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西琉斯 (希腊语:βασιλεύς,拉丁语:Basileus):“巴西琉斯”是希腊语君主一词的音译。在希腊文化区,自古以来习惯上把国王和皇帝称为“巴西琉斯”。有的时候波斯帝国的皇帝也使用这个称号。为了适应主流希腊文化,公元629年,皇帝希拉克略决定使用希腊语词“巴西琉斯”来做为东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以取代旧的拉丁语称号奥古斯都(当时惯用这一词的半希腊化写法,Augoustos)。从这时起“巴西琉斯”变成了帝国皇帝的正式称号。希拉克略同时也使用“独裁者”(希腊语:αὑτοκράτωρ,拉丁语:autokrator)和“主人”(希腊语:κύριος,拉丁语:kyrios)做为皇帝的头衔。尽管在古典时代,“巴西琉斯”只是一般的国王,不过在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各国中只有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才能使用“巴西琉斯”这一头衔,其他欧洲国家的元首只能称为国王(Rēgas/Rex/King),而不能是皇帝(Basileus)。“巴西琉斯”的阴性形式是“巴塞丽莎”(Basilissa),用于帝国的女皇或者皇后。女皇或皇后有时也被称为“最虔诚的奥古斯塔”(Eusebestatē Avgousta),也被叫作“kyria”(“女士”)或 “despoina”(“despotes”的阴性形)。要注意到长子继承制或血统本身在拜占庭帝国的王位更迭中从未合法地起作用,因为原则上罗马皇帝由元老院、人民和军队共识性的拥护而选出。这在罗马“共和人”传统中是根深蒂固的,借此将不会有世袭的王位,皇帝在名义上只是共和国数个官职的兼任者。许多皇帝急著要确保他们长子的王位继承权,于是在他们小时就加冕他们为共治皇帝,因而确保皇帝们死去时王位不会有一分一秒的闲置,在这种情况下将不会有任何推选皇帝的需要。在某些情况下新皇帝在迎娶前任皇帝的遗孀后登上王位,或者实际上就在逼迫前任皇帝退位并成为修士后登基。数个皇帝也因为被发现能力不足而被罢黜了,例如在一次战争的失利以后,某些人就因此丢掉性命。
- 紫衣贵族(希腊语:πορφυρογέννητος,拉丁化:Porphyrogennētos)— 希腊语“πορφυρογέννητο”意味在“紫色帷幕中出生的人”。在中世纪欧洲的紫色颜料从染料骨螺中提取,价格很高,东罗马帝国皇族几乎是唯一使用紫色布料用于室内装饰和服装制作的封建统治者。因此,“紫衣贵族”也就成为了东罗马帝国皇族的称呼。为皇族成员授予这个称号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为了显示皇族身份的正统性,以防止他人夺取帝位。
- 独裁者(英语:Autokrator)(希腊语:αὐτοκράτωρ)—“自己统治者”:这个头衔原本和英白拉多是相等的,由皇帝所使用。
- 巴西琉斯与独裁者(希腊语:Βασιλεύς καὶ Αυτοκράτωρ,拉丁语:Basileus kai Autokratōr ):当数个共治皇帝(希腊语:συμβασιλεῖς, 拉丁语:symbasileis)联合当政时,首要皇帝所使用的头衔组合,用以表明其拥有最高政治权力。
其他皇族成员的头衔
- 专制公(希腊语:δεσπότης,拉丁语:Despotēs) – “专制公”(δεσπότης)在希腊语中是“主人”的意思,可能是戴克里先创造的帝衔“Dominus”(“主人”)的其中一个希腊语翻译。这一称号最早是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授予自己、共治皇帝和皇子们的荣衔。在十二世纪,曼努埃尔一世·科穆宁将其发展成次于皇帝的一级贵族头衔。最早获得这种新型“专制公”头衔的是一个外国君主,匈牙利国王贝拉三世,曼努埃尔希望通过授予此头衔来昭示帝国当时对匈牙利事实上的宗主权。此后,专制公逐渐成为所谓“专制公国”君主可能使用的头衔(当他们具有帝位继承权时),例如定都米斯特拉斯的摩里亚专制国的君主们,自1261年起他们都是拜占庭帝位的继承人。该头衔的阴性型“despoina”为女性专制者,或男性专制公的配偶所用,但有时也用于描述皇后。
- 至尊者(英语:Sebastokrator)(希腊语:σεβαστοκράτωρ,拉丁语:Sebastokratōr) – 在希腊语中意味“高贵的统治者”。“至尊者”最早是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科穆宁创造的一个称呼,是希腊语“独裁者”(Autokratōr)和“显贵”(Sebastos)的结合。第一个被授予“至尊者”头衔的是阿莱克修斯的兄长伊萨克。本质上来说,这个头衔不具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仅用于表示持有者和皇帝的亲密程度,但在等级序列上仅次于专制公。该头衔的阴性型是“sebastokratorissa”。第一个被称为“至尊者”的外国人是塞尔维亚国王首冕者斯特凡(英语:Stefan the First-Crowned),他在1191年获得了这个头衔。
- 凯撒(希腊语:καῖσαρ,拉丁语:Kaisar)- “凯撒”这一头衔在罗马帝国晚期曾经被用于共治皇帝和帝位继承人。在阿莱克修斯一世创立“至尊者”头衔后,凯撒沦为第三级别的贵族,而在曼努埃尔一世将“专制公”转变为贵族等级后进一步下降为第四级别。该头衔的阴性型是“kaisarissa”。尽管地位一直在下降,凯撒在宫廷中仍保持相当重要的地位,仅授予一些位高权重且才能卓著的帝国公卿,并很少授予给外国人,除了少数几个特例:查士丁尼二世在705年册封保加利亚可汗捷尔维尔(英语:Tervel of Bulgaria)为“凯撒”,这次册封让斯拉夫语吸收了“凯撒”这个词汇,最后衍生出“沙皇”;格鲁吉亚国王乔治二世(英语:George II of Georgia)在1081年获封凯撒;安德洛尼卡二世·巴列奥略在1304年册封卡塔兰军团(英语:Catalan Company)首领罗杰·德·弗洛(英语:Roger de Flor)为凯撒。
- 贵族(英语:Nobelissimos)(希腊语:νωβελίσσιμος,拉丁语:Nobelissimos)- 来自拉丁语Nobilissimus,意为“最高贵的人”。这本是皇帝近臣心腹的加衔,地位仅次于“凯撒”。科穆宁王朝时,此衔开始滥授与一般的官僚和贵族而身价大跌,于是一个新头衔“首席贵族”(Protonobelissiomos)取代了原本“贵族”的地位,但很快它又被“首席上级贵族”(Protonobelissiomohypertatos)取代。在巴列奥略王朝晚期,“贵族”及其变种基本从宫廷消失,但地方上仍有官员使用“贵族”的头衔。
- 殿中监(英语:Kouropalatēs) (希腊语:κουροπαλάτης) - 来自拉丁语Cura Palatii,意为“宫廷负责人”。这个头衔最早出现于查士丁尼一世时,原本是负责指挥宫廷事务运作的官员,但其职务带来的巨大权势和财富,以及常侍帝侧的近臣身份,使其成为了巨大荣耀的代名词,因此逐渐变成了授予皇室最重要成员的荣衔。但是从11世纪初叶开始,其地位有所下降,成为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这类藩属国君主的加衔。
- 显贵(英语:Sebastos) (σεβαστός) – “奥古斯都”的希腊语意译。科穆宁王朝以前,有时皇帝会使用这个头衔作为奥古斯都的翻译(但是音译的“Αύγουστος”更常用),但在11世纪末叶,阿莱克修斯一世·科穆宁将其独立为一个授予给自己兄弟和近亲的新加衔。该头衔的阴性型为“sebastē”。除了自己的至亲,阿莱克修斯还册封威尼斯总督和伊科尼安苏丹为“显贵”,同时创造了一个变体“首席显贵”(Prōtosebastos)授予自己的弟弟阿德里安·科穆宁(英语:Adrianos Komnenos)。在12世纪里,“显贵”尚仅授予皇帝与“至尊者”的子女,以及强大的外国要人,但与此同时,该头衔册封对象的逐渐增多和贬值趋势,造就了一系列冗长荒谬诘屈聱牙的变体,这些变体一般使用“Pan-”(全体)、“Prōto-”(首席)、“Hyper-”(上级)等前缀,例如“贵于全体显贵者”(Pansebastos)、“贵于全体上级显贵者”(Panhypersebastos)、“上级首席贵于全体上级显贵者”(Hyperprōtopansebastohypertatos)等。这些变体鲜有在12世纪之后继续沿用者,即有沿用,其尊贵也大不如前。
根据9世纪《乌斯宾斯基职官表(英语:Taktikon Uspensky)》(841年)、腓洛迪俄斯《琼筵序次(英语:Kletorologion)》(899年)以及君士坦丁七世的相关记述,在皇室荣衔之下,拜占庭人将达官贵人们的官衔(ἀξία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散官衔”(διὰ βραβείων ἀξίαι),纯粹的荣誉型头衔,通过奖劳叙阶的诰书授予;另一类是“职事衔”(διὰ λόγου ἀξίαι),负有实际职务的官衔,通过铨叙职守的敕书授予。每类官衔还可以进一步按授予对象的性别分为三类,分别授予“蓄胡者”(“βαρβάτοι”,翻译自拉丁语“barbati”,即非宦官的男性)、宦官(ἐκτομίαι)与女性。帝国官员通常会被同时授予“散官衔”和“职事衔”,因此一位高级官员可以同时是“宰辅”(散官衔)和“驿传尚书”(职事衔)。
Parakoimomenos - 字面上意为“睡在旁边的人”,他是睡在皇帝寝室的大内侍(High Chamberlain)
总督(Exarchos) - (Exarchs)是指帝国偏远地区(如非洲或意大利)的管理者,自主权高于一般行省长官,拥有军事与行政大权,相当于殖民时代的总督(viceroys)。
海军大公(Megas doux) – “海军大公”是东罗马帝国的海军统帅,有时也简称“大公”。这个头衔或军阶相当于近代欧洲封建国家的第一海务大臣。
海军上将(Amiralios) - “海军上将”是巴列奥略王朝时期设立的一个军阶,作为海军大公的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