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中国的科研人才总是留不住,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什么? 第2页

                 

user avatar   yejo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明白一点你是普通人,你对于这种问题的解决根本不重要,这种问题对你来说也不重要。

其次了解一下为什么他们要走,从中获取人生经验。


user avatar   zhao-yan-hui-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钟帷德钟南山院士儿子,男,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青科协及省青联委员,广州市优秀专家,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广州医学会主任委员,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及瑞典科罗伦斯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及客座研究员,广州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常委。于2002及2005年二度荣获广州十大杰出(十佳)青年称号,[1]获得中国泌尿外科最高荣誉“吴阶平泌尿外科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及6项省、市国家科技进步奖,获科研基金500万元,代表中国医务界赴英、美、法、澳大利亚等国家友好交流,担任美国JOURNAL OF ENDOUROLOGY(中文版)杂志副主编,主持主编了南中国前列腺癌及膀胱癌发展因素影响的大型系列流行病学研究,参编专著4本,发表了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国际著名的Oncology.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等 SCI收录30多篇。擅长泌尿系恶性肿瘤、结石。

结果因为一条爱马仕皮带被喷上热搜?!?!???!

那边喷国内的这技术不行那技术不行,这边要求这种高级别人才要认认真真搞科研,要有苦行僧那种清心寡欲的生活,你们咋不上天呢?!?!要是国内是这氛围,那我对那些科研人员到时候都定居国外的做法表示非常理解!!!

引用一个回答,看完这个回答和下面的评论,有很多话想说,又硬生生憋回去了。

zhihu.com/answer/197279


user avatar   ming-yue-shuang-q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普通人也许不是很关键。

科研机构的行政人员也许更关键。

给大家讲个故事。

A博士是我的好友,在MIT读完经济学博士,主要专业是微观理论。

当时国内某高校的校长当时在招聘会上对A博士说,该校科研环境有多么多么好,有多么多么重视人才。A又是一个爱国的人,于是决定回国。

回国后的A博士开始了科研。而且取得了不错的发表。

校长问A,你为什么不做做宏观的研究呢?我们就可以写一些报告,你做的这种微观的东西没什么用。

A说可是我不是学宏观的啊?

校长,年轻人不要固步自封嘛,重新学习一下宏观也不难嘛,你还年轻不是学习能力强吗?

后来学校缺中文论文

校长说,你发两篇中文的论文啊?

A说我没有系统学过如何写中文论文。

校长说,你怎么总是找借口?你会写中文吗?会写怎么不能写?

再后来,A论文发够了要求,问院长可不可以签终身合同。

院长笑道:那就进体制吧,工资是原来的一半。

A愕然,我不是完成了考核吗?

院长说对呀,合同上说的是非升即走,升就是变成副教授体制内,但是工资没说也会升啊!

A说可是也不能降啊?

院长说,哪里有规定不能降?

A说,可是在美国通过考核…………

院长说,美国美国,你现在在美国吗?美国好你回来干什么?说白了,资本主义是把你当劳动力、花钱买你。我们把你当人才,着力培养你。你怎么不像钱学森学习?多奉献、少谈个人待遇。

A说,钱老不计待遇,那时候聂帅都不吃肉了,留给科研人员,现在我们也可以不计待遇,可是校长、院长、处长们的待遇可不低啊。

院长拂袖而去。

后来,国家奖励A一笔奖金

院长说,学院要截流60%,发给所有老师。

A说可是这个奖金不是给我的吗?

院长说,没有学院的支持你能安心做科研吗?你工资已经够高了,怎么不能支持支持学院其他老师?

A说可是奖金的意义不就是奖勤罚懒吗?

院长说你跟校长说去

A去找校长,校长说大家都有难处,你工资已经很高了,如果你不分给大家一点,大家对你有意见,不利于团结。

后来的各种会议上

校长说:你们这些科研人员不要自视甚高,你们工资比我校长都高,你们还要什么?

你们这些科研人员想穿什么就穿什么,不像我们一年四季白衬衣,你们还抱怨不自由?


再后来A的意见也就越来越不受重视了,A后来听说,招聘他们这一批人的时候,学校拿到了一大笔经费,校长就急速扩张,希望能给自己带来政绩,现在钱用的差不多了,校长也马上就要换届了,自然态度大不如前。

而这时候,另一个学校伸出了橄榄枝,条件非常优厚。

于是A去了另一个学校。

当然这次是什么情况,是真的有所改善还是另一个循环,大家就自行猜测吧


user avatar   luo-yi-guo-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经供职过的一家研究院,50年代就成立了,第一任老院长是一位军转老干部,他有一句名言,大意是,科研的事情我不懂,我能做的就是把你们的生活照顾好。老院长说到做到,他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后来老院长退休了,继任的院长是一位技术干部,大家就觉得有派系因素了,有轻重之分了,矛盾也就多起来了。

我没有见过这位院长,他的事是听说的,说得人多了,我也就信了。

也是在这家研究院,我们的中心主任,他是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在德国(西德)工作交流两年,业务没得说,很棒!但是他很谦虚,很和蔼,在他手下工作会感到很轻松,举个小例子,一天临近下班了,大约半个小时吧,天要下雨了,黑得厉害,我觉得还有时间可以在下雨前赶回家,结果路上还是挨淋了。第二天主任来了,聊天说到昨天的雨,我没过脑就说挨淋了,主任哈哈一笑说,你昨天早退了,昨天下班时雨已经停了。我一个大红脸,主任接着很轻松地说雨真大,完全不再提早退的事。可是我却有了一种知遇之恩的感觉。

主任的放手也是一种激励,我科室的载荷平台是主任设计的,同时间另一家大研究所的载荷平台和载荷器已经建好,要开鉴定会,主任把参加鉴定的机会给了我,而且交给我一项任务,把所有设备统统照下来,而且说鉴定会你什么也不用说,他先打好招呼。然后交给我两盒彩色正片胶卷,就是幻灯片,说,“你回来以后做好幻灯片给我汇报,这是课题本,要买什么你就去买,用这个报销”。对,还有他从德国带回来的单反相机,闪光灯,三角架,1983年,彩卷很贵的,德国单反相机也很贵的,而我就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第一次一个人出差外地。我没有辜负主任的重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鉴定会上最出风头的可能是我,单反快门那清脆的咔嚓声太刺激人了,一个毛头小伙子,扛着一套重装备,很内行地拍照他们的鉴定设备,我估计他们都会问,这是哪个单位的?真TMNB!

当时,我的同班同学们都在准备托福考试,我居然没补补我差劲的英语,跟主任有挺大的关系。

还有,主任设计的平台,也是我和两个同事从基础土建到安装调试全程完成的,后来开鉴定会时,有上次鉴定会的人参加,他认识我,我不认识他。跟主任那儿夸了我不少。

1986年我所在的组测试任务完成了,准备解散,有3个组向我伸出橄榄枝,我选择了与计算机有关的有限元强度分析课题组。在这里算是我职业的启蒙吧,我承担的是计算数据的前后处理部分,图形显示。

同组的一名同事他要考托福,他把他负责的那一块交给了我,大概半年以后他悄悄跟我说,“你别太快了,这样显着我以前没好好干活一样”。我当然没听他的,……。到90年时我这块已经非常了得了,因为这块是看得见的,是门面,计算好坏你不好比,显示好坏一目了然,当时我们的程序比北大和北航的同类程序都好看,已经做到三维显示,准三维构件建模了。

可是我还是跳槽了,原因是支撑我们课题的国家CAD项目结束了,我们研究院也将进行改革,自负盈亏,之前我们院的效益很好,改革是自己主动提出的,但是改革对我们这些搞基础研究的科室就比较不利了,我们没有厂研合作,缺少收入来源,我们课题组虽然也有软件销售收入,但是这些收入无法养活课题组的所有人,我们每人都要交给研究院自己工资金额✕2的收益,才能保证我自己的工资不变,要想再提高,那么额外再交的钱6:4开,我拿4。研究院就是为了争取这块而向上级主管部委申请自负盈亏的,我们赚不到这么多的利润,我们也曾与中关村的软件销售商洽谈过代理销售,甚至与外商洽谈过代理销售,但是中关村的盗版商们根本不理会我们的合作意图,他们是卖盗版软件的。倒是外商给了我们启迪,我们之前是用AutoCAD做图形显示平台的,外商说这样不行,你们的软件没问题,可是AutoCAD在国外卖得比你们的软件还贵,我不可能因为你们的软件让客户再买一套AutoCAD。因此我们开发了自己图形显示程序,摆脱了AutoCAD。插曲。

同时,外单位有人挖墙角了,我意志不够坚定。

90年代的十年是我最得意的十年。

有之前的基础,到新单位接手一个新项目,经费18万,任务书只有一页A4纸,客户是全国30个省直辖市的专业机关使用。18万,我要是能在原单位拿到这个项目,粗算一下,我的工资大约150,乘2=300,一年3600,我上缴10W,直接能拿4W回家。

这个项目用了1年时间拿下,发给机关试用,再经过一年时间基本稳定,这两年我什么都不用操心,干活就是了,公司给我家里也配了一台486计算机,中关村组装的,当时卖1万元左右,那干劲,晚上睡着觉能一激凌爬起来开机器编码,灵感来了。

后来又接了一个管理软件,他们一边写法规,我一边给他们写应用软件,法规公布时,操作软件同步投入使用,那段时间我天天在部机关里上班,连门卫都认识我了。

后来又复制到另外两个职能部门,精力也转向业务量更大的部门,其软件应用到县一级。

我依然不用操心生计,93年时我的收入就过千了,那时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工资只有200上下,而我的薪水还在涨。好日子到98年告一段落,部机构的协作人,提出一个荒唐的要求,被我拒绝了,他直接开骂了,老子可不吃你这一套,不伺候你了。

当时正赶上机构调整,他留机关了,而机关里玩技术的都去事业单位了,技术低人一等啊!

其实这个早有体会,在与地方上的用户接触时,我说掌握应用软件对他们个人有好处啊,一个哥们儿说,你不知道,这事是个缠人的差事,离不开你,但是你没有权力,陷进去升迁的机会就小了。

后来我的这摊转移到了新成立的部信息中心,骂我的那哥们又对接信息中心的人,这时候他明白谁好谁不好了,他们说,那哥们儿天天拿你说事,一天到晚的改这改那的,也每个准脾气,太难伺候了,动不动就说,人家一个人都干了,你们一帮人就干不了?

他也不想想,他们一帮人是拿死工资的,我是拿活工资的,能一样吗?但是,你不能侮辱我的尊严!

就到此了,以后还有23年的职业生涯,但是很多合作伙伴还在职,不给别人找麻烦。骂我的那哥们急流勇退,直接裸辞了,所以说说无妨了。

无需什么结束语,大家当故事看。


user avatar   xie-chang-s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咸吃萝卜淡操心了。科研岗位人员流失大,可也没缺人啊。


user avatar   xiong-xiong-68-85-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就是中国的科研人才啊。

提高待遇,就是麻烦给研究生多点补助,给已经工作的我们降低点个税!


user avatar   zhou-ding-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业市场没有连续性就是这个后果。

同样是材料专业,国内总是劝退,但是我来了英国发现,IC的材料专业很少有“劝退”一说。

对于英国人来说,帝国理工的毕业生每年都有机会进入罗罗航空发动机的车间实习。他们虽然只能接触到落后一代的产品,但是这些发动机叶片依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在英国的每个车间,你都会碰见这样一个老爷爷——他从二十岁开始就当起技工,可以洋洋洒洒地给你介绍他们的产品从初代到现在是怎样的一个发展过程。

你想问航母弹射器的技术原理,相应车间的老头就会给你从他年轻时接触到的第一批航母开始讲起,直到现在的伊丽莎白女王号。他甚至能记住每代产品的坑爹之处和维护保养的神秘细节。

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不仅仅是本身的传承,更是就业市场的完全成熟——每年该招多少人,该分配多少人,政府的就业补贴该发多少,早已形成了合理规模。

但是中国则不然。中国的很多产业和技术都是“突然出现的”,没有任何传承。或者中间有很大的断档。比如大飞机和芯片,你无法找到这样一个“连续五十年研究大飞机”的大国工匠。即便是基建,也仅仅是近二十年的事。

因而在相关领域本身无法形成成熟的就业市场。而“大学扩招”这件事,仅仅才发生了二十多年。以至于在这二十年的时间线上,绝大多数工科产业都处于“很缺人”和“过剩”两个状态。

技术我们可以直接引进或者学习,但是就业市场的调控是一个多维偏微分方程,我们无法知道精确解,只能用几十年时间去迭代。

为什么我们把运十下马?因为那时候缺人才,赶不上西方;为什么现在材料和机械劝退,导致有竞争力的大飞机依然遥遥无期?因为人才太多了;为什么没有中间状态?因为所有项目只有“上马”和“下马”两个状态。

在没有任何应用初代航母弹射器的历史背景下,我们直接做出了电磁弹射器,不得不说这是国家之幸。

但绝非就业之幸。


user avatar   physixf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家需要的科研是芯片、5G通讯、人工智能等离应用很近的研究领域的。

国家并不需要我这种只喜欢琢磨真空中的球形鸡有没有毛、以及有毛的话能不能理顺这种问题的“科研人才”。


user avatar   jeffrey-cheng-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确理解科研这个职业,不神化,不苛责。

不道德绑架,不吹毛求疵。


user avatar   meng-gui-qiu-c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方便明说,我举个例子。

小王和小李都是一名科研人员。

小王在A国提出一种科技理论,领导听后说道:“我干了几十年都没有成功,你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懂啥。”然后他的同事告诉小王:“做人要低调,要懂得职场规则,下班后找个KTV给领导赔个罪。”

但小王始终没有放弃,凭着自己的努力研发出了东西。最终表彰大会,领导成为了最大的功臣,在那里说着热爱公司,热爱员工的鬼话。然后他另一边害怕小王替代自己,就把小王调到了烧锅炉部。

而小李在B国也提出了自己的计划,B国领导听后觉得小伙子的想法很新颖。于是给他配备专业的团队和资金支持,而小李的产品获得采纳的同时也获得一大笔专利费,小李获得了事业和人生的双丰收。

而其他公司为了招揽小李,纷纷提出了更好的条件和待遇。所以当小李事业辉煌的时候,小王已经麻木不仁的烧着锅炉,然后小王给自己的儿子讲着职场规则:做人,他就要圆滑!




                 

相关话题

  科研人员是不是普遍没自信?怎么造成的? 
  哪些科学知识让你觉得超实用? 
  通过对卡诺引入理想热机并提出卡诺定理科学研究工作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苹果HR女总裁2021年年薪1.72亿人民币,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中国的HR应该向她学点什么? 
  如何实现学术自由? 
  现在学术腐败有多严重?大家能不能说说经历见闻? 
  你认为出国读博好还是国内读博好? 
  材料专业的人,真的不值钱? 
  在学术会议上报告未发表的 idea 有风险吗?科研界是如何保护自己的成果免于剽窃的? 
  如何看待颜宁进入 2017 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前一个讨论
网络文学终将压倒传统文学吗?
下一个讨论
00后的身高是不是被吹过头了?





© 2025-0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