,更号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为果毅都尉,诸府总曰折冲府。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皆有名号,而关内二百六十有一,皆以隶诸卫。凡府三等:兵千二百人为上,千人为中,八百人为下。府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长史、兵曹、别将各一人,校尉六人。士以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五十人为队,队有正;十人为火,火有长。火备六驮马。凡火具乌布幕、铁马盂、布槽、锸、䦆、凿、碓、筐、斧、钳、锯皆一,甲床二,鎌二;队具火鑽一,胸马绳一,首羁、足绊皆三;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觿、毡帽、毡装、行藤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胄、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入而出给之。其番上宿卫者,惟给弓矢、横刀而已。   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其能骑而射者为越骑,其余为步兵、武骑、排䂎手、步射。   每岁季冬,折冲都尉率五校兵马之在府者,置左右二校尉,位相距百步。每校为步队十,骑队一,皆卷槊幡,展刃旗,散立以俟。角手吹大角一通,诸校皆敛人骑为队;二通,偃旗槊,解幡;三通,旗槊举。左右校击鼓,二校之人合噪而进。右校击钲,队少却,左校进逐至右校立所;左校击钲,少却,右校进逐至左校立所;右校复击钲,队还,左校复薄战;皆击钲,队各还。大角复鸣一通,皆卷幡、摄矢、弛弓、匣刃;二通,旗槊举,队皆进;三通,左右校皆引还。是日也,因纵猎,获各入其人。其隶于卫也,左、右卫皆领六十府,诸卫领五十至四十,其余以隶东宫六率。   凡发府兵,皆下符契,州刺史与折冲勘契乃发。若全府发,则折冲都尉以下皆行;不尽,则果毅行;少则别将行。当给马者,官予其直市之,每匹予钱二万五千。刺史、折冲、果毅岁阅不任战事者鬻之,以其钱更市,不足则一府共足之。   凡当宿卫者番上,兵部以远近给番,五百里为五番,千里七番,一千五百里八番,二千里十番,外为十二番,皆一月上。若简留直卫者,五百里为七番,千里八番,二千里十番,外为十二番,亦月上。

user avatar   lei-yu-72-7-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致有三个原因:

1,我们来看看一帮皇帝登上皇位时的年龄:

刘邦:55岁;杨坚:40岁;李渊:52岁;赵匡胤:33岁;朱元璋:40岁;朱棣:40岁

而李世民,只有28岁。

所以,李世民不会遇到以上皇帝会担忧的问题:

等我死后,我的儿子当了皇帝会镇不住陪着我打天下的功臣们,毕竟他们劳苦功高,又位极人臣,还有军权,并且威名远播。如果他们有二心,联合反叛,我的儿子是否有能力解决掉他们?

而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年龄,李世民的功臣良将,除了李绩只比他大4岁之外,其他比他大一轮的大有人在,甚至李靖比他早生二十几年。

等李世民百年之后,不出意外,这帮人早就归西了,主少国疑,老臣威胁新君的问题就不存在了。

2,利益集团

说到杀功臣,主要是刘邦,朱元璋二人特别突出。

刘邦和朱元璋可以列为一类,武力上位,完全重新洗牌,统治天下用的人都是一起打江山的弟兄们。

而利益集团也就是这帮人,皇族根基薄弱,士族和财阀不会主动依附皇权,而当年出生入死的弟兄们一旦有二心,掌握军队和人心之后,对皇权的威胁极大,毕竟自己是泥腿子上位,法理上不占理,广大群众未必效忠。

并且自己死后,皇子登基,更难压制住这帮功勋。

而李世民祖上就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当年李渊起兵时,一大帮亲戚都被拉到自己的阵营,全是一方水土的一二把手,几封信就让整个山西成了自己的基本盘,这说明什么?

无论李渊还是李世民当皇上,整个李家都是受益人,权利就是共识,你能代表着最有能力的一帮人的利益,你就能当一把手。

3,个人能力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个人认为,在他那个时代,是第一战神。

在所有皇帝里,他说排第二,估计也没人说第一。

才二十来岁,平薛举,战宋金刚,擒王世充和窦建德,全是以少胜多,突袭获胜,每一战都可以写入古代战争完美案例。

整个大唐一半都是他打下来的,在整个军界,人家李世民是神仙的存在,在大唐,谁敢领着军队去打李世民,估计士兵听到要去造皇上的反就得哗变,然后把造反者的人头送到长安。

别说什么初唐第一,二名将:李靖和李绩。

在他眼里,都是弟弟,可能心里还嘀咕着,别看你们被封为名将,你的战法跟谁学的心里有点数吧!

再说政治水平:

大家可以去看看玄武门之变时整个皇宫内外有多少李世民的暗桩就知道了。

玄武门之变哪里是李世民孤注一掷背水一战以命相搏的选择,分明就是用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夺取皇位的方式。

——————————

李世民的一生,爽文都不敢这么写,简直就是天降大神,这样一个人,他需要怕谁呢?

唯一的不完美,就是死的太早了,才五十来岁就仙去了,实在是可惜。

——————————————

这是我写的另类历史小说,已完结,能支持我一下吗?谢谢!


user avatar   jin-tian-81-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起势在中国历代王朝里屠戮功臣最有名的就是朱元璋,还有汉之韩信这一例,不过,韩信实际上是吕氏集团除掉的。而朱元璋是因为太子朱标死的早,孙子朱允文没成长起来,怕他压不住开国功臣,所以才大开杀戒。

杀开国功臣本来就不是普遍现象。而且杀开国功臣本来就利大于弊,杀了不值当,落下千古骂名不说,建国初期最是需要用人的时候,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部下都信不过,那该用谁来治理百废待兴的国家呢?


user avatar   yu-gan-2-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不拿功臣开刀才是普遍现象。

从来没有说功臣就会被开刀。

或者说能被开刀和是不是功臣没有必然联系。

会被开刀,往往是主动威胁君主,或者被动威胁君主。

而不是说,你是功臣,我看你不顺眼把你宰了,所有被开刀的功臣,你要是细查都能发现主动或被动的威胁君主。

韩信之所以会被开刀,是因为他太厉害了,而刘邦觉得这是一个威胁,留着他们这些诸侯王,未来指不定会把自己的儿子给搞下去。

同样的赵匡胤上台后,害怕别人效仿自己,就来了个杯酒释兵权。

事实上,历史上的开国功臣一大堆,被开刀的其实没有几个。

至于李世民。

第一,唐朝的军政制度导致当时不会出现韩信那种诸侯王的威胁

第二,李世民自身能力很强

第三,李世民非法上位,血腥政变,导致他上位后励精图治而不是贪图权威

第四,李世民上位后,对外征战,这一点,君臣和睦。

尤其第四点,很多时候拿功臣开刀往往是功臣依靠以前的功绩位高权重,然后皇帝没法拿功臣当工具人,其他人又不满功臣享受权利,久而久之各种矛盾冲突,猜忌导致了君臣不和。

事实上开国功臣也有被开刀的,例如侯君集。


user avatar   guan-xiao-tao-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说:政治能力比我牛逼的吱一声。

朝堂一片安静!

于是李世民又说:军事能力比我牛逼的也吱一声。

朝堂又是一片安静,只有李靖,战战兢兢的"吱"!

李世民看着李靖,你牛逼,你活得有我时间长吗!

李靖默默的低下了头!

其实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主要依靠的军事将领就是李世民和李孝恭,李孝恭能有这么大的出息,也主要是有李靖的帮助。说白了,在唐朝初年军事统帅能力神级别的,只有李世民和李靖。

他们俩没有打过,所以不知道谁最吊。但从唐朝统一战争方面看,李世民无疑是最强的存在,打败刘武周,击败王世充,斩杀窦建德。李世民只有在刘黑闼面前吃了点亏。不过当年刘黑闼确实猛,但当时唐帝国已经几乎统一,刘黑闼也成了秋后的蚂蚱,后来被魏征釜底抽薪。

南方主要是李靖辅助李孝恭平定,但南方和四川的军阀相对没有北方的彪悍,所以,论对手,李世民还是占据优势。

李世民不到军事能力出众,其政治能力及用人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所以在他的时代,所有的能臣良将他都能驾驭,并能够在其反叛时迅速平定,如侯君集。那些有实力的大臣们,大都没有活过李世民,如李靖,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所以李世民根本不用考虑自己死后会不会有权臣权倾朝野左右皇帝。

唯一剩下的几个,长孙无忌,李世绩,!李治是长孙无忌的外甥,且长孙无忌素来没有野心,而李世绩又被砭,后来被李治提吧,虽是柱国大臣,但几乎除了军事,其他事都不管。程知节级别不够,后起之秀,薛仁贵,苏定方等,份量不够。

所以,李世民根本不用担心,所以他也不杀功臣。况且李世民又是一代名君,杀功臣的他也做不来。

不过主要还是没有那一个功臣能够功高震主,李靖破突厥,灭吐谷浑,击败薛元陀,功高却不能震主,说白了,没有人能够威胁到他的皇权!


user avatar   gu-ze-yu-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疯了吧,他自己就是开国功臣的最大代表,统一战争中崛起的军功集团的总后台。

本来唐王朝建立之后,李渊李建成父子是正儿八经准备清洗功臣集团的,结果……被反杀了。

你真以为玄武门之变是简单的唐室兄弟阋墙父子相残啊?那是功臣集团借助李世民对唐王朝皇权的一场反噬。

武德年间,唐朝政治斗争的主线看似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争,本质是围绕李渊皇权的关陇旧贵亲信集团与在统一战争中崛起的关陇新贵+山东精英之间的斗争。

前者类似唐王朝的初始股东,只出了本钱(太原建义到入长安期间),没有参与经营(统一战争中表现不突出),后者则类似发展期间的各级职业经理人,没有本钱,但是在唐开国的进程中流血流汗。

后者在统一战争的进程中逐渐汇聚在李世民旗下,最终形成了与皇权相互独立的、没有地理区域界线的新集团,借着唐室夺嫡的矛盾成功反杀了皇权及其羽翼(关陇旧贵)。

李世民就是这帮人的总后台,他疯了吗砍自己的椅子腿。反正老爹的亲信们是现成的肥羊,宰这些“前朝”(大嘘)遗老又不容易产生朝局动荡,在把这帮老家伙们收拾完之前,反正能喂饱手底下的狼。


user avatar   fang-hao-4-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般开刀的,要么是功臣想揽权,要么是君主自身老迈,精力能力不济。

李世民:???

这家伙可太年轻了,而且房玄龄魏征这些人,有一个说一个,虽然个个战略阴谋玩得都好,但谁想揽权了啊?


那年房玄龄还很年轻,少年意气风发,在家里说天下快乱了,我要指点江山,翻云覆雨。

他爹:别说逼话,被人听了会死。

房玄龄:……

房玄龄当然没有把这种金玉良言放在心上,十八岁就中进士的他但觉天下弹指可定。

只可惜他很快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了。

房玄龄坎坷的少年时代里,他跟一位王爷混得熟,后来王爷反了,朝廷顺手就把他也给贬了,还是几乎再无升迁机会的那种贬。

任你什么惊世奇才,就在无人问津处入土吧。

当是时,天下大乱,房玄龄慨然忧中原,却再也没有办法出头。

这会儿,只小房玄龄一岁的魏征,也在左奔右突,寄希望活命。

隋末的死法可太多了,像魏征这样有出身的男子,要么被征去辽东打仗(当地连女子都被征去前线,他怎么也绕不过去),又或者被流寇袭杀,四处都是这样破家而亡的人,魏征又凭什么幸免?

魏征的爹已早早死了,他的境遇还不如房玄龄呢,连投奔王爷的机会都没有,放眼望去,步步都是死路

死路之中,魏征比所有人都平静,他看破了这个世道的困局,他不像房玄龄那般少年意气,他深切地明白:这个世道一定要被打破。

为了日后能打破这个世道,魏征决定韬光养晦。

他出家了。

他开始修道,钻进深山,结交隐士,逃出了这一劫。

然而,世道越来越乱,终究到了无处可逃的时候。

魏征见此,洒然出山,随便挑了一个最近的势力元宝藏投奔。

元宝藏所有对外的公文,全由随便露了一手的魏征包办,他也自然收获了各方赏识。

待到元宝藏式微的时候,魏征就理所当然进了李密的瓦岗军,李密也很倚重他。

这一年,李世民十八岁,房玄龄三十八岁,魏征三十七。

风云突变,就在眼前。

·1

几年前,房玄龄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还没来得及问问父亲,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自己还能再做些什么,父亲已经再听不到了。

五日不吃不喝,房玄龄醒来时,像是变了一个人。

从前意气风发的少年没了,怀揣经世之才的沉稳中年人在暗夜中拜祭宗祖。

他说:「爹,我会用舍由时,光耀门楣,让我们的姓氏响彻天下。」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

当十八岁的李世民在关内扬名,一直闭着眼的房玄龄忽然起身,他知道,自己的时机到了。

年近四十的房玄龄踏出家门,他用自己最后一腔锐气,孤身仗策,去见他心目中的明主。

这时候,意气风发的李世民正派人安抚百姓呢,突然听到有个半老书生来访,他挠了挠头,这几天来投的勇士不少,年轻书生也不少,这么老的倒是少见

李世民笑了笑,决定亲自见见这位半老书生。

史称:一见如旧。

他们仿佛是很多年前就相识的人,宛如刘邦见到张子房,曹操遇到荀文若。

房玄龄所说的李世民都能听懂。

李世民跟自家老爹、自家老哥所向往的世家门阀统治的格格不入,如今终于也有了人诉说。

而这,正是书生渴求的盛世。

两人泪眼汪汪,几乎恨不能当场拜天地,哦不,当场拜成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差不多同时的瓦岗军中,魏征恨不能当场圆寂。

这时候,瓦岗军正要对付王世充。

而李密的打法不行,瓦岗军这群人也不行,魏征想了许久,才递上去一个完美的方案。

须臾,回信到了,说你这么老套的法子,能有个屁用。

魏征:……

魏征被这群泥腿子噎得想死,自己随军在外,这会儿去找李密也不现实,只能眼睁睁看着王世充反攻,眼睁睁看着瓦岗军兵败如山倒。

没办法,只能再跟着李密投了李唐。

这会儿李密还不消停,还想趁李唐派他出任务的机会,逃出去再自立为王。

魏征一懵,这是谁给你的自信啊,在李渊的眼皮底下东山再起?

魏征赶紧溜了溜了,献计去山东招降徐世勣,固然是真有信心,也是真想逃开李密这求死的枭雄。

当魏征招抚山东成功,名动长安的时候,房玄龄正跟着李世民四处征讨。

每到一个地方,李世民的手下们满脑子想着论功行赏的结果,只有房玄龄忙着笼络人才。

从此君臣携手,便再无什么可怕。

后来兵荒马乱,魏征跟了李建成,视李世民为眼中钉,时不时给他挖点坑,房玄龄也丝毫不怕。

老房运筹帷幄,即便房玄龄出征在外,容易跟后方脱节,倒也妙笔生花,打消了后方对二凤的疑虑。

这几次遥远的交手,让房玄龄跟魏征彼此间都记住了对方的名字。

二人最后两次交手,各得一胜,但命运已然翻天覆地。

倒数第二次是魏征给李建成争取到平定山东的机会,并亲自出谋划策,把对面的叛军平定招抚。

这一次是房玄龄输了。

最后一次交手,魏征力劝李建成快刀斩乱麻,把李世民的威胁彻底翦除,李建成自负老爹在他身后站着,全然没放在心上。

魏征像是又回到瓦岗寨,面前又是那些说不通的将领。

与此同时,房玄龄扮作道士,冒着生命危险去了秦王府。

尉迟恭被威胁,程咬金被调开,鬼知道危险什么时候正式降临,瞅了瞅四周与李建成、李渊背后的世家格格不入的兄弟,又问了问自己的心。

李世民闭上眼,问房玄龄道:「如何谋划?」

房玄龄摊开地图,指了指其中一个地方。

玄武门。

遂有玄武门事变,李建成、李元吉当场身死,李渊被逼退位,秦王正式上位。

之后,李世民的人马在太子府里搜捕众人,在房玄龄的提醒下,李世民找到了魏征。

魏征被绑在地上,咬着牙,满脸都是愤愤不平,他仰望着李世民,说:「要不是太子太蠢,现在跪在这的就应该是你,我忠于职守,又有何罪?」

李世民眼前一亮,他才二十出头,就喜欢这种峥嵘的骨头,有才华的书生,当场拍手叫好,让人放了魏征,让魏征为自己效力。

房玄龄暗暗点头,并盯紧了魏征,一边为天子的容人之心感慨,一边警惕着魏征这种乱世里的阴谋家

魏征紧紧闭着嘴,他心里燃起一股热流,过往遇到的那些人,往往都是他展现了才华,才能得到认可,那些人认可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利用价值。

这是第一次,自己没展现什么,就有人为自己啪啪鼓掌。

魏征望着李世民的眼睛,里面全是真诚。

魏征心想:他都当了天子,就是为了表示不会大肆追究,放了李建成最心腹的关陇世家大臣,也完全足够了。

魏征连眼也闭上,他想:这是真的看重我了!

差点没忍住落下泪来。

房玄龄:???

·2

匆匆的乱世过去,无数的性命调令。

贞观年间,房玄龄润物无声,几乎没进谏过,但该做的事从不敷衍,即使是某些不好的命令到他手中,也能变得造福百姓。

魏征对这种操作很不屑,他冷眼看着房玄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不屑。

这种不好的政令,你当场驳回去才是王道啊!

于是,房玄龄充分感受到职场上有一个贼跳的同事是种什么样的体验,李世民也开始一点点怀疑自己当初提拔魏征是不是自己脑子有病。

如果知乎真有这么个问题,房玄龄一定极其有发言权。

房玄龄:

谢邀,人在甘露殿,问政刚结束。

关于这个话题,我想多说两句。

我真傻,真的,魏征刚来的时候,我单知道他是个乱世里战略眼光极强的策士,没想到他还是太平时节里的诤臣。

你以为跟诤臣当同僚是那么好当的吗?

那年二凤要修宫殿,鄙人不才,当时身为左仆射,顺口问了两句。

结果太宗就知道了。

回头问我,说你管你的政堂之事还不够吗,我天天这么累,好不容易动这么点小工程,你还要管?

那我能怎么办,我当然只能跪下谢罪,我说陛下您建,是臣多嘴了。

原本这事到这也就结束了,君臣呵呵一笑就过去了。

没想到啊没想到,魏征这浓眉大眼的就跳出来了啊!

魏征上来就说,臣很费解啊,臣实在不知道陛下你在这骂什么,又不知道玄龄谢哪门子的罪。玄龄既为大臣,那是陛下的股肱耳目,陛下有所营造,耳目岂能不知?而且陛下所营造的工程,用多少工人,有多少成就,只有玄龄清楚这些,才能记录陛下善举。倘若陛下不善,也才能跟陛下掰扯。

这是为臣之道啊,怎么就一个问罪,一个谢罪了呢?

唐太宗:……

跪在地上的本人:……

反正当时场面极其尴尬。

好在太宗是见(已)过(经)大(习)场(惯)面(了)的人,很快恢复如常,皮笑肉不笑的呵呵一笑,把我扶起来,并向魏征表示了惭愧。

如果说这种场面,只是单纯的尴尬。

那还有很多次,有魏征这样的同事就真的能让你受无妄之灾。

那年朝里私底下有人吐槽越王,吐槽就吐槽吧,结果被太宗知道了。

太宗这个爹当的,从来都比较称职,向来护犊子。

听说自己儿子被吐槽,勃然大怒,把我们一群三品公卿叫进宫里。

就开始吼。

太宗说,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

我:???

这个太宗看着好像有点面熟啊……

好吧这不是重点。

太宗继续道:往前天子,就是天子,现在朕这个天子就不是天子了?以前天子的孩子,就是天子儿,现在朕的儿子就不是天子儿了?隋家诸王,个个都能把达官贵人当球踢,怎么着,我儿子素质好,不招惹你们,现在反被你们轻慢了?真要是我放开手脚,你们有一个算一个,我儿子欺上门去,谁敢反抗?

太宗毕竟是打出江山的狠人,这一发怒,自然是虎啸山林。

那我们这群人能怎么办,当然是先顺毛捋,纷纷跪下谢罪。

我跪下的时候,发现身边有道影子打在我头上。

我一抬头,卧槽,魏征这狗东西没跪!

这货又要搞什么!

太宗骂完了,一看魏征没跪,也特么吓了一跳。

这货又他妈要搞什么,朕给儿子出口气也有问题?

成,魏征,请开始你的表演。

魏征开始了,魏征先给流言定了性,说必然没有群臣轻蔑越王,这是有心人散布的流言。

接着,就开始怼太宗。

隋家诸王是什么德行,陛下您也知道啊,那您也该知道他们后来都什么下场吧?

我辈公卿,是天子大臣,陛下所加敬异,君臣共治陛下您懂不懂啊?

纵然小有不是,越王怎么就能动辄折辱?

还当球踢,您当这是国家纲纪败坏的时候吗?这分明是圣明之时,圣天子当道,您当父亲的为孩子出气,随口说说还成,面对这公卿大臣,政堂议事,说的这是人话吗?

太宗面色数变,一时搞不太清楚魏征究竟是在怼自己还是在暗搓搓地夸自己。

所以最后只能按旧例,哈哈大笑,说老魏你说得对啊!

如果这事到这为止,那还没什么关系。

主要是我们一群人都跪下了,就魏征说得对,那我们这群人成什么了?

太宗把我们叫过去,数落了一个时辰。

完事赐了魏征一千匹绢。

亲娘嘞,影响仕途啊!

就这,还不能完全体现我复杂的心情。

同事很跳是什么意思,不是说他从头到尾一个模样,他是会变的,会变你懂吗?

那天太宗又找我们来问政。

问创业难还是守业难。

那太宗是开国之君,我肯定说是创业难。

结果我没想到啊,魏征这浓眉大眼的,也开始拍马屁了啊!

年轻人不讲武德!我大意了,没有闪啊!

魏征说,还是守业难,创业之时,是帝王应命而起,天下仁义加身,为民除害,天授民与,是同心协力的不难。反而是成就大业后,容易骄奢,容易大兴土木,与百姓求休养生息背道而驰,守业更难。

我看着太宗笑呵呵点头的样子,忽然就悟了!

是啊,我夸创业难,那贞观盛世的功劳岂不就弱化了。

你看看魏征夸的,打天下时是天命所归,陛下就是应运而起的真天子。到了守天下,还是您能克制私欲,与百姓并肩,完成了比打天下更难的事。

创造盛世。

高手,这特么才是拍马屁的高手。

太宗笑完了,扭过头来看我,说玄龄啊,这次你说的就不如魏征说得真切了。

我:……

当你身边有个贼跳的同事,你能是什么体验?

只能是五味杂陈,欲哭无泪。

拜拜了您嘞,老子去修《唐律》了,不跟你玩了,哼!

·3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李世民治国的方略也大抵都是众人商讨,关于大乱之后是否立刻大治,都是群臣讨论,魏征或者杜如晦拍板确定。

只是有时候李世民提出一个问题,魏征上来就给他喷掉,也是很让他咬牙切齿罢了。

回到宫里李世民就开始跳,说会须杀此田舍翁

连房玄龄都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那天他跟魏征喝酒的时候,说:「我一开始对你的印象就是乱世里搅弄风云的阴谋家,怎么你现在天天找死,卖直邀名?」

魏征白了房玄龄一眼,说:「放屁,是因为有些事情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我又不像那群卖直的傻子,我是真的有道理,我也真的艰苦朴素,有什么问题?」

房玄龄干咳道:「没什么问题,就是以陛下的脾气,真说不准能容你到何时。」

魏征摆摆手,说:「放心,我有数。」


user avatar   feng-kuang-shen-shi-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古代帝王中,能完全彻底的镇得住手下的功臣的,大概只有秦始皇跟李世民两个人了。

嬴政有六世之余烈的原因,即秦孝公变法以来的制度的原因。也有嬴政自身的特性的因素。

李世民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李世民的特点大致有如下几点:

第一、李世民本身特别能打,能文能武。

虎牢关一战定乾坤,一战擒两王。这就决定了他根本就不怕其它所谓功臣,他们真打不过李世民。

第二、李世民年轻。

李世民手下的一帮能臣武将都比李世民年龄大很多。

第三、李世民是政变当上皇帝的

家天下特征的封建王朝,这种政变成功导致了,其它的武将即使谋反也不是自立门户,而是拥立李家的人当皇帝。侯君集就是一个例子。

第四、李世民的手腕高明。

对于手下的那帮人李世民只要敲打敲打就够了。比如尉迟恭,李世民就敲打过。最典型的是敲打李靖,李世民只是开玩笑的说一句:“听说司马懿也是生病了……”吓得李靖赶紧跟李世民出征。

说来说去,李世民就是手腕高明,能镇住手下的那帮功臣,他们翻不了天。


有一些人说到李世民吓李靖的是地摊文学。的确有点,这个说法是来自小说,演绎。不过也不算太瞎掰。最瞎掰的是韩国的一些影视剧。

从这些影视剧的角度似乎可以说,李世民不拿功臣开刀,是因为李世民还没有收拾完高句丽。



教员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其实李二很风骚的,文采反而是略输,也就是李二的文学水平差那么一点点。这个确实有点。不过李世民的手腕绝对是一等一的。其中非常“骚”的是:


李世民最骚的莫过于对外开打的时候,一战灭国,活捉敌酋、接着奏乐,让人跳舞。



上面第四篇 李二穿越成康王,知乎最爽的热血爽文,当年毫不犹豫的冲会员。




        

相关话题

  有没有哪位名人可以在两个领域或多个领域都可以做到历史前十? 
  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武田信玄放到中国历史是什么级别? 
  为什么清末极少有汉人大员谋反? 
  如何看待三省六部制能从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还能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 
  古代的一个小官接到一张任命的圣旨,读完就知道要自己要凉了,圣旨上写的可能是什么? 
  唐末朱温占尽优势为什么无法统一中原? 
  在辽沈战役中,廖耀湘为什么在攻占彰武之后裹足不前,坐视林彪攻克锦州? 
  国民党的军队军纪真的不严明吗? 
  《三国演义》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一代人? 
  怎么看待伍子胥带领吴国军队击破楚国? 

前一个讨论
我的仇家身上纹了个关羽,请问我在身上纹个孙权能否保持对他的克制?
下一个讨论
部分中国人是否有一种较强的仇富心理,为什么?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