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唐玄宗?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shi-xian-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讣告

深切哀悼:

伟大的中央集权主义者,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大唐玄宗孝皇帝李隆基同志,于762年崩于长安甘露殿,享国七十八岁。

李隆基同志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也是失败的一生。

李隆基同志诞生于动荡的武周后期,幼年便展现出过人的胆识。他曾当众呵斥武懿宗“吾家朝堂,干汝何事!”而得到祖母则天大圣皇后的喜爱;他信仰坚定,始终不移地捍卫着我唐正朔;他慧眼独具,敏锐地把握住了时代脉搏,参与平定了韦后内乱。先天时期,乾纲未振,太平公主势盛,时称“宰相七人,五出门下”。在紧要关头,李隆基同志果断地扼杀了太平公主阴谋集团的叛乱,开启了开元时代。这是继玄武门政变,武周之变,神龙政变,唐隆政变等后第XX次路线斗争的总胜利,它标志着我唐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政治动荡,开启了建设事业的新篇章。

开元初期,正值我唐人心不稳。数十年来遗留下的大量政治案件严重阻碍了各项工作的发展,亟待审理和批复。李隆基同志以极大的政治魄力拨乱反正,平反了一大批冤假错案,许多同志恢复了应有的待遇和荣誉;他对于我唐开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有的问题还进行了重新甄别或定性;他通过骊山阅兵,果断地处置了一小撮不与中央路线保持一致的将领,安定了军心、民心。至此,我唐的政治氛围日趋稳定,为接下来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李隆基同志最大的政治贡献在于组织建设。他扭转了自武周后期以来的不良政治生态,破除了“斜封官”等流弊;他重建了严格的官吏选拔体制,恢复了正常的组织手续,以法律的形式使人事安排制度化、规范化,如“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所斥的政治乱象,都回到了制度的轨道上;特别在顶层设计,李隆基同志优化了“三省制”,他设立了由他主导,包括一位“当然宰相”和一位“特任宰相”的三人决策班子,如姚崇与卢怀慎,宋璟与苏珽等。这种组阁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当然宰相的权威,使政令旗帜鲜明,又一以贯之。正得益于政府决策层的英明领导,我唐在短短十年间便呈现出蓬勃的治世局面。

李隆基同志在开元年间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此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先以素有务实之风的姚崇为相,并以堪称道德模范的宋璟继之。他们改革吏治,重塑中央,打击亲贵,调整地方财务、军务,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继而任用兼有军队履历的张说、财政专家宇文融、进士出身的张九龄等人为相,在基本因袭“姚宋”的治国方略外,体现出他对军队体系,赋税制度,官吏选拔体制、文化建设等多个问题的高度重视。在他的勤奋工作下,我唐国土安定,文化昌明,经济繁荣。万邦来朝,越裳重译!盛唐之风,蔚然大观!

李隆基同志的功绩是肯定的,伟大的。他顺应了中唐以来大的历史潮流,以武周时期各项成绩为基础,站在后门阀政治时代的新起点,拨乱反正,重树秩序,崇尚节俭,锐利改革。玄宗皇帝之于盛唐,亦如乾隆皇帝之于初清。祖辈的从宽,父辈的过严,使他逐渐摸索出一条宽严相济的施政之路,使国家得以在宽和的氛围中快速发展。旧唐书之云“我开元之有天下也,纠之以典刑,明之以礼乐,爱之以慈俭,律之以轨仪。黜前朝徼幸之臣,杜其奸也;焚后庭珍翠之玩,戒其奢也;禁女乐而出宫嫔,明其教也…”高度总结了李隆基同志取得功绩的原因。“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戴白之老,不识兵戈”堪称这个伟大时代的温情写照。仅就开元时期而言,李隆基同志无愧为有史以来最英明的国家最高领导人。

不可否认,自开元末期特别是天宝时期以来,由于担任最高领导人过久,李隆基同志渐生怠政之心,竟使李林甫独掌朝政十九年之久。彼时正值盛唐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系列社会性、制度性问题集中出现。李氏独大,牛仙客、陈希烈之流只会随声附和,无疑令国家错过了改革的最佳时期。我们应承认李林甫杰出的行政能力,与对政局的把控手段,但他目光短浅,党同伐异,不可能给国家带来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他重用高仙芝等胡将的做法,更为“安史之乱”以致危害甚远的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此外,决策班子在对待安禄山的问题上也犯有严重错误,竟令其身兼三镇节度使,这不仅加剧了“内轻外重”的军事格局,更直接诱发了“安史之乱”。“献可替否,靡闻姚、宋之言;妒贤害功,但有甫、忠之奏"。我们认为,李隆基同志,以及李林甫、安禄山、杨国忠等政府高级官吏,对天宝时期国家的动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客观而言,天宝年间国家的整体性衰落存在着深远的社会原因。中唐以降,人口激增,阶级日趋固化。加之国家常年征战,“逃户”现象愈演愈烈,这无疑加剧了本就存在的土地兼并,最终导致了“均田制”的瓦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现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开元后期,边疆不稳,突厥、土蕃等蛮夷时常犯我边防,而府兵的待遇却远不及前,军队战斗力明显下降,这促使李隆基同志开始关注新设的募兵制度,并着意提高节度使的待遇。此举虽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从长远看却催生了大批军阀,加速了“府兵制"的崩溃。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国家体系坍塌,”租庸调制“亦无法满足庞大的军费开支,号称“仰给天下”的江南诸地也时常无法按时缴纳赋税。此后,政府虽进行有“两税法”的经济制度改革,然而土地政策的变通则导致土地兼并更加泛滥。内有党争与宦寺,外有藩镇与起义,中晚唐的困局陷入死循环!

必须指出,李隆基同志在长期工作中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中央,他破例提拔了一大批在专业领域有特殊才能,但阅历或手续不足的干部来充任宰相职务。他还在事实上削弱了中书、门下拥有的草诏权,并将这项工作渐移于学士院,致使玄宗后期中书、门下二省之正长官亦不为当然宰相。事实上,自玄宗朝始,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者入阁者日少,而更以正四品及以下职事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宰相任免制度的变动、宰相本职品阶的下调与宰相权力的分散虽加强了皇权,但组织手续的松散与变通则意味“三省制”的现有格局被打破。大量官员的非程序化提拔,加速了国家机关的混乱和腐败,以致贻害甚远的党争。在地方上,为了督促专项政务的实施,他经常抛开现有职官体系,另临时选派一些携有特殊任务的同志对诸如军务、盐铁、税收、监察等具体问题进行空降指导,如节度使、转运使、盐铁使、花鸟使等。据不完全统计,玄宗朝先后设立了多达四百个不同名目的使职,他们品阶虽小,权力却大,常干扰地方权力正常运行。“使职派遣制”的盛行严重地打乱了国家职官体系,破坏了政治规矩。从此,人事安排愈发随意。天宝时期国家出现的许多问题,包括“安史之乱”的爆发,与此无不存在着深刻的因果关系。

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李隆基同志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国家发展大局的统筹考量,这在他执政后期表现得尤为明显。他较多关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而非体制改革的根本性思考。在军队体制方面,他放弃对现有府兵体系及其相关制度的改革,而简单地引入大量招募兵;对于决策班子,他囿于“一主一副”的固定搭配,全然不顾天宝时期国家所处复杂多变的新环境、所面对国家体制需与时俱进的新挑战;当触及政府行政体系改革时,他刻意回避优化精简现存职官系统的建设性问题,粗暴地增设大量“使职”以寻求替代。李隆基同志显然没有从制度建设出发,谋划合理且长远的执政方案。由此而言,李隆基同志并非优秀的政治建设者,其执政后期可谓“懒政”的典型注脚。

最后,“安史“叛军攻陷洛阳的呐喊震破了盛唐最后一个梦幻的泡沫。八年动乱,山河震裂,宗庙播迁。我唐从此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中国历史进程也遭受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和后退,国民死亡近四分之三,享国四十四年之久的太平天子玄宗皇帝李隆基不得不入蜀避祸。不久,随着新皇在灵武称帝,他黯然退场,永远地告别了中国的政治舞台。李隆基同志曾是一个成功的皇帝,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引以为傲的盛唐,他中年后风华绝代的解语花,他曾经都拥有,却又都失去了。他曾经座下无尽繁华的长安城,最终不过化作了甘露殿幽禁的窗花,连守护一辈子的老奴亦被贬往他乡。“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诉说的不正是玄宗皇帝的悲哀吗?

总体而言,李隆基同志的一生,是极其复杂的一生。千年以来,李隆基同志的历史定位仍趋向肯定,并且是极大的肯定。“唐明皇”以“明”而称,就是最好的证明。事实上,李隆基同志曾经的成功,是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巅峰,无以伦比;他的失败,更意味着中国古代社会衰落的开始,却万劫不复。三分功,七分过?功过相抵?七分功,三分过?恐怕任何一种简单的定性都无法准确地描述李隆基,曾经带给中华民族的辉煌,也无法说清他带给中国人民的苦难。

论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先民之言,”靡不有初?”


参考文献

《旧唐书·玄宗本纪》 刘昫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恪

《剑桥中国隋唐史》 崔瑞德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阎步克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




  

相关话题

  有人说,中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之前的不算中国? 
  日本历史上都有哪些奇葩的人? 
  「儒家不死,中国就无法真正进入现代化」这句话有没有合理性? 
  如果你穿越到长征途中,你会带一张什么照片给红军看看? 
  相同标准下,阎锡山的”倒戈“次数不亚于冯玉祥,性质更为恶劣,为何网上没人骂他?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名气完全不如李世民? 
  朱元璋给后代取名时规定第三个字要有五行的偏旁,那五行的偏旁为什么不按照金木水火土,而按照火土金水木?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真的是汉武帝继位第一年的建元(公元前140年)吗? 
  联邦调查局、三军情报局和 RAW 特工真的会阅读 Quora 上的答案吗? 
  之前流传甚广的「世界十大文豪」名单是谁提出来的? 

前一个讨论
哪些历史人物如果早死几年,可能评价就完全不同?
下一个讨论
曹操为何好人妻?





© 2025-04-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4-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