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民国的重工业比清朝还落后? 第1页

  

user avatar   bingo-liu-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因有很多,但最要命的只有一个:

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了“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把农业税、营业税等税赋全都划到地方去了,中央只保留了关税、盐税、统税、厘金等大宗税收。[1]也就是说老蒋把难以征收的、不好管理的税种全都丢给了地方,把容易征收的、收入比较高的税种全都掐在了自己手里。这样一方面能讨地方实权派的欢心,另一方面又能在相对付出精力较少的情况下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而同一时间民国又取得了关税自主的天大胜利,关税打着滚地翻了上来——1928年中国关税收入仅为1.3亿元,到了1931年,就飙升到了3.8亿元,这之后关税收入长期保持在3亿元以上,相比之下1933年田赋才8千多万,在抗战爆发前,老蒋的中央政府财政收入能够占到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70%以上,对地方实力派拥有绝对的压倒性财政优势,同时老蒋还能发公债,还有不走财政收支的供自己肆意支配的中国农民银行之鸦片收入,所以……

所以造不如买啊老铁。

更倒霉的是当时正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一战刚刚打完,所以新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老技术说不定哪天就落伍了。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又爆发了大危机,大家都在变着花样的给自家的产品找销路——那么我鼓励进口的话,自己能收到高额关税,能拿去买最新科技之洋枪洋炮,为啥一定要自己发展重工业呢?

这就为什么中国的工业资本增长速率从1920到1936年始终保持了10%上下的高速增长[2],但重工业却几乎原地踏步的主要原因——民族资本都发展轻工业去了,谁要发展回报周期长的重工业啊?从1920年到1933年,中国的消费品工业从3.3亿元发展到了约10亿元;而生产资料工业则从2.3亿元发展到了3.9亿元,两者之间的差距是越来越大,而老蒋觉得这还不够:万一有人硬是想不开,不赚钱也要发展重工业怎么办?老子还得再上个保险!

于是1930年国民政府将工商部和农矿部合并为实业部,进行了宏大庞大硕大远大的实业建设计划,南京国民政府连续颁发《关于建设之方针案》与《实业建设程序案》,规定:

铁道、水利、造船、制铁、炼钢等伟大之建设事业,依照总理节制资本之义,宜由国家经营之[3]
水利、电气及钢铁、酸碱、煤、糖、煤油、汽车等项基本工业,应由国民政府积极兴办

然后实业部上马,开干!大干几年取得了一些非常亮眼的成绩包括搞了个酒精厂,在上海整了个渔业公司(整完之后跟原来搞渔业的人打起来了,最后请青帮头子杜月笙紧急调停),整合了全国的油料生产(桐油是中国的传统出口项目,整合完毕之后马上就能来钱)然后……没啥了。

真正意义上回报周期很长的重工业,成果几乎没有。这个实业部的工作效率之低简直匪夷所思,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了:1927年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上大伙提出要搞个中央钢铁厂为国防工业添砖加瓦,蒋介石对这事非常重视,曾经让宋子文、孔祥熙、陈仪等人专门会商协调,结果各方互相倾轧争执不休前后扯皮扯了七年,连堵墙都没建起来,硬是把这事给折腾黄了!我就问你服不服……

所以一方面是老蒋啥啥都要管,私人发展重工业困难重重,另一方面是国府效率极其低下,屁都干不成,然后这边还舒舒服服地吃着关税,买着洋枪洋炮,一点自力更生的动力都没有——这要是能发展起来就有鬼了。顺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外国列强还时不时的要来横插一杠子:你们猜当时中国重工业搞得最好的是什么人?

日本人。

1936年除东北外的全国工矿业中,外国资本高达78.4%;要是算上东北,那就更吓人了——单铁矿这一项,1936年全国就有99.2%的产量是处于日资控制之下的。由于南京政府实在太怂,所以你会在中国境内看到种种不可思议之奇怪景象,比如说:

占全国关税收入1/3左右的东北海关,是处于日本人控制之下的。远在内地的大冶铁矿是被日本人控制的,从1931年至1937年,向日本提供了铁矿石两百七十多万吨。1933年统筹党国重工业规划之实业部表示:

当此国难日深,铁砂输出之利害得失,初非不知;但因受合同之拘束,殊苦无法以善其后……事关国家大计,须从长计议[4]

这是啥?这是被别人骑着脖子拉痢疾,还得张嘴接着的节奏,就这种政府,你指望它发展重工业?拿啥发展啊……

参考

  1. ^ 《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1928年11月22日)
  2. ^ 吴承明:《近代中国资本集成和工农业与交通运输业总产值的估计》,《吴承明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3. ^ 郑会欣.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与贸易研究(1937—1945) [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4. ^ 武汉大学经济系.旧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关系史料选辑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宁南山最近一期节目指出,清末民初我国买办集团经历了两个阶段。

先是以珠三角为主体的买办集团(清末),后来逐渐转移到了长三角(民初)。原因没记住,个人感觉是长三角人口更多,且有长江、运河能将全国的物资运到过来。

(所以后来反而广州成了反帝反封建思想的中心,因为珠三角的买办竞争不过长三角,不服)

所以,有一个高赞也提到了,蒋氏从洋人手中收回了海关关税。清末关税包给了外国人,且很多开放口岸关税被列强控制。

而清末自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后,又屡战屡败、割地赔款、一地鸡毛的情况下,之所以能维持几十年,就是因为外国人帮着建立起了一套关税系统。财政没有破产,不像明末。

可见关税之重要。平时收点农业税、商业税,一是难度大,而是民间穷也确实榨不出多少,三是还要依赖地主乡绅的力量,收上来点也被截留了。

然而关税不同,把几个口岸一控制,坐着收钱就行了。

关税到了蒋某人手上,您想想,必然是进出口越多,拔毛越多,日子就越爽。正好守着买办重地长三角,全国物资在此集散。

至于地方那些劳什子的税,就当收买人心给那些地方政府了。

所以那个时代,其实也是一个“集体”(指的是地主、乡绅、民族资本家)高潮、出口创汇的时代。丝绸、茶叶、瓷器、桐油、钨矿、猪鬓,卖得飞起。

这些东西的特点就是:占着一块地。其他的投资就很少,技术含量低,跟当地主没什么两样。

至于重工业产品,而为了多收关税,自然是欢迎进口的。

没有了关税的保护,自己搞,投入大、技术也不够,根本就竞争不过境外的


user avatar   TPLINK-64-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重工业前期不仅不赚钱,还需要国家财政疯狂倒贴钱。一个重工厂从搭建到生产成品往往需要数年,还需要提前搭建他的配套设备,如铁路、冶金工业、各种人才培训等等。这些没有成堆的真金白银填进去是不会有效果的。

而且更可怕的是当你成功生产出成品后,很长时间内它也不能给你带来利润,因为大概率你自己要先自用。

满清再怎么拉胯, 至少还维持了一个帝国的完整,能够统一调配财政,哪怕是地方大员比如洋务运动的那几位自己建工厂造船坞也是有朝廷给予了很多支持的。有了这些大额资金投入才有了洋务运动的成果。

但北洋到民国,战乱不休,国家分裂,资金根本无法实现有效的使用,更何况蒋光头上台后,更是大开倒车,将买办而不是实业作为了依仗。结果就是到了抗日的时候,抗日打了8年居然破产了一半多的兵工厂,简直世界奇闻


user avatar   yi-li-bi-ya-b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无法成体系的建造重工业。

仅靠几个官僚和少量工程师搞几家钢铁厂。

重工业无疑是亏本的。

大清不懂重工业,砸钱玩。

民国乱世,没资本糟钱,也没能力搞重工业。

只有tg迷迷糊糊的好像知道些什么,比如培养与支持理工科人才,而非民国嘴炮大师。

我说,一个袁隆平的贡献比一百个胡适都大。

整个粮种化肥水利体系的人才,贡献远超民国所有文学大师贡献百倍。

应该没人反对吧!


user avatar   song-cheng-jun-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代世界是资本塑造的,所以,现代世界的苦难也是资本造成的。

正如日俄战争美国的资本市场爱日本不爱俄国,所以最终导致俄国战败。

民国工业为什么落后?原因也是资本不爱它。

在一篇记录民国金城银行历史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政府因军政各费支应浩繁,辄发公债以资挹注。市场利息因政府公债条件太滥之故,竟抬高至二分以上。市场流动资金群趋于投机一途,民间生产事业之股票债券竟无人过问。谨厚之生产阶级则为公债利诱,动辄倾其家私,故公债之残害我国实业比之任何暴力尤为凶猛。”

这段记录其实很好地还原了当时中国工业面临的困境。因为连年战争,各地政府纷纷发高利息公债解决问题。所以,实业界必须要出超过24%的利息才能争取到贷款。24%是什么概念?有几个行业几家公司的纯利润能达到24%?况且,有24%的纯利润,买公债不比投资实业强么?

但政府凭什么能开出这么高的利息?原因很简单,因为政府是靠收税还债,是靠渔肉百姓赚钱,是包赚不赔的生意,工商业比得了么?

民国的工商业很艰难,但更艰难的是老百姓。因为工商业得不到发展,老百姓就没有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还要为高昂的公债买单。而老百姓没有收入,也不可能为工商业的产品买单,工商业产品没销路就没利润,没利润就更融不到资金。整个国家就这样陷入了一个绝望的恶性循环。

当然,资本不是人,无法用道德和眼光去评价它。它就像水,哪里利润高它就往哪里流。事实上,就像这篇记录所说,当时的老百姓有点钱也会去买公债,贪婪和目光短浅的不只是资本家。

清末的情况其实也并不算好,那时的实业公司要想招股,一般也要向投资人承诺每年固定付7%-10%的官利。而且是缴款之日起算,而不是投产之日。在西方,是从来没有这种惯例的。虽然如此,但还是要比民国时期好得多。所以清末的工业发展得比民国好,也不足为奇。


user avatar   wei-bo-29-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数据不可信,还有个原因,有关调查是什么调查?是哪个专业机构还是部门发布的?

数据来源有什么论文支持不?

—————————————————————————

评论设置了已关注才能评论。

我自己确诊过,所以不相信这个数据。

作为一个十大几年的老病号,来回复发,我已经过了有人为我发声就高兴的年代了。

因为他的目的未必是帮我,结果更是未必对我有益。

很多人说好多没去看过,那这9000万数据是咋来的。如果按照某个比例,这个数字岂不是应该更大?

我认识我们好几个医院的心理科大夫,门庭冷落,如果像这数据统计的,岂不是每天应该门庭若市?

我从来没有那种自己抑郁,全世界都有问题的观点。

有抑郁症治疗就好了。没必要总是呼吁和夸大。

————————————————————————

觉得数据有问题,我们单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几乎都认识的。加上社会交往,加入了几个心理咨询的圈子,我身边确诊的人数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大概有四百多万人。但身边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学圈子里已经包含了很多有点问题,有的确诊,有的没有确诊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按照统计,十几分之一的抑郁症。。。这个就很神奇。。。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这个周刊,你是认真的么?

因为这个数据感觉明显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该说啥。

不过抑郁症的诊断总觉得还是比较随意的,国内的心理学圈子也比较杂乱。之前有一次坐网约车,司机正好是我们这医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会儿,嗯,挺不专业的,开车的过程中,和媳妇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为他的斜杠职业,而是确实感觉不对路。

总体几年求医的经历,感觉除了精神病院没去过,其他的感觉都就那么回事。当然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区医疗水平有关。。


user avatar   alex-60-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啥实质性影响,不过是政治上互相呕气而已。其实英国佬也不是真要收留港独们,就凭一万港币一张的申请表,从中就看得出:英国所谓的“收政治难民”不过是一场作秀而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他们国内那些无脑支持自由人权的票仓们一个交代,傻子才会真无偿接受。

需要注意的是,对比英国与澳大利亚的表现,以及我国政府做出的不同反应来看:英国更像是口头反华,但身体很诚实;土澳就是真一根筋,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比如在华为上,英国就是反反复复,至今都没把话说死。在香港问题上,也只是头口声援,没一分钱和一个特工的出钱出力。更没有像土澳那样傻不拉几的在世卫带头要调查中国新冠疫情,反而与中国一起力挺世卫的权威。而且在汇丰事件后,伦敦金融城像没事人似的,继续展开各项与中国金融合作业务。总之,英国就是各种摇摆,看着反华气势很高的样子,但最后都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以英国的外交能力,是不会出懂王式的失心疯与土澳般的无脑跟。我认为中英之间以后还会嘴炮不断,但最后该怎么做买卖还会怎么做买卖。毕竟英国是个信封“没有永远朋友只有永远利益”的势利眼,和谁过不去都不会和钱过不去嘛。


user avatar   wei-liu-ci-gu-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user avatar   jin-ru-zhi-hu-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鬼子有点自作多情了,人家泽连斯基讲话是给你们听的吗?在泽连斯基眼里,鬼子和黄皮猴子不见得有啥区别,怎么可能听得懂人话呢?就算听懂了,有什么资格感到不满吗?

所以总结起来,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你泽giegie和你拜爹爹在唠很重要的事情,你跟那裹什么乱呢?


user avatar   ti-yu-lao-shi-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嗯,如果是建筑行业,就光白酒而言大家肯定是觉得茅台拿的出手,五粮液也很好,

这两年喝习酒的也多了,当然本地喝红米酒的,喝九江双蒸的也是不少。

不过以我这么多年的参宴经验来说,还有有其他的酒也可以推荐一下。

当年在贵州那边有一款酒叫珍酒,个人感觉也不错。

起因是人家送了我们家一箱,因为去那边办事情,一箱茅台,一箱珍酒。

这个酒啊,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可以介绍一下,这个酒叫珍酒。

贵州珍酒公司前身是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厂,创建于1975年,

经过十年试验,1985年专家组鉴定试验成功。

从1975年到1985年,经历了10年的时间,白酒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当时市场上汾酒是老大,但是得益于人工窖泥技术的发展浓香型白酒发展势头非常猛,

品牌又多,贵州省委坐不住了,打算向四川的六朵金花学习,打造贵州省第三白酒品牌,毕竟多撒种子、多开花、才能多结果。 因此,1986年,“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厂”改名为“贵州珍酒厂”独立运营,“珍酒”之名正式诞生。还获得了 不少奖项,就不一一列举了。

当然了,如果你说商务请客,也要分一下,毕竟有高档商务请客,还有中档的商务请客。

高档的可以用这一款,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