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冷门的
朝鲜成宗实录记载成宗13年(1482年)4月,有个名为“夷千岛王遐叉”的君主派遣使节“宫内卿”与足利义政的正使一同入贡。
丁未/日本國王遣榮弘首座等來聘,夷千島王遐叉遣宮內卿等,來獻土宜
夷千島書契曰:
南閻浮州東海路〈夷〉千島王遐,又呈上朝鮮殿下。朕國元無佛法,自與扶桑通和以來,知有佛法者,于今三百餘歲。扶桑所有佛像經卷,悉求而有之,扶桑元無《大藏經》,以此未得之久。雖欲求之于貴國,海天遙遠,難通音塵,因循至今。聞扶桑元傳貴國之佛法,朕國又傳扶桑之佛法,由之觀之,朕國之佛法,亦貴國之東漸也。俯賜《大藏經》,以令全朕三寶者,貴國之王化佛法,遠衣被東夷者也。若可賜者,重而厚幣帛遣使船。朕國雖卑拙,西裔接貴國,謂之野老浦。雖蒙聖恩,動致返逆。若承尊命者,征伐以罰其罪者也。朕國人言語難通,命國中之扶桑人爲專使。眷戀不宣。
進上第一船馬角一丁、錦一匹、練貫一匹、紅桃色綾一匹、紺布一匹、海草昆布二百斤。
按照这位“夷千岛王”的“国书”说法,他们国家是在三百年前与日本(扶桑)交通后才传入了佛法,为此特不惜重金前来朝鲜求《大藏经》。“夷千岛王”还说,在他们国家的西边就是野老浦(八成指野人女真),那里的人蒙朝鲜国王大恩却经常造反,“夷千岛王”愿意出兵该地替朝鲜国王平乱云云
朝鲜人当然也没那么好糊弄,尤其商议的人中可是有着在“癸酉靖难”中大放异彩的韩明浍,觉得这“夷千岛国”的故事太过蹊跷真假难辨,那个使节又前言不搭后语,决定还是请足利义政的正使与“宫内卿”一同对质。然对质之后竟然日本正使也没提出异议,不过朝鲜方面仍然是秉持谨慎为上的原则,最后借口《大藏经》供不应求已无存货而婉拒“夷千岛王”的请求。
关于这个“夷千岛王”的身份日本学界曾经认为是一位阿依努的酋长,近年来比较主流的观点则认为,这个“夷千岛王”不过是和这个时代许多地方大名或有力商人派出的“伪使”属于同一个性质,为了求得《大藏经》而不惜编造出一个架空国国王的名头出来(按朝鲜的惯例,只有日本国王和琉球国王才有资格取得《大藏经》)。
不过根据所进献贡品的地域性(“马角”“昆布”均疑似东北地区特产,)以及考虑到“编故事”就地取材的便利性(三百年前佛法传入的说法,有可能指代奥州藤原氏在东北的开拓),“夷千岛王”有很大可能就是当时在日本东北控制着与阿依努人贸易交通的豪族安东政季。“伪使”竟然能堂堂称王且与日本正使串通一气,也暗示着地方豪族这种利用“伪使”身份多套宝贝的普遍风气到得了幕府某种程度上的默许
中日堪合贸易在宁波争贡之前一直在进行。
其次比较固定的对外交流或者说交往比较深入的、有固定定居点的是和朝鲜,朝鲜有三浦倭馆,后来因三浦之乱关闭,但是在对马的交涉下最后又重开了釜山的倭馆。虽然有波动,但是大致而言战国时期对马一直掌握着主要的对朝鲜外交贸易通道。
其次是琉球,琉球对日有固定的航线,中国的海盗头子汪直同学玩的种子岛就是琉球的琉日贸易中转站。而琉球人基本上算是日本人南下的,这个国家的上层不太好说,不过大致而言,统治阶级三个国家的人都有份参与。
事故已经定则了,说明已经过了执法机关了,这时候还扯个屁?
如果事故定则你没有责任,那你咋办都可以,别说三不一没有了,你全部都没有都行。
如果事故定则你有责任的话,你三不一没有只能让执法机关认为你在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