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 第1页

  

user avatar   liu-chen-75-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两汉历史很感兴趣,强答一下。刘邦主观上没有杀韩信的强烈想法。要杀韩信的话,在抓他的时候就直接干掉了,没必要这么多幺蛾子。第二,韩信降封为候以后,还能去樊哙家溜圈,还能跟刘邦笑嘻嘻装逼多多益善,按照谋反论,他妈的还能跟朝中重臣陈郗私下接触,更能没事称病不朝。这个是非常稀奇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刘邦真的把韩信视为叛乱分子,其他人避开都来不及,还怎么敢私下接触,不怕被视为乱党,一锅端了??特别是樊哙这么大的阵仗,刘邦都没点反应。最重要一块,刘邦平乱的时候从来没有把韩信带身边,如果是真要是有怀疑的心理又怜惜他,就应该平乱的时候把他带在身边,放在身边才能最好的控制。但是从史记记载来看,基本是放任自流,互相不理睬。如同贾府的焦大一般。就连吕后逮捕韩信都是靠萧何去骗,什么概念?冒着赔进去一个宰相的风险?搞不好韩信直接控制宰相,就直接GG了。这基本可以证明,连韩信府里都没有可靠的内奸。如果真对韩信有所猜忌,那这处置也太失败了。

其次从对彭越的处置来看,刘邦对所谓的叛乱也并不感冒,彭越虽是被人诬告,但起码戏做足了,有司查明叛乱是实,仍然是贬为平民了事。刘邦流氓出身,这种诬告把戏都清楚,所以意思意思就得了。这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基本是后无古人了,谁摊上谋反的罪名还能留下性命的。彭越好死不死碰着吕后,也希望获得韩信一样的待遇,然后就被宰了。不但宰了,还被烧烤了,这种过分的处理跟刘邦一生的行为看,格格不入。

第三,韩信跟彭越,英布还是有所区别,而且是很大区别。彭越,英布在加盟之前已经是一方霸主,革命资格老,是参加反秦大义的老革命,加盟刘邦的时候就已经是手握一方势力。韩信不同,韩信是赤裸裸的家臣出身,他的崛起是完全靠着刘邦的信任起来的,跟萧何曹参是一样的,是纯之又纯的家臣。现在大家都吹韩信练兵无敌,可是有没有想过他练完的兵动不动就被刘邦直接抽走,这证明他的军队很大部分依附关系很差,封建军队讲究的依附,他连自己军队都控制不住,他真要谋反,实际效果一定要打折扣。真要按春秋大义,韩信他所想恢复的制度,他也只能是刘邦的家臣,分封也只能在畿內,处理朝政,跟彭越英布没得比。他如果想被封王,哪萧何就得第一个被封王,类比西周姜太公。所以他得封王才让刘邦非常不爽,我的家臣现在要自立门户,这不是扯淡么?可以这样说,只要韩信不封王,韩信得谋反能力就要大打折扣,因为韩信封王,就意味着刘邦自己认同韩信自立门户,那么就会士人去依附,如同贯高一般,只知其王不知刘邦,这是也正常的春秋战国思维,也就是所谓的士之思想。而把韩信置在列候的位置,那么韩信就跟萧何曹参一样,家臣而已。所以韩信被抓回长安降为淮阴侯的时候,其他异性王压根没点反应,可能还在笑,一个家臣还想脱离主家自立真是不忠不义。为什么这么说,如果其他异性王有想法,汉初谋反不绝如缕,但是就没有一个异性王趁着一起谋反事发时来搞事的。感觉是一个个送人头,特别是彭越,英布。

总体来看,对韩信,彭越,英布的处理,史记上记载的非常不清不楚,但是有种感觉就是吕后在其中的作用非常大,记得刘邦平英布,旧伤未愈,实在是不想自己去了,吕后还是逼着刘邦去,借口是太子搞不定功臣良将,刘邦大骂道就知道这小子没点吊用,无奈亲征。可知怕功臣良将的是吕后,还非常入骨的说了出来。再联想吕后把彭越都烧烤了分发诸侯,只能说吕后要么是蠢以为这样就能镇住这些老革命,要么就是想借着刘邦还在,把他们都逼反了,一锅都端了,反正天下第一刘邦在。从后面的事看,吕后就是想趁着刘邦在,把心怀异胎的都干掉。毕竟刘邦死后,不说匈奴就是对南越也是客气的不行,跟处理彭越韩信时的嚣张气焰完全不同。

我感觉刘邦晚年其实很惨,被吕后利用到了最后一分钟,就为了给他儿子留下稳固江山。垓下之围以前,刘邦虽然灰头土脸,但仍不失流氓的无赖乐观本色,连项羽要把父亲煮了,都能说分我一杯羹。反而做了皇帝以后,说话越来越来暴躁沉重,再无往日无可无不可之神态。到最后死的时候,都不肯让大夫治病,虽说有想保大夫之命的心思在,恐怕也有世事失望,不存眷顾人间之意,可想而知,最后几年他有多憋屈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这个货太年轻。

韩信比刘邦起码小20岁。而且这个货打仗天下第一。

刘邦活着的时候,韩信虽然暂时不会谋反。但是每天还骂骂咧咧。

刘邦认为:等自己一死,韩信必反。而且到时候天下无人能敌。汉朝就变成第二秦朝,二世而亡。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假设你是个穿越时空的精灵,你现在穿越到了刘邦、吕后的宫殿内,对他们进行现场采访。

精灵:请问高祖、吕后你觉得韩信会谋反吗?

高祖、吕后:不太确定,但是有可能。

精灵:你觉得韩信有谋反的能力吗?

高祖、吕后:有,这个绝对有,我们百分之百确定。

精灵:你为什么要杀一个你自己都不能确定其是否要谋反的功臣呢?

高祖、吕后:因为他有谋反的能力,我要消除我所认为的潜在威胁!!!


user avatar   chen-bin-99-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了刘家江山。


立场表明:我是淮阴侯的粉丝。


韩信无疑是有野心的。但是他的野心,未必是想当皇帝。

他的野心,也许就是想当一个有实权的诸侯王。这点从他很早的时候,对刘邦的建议就可以看出。

在韩信最早给刘邦献还定三秦的策略的时候,也就是俗称的“汉中对”,韩信说给刘邦的话里,其中有一条是:

把天下分封给有功之臣。

韩信的理念,应该是希望天下恢复到春秋战国的那种分封制的时代,他骨子里认同那种理念的。

皇帝?郡县制?不存在的。根本就是异端嘛!

韩信的是那种标准的“士族“,以国士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对刘邦的忠诚,夹杂了太多东西。

也许有知遇之恩,但还有重要的一部分是,身为一个贵族士族,韩信希望自己能从一而终,全自己的名节。

所以,韩信在手里掌握兵权的时候没有谋反,因为他以一个士的标准要求自己。

但是,他认为自己是应该当王的!

你刘邦可以当皇帝,但是不要搞郡县制。就算你搞郡县制,也别搞到我头上,我是开国第一军功,军方第一巨头,我当王就好。

这是韩信的理念。

这点,从楚汉最后的决战前,刘邦那么危险的情况下,韩信却逼刘邦封他为齐王就可以看出。

韩信觉不是什么淡泊名利,意味忠诚的君子。

他是士,是国士,但不是圣人,他有抱负,有野心,也有追求。

他想当王。

而且他认为自己绝对配得上当一个王。

而这个理念,其实和刘邦是有冲突的。


大家都知道后来的白马之盟:刘邦死的时候,杀白马,要求所有人发誓,自己死后,非刘姓不得封王,否则天下共讨之。

也就是说,在刘邦的心里,异姓王这种东西,就是最大的祸患,绝对不能留的。

开国的时候,不得不封了那几个异姓王,但是先后都给刘邦搞死了。

刘邦骨子里是不想封异姓王的,王位么,皇子可以当,但是异姓就算了。


偏偏韩信,却是必须要封的。

军功第一啊!军方第一大佬啊!

不封他的话,怎么都说不过去。

而且韩信干了一件让刘邦非常无奈和愤怒的事情,就是逼刘邦封他当王。

和项羽决战之前,韩信在齐国,平定齐国后,给刘邦上书,大意是,齐地叛乱不休,是因为齐地没一个老大,不如你封我当代理齐王吧,我保证以后齐地就不会再发生叛乱。

接到韩信的信后,刘邦心态崩了!

但当时形势逼人,刘邦想战胜项羽,必须要韩信来参战,无奈,只能听了张良的话,封了。

而且刘邦的确是个当老大的气度:那就直接封你当齐王,搞什么代理,不用代理了,直接你就是齐王了!

而这个王,是刘邦绝对不想封的。

韩信是靠这种手段,当上了齐王。

这触犯了刘邦的大忌。

同时,也为君臣的关系决裂,埋下了伏笔。


战后,一统天下的刘邦,很快就想了办法,收了韩信的兵权,把韩信从齐王,改为了楚王,为的是收兵权。

韩信肯定是不满的。

但是他忍了。

当王就行,还没超过韩信的底线。


而后来,又把韩信从王爵,降成了侯爵,成了淮阴侯。

这个时候可想而知,韩信和刘邦曾经的君臣感情,肯定是已经决裂了。

而既然知道了韩信已经心里对自己十分不满了……那么韩信造反不造反,已经不重要了。

这样的巨大的威胁,不除掉,还留着过年么?


史书上,对于韩信后期到底造反没有,并没有明确的说法,也没有定论。

说法各一,而且有些史料是自相矛盾的。

但我的看法是,不管韩信后期是否已经准备造反,但是他心里对刘邦肯定是十分不满的了。

那么,这样一个韩信,就留不得了。


为什么呢?

因为刘邦老了。

刘邦的年纪其实很大,他……比秦始皇只小三岁!

很多人知道这一点后,一定会非常惊讶吧。我擦,汉高祖原来这么老了?

是的,刘邦起家晚,起兵晚,成事也晚。


注意,杀韩信的那一年,刘邦已经六十岁了!

以秦末汉初时代的卫生和医疗水准,那个年代的人,六十岁已经算是极为罕见的高寿了!

而且,到了六十岁,基本上来说,刘邦自己心里也清楚,自己没多少日子可以活的。

事实上也证明了这一点,韩信死的第二年,刘邦就挂了。

他只比韩信多活了一年。


我们看一下,杀韩信之前的时候,当时汉初的开国大佬的情况。

刘邦,六十岁了,他还有一年的寿命。

张良,55岁。

萧何,48岁。

萧何张良韩信是文臣!文臣啊!!

萧何张良都已经是老了。刘邦已经是一个六十岁的老头子了。


而韩信呢?

韩信那年,34岁。

而且韩信身体还很好!

可以确定的是,一旦刘邦死了,而韩信还在的话……

朝野之上,没有人能压制韩信!

没有人!!

文臣里的老大,张良萧何,都比韩信老很多。

不杀韩信,大家拼寿命的话……谁的赢面大,我想明眼人都看的出来。


那么军方呢?

韩信的威望简直高到吓死人!!

举个例子。

说说樊哙。

樊哙是汉初开国的武将元老之一,地位之高就不用说了。

刘邦进咸阳后,有一段时间得意忘形了,大家都不敢劝谏刘邦,只有两个人敢。

一个是萧何,一个是樊哙。

萧何的地位不说了。

樊哙呢,人家也敢指着刘邦的鼻子指责老大。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著名的鸿门宴。

鸿门宴上,刘邦别的武将没带,却偏偏带了樊哙。

为啥,心腹啊!能力强,敢打敢拼,敢为老大玩命的心腹啊!

而樊哙也没辜负刘邦的信任,鸿门宴上冲进大帐篷,对着楚霸王项羽都没怂,和楚霸王对喷了一顿嘴炮,还啃了一只生猪腿。

救驾之功啊!!!

刘邦征战半辈子,樊哙都是心腹将领,立下赫赫战功。

而从私人关系上呢?

樊哙和刘邦的连襟。

他老婆是吕后的妹妹。

这样一个人,有显赫的军功,有救驾之功,而且全程参与了刘邦起兵到夺天下的全部过程,并且是开国元勋之中的大佬之一。

可想而知,樊哙在军中的地位肯定是很高的了吧?

而樊哙对韩信的态度是什么样呢?

韩信被贬为了淮阴侯之后,明面上看已经是虎落平阳了吧。

有次韩信到樊哙家喝酒,樊哙对韩信的态度是:跪在家门口迎接,对韩信口称”大王乃肯临臣“。

要知道当时韩信已经不是王了,已经被降为侯爵了,而且毫无实权。从爵位,和权力来说,都不如樊哙。

更何况,樊哙还是刘邦的连襟。

更更何况,樊哙还比韩信年长十几岁!!

年纪比韩信大十几岁,权位比韩信高,又是皇帝的连襟,大家都是开国元勋。

樊哙却心甘情愿的跪在家门口迎接,对韩信口称大王,对自己的自称是”臣“!


可想而至,韩信在军中的威望有多高!

因为韩信是军中之神!


这样一个人,六十岁的刘邦,看看自己的白发,算算自己还能活多少天,再看看身边的其他开国元勋,地位和韩信一样高的,都已经老了。而军中的威望,韩信绝对的第一。

更何况,韩信和自己的关系也已经破裂了。

更何况,韩信还是那么一个牛逼炸天的厉害人物!

一旦自己死了,韩信万一谋反……谁能制得了他?

垂垂老矣的萧何张良?还是军方那些对韩信跪拜的将军?


只能杀之!!


不管 韩信当时有没有谋反。

自从君臣关系决裂的那一天开始,韩信又那么年轻,同时能力又那么强,威望又那么高。

他就只能死了。


user avatar   gu-ze-yu-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这么讲。在当时的背景下。一人兼任多个藩镇首领是常规操作。比如王宗嗣。曾经任安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看账面实力的话。卧槽。从哈萨克斯坦到山西,所有边军全归这哥们一个人管。然后呢?不也没出事嘛。

安禄山任三镇节度使。看起来很屌。其实他也就是在范阳和卢龙两镇树大根深。任河东节度的时间并不长。如果让河东军打蛮子。安禄山做得到。但是让河东军南下。安禄山并没有那个控制力。叛乱以后的河东军也印证了这一点。

至于说为什么给安禄山干了三镇节度使。是因为即便如此。安禄山也并没有挑战中央的能力。老皇帝是这么认为的。事实也的确如此。

所以问题的根本在于。老皇帝可能是懒政、怠政。但并没有老年痴呆。问题的关键。是。安禄山石乐志。搞起了一件根本没有任何可能成功的叛乱。

然后结果就是老皇帝一通神级微操。把半年可以搞定的事情拖了8年




  

相关话题

  为什么玄武门之变没有毁掉李世民的形象? 
  为什么古代中国不能像其他西欧国家一样早早进入近代化? 
  如果韩信为齐王的时候,保持中立,是不是会有三国鼎立? 
  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江东六十四屯? 
  如何评价《 唐世平:少点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 
  为什么权倾天下的霍光一死,霍氏集团就失去了与皇权相抗衡的能力? 
  为啥明朝不灭掉察合台汗国?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有哪些异同? 
  儒教是宗教吗? 
  有哪些被史书过度粉饰或丑化的君主? 

前一个讨论
美媒称特朗普攻击拜登的文章,是由「港独、台独」媒体《苹果日报》编造,这意味着什么?
下一个讨论
隋炀帝杨广,算一个明君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