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2月19日更新:
没想到这个回答会引起大家的热议,那就再补充说明一下吧~
首先,我没有说这本书一文不值,即便放到现在,至少甩市面上的畅销鸡汤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这道题问的是过誉,这本书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个人认为是配不上其成就的,像茅盾文学奖有另一部写少数民族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就没有这么多争议。
还有人说如果我是穆斯林,应该就能理解这本书。其实正因为我自小在穆斯林文化环境下长大,才会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些更深刻的东西,特别是文化层面的反思。穆斯林与非穆斯林、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不应该只停留在爱情层面,且最后以一方死亡的方式宣告结局。书里梁君璧代表保守力量,但与之对应的梁冰玉和韩新月,无法代表与保守力量的对抗面,因为她们的挣扎特别是梁冰玉的挣扎,并没有达到文化层面,而且追求的爱情还是自己的姐夫,之后的韩星月也是如此,没有一个身份认知层面的思考。还有韩子奇的身份认同,他是一个汉族,但一生都在接受伊斯兰文化,这样的人能不能算穆斯林呢?这些问题作者都没能好好地解释,所以我一直强调的是这本书可以用更深刻的方式,但是并没有用。
也许有人会奇怪为什么我会反复提身份认知这一点,因为现在国内已经有很多穆斯林(或曾经的穆斯林)在反思伊斯兰教、反思自己的身份,也有一些有了困惑,不知该如何面对和评价这个宗教。这本书的背景很宏大,书里三代人的生活环境以及其观念都在不断改变,这样的变动难道就不会让里面的主人公有一丝困惑吗?如果能写出这种困惑,整本书的思想境界会有一个大提升。我相信有很多人也很想看这方面的内容。
当然,获奖的时代因素自然是要考虑,只是在目前的环境下,也该有一些新的解读。
=======================原答案分割线=======================
《穆斯林的葬礼》
豆瓣评分8.3分(有版本高达8.5分)
这本书获得过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委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长篇小说奖、建国四十周年北京市优秀文学奖,算是囊括了几个比较重要的奖项,特别是茅盾文学奖,那个时期的含金量还是挺高的。
这本书在百度百科上创作背景一栏里的评价是这样的:
《穆斯林的葬礼》正是着眼于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冲突,在中国社会和世界格局的大历史背景下以小见大,通过讲述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以及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融宗教信仰与现实生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人性之美与价值之美于一体,折射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回族既有保持其阿拉伯民族的 文化渊源的一面,又有与汉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一面。因此,冰心称“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看得出来评价很高吧?
但是,这本书真的达到了这种深度、真的有很认真地探讨和反思中国六十年的发展、伊斯兰文化和民族文化冲突吗?老实说,作者野心有余,笔力却不够。
首先是人设,作者想要用两代人的爱情作对比,体现某种悲剧情怀,但不得不说,韩子奇和梁冰玉的感情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明明是姐夫和小姨子偷情,却被塑造成了一对被梁君璧伤害了的受害者,还不断强调梁君璧思想迂腐,而梁冰玉是新时代女性,这种强行洗白略恶心。
关于文段摘录,
@朽木的回答里有,大家可以看看
为何许多人对《穆斯林的葬礼》评价不高? - 文学 - 知乎可怜!真是可怜!我只知道战争是残酷的,以为战争的苦难可以使人和人的感情更加靠近,却不知道比战争更残酷的是人!感情在哪儿?人性在哪儿?你们连一个两岁的孩子都不能容,这一点做人的权利都要剥夺!她又不是我偷来抢来的东西,她是个小生命,是个人!她是韩子奇的女儿,她有权利叫爸爸!”
“呦,你还有说不完的理了?你在外面念的什么洋书哇?越念这脸皮越厚,添了私生子倒是你的光彩的?听听,说的多顺溜儿啊,她是韩子奇的女儿,你是韩子奇的老婆了?”
“当然是!"回答出人意外的肯定。
“什么!你敢说?”韩太太的一腔怒火又浇上了油,“你……你把我往哪儿隔?”
“我不知道,”梁冰玉说,“我爱他,他也爱我,我们就结合了,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至于你,我只知道你是我的姐姐,也曾经是韩子奇的妻子,但那已经是过去了!”
至于女主韩新月的人设实在苍白,只是作者不断强调这是一个美丽、善良、单纯、美好又有点脆弱的小姑娘,但具体的表现实在太少了,搞得这个人物太虚,少了烟火气。
当然,读者并不要求主人公完美无瑕,也不会强调书里的爱情一定要三观很正,但是你要有笔力去驾驭故事,而不是一味运用旁白来赞美主人公有多好、她的爱情有多伟大。很多世界级的名著的女主角都有很多缺点,但并不妨碍读者喜欢她们,因为作者笔下的她们够真实,真实得可爱。
除了人设外,另一个大问题是思想性不够。书名会给人一种很宏大、悲壮的感觉,但是故事本身却撑不起这样的名字,读者希望看到的社会变革、文化冲突展现得太少,却用大量的篇幅讲述姐夫出轨小姨子和女主的师生恋故事,有种舍本逐末的感觉。
其实以小说的背景,可以写出时代变动下小人物的无奈、悲凉,可以写理想主义的坚守,也可以写民族、宗教文化下的冲突,这所有的内容都会比写爱情好得多。
小说里也并不是没有民族和宗教文化,但是内容还是略显苍白,老实说,作为读者,我更希望看到一种宗教完全融入思想和生活的穆斯林,希望看到一种思想冲突,而不是礼拜科普。
作者的文笔也是个大问题, 语言苍白空洞,只能感觉到旁白在声嘶力竭地告诉你,你看这一切多感人、这一切多悲壮,难道你还不感动、还不震撼吗?人物和事件难得带来的感动,也被这种呐喊式的旁白冲掉了。
@朽木的回答里也有很多这方面列举,大家可以移步前面的链接。
总之,这本书如果没有披上民族和宗教的外衣,可能真的就是本三流言情小说,无论是人物、情节、语言还是思想,都配不上已获得的荣誉,典型的过誉。
本来这种问题都直接屏蔽掉的,看到题主十四岁,还是跟你谈两句我的理解哈。
之前有个人叫徐复观,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幕僚。他在1943年前后当国民党驻延安武官,与毛彻夜长谈,当时就在报告里警告国民党说,延安绝不是可以轻视的力量,但是他的报告却被丢到故纸堆里,被置若罔闻。还有一个人叫熊十力,是徐复观的长辈,也是有名的大儒。这个人还不是那种坐而论道的腐儒,他年轻时就在湖北新军学堂里参加首义,后来不离不弃跟随同盟会弄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没放弃学习。他五四的时候在南开教书,后来又辗转北大、南大(时为中央大学)任教,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事情是这样的,徐复观第一次去见熊十力的时候,请他推荐书籍,熊推荐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数天后,徐复观说自己已经读毕,熊问他的看法,徐复观谈及很多对王夫之的批评。不料熊十力竟然勃然大怒,当面训斥徐复观:
你這個東西,怎麼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什麼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受到書的什麼益處?讀書是要先看出他的好處,再批評他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譬如《讀通鑑論》,某一段該是多麼有意義,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
徐复观本人后来去台湾后弃武从文,成为著述等身的新儒家代表人物。他自己晚年回忆此事时是如此说的:
這對於我是起死回生的一罵。恐怕對於一切聰明自負、但並沒有走進學問之門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罵!近年來,我每遇見覺得沒有什麼書值得去讀的人,便知道一定是以小聰明耽誤一生的人。
这个笔记故事恐怕也很多人听过了,但是其中的道理应该还不是人人可以吸收的,要不然这种问题不至于那么多答案。简而言之,如果我们谈论的对象并不是真正的“书”,那讨论这个问题毫无意义,因为本来就不是书,也就不存在高估低估。如果是真正的“书”呢,那存在很多缺点是肯定的,但是如果它真正被高估了,那也是人而非书的问题,因而纠缠在这些问题上,而罔顾吸收书本身的养料,那本身就是一种极端危险的心态。
所谓“不是书”的代表当然就是这个答案下举的那些热门畅销书,刘同张嘉佳啥的,说实话这些根本不能称为书,只是垃圾,所以也没必要拿出来遛一下。我个人觉得举出这些东西来痛打死狗的人实在是有点低估题主了,能在十四岁问出这样的问题,就注定不会是这种东西的受众。就像你吃饭的时候,明知道某些东西是垃圾食品,作为普通人需要认真分析其营养价值如何,为何是垃圾吗?不需要,你只需要抓住可贵的时间去吃正常的饭菜。至于每天反复咀嚼这些垃圾然后放个公众号二维码蹭热点的,本质上也就是像杨波说的那样,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语境里,小三嫉妒小四胸大,嫉妒她更得老爷宠爱而已。所以对于题主来说,这也是我建议你不要在知乎这样的公众平台问这些问题的原因,稍不注意,就很容易被这种人引到沟里,读书的习惯也就坍塌了。
那么重点说一下“是书”的那些书好了。怎么说呢,我算是一个挺喜欢黑各种书的人,但是花言辞去黑,就至少说明此书有可取之处,值得驻足停留,加以判断或者讨论。退一万步说,即使书本身实无可取,也可以从书本身的流传中吸收某些养分,这就是为什么说书要从正面反面各个角度去读的原理。翦伯赞讲史料选择的时候曾说,即使是伪书,也可以从伪书的内容中看出作伪时代本身的风貌和伪作之后隐藏着的文化心理,就是这个道理。打比方来说,《穆斯林的葬礼》是本烂书,这本来毫无疑问,如果要向我问个人建议,我当然会说它不值得看。但是烂书毕竟也是书,如果你想的话,依旧能从书里书外汲取响应的知识。作为得到茅盾文学奖评委认可的小说,文本本身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布局,从技术层面上,难道就没有丝毫值得普通读者加以借鉴的地方?那些文本中对时代风貌和民族生存状况的反映,难道不也是现实世界的投射吗?从书外来看,作为回族女作者,她选择的叙述视角和情节安排,是否曲折反映了某种客观存在的文化心理和少数民族普遍的心态?这种解读的方法与视角,是否也能迁移到《平凡的世界》这种书本身质量欠佳,却能客观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上?你看,上面说的是一本我自己非常厌恶的书,而我还能找出这些可供汲取的闪光点,抛出这么多问题,至于我自己喜欢的书,那当然说起三天三夜毫无问题,但是我当然不会在这里说,这本质是要靠题主你自己去慢慢寻找的。读书的一大目的本来就是从多个视角去体验这个世界,如果你只囿于自己的固有视角,那当然看这个也是高估,那个也是高估,这丝毫不奇怪。
何况,所谓的“高估”,有多少情况是书本身的问题,有多少是你迁怒于书外的人了?书的定位本身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充分汲取养分,抛弃糟粕之后走开,终身受益的是你自己。你纠结于读者的评价,看这个也高估那个也高估,那当然损失的也是你自己。就拿最具争议的《三体》举例子,它的定位就在那里,优秀的科幻小说,通俗文学。瑰丽的技术奇观与在危机情况下对人类几大母题深沉的再思考是明明白白摆在那里的,大多数人物塑造的苍白与主题内核挖掘的有限性也没必要去遮遮掩掩。当然,读书这种事情本来不存在标准答案,你可以反对我的话,认为三体谁谁谁塑造的非常好,或者认为三体的技术奇观描写也差劲,那你就汲取优点抛弃缺点好了,就在科幻小说这比较小的门类中,能弥补《三体》缺点的小说就多的是。读书本来就是私人的事,个人趣味就是在一次次阅读中形成的,而不是问别人你觉得哪本被高估低估。
如果我真想耍个坏心眼的话,我大概会告诉你,没错,这些书都没高估了,所以你最好还是别看了。《红楼梦》被高估了啊,文本的精致与批判精神虽然无与伦比,但作者采取的视角终究不是完全冷峻与超脱的,相反,他有很大的局限性。与其幻想说他要在八十回后铺开一笔悲壮的画卷,还不如看到他本质上仍然在采取宝玉那种“短不了咱们两个”的视角去观察整个荣宁两府,因而真正残酷的世界在他这里是缺席的。所以还是别看了吧,这不是什么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只是少年的感伤回忆杂集,作者也没法进入到那些长辈的内心的。《简爱》被高估了啊,就是一个玛丽苏和霸道总裁的小说嘛……这种套路在晋江都是烂大街的了好吗……《战争与和平》被高估了啊,那些事无巨细的场景摹写早就被现代小说抛弃了,和巴尔扎克那些小说一样,你跳过一大段描写不会有什么很大损失,这是现代小说不能容忍的。所以还是别看了,真的被高估了……你看,我一句假话没说,但是要是信了这些话而不看这些书,受损失的是谁呢?
上次偶然看到知乎还是哪里,有个人说:“王朔就是读书读太少,所以写东西一副痞子腔,上不了台面。”我看了之后觉得挺搞笑的,王朔的小说质量如何先不谈,王朔读过的书单开出来估计能吓死这么说的人吧。其实正像文章开头徐复观的心态那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注意到的时候有意避免就好。比如我之前谈起村上早期的那些小说就很不屑地说“流水账嘛”,可后来上知网读秀,看到别人怎么分析那些看起来像流水账的小说的叙事脉络与结构,这才感到职业作家毕竟是职业作家。所以说白了,只要一本书真正是“书”,不是从我的世界路过姑娘愿你道路漫长之类的垃圾,那它本来就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你从里面看到的就部分反映了你已经拥有的。动辄高估高估,以为自己站在鄙视链顶端,其实是自己露怯了而已。我的同学里,有人看《白银时代》《暗店街》能看到流泪,有人就觉得这些都写的挺无聊的,言过其实,你觉得欣赏水平更高的是前一个还是后一个呢?
当然,没有什么公认的神坛,看完一本书之后,你如何评说都是自己的自由,但是在看之前就先入为主地带着“被高估”的想法或者干脆就放弃,那这样的态度就只能让自己受损失。在聊天的时候,我说小时候没看过什么名著啊,认识的一两个中文系的同学就说哎呀没啥好看的,我小时候就是看那种标准包装的名著,现在一想那什么什么写的真啰嗦,我最讨厌全知视角云云。我一直直接把这种行为看成傲娇,因为不管他们如何吐槽,他们都在年轻时代看完了这些书,并且内化了那些精华,所以现在才有吐槽的资本啊。
所以我对题主也没什么好指导或者什么的,我还不够格。只有一个简单的建议:确保自己远离了垃圾之后,拿起什么书,先读就是了。我想你一定能形成自己的体系和趣味,到时候,如果还能在网上看到另外的十四岁的同学问这样的问题,到时候把你的经验与教训告诉他,我想应该会比我现在这些不知所云的话说得好吧。
祝好。
《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
不知何时起,上到清北科大,下到普通高校,专业如数理,外行如人文社科,开始流行把大学理工科教育的标志定为微积分,而微积分就等于吉米多维奇。人人以刷过吉米多维奇为荣,谈起做数学题只剩下刷吉米多维奇,一时蔚然成风。我周围也有不少收到蛊惑,买了吉米多维奇的习题全解,作为镇床之宝的同志。
可是以我的观察,吉米多维奇的作用,恐怕正如一个笑话描述的一样,是teenage sex:everyone talks about it, nobody really knows how to do it, everyone thinks everyone else is doing it, so everyone claims they are doing it.
吉米多维奇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你在学高数,你在努力,你是个拼命刷题海的成功人士的符号。
我不知道这些把吉米多维奇符号化象征化的人,有没有认真和天天都在用数学分析,具有成体系数学思维的人交流过,是不是用来自我感动或者自我标榜。或者其实更惨,真的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做重复性劳动上浪费时间,却没有收获多少对数学的正确理解。
都是从高中过来的人,我能够理解大学生们对于成体系,按部就班的熟练性学习的潜意识认同。也能够看出来在这个高等教育面临挑战的年代,大家对于学好微积分课程的焦虑。
但遗憾的是,大学教育确实不存在像“五三”“王后雄”“薛金星”这样的万用灵药。定一个刷吉米多维奇的目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非是在虚幻的自我满足和真实的痛苦无力中选一个罢了。
接下来我们就来好好看看,这本书到底有没有传说的那么神,是不是同学们逃出高数火海的不二法门。
在我看来,吉米多维奇最主要的作用,在于练算功,里面谈得上需要技巧的题目,恐怕十不存一,而且都是那种你理解了就会觉得很简单的题。
让一个正确理解了无穷小概念的同学,拼命填开头那几张多项式函数的表格,难道有意义吗?
让一个对于微分的几何意义和现代观点,对于常用不等式的放缩,对于链式法则求导的证明非常熟练的同学,来证明自己会求许多初等函数的导数,难道对他有什么帮助吗?
常用积分法在所有数分教材里也最多不过三四节(一类二类,分部,万能公式啥的),被一个大题下面数十道小题恶心到死去活来有意思吗?
至于多元函数微分学什么的,对它们的计算从来就不是微积分这门课程的重点好吧?一个stokes公式的含义都搞不清楚,只能死记硬背的同学,和一个对微分形式的语言很熟悉的同学,处理起来难道应该是一样的吗?
遍地看起来都是题,可是重复度高,考点暧昧不明,证明题最大的痛脚——做出伪证而不自知,在这里完全没有办法解决。材料古老而观点传统,这样一本书,不管是数学系还是其他专业的同学,难道仅仅出于学习这一门学科的目的就必须去刷吗?
我必须承认,吉米多维奇里面还是有一些不错的材料和很有启发的题的,但是,这些题的密度和他对这些题的处理,完全配不上这本书现在的“江湖地位”,特别是在数学专业有更加科学和现代的教材,而其他专业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完全可以用机器高效地解决这类问题的情况下。
我觉得,这本书的流行,完全是大学生群体焦虑的体现。毕竟,出过无数经典教材的高教社,完全没有炒作这本书获利的动机。
多半是一部分人需要有个标榜来显示自己的勤奋和努力,
一部分人需要一根救命稻草来填补内心的罪恶和无意义感,
一部分人害怕自己少学到什么东西需要装门面,
一部分人用空洞的“膜膜膜”来掩饰面对更加赤裸裸的差距时,内心的无力,
一部分人只希望有个好成绩而乐于机械性地学习……
总之,正当化大学里所有的“碾压”和“被碾压”,丧失了对真正知识的渴望。
所有人都觉得别人在做,甚至忘记了哪怕是多翻翻书后面的习题,上课多认真听听老师的讲解,这实在是很可悲的事。
我想,任何一个数学系的人,肯定不会希望自己的专业被这样一本普通习题集所窄化和代称。而任何一个渴望学好数学的人,也不应该跟着人云亦云,走上这条歧路。
最后的话,我觉得评论里提到的rudin的《数学分析原理》是很适合希望拓展数分知识的大学生的补充教材,定位相似的还有卓里奇,或者国内的陈天权,张筑生也可以。作为思维体操的话,三大反例也是很好的书。
对于只是希望有一定高数思维,足以熟练地应用到自己学科的同学来说。我觉得(需要的话)一本欧美的初等微积分教材,更重要的是认真做老师布置的习题,应该就足够了。
利益微相关,如果高中就刷过这本书也算的话。
可能待续。
货币战争 阴谋论生成教材
姜戎《狼图腾》。
《河殇》遗毒,特定年代的特殊产物,和《中日夏令营里的较量》,“美帝霸气小护照”“德国良心下水道”,“国人无信仰”一样,注定走下神坛,回归平常。
黑点包括但不限于鼓吹侵略扩张,片面刻板描述不同文明(农耕=羊,游牧=狼),破坏草原环境全部由汉人和现代化背锅,几千年文明冲突史被曲解为单方面挨打,把文明兴衰简单归结为“狼性”有无。。。
金戈铁马南下就是“狼性战胜绵羊”,朱重八能够光复河山逐敌漠北就一定是“蒙元狼性输血”的功劳。
被游牧民族打败,是因为狼图腾强悍,儒家软化了民族性。
游牧民族被打败,还是因为狼图腾强悍,儒家软化了民族性。
按此逻辑,无论胜负,汉人都没理。汉族与游牧民族冲突交流,胜利之功全归游牧,失败之罪都怪农耕。岂不是耍流氓?
我讨厌把五千年全部算成汉家功劳,也讨厌把几千年的战和恩怨定性为“狼羊之争”“狼性输血”,两者不过一体两面罢了。
无意黑这本书,但它的确担不起那么高的赞誉,正如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在当时确有反思国民性,批判现实之功,但将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人性共通的弱点归结为国民性,未免有失公允,时隔多年再看,就心胸开阔多了。
《狼图腾》是本很有趣的、讲故事的书,也只是一本有趣的书罢了。批得体无完肤,过分。奉为启蒙经典,过誉。鼓吹“狼性输血”,过火。
文明需要警惕软化病,需要输血,但不是这么个输法。
看完书时,没什么心潮澎湃,倒是心疼那只被拔牙的小狼,挺想去草原吃烤肉,顺便替草原沙化操心。
各位好多说了刘同张嘉佳之类在知乎已经黑完了的作者,我来一个确实很棒、但严重被高估的书吧
三体,一本很好看的、我很喜欢的科幻小说,中国顶尖、世界一流的科幻作品。
但无论怎么牛逼,它也只是一个科幻作品,而现在似乎不少人把三体里的人性、社会学等东西当作真理,科幻作家大刘摇身一变,俨然看透了社会、看透了人性的智者。多少人对类似问题举例说着“大刘曾说过”“三体里边写过”.......看看三体话题下的问题,什么刘慈欣的政治观,什么为什么看完三体就看不起女性了。。。
我说刘慈欣对政治军事的了解在50岁男性中算一般水平你信吗?刘慈欣也说过他写的东西大家别信,他自己都不信
看科幻就看科幻,别以为自己看了个带有科幻色彩的社会学巨著,更别拿出来装逼
分割线
评论区出现两种声音,一种说三体就这么牛逼不懂别逼逼,另一种说三体就是本弱智书,给弱智和小孩子看的。我说大家看问题就不能客观点?
魔兽争霸和魔兽世界里的熊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