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非短视频业内人士(笑),这里就胡言乱语两句。
一、时长和分辨率
抖音的核心是短视频+算法。但最核心的还是短视频。
随着4G网络的普及,视频替代原有的文字+图片,成为新的媒体表现形式,是人人可以预见的事情。(像我这样的75后看新闻不喜欢视频形式的,但95后不喜欢文字形式的)
问题在于,如何找到一个大家能接受的视频形式。
首先,视频的分辨率、时长,是会影响受众的体验的。尤其是还要考虑网络本身。
字节跳动采用了多种规格视频一起上的策略。有超过10分钟的,有1分钟左右的,有15秒的,据说还有5秒的。
从个人体验来看,像我这样熟悉Web1.0时代内容的网民,很快就从长视频(超过10分钟),切换到10分钟,切换到1分钟,切换到15秒。
为什么呢?
因为15秒左右的视频,更适合快速、碎片化地获取娱乐性(不需要动脑)的信息。
更短的视频,内容太少,网络一卡全完蛋。
到这里,抖音短视频的时长就试验得到了结果。西瓜视频之类的则变成了今日头条的一个频道,若生还死。
分辨率更可以用技术的手段来选择。比如侦测到网络信号良好,就清晰;信号不好,就降低分辨率等。
对于内容的长度,抖音并不一竿子插到底。可以短一点,但最长也就一分钟
二、内容
技术基因的公司,往往忽略了内容制造的复杂度。比如Google。而以人脉为依托的公司,又往往在忽略前者的基础上,夸大人脉对于内容推广的价值。比如腾讯。
比如微信,它不允许在微信内部推广的内容,诱导用户转发。这其实更有利于优秀的内容,引发用户的自主转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否则,很快就会把微信的主要内容信息流变成低劣的抽奖。
但短视频有其不同的规律。
如果我们承认36集的电视剧和2小时的电影,不是同一种艺术媒介;也承认电影、电视剧导演未必能在对方的平台上获得成功。
那么就会明白,在15秒的手机屏幕上创造吸引注意力并引起转发的内容,并非想象那么简单。
这需要艺术上的突破和探索,还要能够贴合受众的审美水平。
抖音之前流行的快手,其内容审美就有点不符合网民中部分人的要求。偏偏这部分人还掌握着更大的话语权。
抖音应该在启动初期,乃至于现在,投入资源和引入专业的团队,尝试了无数种短视频表现的形式和承载的内涵。
而这都不是技术类公司和人脉类公司所喜欢的。
从微博被阿里收购后的表现可以看到,某个基因的公司会自发性按其基因的调性发展。跨物种杂交的结果,就是不伦不类乃至于快速衰退。
三、技术
当内容开始丰富,传播开始进行。个性化推荐的技术,才有了用武之地。
字节跳动的个性化推荐技术的特点在于:扁平化。
扁平化的意思是,在用户的首页上,国家顶级演员的内容和草根的内容,是按冷冰冰的相关度推荐的。前者如果不投入推广的费用,和后者一样只能服从于代码的意志。
这就让字节跳动主推(靠人判断+机器测试验证)内容之外的内容,可以获得相对公平的长尾用户。
只要你的内容能够适应某些人,字节跳动就不吝啬版面推荐给某些人。
因为每个人的内容列表都是不一样的。
反过来,即使投入了营销费用,如果字节跳动认为你不符合其调性,也有可能从官方推荐里被踢出来。(个人推测)
技术,让每个人更快地找到更适合的短视频。
然后,很多人就这样一小时、一天地划过去了。
再说一下,为什么腾讯不成功。
实际上,腾讯在所有弱人脉关系的商业领域,都不成功。
比如微博、比如购物、比如短视频、比如新闻、比如视频
因为腾讯全力以赴在自己的人脉商业模式圈子里。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要不断进取防止别人的替代。
在国内尤其是阿里的进攻。
在非人脉关系领域,腾讯不能放弃对人脉关系平台的依赖。
这就导致其团队,如同随时可以拿起美械的果党部队,却忘记了打法还是要依靠自己去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