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史迪威军事指挥水平如何? 第1页

  

user avatar   da-guo-zai-hui-la-d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史迪威应该说是一名合格的军级指挥官。

有人说中国远征军被史迪威害了,但事实上,跟随史迪威退入印度的孙立人部新38师是损失最小的,跟随杜聿明走野人山回国的远征军损失惨重。如果能按照史迪威的作战方案,如此惨重的损失完全可以避免。

有人说他控制了美援物资,不给大陆战场,导致国军1944豫湘桂大溃败,而事实上驼峰航线一直都在繁忙的运转,大量美援物资被送到黑市上倒卖,大量美械武器还没开封就被日军缴获。

看远征军的历史,有一张照片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史迪威在一群中国伤残老兵面前脱帽致敬。史迪威设立了伤残老兵收留营,在这里伤残的老兵可以学习手工艺技能,以便日后谋生。

史迪威甚至还越过国军军官,直接把粮饷发到普通士兵手中,与克扣士兵粮饷吃空饷的国军军官有天壤之别。

史迪威尊重爱护中国士兵,超过了多数国军将领。他认为中国士兵素质一流,但军官素质太差。导致英勇的中国士兵无谓牺牲,客观上是有道理的。

史迪威尤其厌恶蒋介石和国民党高层,认为其腐败至极,毫无战斗力,认同八路军,甚至提出要把美援物资发给八路军,最终与蒋介石闹翻,被赶出中国,后来在冲绳战役期间短暂担任美国10集团军司令,可以看做美国方面对他指挥能力的认可。后来台湾方面对史迪威各种泼脏水,极尽贬低之能事,大陆方面则对史迪威一直十分推崇,在重庆建立了史迪威纪念馆。

或许对于史迪威的指挥水平还存在争议,但有一点是无可否认,史迪威作为一个美国人,在中国抗日战场上作出了贡献,他曾经忍受着癌症的病痛扛着枪跋涉在缅甸的丛林中,他尊重爱护中国士兵,我们应该对他怀有一份敬意。


user avatar   yu-feng-78-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史迪威的情况证明了一件事情——没有绝对的好将领,只有适合一支军队的将领。即使是最杰出的军事天才,如果碰到不适合自己的军队、不熟悉的情况也完全可能酿成灾难。

(当然即使是指挥本国军队,也有好将领的指挥被辣鸡军队糟蹋了的情况。比如法军在拿破仑以后最伟大的统帅约瑟夫.霞飞的天才般的边境会战攻势,就因为法军稀烂的组织而打成了一锅浆糊)

史迪威是拿破仑/普鲁士参谋部式的军事信条的信奉者和坚决执行者,强调大胆灵活的攻势、勇敢的行动,利用自身的攻势让对手失去平衡并包围歼灭敌军。同时史迪威也很善于激励部下的士兵,深受他们的喜爱。从这一点和指挥风格上讲,他和隆美尔非常相似。而这样的指挥官在二战美军中是罕见的,也正因为此,马歇尔才私下里认为他是“美国陆军中最好的将领”。

但在缅甸,他指挥的是国军,这样的风格显然就会导致问题。第一次缅甸战役时远征军基本不怎么在他的控制之下(也幸亏如此,否则会招致大灾难)。而后来的缅北反攻阶段,他指挥自己一手带出来的部队,算是发挥出了他的一定指挥能力。

当然,我觉得在讨论史迪威之前,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他到底干了什么?

一堆答主在军史问题上的水平,基本是一次入缅和二次入缅分不清,远征军和驻印军分不清,中国军队负责的滇西-缅北战役和以英军为主导的缅甸整体战局分不清,连史迪威指挥的是哪些部队、提了哪些观点都搞不清楚,云来了“史迪威资瓷武装gcd”、“史迪威要求抗日”、“史迪威爱兵如子”之类的梗,就开始吹史迪威多好,不是笑话是什么?

由史迪威负责、直接进行“指挥”的战役有两场,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战役以及1943-44年的中国驻印军(“X部队”)的缅北反击战(注意,这里不包括1944年的中国远征军(“Y部队”)滇西反击战)

1、一次入缅

第一次远征军入缅战役,史迪威面临的情况是什么?1942年1月他才接到命令要去远东,3月6日到重庆,远征军此时已经入缅,他就要负责全盘指挥。

这就一个中国军官被派去指挥菲律宾军队当场抵挡美军登陆,你觉得能指挥得好吗?即使史迪威多次来过中国,显然也不意味着他对国军的具体运作和抗战的实际情况真的了解多少。

抗日战争的真实本质是什么?国军从来就不是和日军对等的对手,甚至完全没有主动进攻日军的能力。这也正是史迪威式的思路行不通的原因,西方各国之间,军队的战斗力就算有差距,也不至于到连正面交战的能力都没有的地步。

最能反映这一点的,莫过于1939年冬季攻势。国军出动六七十个师围攻十一军一线的六个师团。这么大规模攻势,没有任何战果也就罢了。最难看的是,日军对国军的蔑视达到了什么程度?当时106师团准备年底回国,所以驻扎在武汉休整,冈村宁次甚至都懒得让这些在武汉逛街的日本兵上前线。

国军的“精锐”也就那么回事,所谓的“全机械化军”第五军,也是早在桂南会战便于日军交过手。这一战中,国军算是总预备队,150榴弹炮,坦克营,航空兵全部出动,多达14个师围攻日军第五师团和台湾混成旅团,旨在克服南宁。然而所取得的的战果不过是克复了日军漫长战线顶端的一个小小据点便已伤亡惨重精疲力尽。

远征军本身也是一样。一次入缅的远征军远非很多人以为的强军,实际上整个远征军全军仅有第五军有一个炮兵团,不过30余门杂牌野战炮,只跟日军一个师团相当。东吁(同古)包围战和仁安羌解围在后来被神话的一塌糊涂,但卢洁锋的《仁安羌解围战考》已经把仁安羌的实际情况说的很清楚。至于同古保卫战,我知道列日军记录会被骂,但事实确实是与200师交战的仅是55师团的一个半联队,而且日军的伤亡也远没有很多人吹的那样大。


那么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史迪威提出了那些作战方案呢?

1)200师在东吁(同古)坚守时,希望已经抵达缅甸的新22师前出到200师的翼侧合击日军55师团。这一设想随着战场情况变化和新22师的拖延执行而没有执行。

2)最大的一个构想是平满纳会战,亦即集中远征军的主力,前出攻向平满纳一线与日军展开决战。然而17日杜聿明下令从密铁拉一线撤退,这一设想同样也就化为泡影了。

史迪威的思路正是普鲁士-德国军队、日军或者历史上其他许多军队常见的做法——愈是情况不利,愈是要主动出击,才能险中求胜。

然而对比远征军和日军的战力差我们就能很清楚的明白,中路和东路在2~3个师团的日军,远征军一线第五军和第六军的6个师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是没有什么胜算的。当然,史迪威的构想因为上下指挥渠道的不畅,实际上从来没有得到执行过,也就谈不上负太多责任了。


至于最后阶段败仗的问题,4月20日,东枝战败,远征军东门大开,这场败仗经杜聿明的回忆录,就在历史上就扯出了两个蛋——一曰史迪威瞎指挥,二曰英国人卖队友。在某些阴谋论者的眼中就是史迪威被英国人所骗,派200师到西路去给英军殿后,结果导致东路被打崩。

其实滇西反击战三部曲的作者余戈老师的博文考证的很清楚,国内关于东枝之败的主流叙述基本来自杜聿明1961年写的回忆录,然而这位全国政协文史委员的叙述本身就是诸多前后矛盾。实际上早在东枝之败前,杜聿明就已经放弃了史迪威的平满纳会战的构思——当然杜聿明是对的,平满纳会战的构想很糟糕,向前推进只是单纯的把自己往日军钳形攻势的虎口里送。但国军只是单纯的打不过日军,战斗力不如人,跟“阴谋论”或者“瞎指挥”其实没什么关系。

至于腊戌之败以后远征军的大溃退的责任问题,当然,从后见之明的角度看撤到印度是最好的。不过考虑到史迪威一直未能对远征军建立有效指挥,他下的命令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大意义。


回头来看,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简直理所当然到不能再理所当然。根本上讲,两个殖民地师外加七个中国师,基本上完全不可能同四个师团的日军抗衡。再考虑到盟军错综复杂的指挥系统,日军一路连战连捷的高昂气势,你甚至根本就没法想象要怎么做才有可能打赢缅甸战役。

一次入缅与其说是什么精心策划的战役,不如说是美国不切实际的幻想+同盟国阵营的政治需要+蒋公为了面子强撑的大杂烩产物


2、一次入缅到二次入缅

这个过程不涉及到“指挥”问题,但考虑到史迪威作为中缅印战区司令、中国战区参谋长的身份,还是应该讨论一下他在这一阶段为国军谋划的作战计划。

这一阶段的历史扯皮很多,一个是陈纳德和史迪威的“空军还是陆军”之争,另一个是何时进攻缅甸的斗争,此外还有关于史迪威“没有当好中国战区参谋长”的说法。但在我看来这些争论同样没有太大价值。

1)还是那个问题,国军同日军战力相差甚大,这一点也不是驼峰航线的物资能改变的。在这种情况下,去谈论什么史迪威的“参谋长职责”毫无意义,他为什么参谋?制定撤退计划吗?唯一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国军战斗力的,只有英美的物资援助。

2)美英既没有意愿,实际上也没有能力在44年之前投入足够的兵力和资源攻下缅甸。保守计算,怎么也得投入10-12个师的兵力——这在43年是完全不可能的,要知道美英军在这一年最重要的意大利战役也不过投入了20个师的兵力,哪里去为了一个缅甸战场投入这么多力量呢?

3)驼峰航线的问题。很多人会拿驼峰航线的运量说事,声称开通滇缅公路没有太大价值——但关键问题是,空运仅能提供一些轻武器,最重也只有75mm的山炮,重型车辆、工程设备、重炮、坦克等等都运不进来。从真实的交战情况看,所谓的“得到了美援物资”的中国远征军,表现也只能说就那么回事。从这个意义上讲,蒋公的想法是有道理的——空军相对来说最不依赖陆路,也容易形成战斗力。

4)基于以上几点,虽然史迪威知道不打通滇缅公路是不行的,但实际上考虑国军的战力,又不可能指望国军自己去。所以史迪威去推动缅甸反击,同样也是非常不切实际的。

当然还有一些别的考证,按齐锡生的看法,蒋公并不是真的完全指望靠空军击败日本人。但无论各方的观点如何变化,基本的事实摆在那里,各方无论如何规划,终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到底,菜是原罪。


3、驻印军缅北反击、豫湘桂与史迪威去职

缅北反击战的时期,史迪威对驻印军的控制就不是一次入缅时可比的了,同时驻印军的战斗力和火力也大幅提高,他的指挥风格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1)胡康河谷战斗,史迪威的计划是乘日军第18师团主力尚在密支那附近之机,迅速调集新 38 师、新22师及炮兵、战车等特种兵部队于新平洋附近集结,预定于12 月1日对大龙河、塔奈河沿岸日军展开攻击,予以各个击破,然后占领孟关东西之线,用迂回包围战术将日军主力包围于胡冈河谷南端而歼灭之,一举夺取孟拱、密支那。

在胡康河谷战斗中,史迪威也反复尝试包围、歼灭日军。比如瓦鲁班战斗,就是试图以中美军迂回日军后方吃掉18师团,但还是让日军逃掉了。


2)孟拱谷地、密支那战斗,以驻印军主力攻向孟拱谷地,同时以梅里尔特遣队(5307部队)和驻印军一部奇袭密支那机场,直接切断日军后方。

尤其奇袭密支那,是最能反应史迪威思路的一仗,也是美国将军们一般做不出来的。孟拱谷地尚未结束的时候,就大胆派遣

但问题依然存在。无论是战力提升以后的中国驻印军,还是美国陆军中的渣滓组成的5307部队(这支部队号称是“志愿者”组成的,实际相当部分人员是从驻特立尼达的第三十三步兵师抽调来的,这个师被认为是美国陆军中的垃圾场,专门放置种种不合格和智力低下的人,正如他们的一位军官所说,他们来参加“抢劫者”突击队只是从如下意义上说是志愿者,即“这些人只要能离开特立尼达,什么事都愿意干”),实际战力比日军和德军这样多有不如,尤其是在重武器运用困难的缅北山区,面对抵死不降的日军,无论是奇袭作战还是包围作战,虽然效果一时都很好,比如奇袭密支那一下拿下了机场。但后勤的困难终于还是导致歼灭战打成了消耗战。另外,史迪威对伯特纳的任用也是一大败笔,指挥控制上的混乱跟这位大有关系。


哦对了,还有一个问题,很多人指责所谓的“史迪威推动滇缅战役不顾豫湘桂的灾难”,甚至认为是滇西反击战导致了豫湘桂失败。然而真实情况是,1944年5-6月,日军缅甸方面军的各部队几乎都陷于危难当中。远征军的12个师7.2万官兵的当面,只有三分之二个56师团,11000多人,且几乎无法得到增援。远征军在云南作战有个优势,就是驼峰航线运来的物资可以直接送到保山机场,后勤线很短。这种情况下发动滇西攻势,难道不是理所当然吗?然而事实证明,远征军的表现只能说比普通的国军略好。而如果把远征军派到湖南,后勤线拉长,那这些部队手中本就有限的美式装备战力恐怕还要下降,又怎么指望他们能取得更多战果呢?


最后聊一下,关于战时中美关系有两种史观,认为一切都是蒋公“不努力”的史迪威-白修德史观,以及纠结于“谁弄丢了中国”的(或者叫做“反史迪威-白修德史观”?),认为史迪威、白修德以及国务院的那一堆人是康米间谍或者同情者,给国府的支援太少,都是他们的错导致美国“丢了中国”。

但说到底,事务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美国的援助极少是事实,但国民政府的本质弱点哪里是美国人能够改变的?要说有哪里错了,大概是美国对中国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有问题吧。

冷眼旁观的英国人倒是看得非常清楚:

这确实是一种离奇的现象。一方面,美国总统不顾伦敦和莫斯科有很多人抱怀疑态度而坚持必须把中国当作强国和“四大国”之一来对待;而另一方面,他却竭力要安置一名美国指挥官作为中国政务和军务的真正主宰者。这实际上不仅是要使中国成为美国的卫星国,而且几乎是要使中国成为美国的附属国。如果蒋介石继续执政的话,他将象幼儿一样受管教,让别人指挥如何管理政府。而罗斯福总统关于事情该怎样做的概念,是以片面的、经过渲染的情报为基础而形成的。

user avatar   jin-wan-da-lao-hu-27-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史迪威是真正的军人,虽然他有诸多缺点,但是确实是合格的军人。

就是他任期内在军事委员会1935年标准之上利用美援,厘定了一个国军士兵每天最低的生活标准:


大米:27.3盎司(850克) 蔬菜:11盎司(340克)

大豆:2.2盎司(70克) 花生:1.1盎司(35克)

肉类:1.1盎司(35克)

植物油:1盎司(30克)

盐:0.35盎司(10克)

燃料:29.43盎司(900克)

制定完标准以后,史迪威试图绕过“肮脏的”国民党高级军官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官员,将这些补给和军饷一起直接发放到基层部队和士兵手里,然而事实上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1945年才批准了这份史迪威等美军顾问精心计算的菜单。可见史迪威与国民党军队那些官痞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史迪威在国民党军队中亲自倡导建立标准化的野战医院,应用美援药品来尽力救治伤病。当然,这些药品绝大部分都被高价倒卖了,当时还发现过日本人手里有从黑市上买来的美国造盘尼西林。。。而国军基层官兵的野战医院,参见我的团长我的团,兽医。

参考:1943年部队在保山驻防,准备渡江。战前分发物资,上好的美国进口咔叽布制服,还有皮鞋、毛袜子,各种罐头。结果军需官给每人只发了六尺黄布,听说军需官串通一些长官把军队的物资倒卖到内地,大理的市面上就经常见到各种军队物资出售。整个部队的物资分配从不公开,完全暗箱操作,想得到好装备,就要给长官行贿。。。


答案里竟然还不乏给国民党洗地的。

来,再给你一段史料:《剑桥中华民国史》:叛逃的将军1941年有12个,1942年有15个,1943年是高峰的一年,有42人叛逃。50多万军队跟随这些叛逃的将军离去,而日本人则利用这些伪军去保卫其占领的地区,以对抗共产党游击队。


投降的国民党高级军官亲口告诉日酋冈村宁次的原话:“我们不是叛国投敌的人,共产党才是中国的叛逆,我们是想和日军一起消灭他们的。我们至今(1942年10月)仍在接受重庆的军饷。如果贵军要与中央军作战,我们不能协助。这点望能谅解。”(稻叶正夫编写,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翻译:《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冈村宁次回忆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327页)。


《剑桥中华民国史》日军的叙述:到1944年,让重庆政府残存而不将其摧毁已成为日本的目标。


华北方面军则认为……日本与重庆之间暂时处于战争状态,却有能够共存的性质。但是,日本与共产党势力之间则是不容许共存的。”(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写:《华北治安战》,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下册第二章《1942年度前半期的治安肃正工作》第一节《大本营对华处理方案》下小标题《对华积极作战的研究》)而日本参谋本部第一部长在1942年5月的一番分析和思考也许说得令某些人更加惊讶:“攻占重庆后,抗战的中国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险,如果没有充分可靠的估计,攻占重庆就只不过是极端危险的投机……”(出处同上)


日本人不灭了你,是怕灭了你共产党夺了天下。。。洗地的果粉脸肿了没?

再贴一张共产党的伙食,1942年,冀西区部分部队每天只吃二两黑豆,以野菜,树叶,树皮,草根充饥。但他们仍然保持了风度,把离村近的榆树皮和野菜留给群众,部队到十几里外的高山上采集。连白洋淀这种号称富庶的地区,百姓也只能捞水草过活。著名的“雁翎队”经常只能捞点鱼虾白水煮着吃,既没油,也没盐,腥味扑鼻,有时候刚咽下去,立马吐出来。

日军也时刻在与八路抢夺着粮食,在1941年后,日军的扫荡多数在春秋两季,春季干扰播种,秋季跟八路抢收。1941年8月的扫荡中,日军在北岳区和平西区被抢走或损坏粮食5799万斤粮食,3万头家畜。

面对如此局面,八路军放下枪,拿起锄头开始了大生产。冀西区在拒马河两岸试种稻子,1943年稻谷取得大丰收,军队吃上了大米饭。赵贵徵组织部下开垦了10几亩地,种下了山药蛋,结果收了三万斤,解决了连队3个月的伙食。


经过一年的大生产,口粮问题逐渐得到了解决,晋察冀第3军分区2团1943年秋后,每人每天能吃六钱油、七钱盐、二斤菜,每人每月还能吃一斤猪肉。到1944年冬天,这个团的士兵平均体重从94.5斤增加到114斤。

1944年9月19日晋绥边区行政公署颁发的供给标准为:

1.口粮(每人每天):军队系统小米1斤8两(750克);

政、民系统的干部小米1斤6两(687.5克);

交通员、战士等小米1斤8两。

2.伙食(菜金,每人每月):大灶肉2斤,油15两(468.75克),盐1斤,菜45斤,

炭45斤(烧木炭者加倍);

小灶肉4斤,油1斤8两,盐2斤,菜45斤,炭75斤(烧木炭者加倍)。

3.政、民系统津贴(每人每月):行署正副主任小米3斗(每斗26斤,共39公斤),

临时参政会正副议长、驻会委员、行政委员小米2斗。

专署专员、行署处长及其以下工作人员发本币,专员、行署处长津贴25元,

县长、专署行署科长等20元,区长、县政府科长等15元,战士、班长等5元。

4.妇女卫生费:女干部生育时,除统筹部分发给标准布1匹、棉花2斤外,

由各所在机关自给鸡3隻、红糖1.5斤(750克)、鸡蛋60个、

麻纸300张(双生子除布、棉花外,其余加倍发给),

并在产前一个月、产后一个月,享有小灶标准待遇。


基层伙食愣是比国民党高出好几个档次有没有?


user avatar   zou-yu-tong-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史迪威遗言:此生不能与朱德并肩作战为最大憾事。

发出此遗言的时间是1946年。

1946年是什么日子,国军如日中天达到了巅峰。海军空军特种兵,坦克大炮一应俱全。实打实的世界四强。

而此时的史迪威却把目光投向了此时所谓“几十万条破枪”的中共武装。

有这个军事眼光的,军事指挥能力绝对不会差。


user avatar   bei-feng-20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我很喜欢史迪威这个,不过不得不说他是个很不称职的联军指挥官。

史迪威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

一方面他极其亲民,早在二战前游历中国时期就不顾军官的身份和普通中国士兵一起长途行军,和士兵们一起搭乘火车毫无架子。他的中文也相当不错,可以比较流畅的和中国人沟通(甚至据说他还会唱几句京剧)

但另一方面他对中国军队的实际能力和各种陋规毫无概念。

蒋介石告诉他面对一个师的日军,需要三个师的中国军队才能保证防守,至少需要5个师的中国军队才能发动进攻。史迪威嗤之以鼻,认为缺乏勇气。其实当时中国军队也就是这个训练水平。

史迪威初到缅甸,作为完全空降的“美国将军”要求中国军队和日本人打对攻,却对侧翼的英国人毫无约束力。以致英国人撤退之后,对日作战的计划变成了自投罗网。

都开战好几年了,史迪威竟然还惊讶于中国军队有大量吃空饷的情况。然后埋怨于兵力不足,自己的计划根本无法实施。——这可是你指挥下的士兵啊。

史迪威亲民是亲民,但是他作为指挥官既不知己(中英)更不知彼(日),无视中日军队战斗力差距很大的事实,一味抱怨他人拖后腿,这是很让人瞧不上的。

史迪威作为联军高级将领和中英谁都处不好(讽刺人家蒙巴顿是“美男子”,各种瞧不起),这是联军指挥的大忌。

史迪威的确有不错的军事思想,比如强调火力和机动性,要求进攻进攻不断进攻。——但这些只适合补给充足,物资无限的美军。中国军队素质不高这么做纯属玩命,这么简单的道理史迪威迟迟不能领悟。

史迪威是个性烈如火的将领,但是不是个好联军司令。当然这也不全是他的问题,而是史汀生他们的问题,他们仅仅因为史迪威中文好在纸面上经验丰富,就派他到了中国,这纯属开玩笑嘛。

在他这个位置要想干好,需要一个长袖善舞的外交家、一个位高权重能左右华盛顿政策的高官、一个熟悉国军的老兵油子——唯独不需要一个性烈如火的将领。

让史迪威指挥联军,就如让张飞指挥吴蜀联军,能打赢才是见鬼。

纵观史迪威在缅甸的作为,其实他只做好了两件事,修路和练兵,这是他在二战之前就掌握的技能了。

——————————————————————————————————————

评论中 @宋德福 认为【也就只有跟蒋狗屎这种垃圾领导人呆在一起需要各种骗援助技巧,不断消耗华盛顿信任直到灭亡,史迪威这种人不能够在中华民国这种垃圾狗屎政权干好。中华民国只需要能够骗美国钱的人呢。】

这句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史迪威是来干什么来的?他是为了打胜仗来的。盟友无能、腐败这是个事实,但作为一个联军指挥官他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策略,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制定方案。当兵打仗必须知己知彼,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战术,而不是只要心存“强烈的正义感”觉得“应然”就行了。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李德不懂中国实际指挥红军“寸土必争”照样闹了个灰头土脸,到现在在党史里也是个反面典型。

毛泽东曾尖锐地指出:“李德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也不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情况,不作调查研究,听不得不同意见,生搬硬套在苏联有效在中国行不通的战略战术。……李德和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的战略战术,使我们吃尽了苦头,付出了惨重的血的代价。”

史迪威也犯了类似的错误。


user avatar   zhanghui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看待?这种话他要是敢当着我的面说,我就敢当面打爆他的狗头。




  

相关话题

  英法美对叙利亚的打击会不会引发俄罗斯反击? 
  中国为什么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第一次希波战争期间的海军有炮么? 
  白起坑杀 40 万降卒和南京屠杀 30 万人口有哪些异同? 
  子弹的杀伤力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为什么米格-1.44和Su-47会被淘汰,而T-50获得了成功? 
  有哪些飞行员果断弃机跳伞造成地面平民伤亡的例子? 
  一战的德国厉害呢还是二战的德国厉害呢? 
  如何评价俄售中国S-400的价格比印度便宜一半,印度又被坑了吗? 
  张辽在逍遥津一战如何以八百人破十万人的?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 2014 年以来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界创业潮?
下一个讨论
如何理性看待朋友圈的「我坚持国家改变贩卖儿童的法律」?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