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1941年日军当时如果和德军夹击苏联而不去发动太平洋战争,苏联会灭亡吗? 第1页

     

user avatar   tuo-ma-si-bu-shi-xiao-huo-c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苏联&中国:还有这种好事?


user avatar   gen-aleksand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蒋梦珊 君、 @龙牙 君、 @拿着酒杯的秃子 君等诸位的回答,关于兵力兵器配置、后勤补给、交通运输等诸多方面问题已经谈得非常详细了。总体而言,日军的“北进”计划在1941-1942年间根本没有足够的条件。其军队兵力兵器不足、作战方向后勤交通无以保障,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是因为苏联远东地区条件恶劣,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日帝这一“穷鬼帝国主义”的软硬件基础本身就有严重不足。关于这些我之前也写过几篇回答,做了相关介绍:

不过我在 @暴躁老哥强无敌 君的评论区[1]看到了某些很有意思的评论。尽管他的回答不可否认确实有一些抖机灵的成分在,然而他的评论区出现的某些人看起来还要更乐一些。

这两段话真是给我整不会了。T-60是T-40基础上搞出来的应急产品,压根不是啥停产了的旧车不说,日军两个“豆战车”或者说超轻型坦克,92和94,哪个敢出来碰瓷T-60的?苏制20炮打AP弹都能修理这俩只有机枪的贵物[2]。T-70更别说了,基本型T-70车体35mm/60度、炮塔60mm,T-70A更是车体45mm/60度、炮塔70mm,和T-34一个档次的防护,1943年才正式投产的一式中战车都不敢说自己能在这俩面前占到便宜——50毫米日制装甲在苏制45炮面前恐怕都未必牢靠[2],而日制47炮?日本人自己的资料都宣称它们只能100米穿55mm装甲[3],你让它打T-70?哦忘记说了,别说一式了,同样47炮但只有25mm前脸的97改投产、服役也都是1942年的事情了。另外所谓的“苏军迅速打光库存T-34”,事实上在战争初期,老化、缺乏维修甚至没有车组的老式坦克反而损失得更快,就目前编制表情况来看,最艰难的10-11月新坦克的比例反而比6月上升了[4]

接下来这位开始断章取义别人的观点为自己背书:

且不论原作品里的细节错误有多少(我就不说他贴的链接里这位让德军在1941年列装L43/48炮四号的操作了,足以让希特拉沉默古德里安流泪),我很好奇他是怎么得出“1941年日军战车面对欧洲战车仍然不落下风”的结论的?超轻坦这块,英国人有.50的Mk.VI停产一年了,苏联人能两栖的T-40也造了一年了;轻坦这边更不用说了,T-26和BT的1939年型前脸厚度和97一个档次的25mm,还没算上附加装甲型,二号F那个30-35的前脸更不用说了,95式那根堪称二战期间最拉胯的37mm炮不接近到500米能打穿这几个?中型、重型坦克我就更不用说了,T-34和KV啥的我就不说了,T-50、T-28和T-35都能把日本坦克按在地上摩擦,玛蒂尔达和瓦伦丁见了日本坦克能打出十个阿拉斯——事实上97那根低速炮甚至连十字军MK.I都打不穿[3],只能被英国巡洋坦克屠杀;50L42炮、50-60mm装甲的三号更不是97能相提并论的,75L24的四号怕是都要从步兵支援坦克瞬间转型反装甲,一发短75铁坨喷碎97的脑袋,甚至缴获的法国B1和S-35都能击溃日本坦克

最后这位又开始老调重弹诺门罕:

然而事实是什么呢?事实就是那时的苏军坦克,诸如T-26B(即1933型)和BT-5/7等装甲厚度与日军坦克相近(15-17mm),以至于可以被日军低劣的94式37mm炮(安装在95轻战车上)和更加低劣的90/97式57mm低速炮(安装在89和那时仅有4辆的97式上)[3]所穿透。然而尽管如此,苏制坦克更优越的45mm高速炮仍然在更远距离上就对日军的两个坦克联队造成了巨大杀伤,以至于它们在10天内就损失了40%的车辆而被迫撤离[5],于是日军步兵的阵地便开始被苏军装甲部队压倒性地攻击,尽管日军步兵依靠更好的训练和高昂的士气,以手中全部拥有的反装甲手段顽强抗击苏军装甲部队并给其造成了相当损失,他们仍然被苏军所打败。事实上,诺门罕的这次失败也是日军决心基于缴获的苏制45mm火炮研发一式47mm火炮的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苏军是防守方的话,那么他们会怎么做呢?首先他们可以给T-26和BT安装附加装甲,苏联的工业实力和这些坦克更好的基础设计允许这种改造,再加上防守作战中的坦克可以依托掩体等设施,这就意味着它们并不会像进攻作战之中损失那么大;而即使苏军对其不作任何改造,它们45mm的火炮在1500m处仍然有可能贯穿97式、在2000m处都能对其他日本坦克构成威胁[2]。而如果日军坦克想要接近苏军阵地,那他们就会像诺门罕的苏军坦克一样被迫面对苏制45mm反坦克炮和14.5mm反坦克枪,而这些武器对日军坦克只会比日制同类武器面对苏制坦克更加致命。1942年10月在瓜岛的马坦尼考河沿岸,美军仅仅是使用37mm反坦克炮、75mm榴弹炮和反坦克手雷就在一天之内结果了日军的一个混编97和95的战车中队[5],而值得注意的是:关东军良莠不齐的数百辆坦克里更是不乏89、94、92这样更脆弱、更陈旧、更小的车辆

这也就意味着,面对苏军的地面部队手中更强的步兵反装甲武器、反坦克炮和曲射火炮、更多的坦克,关东军的装甲矛头将会折断得更快——也许在一到两周之内,它们就会全数毁灭。

参考

  1.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2885403/answer/1617653296
  2. ^ a b c http://www.panzer-war.com/page58.html
  3. ^ a b c http://www3.plala.or.jp/takihome/tankguns.htm
  4. ^ http://www.armchairgeneral.com/rkkaww2/battles/moscow/wftankstaff.htm
  5. ^ a b http://www3.plala.or.jp/takihome/history.htm

user avatar   yuan-fang-qing-m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二战期间,苏德战场的胜负关乎世界命运。

德国胜了,吃下苏联的德国将成为超级庞然大物,再也无人能敌。

而德国败了,反法西斯战斗也将基本胜利。

1941年6月22月,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500万德军从欧洲方向突袭苏联,利用闪电战几个月内就打残了苏联数百万正规军,灭亡苏联好像指日可待。

但最终,德国失败了。

很多人研究二战历史的时候都会提出一个问题,在苏联最危险的时候,为什么日本不从亚洲方向大规模进攻苏联,这可是进攻苏联的最佳良机。

本来苏联就剩一口气了,日本再来个东西夹击,苏联必定完蛋啊。

一旦苏联完了,德国缓过气后消化了苏联的领土,还有谁能挡轴心国?

但事实上,直到德国灭亡,日本关东军都老老实实呆在东北没有动,最后在1945年被缓过劲的苏联给一口气吞了。

不是说日德同盟么?德军和苏联血战的时候日本就在旁边看戏?最后导致自己孤军奋战?

因为1941年4月13日,日本刚和苏联签署了《日苏中立条约》,在条约生效后的庆功宴会上,斯大林高呼“我们都是亚洲人”。

该条约明确了日苏互不侵犯且在对方与第三国交战时保持中立,日本若是进攻苏联,那就是毁约。

国家争霸,生死存亡之刻,日本人居然会拘泥于条约?把苏联灭了,苏联人还会追究你毁约的责任么?

这话倒是有道理,关键日本没必要冒风险去帮德国啊。

1936年,德国和日本签署了《德日反共协定》,约定联合反苏。

1939年5月,因为边界冲突,日军和苏军在诺门坎打生打死,双方打成平手,都有增兵的意图。

但1939年8月23日,为解除两线作战的隐患,德国和苏联突然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事先完全没有和日本通气,直接把日本搞蒙了。

这简直就是对日本的背叛,平沼内阁因此被迫下台,正在商谈的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搁浅。

德国和苏联签署合约后,日本也匆匆和苏联谈和了,诺门坎之战没法打了。

把欧洲大陆搞定后,德国转头就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日本敢跟么?

这样反复无常的国家承诺的话,真的可信么?

德国在刚占据大量土地且和英国作战的情况下,居然敢入侵苏联,直接两线作战。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德国人压根就没有把苏联人看在眼里,觉得苏联就是一个破房子,一踹就倒。

德国人看不起苏联的斯拉夫人,而苏联人在诺门坎和日本人打个平手,这让德国怎么看日本人?

一旦苏联灭亡,德国和日本的领土接壤,对日本来说真的是好事么?谁敢保证德国不会翻脸灭了日本?

所谓德日联盟,本来就是互相利用而已,双方在整个二战期间都没有过什么战术配合和战略配合,都是各自为战。

当然,如果日本人有足够的底气,强占苏联一片领土,先吃一块肉下来,后面就算和德国硬刚都不怕,也行。

问题是,日本没有这个底气。

日本的国力,实在太弱。

在诺门坎战斗之前,日军大本营乐观的估计1个日本兵可以抵得上3个苏联兵,在模拟战局的时候都是按照这个比例进行计算的。

打完诺门坎之后,接近1比1的战损事实让狂热的大本营冷静了下来,把日苏士兵的战斗力按1比1进行了对比,如果要取得较大战果,参谋们认为集中2倍于苏军的机动兵力,才算保险。

这么对比没啥毛病,但等到实战的时候,问题很大。

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之后,日本人不傻,第一时间发现这是进攻苏联,解除日本北方军事压力的天赐良机。

刚签署了《日苏中立条约》?

条约算毛线,日本人毁个约算大事吗?

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当天,日军大本营就提出了北上进攻苏联的建议,东西夹击苏联的战略优势谁都看得到。

但日本内部,反对意见非常激烈。

磨蹭到7月2日,日本内阁终于通过了《时局变化下的帝国国策要纲》。

7月7日,“关东军特别大演习”,简称关特演得到了日本天皇的签字授权,这是日本最接近和苏联开战的一刻。

按计划,关特演分为“101动员”,“102动员”和“103动员”阶段。

到8月,“102动员”阶段已经完成,70万日军精锐部队已经进入指定区域,足足16个师团和一堆附属部队枕戈待发。

但最终入侵指令“103动员”,大本营却迟迟不发。

因为日本间谍侦查到哪怕德国已经打的苏联快要崩盘,苏军在远东地区依然保持了大量的兵力。

在莫斯科保卫战最危急的时候,远东地区的苏军也保持在了134万的规模上,远远超过70万日军。

哪怕是在前线和日军直接对峙的苏军兵力,也有60万,除此之外还配置了坦克2700辆,各种飞机3000架,火炮万门,重火力装备远远超过日军。

日本是个海洋国家,海军实力远超陆军,是当时仅次于英美的海军大国,陆军的实力其实很弱。

日军的坦克在欧洲战场上,堪称是土豆坦克,在诺门坎战役时被击毁的日军坦克是这样的。

造这种坦克,是因为这样的小坦克在中国战场完全够用了,反正子弹都打不穿,缺乏重火力的中国军队很难威胁到这样的坦克。

而苏联的坦克,虽然比不过德国的重型坦克,但至少体型是这样的。

仅从炮管的粗细和装甲的厚度,你就知道这两种坦克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当年能在诺门坎打出1比1的交换比,完全是因为地形狭窄,日本步兵的优势得以发挥。

一旦进入大平原地带,日军能被苏军打的满地找牙。

关东军数量仅仅只有70万,对抗134万苏联远东军,根本就没有胜算。

想迅速打赢苏联,按1比2计算,日本必须再调兵200万以上,这等于完全放弃中国战场,还要把国内部队也调来。

而且,即便日本赌上国运,牺牲一切,出全力消灭了百万苏军,有意义吗?

从二战的结果看,真没意义。

整个二战期间,美国死亡40万左右,其中26万死于德军,12万死于日军。

英国死亡60万左右,其中47万死于德军,13万死于日军。

法国死亡21万左右,基本全部死于德军。

对于这些国家来说,100万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数字了。

日本死亡200万,其中死于中国战场44万,死于苏军8.5万,死于美军127万,其余死于其他战场。

德国死亡450万,其中380万死于苏军。

对于这些国家来说,100万也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了。

但苏联,死亡2200~2700万,其中正规军870万,1400~1800万是游击队、民兵以及平民等。

仅以正规军计算,苏联死亡的870万人,865万死于德军。

而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仅仅只死了几千人而已,在苏德战场上这甚至都称不上是一场战役。

多死100万少死100万,对苏军来说确实有影响,但绝不是致命的影响。

而要打赢这100万苏军,需要日本倾全国之力,且牺牲一切。

冒这么大风险,牺牲那么大,日本能获得什么呢?

西伯利亚的一片荒原而已。

几个出海口对苏联来说挺重要,但对日本来说不重要。

而当时日本的战略资源之少,已经低到了可怕的地步。

全力动员,给关东军集中的战略物资,也只有3个月的粮食和5个月的汽油,打完就没了。

134万苏军只需要拖上一拖,冬天就能把这70万关东军全部冻死。

日本的战略形势之差还不止如此。

1941年6月24日,德国入侵苏联的第三天,美国总统罗斯福说:“美国打算向俄国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援助。”

1941年8月1日,关特演102动员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美国宣布对日本禁运,中断贸易。

当时日本军事原料的60%都依赖进口,其中包括75%的铁矿石,60%的铜,84%的铅和锡,89%的铁矾土,90%的石油以及全部的橡胶,这些都来自于英美。

一旦英美对日禁运,这还打什么仗,打苏联不是找死么。

连汽油都没有,难道日军要骑自行车突袭西伯利亚?

骑着自行车的百万日军和苏联坦克对决,那场面想想就喜感。

没办法,北进方案不需要考虑了,根本就没有打苏联的可能性,日本已经没得选了,只能选南进方案,先打东南亚,获取石油和橡胶资源。

不是不想打苏联,是真没法打。

至于已经调动的关东军,就呆在日苏边境耗着就可以了,拖住100万苏军也算支援德国了。

1941年8月9号,日本陆军下发了新版《帝国陆军作战纲要》,决定停止在近期内对苏联的进攻,而在伪满洲国的16个师团原地不动,转攻为守,静待苏德战场的进一步变化。

1941年12月7日,战略资源,特别是石油已经见底的日本海军,孤注一掷发动珍珠港战役,陆军则出动40万人占领东南亚。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日本在海上被美国打垮了,德国在陆地被苏联打垮了。

夹击苏联,在整个二战期间日德同盟最接近联合作战的一次机会,到最后两国灭亡都没有实施,完全是各打各的。

在二战期间,日本有很多想法,看起来也都对日本挺有利的,但这些想法最终都没有变成现实。

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是日本的资源太少,国力太弱。

表面上看,日本是一个工业国,但这是针对中国这种落后农业国而言的。

对于英美苏等发达工业国而言,日本的工业体系只是刚刚成型而已,而且严重缺少资源。

这些资源虽然名叫战略资源,但不值钱,和平年代随便买。

不过到了战争年代,一旦战略资源被断掉,那就不是贵贱的问题了,而是有没有的问题。

德国和日本最终的败亡,都是因为资源不足。

资源不足不重要,这世界上资源不足的国家一大堆,能本国搜集到全部战略资源的国家是极少数。

但德日这种国家,却在资源明显不足的情况下,不仅互相猜忌,还要悍然入侵全世界,侵略一国又一国,弄的自己举世皆敌?

50%军队陷在中国战场难以脱身的前提下,日本还想打苏联,打美国,这到底是哪来的勇气?

这种自寻死路也要不断侵略的国家,说他们是人类公敌,一点问题都没有。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宁可坐视德国覆灭,日本也不进攻苏联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常懂点兵要地志也不至于问出这种问题,但是也还谈不上脑血栓,毕竟兵要地志是个很冷门的学科。


但是你要知道,昭和参谋是一种脑洞非常惊人的动物,放到整个地球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如果疯狂如昭和参谋都没敢搞的作战计划,你却想出来了,你就该注意一下心脑血管健康问题了。


事实证明:昭和参谋在“北上”和“南下”中果断选择了南下,惹毛了米畜断了贸易,然后昭和参谋甚至决定暴击珍珠港也没敢琢磨换条路北上,最终成功吃到两枚核弹,导致广岛长崎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城市气温最高纪录。


也就是说,即使脑洞大如昭和参谋,也觉得北上爆苏联菊花,比惹毛米畜还要可怕。


所以我建议题主赶紧去做个脑部CT啥的。




何况在1941年之前日军就已经试过了。


昭和参谋惊喜的发现根本不是苏联红军的对手,有人说1939年那时候苏联还没有遭到德国入侵,但是那时候日本也没有被美国断了贸易啊。如果41年6月日本跟德国一起闪击苏联,你猜美国会不会等到7月才断了日本的贸易?


我估计等不到了。


逻辑上没有问题就明白日本这种时候根本就没有能力发起对苏联的进攻,哪怕整个中国战场都不要了,他也缺乏对苏联远东地区发起攻击的物质基础。


而中国战场方面,百团大战都已经打过半年了,中国战场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都已经进入了相持阶段,虽然空一格蒋委员长的正面战场略显拉胯,但是也不是那么容易抽身的事情。整个日本现在的形势是“以战养战”,从中国战场彻底抽身走人意味着暴死仆街;不抽身又意味着慢性死亡,整个战败的格局其实已经定下来了。


这时候,哪怕是昭和参谋也不敢想跑去爆苏联菊花的。


当然真实的历史里面日本确实考虑过跟德国一起闪击苏联,而且还真的有人支持这个疯狂的想法,只不过这一派没有占到上风。美国也确实存有让日本进攻苏联的想法,但是美国国内对这个想法也是有顾虑的,日本真要占了西伯利亚而掌握了石油资源,美国国内石油又卖给谁去呢?多方博弈之下,日本放弃了爆苏联菊花的疯狂想法。1941年的时候意识形态斗争还远远不是大国之间的主要矛盾,英法殖民体系都还活着呢,你不能指望美国人按照冷战时期的思维来看待苏联。


实际上出于自己的战略利益考虑,德国日本联手占领苏联,对于美国来说才是灭顶之灾。当时的德国已经闪击欧洲取得了巨大成功,英国危如累卵,苏联再一完犊子,美国怎么办?


历史背景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1941年是个看起来非常凶险的年头,但是即使凶险成这个样子,日本进攻苏联也是个无法想象的任务。




从兵要地志的角度讲,进行几个简单的计算就知道日本人进攻苏联是在找死。即使苏联在远东地区完全不做任何抵抗,仅仅只是摧毁西伯利亚铁路,收拾完德国腾出手来日本也是个死。

我们苏军完全不做抵抗,破坏完西伯利亚大铁路就全部撤退到伊尔库兹克、贝加尔湖一带组织防御,放着让日本人进攻,日本需要跨越的纵深是多少呢?


首先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前线——后勤比。既保持一个士兵在前线战斗,需要几个后勤人员。这个系数往往是浮动的,根据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有没有人袭扰补给线也是影响很大的。总的来说,随着战略纵深的加大,这个系数是呈指数级增长,在自己的补给基地附近作战的话可能1:3就够了,远离补给基地轻轻松松就会膨胀到1:10甚至1:20以上。正常来说以二战时候日本的机械化水平和工业水平,较为轻松的陆地投送距离不超过300公里,也就是其运输汽车燃料携行量的一半:这样不需要另外建立运输队的补给基地,靠自身油料就可以完成投送。


不管是从齐齐哈尔出发跨越兴安岭,还是走阿穆尔河那边绕,甚至从北平出发走张家口打穿蒙古国,要达到贝加尔湖都至少需要2000公里的机动距离。这个距离很显然是必须要建立多级补给基地的,考虑安全余量的情况下大概需要10级,因此,前线——后勤比大概会扩展个10倍左右,1:30的样子。这个机动距离在缺乏铁路的情况下光是后勤组织就会耗光整个日本的全部国力,全体日本国民啃树皮都不够的。当然日本人不可能傻到不修铁路,但是苏联中国和蒙古也不可能傻到真的不去搞袭扰,我们还是便宜一把小日本,给他打个对折。


我们做个简单的军事计算。


假设日军准备与苏联红军在贝加尔湖一线进行战略决战,双方兵力是1:1,双方分别投入30万人规模的机动集团参与决战,则日军需要的后勤人员就将高达450万人这个规模。这是在苏联以及中国游击队完全放羊去不捣乱的情况下的理想数据,算是便宜小日本了。


但是作战不可能没有伤亡,一旦出现伤亡,这个数字又要翻番。日军在二战的时候对待自己人比对待战俘还要狠,假设陆军马鹿都是一次性用品,受伤了自己自觉主动点切腹,就不要给伤员后送啥的制造麻烦了,这个总计高达450+30万=480万人的“西伯利亚猪突远征军”也有点吃力。要知道,整个二战中,海军陆军全部加在一起,日军最大规模才625万人


我们现在知道苏联在二战中30万人规模的战役简直是家常便饭,打个柏林都能随随便便投入250万部队,那可是1945年战争都快结束了。1941年哪怕西线战场再吃紧,这个假想中的“东线”,苏联也不可能仅仅投入30万人就完事儿。


实际上苏联如果要防御日本的进攻,在贝加尔湖一线只要投入250万部队,就会超过整个日本可能投入的国力。要保持最基本的1:1的前线实力比,日军就不得不组织一个人数高达3000万人以上的补给线。


你还要跨海……


很多人喜欢胡说八道“加上台湾、朝鲜、中国的汉奸”云云,首先,日本人都撤出中国了,当汉奸给谁看?日本当时全部国民才7000万人,单一个贝加尔湖前线就需要动员3000万人,恭喜大日本帝国提前达成“一亿玉碎”的目标。




其它回答里提到铁路破坏的问题,实际上破坏铁路比你想的简单多了,铁路这玩意儿其实挺脆弱的,甚至可以机械化作业。

这是专门用来破坏铁路的机械,沿着铁路开就完事儿了,速度不会低于5公里/小时。

破坏完了是这个德性。


这么搞一下,你帝国陆军马鹿就只能这么运物资:


二战的时候就有专门系统化破坏铁路的机械设备,从铁轨、枕木、路基到桥梁涵洞,全部都可以给你破坏到完全没办法修复,甚至都不怎么需要炸药。


要真的跟苏联在贝加尔湖一带干一仗,你帝国恐怕只能先修一条铁路,还要防备着中国、蒙古和苏联远东方面游击队的破坏,我算的3000万人后勤部队实际上是少算了很多很多了。


你知道捅苏联菊花,难道中国就不惦记着捅你菊花

你问问东北抗联的人答应不答应?你问问张学良的奉系部队答应不答应?




综上所述,1941年日本真的要爆苏联菊花,苏联完全可以全须全尾的边打边退,给铁路工人们留出破坏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时间就行,然后去贝加尔湖以逸待劳去。只要能够在贝加尔湖沿线组织起一个250万人的防线,让中国和蒙古国的游击队放心去捅日本“西伯利亚远征军”的腚眼子,就能苟到东线打败德国攻占柏林


至于日本想要在西伯利亚“以战养战”那还是省省吧,那是1941年,地质勘探和采油技术都还早得很,等你把油井打出来,希特勒已经把自己脑浆子崩一墙都是了。


苏联能不能在贝加尔湖屯250万兵?


不不不,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日本人能不能到贝加尔湖?


user avatar   bao-zao-lao-ge-qiang-wu-di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41 日军入侵海参崴

日军装甲部队の花,曾在淞沪战役中车辆中弹五千发而安然无恙的龜田笑川大佐正在进行战争前讲话。

在他身后的是日本帝国陆军の决战兵器 ,重达三萬斤の九七式戰車。 车身侧面漆有 “愛國丸”三个字,证明这辆车是日本民众筹钱捐献给日本陆军的。

龜田大佐曾經于这辆战场在中国征战四方,早已经达到了人车合一的境界。

“天闹黑卡,半载!”

“大点声,听不见,这么小声还想开戰車?”

“半载! 半载! 半载 !!”

“喲西,很有精神!”

随着将士们三呼万岁,日军最精锐的部队对苏军阵地发起了进攻。

身后的九二式步兵砲尽情的开火压制,掩护着坦克纵队向前推进。

对面苏军阵地上是被多次打散编制重新整编的民兵营,营里大部分士兵受训不足六个月。面对日军的进攻不免有些忐忑不安。 面对日军的突袭,他们只能期望自己可以坚持到友军的坦克营支援。

他们不但缺乏反坦克武器,就连团属火炮也是一战老炮,新锐的zis-3加农炮都调去了西线和德国人打仗。苏军士兵只能用14.5反坦克枪对着日军坦克做着绝望的挣扎。

“尤里,对着履带射击,这反坦克枪就是废物玩意,根本打不穿坦克,希望上天保佑你可以打断它的履带。”

新兵尤里颤颤巍巍的把子弹装进反坦克枪,瞄准,开火。子弹打在了坦克的正面装甲上。

“该死,不是让你瞄准履带射击吗?”老兵话还没说完,日军的坦克从炮塔中喷出一团烈焰。

这并不是火焰发射器在向苏军阵地喷火,而是坦克的发射药被击穿的子弹引燃了。炙热的烈焰瞬间吞没了车辆,并从舱门,炮管,观察孔等一切可以喷出点地方向外界喷着。

车里的龜田笑川大佐閣下变成了红烧王八阁下,遥远东方的靖国神厕,又多了一块擦屁股的木条。

苏军阵地上,新兵一脸疑惑的看着老兵。老兵愣了愣神,破口大骂道“这他妈的也叫坦克?”

终于有了两辆t34坦克开了过来,对日军装甲部队进行开火。日军坦克消亡的速度取决于装填手的装填速度,当然也要和14.5反坦克枪抢肉吃。

龟田笑川大佐的亲哥哥龟田本伟因为车辆故障而没赶上第一波进攻,结果他赶到的时候正好看见t34在大开杀戒。

“八嘎,今天就把你们坦克打爆,来祭奠我弟弟在天之灵。”话刚说完,正巧t34转向,车尾对着他。

“居然敢犯兵家大忌,车尾正是装甲最薄弱的地方,这下看我打死你!”

一发57mm彻甲弾射出。炮弹在t-34车尾上留了一个擦痕。

T-34车长申柳科夫看了一眼爱车,当时气的一佛升天二佛出世。

“居然把我车漆给刮了!苏卡不列!今天不把你车子推到水里我就再也不喝沃的噶了!驾驶员,给我挂四档冲!”

在b2柴油引擎的500匹马力的驱动下,97式坦克被推到了河里。爬出来被俘虏的龟田本伟痛哭流涕。

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龟田本伟从日军装甲兵,转变成了苏联西伯利亚土豆种植专业户。


user avatar   jiang-meng-shan-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众所周知,西伯利亚铁路沿线都是原始森林。身为食草民族的日军无需担心补给问题。

但解决了补给问题(确信并大嘘),日军能否在四面环敌、孤独求败的恶劣战略态势下集结出一支对远东苏军拥有数量优势的军队?

这恐怕是个令人头大的问题。

(至于指挥官、士兵的素质优势,兵器的质量优势,我们还是别刁难昭和参谋了……)

1942年初,日本人在太平洋地区把英美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之际,日寇大本营就已经开始将东南亚的部队调往中国东北加强关东军。

根据大本营1942年3月的决定,大量炮兵、坦克兵、航空兵、工兵部队离开东南亚战场,开赴中苏边境。

截止8月,从南方军(侵略东南亚英美殖民地的部队)调给关东军的部队里包括3个重型火炮联队(150-240毫米口径)、2个炮兵大队、2个炮兵中队、3个战车联队,以及大批工兵、航空部队。

按照1942年4月的统计,日本陆军共有249万人(地面部队223万,航空部队10万),其地面部队分布情况为:南方战线42-43万人、中国关内63万人、日本本土和台湾40万。

而在中国东北和朝鲜日本陆军则有78万人,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重兵集团,其中不包括陆军的航空和船舶部队。

而在技术装备方面,此时的关东军拥有800辆坦克(差不多是日本陆军机甲部队的全部家底)和750架飞机,相比较之下关内日军只有170架飞机和一些装甲车。

在1942年,关东军拥有日本陆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坦克部队和航空兵的一半以上。排除日本本土兵力,关东军兵力占日本陆军总兵力的42%、坦克部队的67%、陆军航空兵的56%。

而在日军对苏联进攻规模最大的作战计划中:
对苏联远东滨海地区发动牵制性进攻,并在中国东北的西部和北部对苏军采取守势,关东军就需要:30个步兵师团、2个战车师团、9个独立守备队、215个国境守备队共91万人的兵力。

先不说昭和参谋打算从哪里搞来90万兵力(和先总统 蒋公媾和?)

为什么日军觉得如果关东军拥有90万人和几百辆豆丁坦克就敢把张鼓峰、诺门罕兵败如山倒的血泪史丢在一边,再去头铁硬杠俄国人呢?

究其原因是根据日方情报估计:远东苏军兵力只有70万人(不包括海军和空军)、飞机1000架、坦克1000辆。

并且随着苏德战况紧张,苏军还要抽调“大批”远东军队去欧洲,此消彼长之下——日本自然就有可乘之机。

然而远东苏军的真实实力比日本人设想的要可怖地多。即使是经历了几轮抽调部队支援欧洲,远东苏军仍然拥有日军远不能及的庞大兵力和武器装备:

1943年7月1日,苏军兵力115.7万人(对面日寇在东北实际只有70万)、火炮迫击炮13843门、坦克自行火炮2367辆(对面日寇最多800辆坦克)、作战飞机3949架(日寇最多800架)。

换算下来大致是

兵力——日军1:1.64苏军

坦克——日军1:3苏军

飞机——日军1:5苏军

也就是说,日军作为进攻方,其兵力与兵器甚至远不如防守方的苏联!


user avatar   mr-anderson-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突然想到一个有趣的事情,日本人二战的思路。

中国一时半会打不下来,没战功不好升官啊。

那我们打一下苏联。

好嘞!

结果团灭了。


打中国要钱!

无。

那我们打美国搞钱。

好嘞。

结果又团灭加吃两个弹。

就这水平的人都没敢往灭亡苏联这个事情上想,你猜为什么?

我估计是日本人起码买的地图还是正版的了。

举凡能把苏联整个印进去的地图,找日本都得用放大镜。

具举凡能不用放大镜看清楚日本的地图,苏联都是一个箭头在地图外。

你说日本陆军用这个地图敢不敢真的动苏联?

那么为啥日本敢动美国呢?因为海军用的不叫地图map, 叫海图charter.。

因为要在这海图上找美国得用放大镜。在太平洋中的夏威夷上写了两个字,美国。忘记拿箭头指一下地图外的美国了。

其实日本亡就亡在这里,海军买的海图是英国海军出版社出的,英国人因为历史原因没怎么印美国部分。

建议问这个问题的人早点找个电子厂进厂上班,你这谷歌地图都不会下载的没招了。


user avatar   soviet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我知道答案,关东军搞过报告,结论是后勤不支持。进入苏联境内后勤不要说跟苏联红军对着倾泻弹药了,食品都供应不上。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苏联本土,苦寒之地,灭了它也没多少油水。所以日德两国,打苏联都是打它的殖民地:德国打乌克兰,日本扶植东三省、蒙古一线。


user avatar   si-tang-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穷苦如八路,搜肠刮肚一下仓库里的炸药存货都能做到把西伯利亚铁路炸个肝肠寸断(然后一根根带走钻眼造炮去),何况是苏联远东苏军(毛子不缺铁轨级别的炮钢,不过浪费慈父的铁轨也是不对的,拆完装车跑路就是了)。

所以就算关东军突然高天原诸神亲自神降,拿着草薙京和八神庵(啥玩意?!)放无双咔咔咔剁了远东苏军——至少得剩下几个师——这几个师大不了提桶(划掉)拆轨跑路,沿着路上的车站,一个车站放一个营部,日本人的火车开到哪,前面的铁路拆到那,来得及就拆,来不及就炸。

“我们已经看见前面机车冒出的黑烟了,可是中间的铁路已经被拆走了!”


来吧,要想富(划掉)要征露,先修路

诶我擦这个要征露要想富刺激嘿。

2001年2月8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听取了原中国国家计委关于建设青藏铁路有关情况的汇报,对青藏铁路建设方案进行了研究,青藏铁路开工典礼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和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同时举行

2002年5月,青藏铁路冻土试验全面铺开。

2006年3月1日,青藏铁路货物列车工程运营试验;同年5月1日,青藏铁路不载客列车工程运营试验;同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试运营。

2002.5-2006.3,3年多快4年咯。

而且这三年多是格尔木(830km)到拉萨(1956km),1100多公里

这1100公里你从海参崴(标段9289km)出来,只能到Birobidzhan(标段8312km),这鬼名字我念着都难受。

这地方吧,离他最近的几个知名中国城市分别是双鸭山(拜双鸭山大学所赐)、鹤岗(诶就是有个老哥5万块买一套房子后来又卖了那地方)、佳木斯——熟悉中国地理的同学可能意识到了,这还没拐过鸡冠子的大兴安岭地区呢……

少修点就是哈巴罗夫斯克(8493km)——感谢明斯克航天局,这地方你们肯定知道名字。

多修点……多修个2000公里(嚯!!!)是赤塔(6166km),离贝加尔湖没多远了!有水喝了!有鱼吃了!


咱们按吃多了精神注入棒算,关东军3年修了1200公里,到了Birobidzan这地方。

1944年6月白俄罗斯战役了草,塞班岛战役了草……

这他妈是劳改了3年吧,再坚持一年等着大胡子把小胡子挂墙上,就可以在远东苏军的监督下一直把铁路修到贝加尔湖边上的Ulan Ude(5609km)了!


而且吧……

这是21世纪,虽说比不了这10年间各种先进大型工程机械,但至少也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是上世纪50年代就定下来要搞的。

41年的时候你去御前会议上跟天闹黑卡说“陛下忠勇的士兵正在西伯利亚刨地,我们要修出一条通往莫斯科……”天皇能震怒的把整个关东军团级以上都扔进八幡制铁厂的高炉里你信不?

这是和平时期,沿线居民可能有那不懂事的,什么平地机吓了他家羊或者牦牛被铺轨机给碾了让你赔钱的——但至少不会带着机枪炸药趁着天黑来拆你工程部啊……




     

相关话题

  如果KGV选择了9×15英寸,落成性能、战史及地位会有多大提高? 
  二战时期日本所有人都是一条心吗? 
  为什么日本二战初期不巩固既得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过哪些奇葩武器? 
  二战德军机械化程度有多高? 
  历史上有哪些重大的友军误伤事件? 
  如果60艘056型护卫舰被投放到二战中,能否影响世界格局? 
  德国在二战时的武器有多牛逼? 
  潘汉年是否和日军签订了互不侵犯的密约? 
  俄罗斯新增确诊病例超2.5万例,累计逾595万例,目前情况怎么样了? 

前一个讨论
男人们会介意自己的老婆生完孩子之后的妊娠纹吗?
下一个讨论
美国911事件,为什么不趁飞机撞大楼之前用导弹把飞机打下来,这样损失伤亡不是更小?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