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性战役是哪一战? 第1页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甘岭战役。

日本对美国投降并不能算中国赢了,毕竟投降前一天果党还在丢城。

昭和日本最重要的工业资源,钢铁和石油80%来自美国,可以说日本经济是美国经济在东亚的延伸,侵华战争本质上是日本人打工,美国人赚钱。

美国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力,甚至大于大唐对番镇节度使的经济影响力,太平洋战争可以类比安史之乱。

不同的是日本造反后被美国迅速镇压了,从日本投降到朝鲜战争这几年,美国将日本彻底改造成了美利坚远东节度。

控制了日本以后,登陆东亚大陆是非常自然的一步。丰臣秀吉是从朝鲜半岛登陆的,昭和日本是从朝鲜半岛登陆的,美国也是从朝鲜半岛登录的。

所以说侵华战争并没有在45年结束,如果中国没有打赢朝鲜战争,美苏就会重演日俄战争。当然不一定会大打出手,可能是有限冲突后,美苏在东北划分势力范围。

所以说上甘岭才是抗日战争(或者叫东亚大陆反登陆战争)的决定性战役。

这个角度和官方说法不一样,但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国提到二战都会加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意思就是二战是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中美苏等国家是正义一方。

但是现在西方国家不这么看,西方国家现在认为二战是苏德共同发动的,标志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那么二战就是民主自由道路打击法西斯主义和gczy的战争,和冷战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你看,既然二战和冷战可以是连贯的,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自然也可以是连贯的。将来中国要团结日韩,自然可以把锅往美国那边多扣一点。


user avatar   peng-zhan-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豫湘桂战役。

这是整个中国历史上规模第二的对外会战(仅次于朝鲜战争的前五次运动战役),中国近现代史最后一次失败的大规模会战,战役成果彻底改变了战后的东亚格局,产生了很多在当时看似微不足道却意义深远的影响。

一、开罗会议

1943 年 11 月 23 日,中华民国、英国、美国在埃及开罗召开了一次协商对日作战的会议。

这次会议主要议题有:商讨反攻日本的战略;战后国际局势的安排;制定盟军合作反攻缅甸的战略;援华方案的具体实施。

参会的头脑人物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

此时的国际局势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已经结束,德军在苏德战场损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被迫转入战略防御,苏军转入战略反攻,已经攻入乌克兰,德国在欧洲的局势危如累卵。

太平洋战场方面,持续了六个月之久的瓜岛战役已经结束,日军陆军损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海军损失了大量优秀的飞行员,在太平洋战场已经无力扩张,也转入战略防御阶段。

而不久前在缅甸进行的由中国远征军主战的一系列战役,虽然国军有不小的损失,但在装备美式武器后,给予日军沉重的打击,表现出了不俗的战斗力。而中国本土战场则是持续焦灼,日军已经显出颓势,无力继续扩大占领区。

基于中国远征军的表现和国军艰苦的六年抗战,美国总统罗斯福邀请蒋介石作为世界级别的话事人参加开罗会议。

在会上,作为带头大哥的罗斯福提出了自己的作战任务分配方案:由苏军负责苏德、东欧战场;美英陆军主力在欧陆某个地点登陆(后来选定在诺曼底),开辟第二战场;美国海军第七舰队、海军陆战队和少量陆军负责太平洋战场,包括解放东南亚,轰炸日本本土;中国国民党军队负责中国大陆战场,包括消灭日本关东军,如果可能,中国军队还要南下参与到消灭东南亚日军的战斗中,与美军会师。

这是委员长一生最荣耀的时刻,与当时世界上无可争议的两大巨头平起平坐。他的夫人宋美龄担当了蒋介石的全程翻译,委员长与罗斯福、丘吉尔谈笑风生。

当然,委员长的政治头脑还是很过硬的,他清楚地知道,让我干活儿,就得给我好处,所以他提出:战后,作为对中国抗战的回报,中国领土应当恢复到甲午战争开始前的版图。

罗斯福表示:只要中国能够坚持抗战,完全同意这个要求。

罗斯福的意思是:只要中国军队能打下这些日占区的全部或大部,这些地盘儿自然你说了算。

而蒋介石的想法则是:终于可以躺在巨人的肩膀上等待胜利果实了。

会议结束后,三巨头联合发表《开罗宣言》:在战争结束后,日本必须将东北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给中国,使朝鲜独立。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能认为委员长的胃口太小、占的便宜太少,现在很多人甚至还捶胸顿足地想要琉球群岛。

但你要知道,在国际规则中,领土的划分永远是军队打到哪里,在谈判桌上你才能占有哪里。

就像《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通过划定「东方战线」新获取的东欧领土,即波兰东部、比萨拉比亚、波罗的海三国和原芬兰控制的寇松线以东和以南的领土,对以上地区的实控并不是苏德一纸条约就可以办到的,那是苏联士兵一刀一枪打出来的。

其实即便当时苏联人占了这些地方,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这条边界线也是不为英、法、美所承认的,法国还一直惦记着出兵帮助芬兰人讨回公道。直到苏联红军席卷东欧,一直打到柏林,证明了如果可以,红军能占的可不止条约上规定的那点儿地方,这才让西方强国承认了这道边界线。

这个道理同样在东方适用。

在此之前,台湾和澎湖已经被日本统治了接近 50 年,东北被日本驻军 20 年,统治了 15 年,在中国军队还没占领前就明确划给中国,可见罗斯福对国军的期望之深。

这也是给委员长画了一个大饼,只要他能解决中国战场的日军,就可以收复中国五十年以来失去的所有领土。

而此时日军的兵力部署是什么情况呢?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陆军共有 51 个师团(其编制相当于军),其中:驻守国内 10 个师团,驻印度支那 3 个师团,关东军 13 个师团,中国战场 25 个师团。也就是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是日本绝对的战略重心。

但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的军事力量部署已经开始战略转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从中国战场抽调了 13 个师团,从关东军抽调了 7 个师团,从国内抽调了 5 个师团,共 25 个师团投入东南亚战场,此时其陆、海军主力都在东南亚地区与美军鏖战。

中国战场的日军虽然又有所补充,但大部分是新兵蛋子,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缺乏作战经验。而且绝大部分师团编制做不到满编,也就是所谓的乙类、丙类师团。

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认为以国军战力,配上美式装备,消灭中国战场的日军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不久之后,罗斯福就挨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二、豫湘桂会战

上面说过,此时日本的战略重心已经转移向东南亚,在东南亚部署了大量的军队和装备。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本向东南亚运输物资、兵员都通过海路。但是随着在中途岛、瓜岛的一系列失败,日本海军所控制的范围不断缩小。

美国海军潜艇出现在了中国南海,不断的骚扰让这条运输线很不安全。

而日本的工业底子又薄,沉几艘运输船、货轮就是不小的损失。

所以,日本就打算在中国大陆开辟一条新的运输线,从中国东北直达越南,保证东南亚战场日军的补给和兵员。

此外,当时美国在中国东南、华中地区建立了多个空军基地,自此起飞的美军远程轰炸机可以轰炸在华日军甚至日本本土,这意味着美军随时可以对日本本土发动大规模空袭,这让力保「本土无战事」的日本大本营异常恐惧。

所以,打掉美军在中国东部的空军基地,也是日本的既定战略目标。

为此,日本在中国战场兵员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发动了「大陆交通线战役」,因其先后波及河南(豫)、湖北(鄂)、湖南(湘)、广西(桂),故中国方面称其为「豫湘桂战役」

从宏观战略上来讲,日军的进攻方面是自北向南

第一阶段目标是攻占平汉铁路(北京至汉口)南段,这段铁路主要在河南境内,铁路沿线主要城市为郑州和洛阳,故中方称之为「豫中会战」。这一阶段由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亲自指挥。

1944 年 4 月,日军开始进攻郑州和洛阳。参战的日军有日军第 12 集团军共计 5 个师团、3 个旅团和 1 个飞行团(飞机 168 架),加上第 1 集团军和方面军直属部队各一部。以上军队合计 14.8 万余人,装备坦克 225 辆,装甲车 466 辆。

国民党军队方面,战役指挥官为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其战区下辖 8 个集团军加 1 个兵团,共计 17 个军约 40 万人,在第八战区和空军(飞机 156 架)各一部支援下对抗日军。

国军的战略意图是,依托黄河南岸既设河防阵地(战场北侧)和在河南汜水县、密县间山区(战场南侧)构成的防御阵地抵挡日军,第 31 集团军作为机动部队待机歼敌。

通俗点就是,鬼子南北夹攻,国军在战场北侧依托黄河排出一字长蛇大阵,在南侧依托山区展开纵深防御。然而不管是长蛇阵还是纵深防御,都是以守为主。

具体到微观战场,鬼子还是老一套。打国军阵地,用一部分士兵弓着腰、埋着头(降低中弹概率)跟在坦克、战车后前进,吸引国军阵地火力;其他人则绕到国军阵地侧翼、后方包饺子。

这场战役打了仅 30 余天,日军在兵力绝对劣势、且为进攻方的情况下取得了惊人的战果,打通了平汉路南段,占领了沿线各要点及古城洛阳,击溃了国军第一战区的主力部队,超额实现了战役企图。

国民党第一战区的军队损失惨重,第 36 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在撤退中牺牲。据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抗日战史》记载:国军在此次战役中伤亡官佐 817 员、士兵 18327 人,日军伤亡 4000 人;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统计,日军伤亡 3350 人,中国军队阵亡 32290 人,被俘 7800 人。

图:被俘国军走在抗战必胜的宣传语前

战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和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均被撤职。

豫中会战的胜利,让日军打通了长江以北的大陆交通线。

战役结束不久,日军于 1944 年 5 月 27 日又发动了长衡会战,又称湖南会战,其目的是攻占中国湘桂、粤汉铁路以及京汉铁路南段沿线各主要地区。

换句话说,豫中会战的目的是打通北京到武汉的铁路线,长衡会战的目的是打通从武汉到广州的铁路线北段

此战由日军第 11 集团军司令官横山勇指挥,日军共投入 8 个师团、1 个飞行团和海军一部,共计 20 余万人;国军这边儿的指挥官是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其投入兵力有 4 个集团军(共 15 个军)另 2 个军约 40 万人,飞机 181 架

过程懒得讲了,还是老一套,日军攻、国军守,我直接说战役结果。

根据国民政府的统计:中国军队伤亡 90577 人,日军伤亡 66809 人。

根据日军第 11 军统计:中国军队阵亡 66468 人,被俘 22460 人,被缴获的武器约为 10 个师的装备。 至 7 月 20 日,日军战死 3860 人,战伤 8327 人,病 7099 人,总计伤亡减员 19286 人。根据日方统计,双方战损比接近 1:10。

你以为这些痛苦的数字到这儿就结束了吗?别急,更惨的在后面。

这两次战役的失败,让盟军各国大为震惊,罗斯福、丘吉尔均给蒋介石发电,表示出对中国战场形势的不满和担心。


user avatar   guj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下高赞回答,集中在说淞沪会战、武汉会战、豫湘桂战役等。我认为没有一个说到关键本质上。

直接说我认为的答案吧:珍珠港事件。是的,中国抗战的转折性战役不在中国战场,而在太平洋战场,而且是太平洋战场上一场我方(盟军)失败的事件。

七七事变后,蒋发表庐山谈话,向中国军民、日本政府和军部等各方喊话,随后主动将上海冲突不断升级成大规模阵地战即淞沪会战,并在淞沪会战的尾声组织了特殊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以蒋为首的国府掌权者的整体思路是清晰的一贯的,那就是中日战争的出路在国际化,将国际势力引入到中日冲突中,改变对垒双方的力量天平。任何一场战役的战略,都是服务于这个大政略的。

事后诸葛来看,这个思路是十分正确的。

最近管虎导演的《八佰》上映,又带动起一波关于四行仓库保卫战意义的讨论。

中方为什么要在远东第一大都市、欧美列强利益关涉最深的上海,将战争规模不断升级成大型会战,即使明知在临海且地势平坦的上海进行阵地战,有利于日方不利于我方?中方为什么要在与租界隔河相邻的四行仓库组织一场残酷的孤军保卫战,即使明知会战大势已去且四行仓库本身实际地理价值与经济价值有限?

原因都是「战略服务于政略」这个整体思路。在上海展开大规模会战,直接触动欧美在沪利益,扩大国际影响,引入国际干涉调停;在租界旁边开展孤军保卫战,让租界里的人能「现场观战」、「全程直播」,以扩大舆论,利于宣传。

虽然淞沪会战引入国际干涉的目标落空了,美、英、法、苏等列强都延续对日绥靖,但在此后的抗战中,国府的中日战争国际化、战略服务于政略的思路是不变的。「持久战」,「苦撑待变」,「中国问题与世界问题同时解决」,都是这个含义。

抗战最凶险的时期是什么时候?不是上海失守,不是南京失守,不是武汉失守,不是汪精卫投敌,而是1940年7月至9月,国际环境的变化导致中国抗战路线的动摇。

1940年,欧洲形势急转直下,英法在德军攻势下迅速溃退;6月,法国对日绥靖,宣布滇越铁路停止向中国运输物资;6月底,德军攻入巴黎,法国投降;7月,英国对日绥靖,宣布对中国关闭滇缅公路,甚至还劝中国与日本「议和」。至此,中国进出口的主要运输通道全部丧失,国际干涉日本的希望似乎幻灭。那段时间,蒋在日记中感叹:「三年来以今日为最大最危之关键也。」「自七月至九月,此三个月间,实为最严重之时期,而以国际变态与社会心理二者之关系最大也!」

那时,亲近美英法、疏远德意的外交策略似乎走到破产边缘,民主阵营似乎要被打败,国府内部就继续走美英法路线还是德意路线发生严重争执。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那时中方改变了外交策略,选错了阵营,之后面临的将是多么可怕的恶果。

最终,蒋拍板坚持美英法路线,并于当年内等到了德意日结盟反苏、日本偷袭珍珠港等事件的发生,明晰了美英法苏联盟对决德意日联盟的国际态势。此后,美英法苏自然而然站到了中国的战壕里。

对应的,从日本的角度看,珍珠港偷袭一役虽然大获全胜,但由于大战略上的极其错误,所以当时日本决策者内部即有不少反对行动的声音。即便是主导促成行动的山本五十六,在回答首相近卫文磨关于开战后果的问题时,就几乎精准地预判了随后几年的悲观战局:「头六个月或一年大约是可以顺利进攻的,但对于第二年和第三年的战事,我就毫无信心了。」在给家人的信中,山本写道:「珍珠港的胜利微不足道,不适合用来大肆宣传,这样会使日本人民忽略了事情的严重性。」

对中国来说,珍珠港事件发生,「苦撑待变」的「变」终于在苦撑三年多后来临,这时其实中方内心已经大大缓了一口气,这是全球大局明晰敌我、对垒双方重新盘点实力的一天。珍珠港事件发生后,中国紧随美、英正式对日宣战,宣告与日、德、意轴心国处于战争状态。而此时,中日全面战争已经事实上进行四年多了。

至于具体到一两场战役,固然军队将士的奋战和牺牲壮烈伟大、可歌可泣,但一两场战役的成败其实不足以决定整个大局。


补充说明:

以上分析,没有丝毫否认中国抗战胜利是自身奋战努力的结果之意,没有丝毫否认四万万军民同胞先辈浴血奋战、牺牲巨大的伟大精神与壮烈史实。如果没有国人的坚韧抗战,假设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那样被闪电击败,持久抗战与联合同盟国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国人的坚韧抗战,纵使获得同盟国援助,也会阿斗扶不上墙无济于事。

我是中国人,我尊重国人过去和现在所有的善良与努力,我对这片土地有强烈深沉的美好期望。

同时,我尊重历史,希望从读史中获得启迪。历史照应现实时有态度,但读史应客观。我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所谓「果粉」之类,不是任何势力或政客的「粉丝」。但我对历史中善良人的处境报以同理心和善意。

答主: @万岛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武汉保卫战,打得日元贬值了;

后来的事靠了美国,关键一役是硫磺岛之战。


user avatar   tong-yi-li-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谓转折性战役,应该是通过大规模的歼灭战,改变敌对双方强弱对比的战役。抗战期间,中国关内战场(不包括滇西战役)有这样的战役吗?从抗战爆发,到最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关内战场敌强我弱的格局始终没有改变。但需要指出的是,1942年11月以后,侵华日军的实力确实不断在减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尤其是1942年11月瓜达卡纳尔岛战役日军呈现败局以后,日军在太平洋方面的战局恶化,陆续从中国关内战场抽出精锐的师团,调往太平洋战场,同时不得不组建三流的警备师团,来替代这些精锐师团,这使得侵华日军(中国派遣军)的实力有所减弱,然而其实力还是远胜过中国军队。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本大本营从中国关内战场抽出了6个师团:第5师团(1941年11月中旬抽出,从上海出发,前往印尼),第18师团(从1941年11月末到1942年1月上旬其各部陆续便被抽出,从广东出发,前往印尼),第21师团(1942年1月下旬抽出,从青岛出发,前往北部法属印度支那),第33师团(1941年12月15日抽出,从上海港出发,调往缅甸),第38师团(1942年1月中旬抽出,从广东出发,前往金兰湾),第4师团(1942年2月下旬抽出,从上海出发,前往菲律宾)。

从瓜达卡纳尔战役末期(1942年11月)起,日本大本营又从中国关内战场调兵,增援太平洋战场,先后抽出3个师团:第51师团(1942年11月中旬抽出,从广东出发),第6师团(1942年12月21日抽出,从上海出发),第41师团(1943年初被抽出,前往新几内亚)。

1943年下半年,又调出3个师团:第17师团(1943年8月1日从徐州转进上海,9月24日再转进到新不列颠岛),第15师团(1943年9月11日抽出,调往缅甸),第36师团(1943年初被抽出,编入关东军所属,同年11月5日改编为海洋编制师团,移师新几内亚)1944年,调出4个师团:第26、32、35、62师团。1945年,调出6个师团:第22、37、39、59、63、117师团。

(二)1944年,侵华日军在后勤、卫勤、空中掩护等存在严重缺陷的情况下,发动打通平汉、粤汉铁路的一号作战(日军分别称为河南、湘桂会战)。湘桂会战期间,日军第11军各部因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中美航空部队的空袭,战场附近流行病盛行、后勤补给不继等原因,人员、装备损失严重。

《步兵133联队衡阳的死斗》(作者:第133联队第9中队老兵浦田幸一)一文,记述了第116师团在衡阳作战中的死亡人数:

“战死:1588人

战伤死:461人

战病死:1420人

总计3469人。”

因为这个死亡人数过高,有些网友怀疑是该师团整个湘桂作战的死亡人数。

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披露的部分资料记载:

第3师团野炮兵第3联队在湘桂作战第1期之第1次平江及浏阳攻略战及醴陵附近集结(1944年4月29日至6月18日)战死战伤死10人,战病死4人,事故死亡1人,变死1人,2人失踪。湘桂作战第1期之第2次茶陵及安仁攻略战和耒阳附近的扫荡战(1944年6月19日至8月8日)战死战伤死51人,战病死45人,8人失踪。湘桂作战第2期之第一次零陵及道县攻略战(1944年8月9日至10月22日)战死战伤死34人,战病死254人,失踪15人。湘桂作战第2期(1944年10月23日至12月9日)战死战伤死23人,战病死77人,变死1人,失踪1人。(亚洲历史资料中心,中支那方面部队略历(其一)分割8)

第65联队湘桂作战(1944年5月29日至12月4日)死殁者将校32人,下士官兵873人,计905人。(亚洲历史资料中心,中支那方面部队略历(其一)分割10)

铁道第3联队湘桂作战死殁人数将校3人、下士官35人,兵375人,计413人。铁道第12联队湘桂作战战死将校3人、下士官15人、兵44人。战病死下士官6人,兵92人。第4野战铁道司令部第3独立铁道工作队湘桂作战战死9人,战伤死1人,战病死25人。(亚洲历史资料中心,中支那方面部队略历(其三)分割6)

陆上勤务第98中队湘桂作战死亡57人。第2独立铁道桥梁大队湘桂作战战死7人,战病死25人。(亚洲历史资料中心,中支那方面部队略历(其五)分割6)

从上述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湘桂作战中日军各部病死者极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日本人记忆中的二战》(作者:法兰克?吉伯)一书,收录了一名日军卫生下士官飞田俊夫对湘桂作战的回忆:

“作为一名卫生下士官,我参加了开始于昭和19年5月的湘桂战役。在7月间的衡阳战斗中,我担任桧、广、岚部队伤员和病号的接收工作,将他们送往设在衡阳郊区杨家坳的野战医院。惨剧就是在那里发生的。来自后方的补给被切断,最基本的粮食供应也没有了。在医院功能无法施展的情况下,霍乱病爆发。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大部分病人死去。数目没人说得清,据估计是四千甚至五千人。在这极端的情形下,逃跑和自杀也发生了,死了的人也得不到确认。

我所在的诊疗所,不过是一间民房匆匆改成的收容室。泥土地上铺上草垫,收了大约600个病人。他们在霍乱发生后一周内无一幸免。负责照料这六百名病人的六名看护,自己也因为营养不良而病倒,哪里也去不了。人死之后就放在那里,任其腐烂。我不记得我作过死亡将士名册和应送交先遣队司令部的死亡报告书。其他战地救护站一定也是一样。每个士兵都有姓名身份签,但是在那样极端的情形下,也都没有派上用场。”

藤原彰《中国战线从军记》记载:

我想根据战后得到的资料来分析一下,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期间因战斗而死亡者与因战场患病而死亡者的比例问题。轻视补给的作战计划,兵站线的断绝,美国空军的妨碍等一系列原因,使得一号作战期间的补给,尤其是粮食的供给极其不充分。因此,日军中陷于营养失调的人员非常多,其特点是因战争营养失调病症而死亡的人员达到了大多数。根据在野战医院所统计的病死者的死亡原因的顺序,第一是痢疾,第二是战争营养失调病症,第三是疟疾,第四是脚气,即使是痢疾、疟疾,很多人也是因为战争营养失调病症而导致抵抗力衰竭而最终死亡的。据长尾五一军医所著《战争与营养》一书所说,如果体谅战死者家属的心情,作为军医很难提出战争营养失调病症的病名,但实际上,在战场上生病而死的大部分人都被认为是由于患了战争营养失调病症。而且,日军这样的作战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作战受伤的人很多也是死在了野战医院里。其原因很多还是因为对野战医院的补给不充分,使伤病员们患上了战争营养失调病症,抵抗力下降而导致死亡。

关于在战争期间的战死者、战伤死者、战病死者的比率,可以看一看我们部队的《中国驻屯步兵第三联队作战日志》,那里面有如下记载:

“从1944年开始到战败回国为止的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期间,联队的死亡者人数为1647名,其中作战死亡者509名,占31%,作战受伤死亡者84名,占5%,战场患病死者1038名,占63%,其他(包括意外死亡和死因不明)16名,占1%。也就是说,战场患病死者是作战死亡者的2倍有余。”另外,虽然我作为中队长为了不使中队出现战场患病死者而竭尽全力,但是,我们第三中队仍然有作战死亡者36名,占死亡总数的47%,作战受伤死亡者6名,占8%,战场患病死亡者35名,占45%。

跟瓜塔尔卡纳尔岛和新几内亚岛的情况不一样,在人烟稠密、物产丰富的中国战场,一般都以为不会发生日军士兵被饿死的事件。但是,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的实际情况却是,由于补给断绝,给养恶化,在日军里发生了大量的战争营养失调病症,出现了很多的因战场患病而致死的官兵,也就是广义上的饿死者。

医院的状况其实是很悲惨的。由于医院本身没有征发物资和粮食的能力,所以医院的粮食供给问题比一般的作战部队更为严峻。医院给伤病人员的饮食,不过是稀稀的白粥加上了一点盐而已。因为我们第二十七师团在茶陵发现了岩盐仓库,所以盐的供应不成问题。对于普通的伤病患者,只有稀粥果腹自然是不够的,于是能够走路的人就都自己跑到医院外面去自由征发食品。虽说是自己去征发,但实际上茶陵一带早已没有留下什么粮食了,只好勉强在割完了稻子的田地里捡拾稻穗。也有人把贵重的烟草作为以物易物的材料,用来交换食品一类的东西。

因此,死在医院里的人也非常多。这一情况其实在日军各部队早已是广为人知的事了。所以每当中队决定把病情、伤情较轻的伤病员送到野战医院去的时候,伤病员们总是恳求说,为了不给野战医院增添麻烦,还是就这样留在中队里为好。尽管留在中队里会给战友们带来麻烦,但是还是没有人愿意离开中队。

根据《中国驻屯步兵第三联队作战日志》所记载的尾崎军医的回忆,在茶陵作战和驻扎期间,第三联队野战医院收治的大部分患者的病是战争营养失调症,因此疟疾和结核等重症患者也迅速增多。而且因为野战医院的食品供应更为困难,所以负伤和生病的人都尽量不离开中队,不去住院。正因为如此,在茶陵的陆军野战医院里由于生病而死亡的人数是作战死亡人数的两倍以上。当然,病死的人并不一定都是由于战争营养失调症而致死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死因或多或少都跟战争营养失调症有关。

在与中国军队的对峙期间我们所处理的事情,还有把战死者的遗骨送回日本去。在华北担任警备任务时,因为战死者人数少,物资供应也比较充分,所以往往是堆积起像小山一样的柴堆,把战死者的遗体火葬。但自从一号作战开始以后,既没有时间收集柴禾,也没有时间举行火葬。特别是沿京汉线连续进行的酷烈的行军开始以来,因为没有火葬的时间,所以只能切下死亡者的一只手带走,到了两军对峙、战事稍缓之际,再把断手集中起来火葬,然后把骨灰送往后方。湘桂作战开始后,就连给战死者断手并进行火葬的时间也没有了,而且如果要送往后方的话,又存在着不能确保后方兵站线安全的情况,所以只好切下一根手指带走。但是,这样的做法只能用于跟随中队作战的战死者,而对送到野战医院以后病死的人就毫无办法了。在野战医院的很多人病死以后,像这样无论是遗骨还是遗物都没有留下来并送回国内的情况,恐怕也是经常发生的。到了战后,我也经常听到有关亲人战死后,遗骨没有送归故土的事情,但那也是无可奈何的。

从上述记述,我们可以看出,湘桂作战日军病死人数多,这是日军在各项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强行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所造成的恶果,是日本侵略者自己给自己酿成的苦酒。

湘桂作战结束时,由于日本国内已征集了大量兵员前往太平洋、东南亚战场,导致日本大本营无法征集足够的优质兵员补充第11军受损的部队,导致侵华日军的实力进一步减弱。

1944年12月20日,第6方面军的中村作战主任对新任的第6方面军参谋长唐川少将说道:“前些日子走访第11军时,看到了第11军的战力表,它说明已不能与去年以前的师团相比。现在师团的战斗力,第一线的师团,只相当于1个联队的战斗力。”(《昭和20年的中国派遣军》中译本第1卷第1册第105页)

1945年1月,第6方面军参谋部第1课在研究后得出结论:“湘桂作战的结果,各兵团的战力急剧下降,在恢复方面,需要相当时日”。(《昭和20年的中国派遣军》中译本第1卷第1册第106页)

这期间,虽然日军实力受损,中国军队的实力也在减弱,不但死伤了大量的官兵,而且因丧失了大片国土,难以补充受损的部队。

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与驻印军打通滇缅路后,大量美国物资和装备通过驼峰航线和滇缅路输入中国,陆续装备和补给中国军队,使其战力增强,在1945年四五月份的湘西会战中,挫败了日军第20军夺取芷江空军基地的企图,给予其沉重打击,并全歼了日军第115大队等部。然而,此时总体上日军实力仍占优势。如果战争再打几年,由于美军航空兵对日本本土的轰炸,美国海军对日军海上交通线的封锁,侵华日军难以从本土获得人员、物资的补充,实力会越来越弱,而中国军队会逐步接受美援装备,变得越来越强,甚至美军也可能直接派遣大量地面部队到中国参战。到那时,中国军队及驻华盟军的实力将胜过侵华日军,到时再发动大规模歼灭战不迟。到时,那样的歼灭战就会成为抗日战争中的转折性战役。


user avatar   zhuan-zhi-ge-chong-bu-fu-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远东战役(外文通常写为八月风暴战役)

在盟军夺取制海权,彻底切断日本本土,南洋占领区与中国战场的联系之后,能够与中国战场取得联系,且有较好工业基础的日占地区仅剩满洲,日本侵华部队的补给完全依赖于满洲提供的钢铁,煤炭和其他工业品等物资

苏联的八月风暴行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苏联红军一举彻底摧毁了帝国之花日本关东军,解放东北五省,使日本彻底丧失了依托中国占领区,以战养战维持战争,争取有条件投降的可能

远东战役是在中国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区战役级别胜利,第一次战区战役级别的进攻性战役,第一次扭转了中国战场上的攻守态势。远东战役的胜利同日本本土遭到原子弹轰炸一同彻底扭转了战争走向(一个告诉日本本土防卫没有希望,你可以一亿玉碎我美国没有伤亡,另一个告诉日本中国战场已经没有任何希望,日本绝无可能在中国死城,盘踞在中国的数百万日军绝无可能成为日方争取有条件投降的筹码)


user avatar   zhong-jun-ai-guo-hong-cheng-chou-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八月风暴”


苏军发动“八月风暴”帮助中国收复黑、吉、辽、热、察五省。

没有苏军消灭关东军,东北三省会成为历史遗留问题。在此之前国共没有实力单独收复东三省,抗日战争继续打十年,甚至20年。


user avatar   guo-yu-min-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日本方面看,应该是百团大战。

82版的日本自卫队编的战史,里面有两个章,专门提到华北治安战。

后面的那个治安战起因就是百团大战。

从这一章后,日本的战史就很悲观了。


希望知乎能让发日本战史。


user avatar   da-xiong-mao-83-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打完武汉会战日本高层就知道自己打不赢了。接下来几年,日军就没搞过以消灭国民政府为目标的大会战了。因为知道超出了能力范围。

而早在淞沪会战末期,日军里部分智囊就提出和谈,也是看到这一点了。

1939年末,日军投入中国战场,包括关东军在内一共160万。另有配属管理、后勤、治安等人员210万人。

日本当时精壮男性劳动力合计也只有1800万,一下子将近四分之一丢在了中国。换算成现在中国,大概将七八千万男性脱离直接生产。

日本被搞的受不了了,连买粮食的外汇都拿不出来——工厂大部分军事化了,出口企业变成了军需企业。哪来的外汇?

摆在面前的,就是怎么体面结束的问题。但是握有军事优势的日本,不可能退让太多。而国民政府又不可能接受附带领土条件的和谈——日本提出过退出7.7事变后占领地等主张,美帝和苏狗拱火老蒋:东北不让。其中苏狗还承诺更大力度援助,美帝方面则对民间援华大开方便之门。

日本没招,开始搞汪精卫政府,抽离占领区人员,减少开支。但这样,就意味着和重庆堵上了和谈之路。


user avatar   light-14-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挺搞笑的提问啊……

斯诺登都过去这么久了,

不会还有人不知道拉登塔利班什么的一开始都是美国资助的吧?

恐怖组织?

美国不管它们,它们发展的起来吗?

大部分恐怖组织不就是美国为了搞俄罗斯或者其他人搞出来的代理人吗?

====================

嗯,对了,不懂的可以去看这个,

神解读!姜子牙讲的其实是美国本拉登和斯诺登的故事_哔哩哔哩_bilibili




     

相关话题

  有哪些不是史实却很著名的故事? 
  二战期间英、法、西、葡等国的海外殖民地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万历年间的矿税是如何征收的,为什么导致朝野的反对? 
  美空军高超声速导弹试射再次失败,已连续三次试射失败,屡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二战前北欧、西北欧的若干小国在干什么?为什么对德三的侵略野心毫无防范? 
  隋炀帝杨广是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不是暴君? 
  如果张角占领城市后慢慢经营,能不能成功? 
  蒋经国为何加入共产党后又加入国民党? 
  如果你有机会与诸葛亮谈话,你会说什么? 
  有哪些「本以为才开始,没想到是巅峰」的例子? 

前一个讨论
日本疫情全面升级,确诊人数高居全球第二,大家怎么看?
下一个讨论
美国人有哪些反智现象?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