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解放军几万人的穿插战术是怎么做到的 ? 第2页

        

user avatar   jin-wan-da-lao-hu-27-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组织。

整建制的穿插迂回,远离己方控制区域,后勤断绝,与上级沟通联系不畅而且随时可能断绝联系,作战任务繁重。每个指战员的体力和精力都是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一批作战经验丰富战术素养极高的指战员,在与上级没有联系的情况下随时随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准确的时机准确的位置发动攻击击穿敌人薄弱部,然后才能进行穿插。

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让全体指战员在远离己方控制区域没有补给甚至联系断绝的情况下保持建制、保持士气,坚决贯彻命令,随时投入战斗,并且在战斗中英勇作战不会崩溃。

这需要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更需要千千万万的政治战士。在这个强大的组织之下,哪怕部队暂时被打散,也能迅速组成临时支部恢复战斗力,哪怕这个临时支部只有三个人,也可以继续战斗下去

没有这个强大的组织,什么都办不了。你让刮民党给你穿插迂回一个?保证当兵的全都不知道迂回到哪里去了,当官的全都迂回进了小老婆的被窝里。


user avatar   midair2 网友的相关建议: 
      

9.9更新,图已补。

反对所有在这个问题下回答“打仗不是几万人聚在一起走”或者“解放军是以连/排/营为单位渗透的”

下图来自台湾“国防部”官方史料:

(注意下方的比例尺)

1948年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国民党徐州剿总为解救黄百韬兵团,出动了邱清泉、李弥两个主力兵团加强剿总预备队,总兵力7个军18个师从徐州东进,展开了北起胡庄,南至张家桥,“宽达”—————15公里 的战线。

对这个宽度没有概念可以随便去找个二战欧洲战场的战役图看一下比例尺。奥马哈海滩都有8公里宽,国军18个师正面大约是2个奥马哈不到

从国军南线阵地往南最近的国军正规军在大概100公里外的宿县(今宿州),这一百公里上国军全部的力量就是2个交警总队

战役打了几天之后,粟裕出动了1纵、2纵、12纵、鲁纵、中野11纵五个军级单位十万人从国军战线最南端穿插,途中没有遇到任何阻碍,一直前进到国军战线后方的张集和也在往这个方向穿插的国军74军撞上才受到阻击。

我就不说刘伯承的整个中原野战军从商丘前进到200公里外的宿州期间一个国军正规军都没遇到了。

在解放战争,尤其是关内、中原地区的战场上,双方都根本没有控制连绵不断战线的能力,而都是以若干个战斗集团的形式交战,主战场之外几十乃至近百公里连正规军一个团都没有,是很正常的情况。解放军尚有大量的民兵地武监视,国军连这个都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别说几万人一起走,十几万,几十万人一起走,十几万、几十万人进行穿插都没什么稀奇的,甚至是稀松平常的。

——————————————————————————————————

不能上传图确实有很多问题说不清楚,有些人可能会对我说的双方都根本没有控制连绵不断战线的能力,而都是以若干个战斗集团的形式交战 不是很理解,我在这里以淮海战役为例子补充说明一下当时战场的的具体情况:

徐州剿总不算上黄维,战前一共有5个兵团、4绥靖区总计9个集团军级单位的兵力,为什么连个徐州—蚌埠一线不过200公里的铁路线都防不住呢?因为淮海战役开始一个星期内,国军9个集团军里有6个挤在徐州周边40公里(李延年海州集团和黄百韬合并了,起义的第三绥靖区就在徐州北边20公里),2个挤在离徐州200公里远的蚌埠,一个在离徐州、蚌埠、宿州都有200公里以上的淮阴。

从徐州到蚌埠200公里的铁路上,国军的正规军一共只有1个师,守在宿县。

(现代兵棋推演模拟的淮海战役,蓝框处即为徐州-蚌埠段铁路。注意其中孤零零的那个小蓝旗)

所以解放军根本不需要什么超强的渗透能力。这路上根本没人啊。


user avatar   fan-fan-91-21-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一下

先说美军阵地。

理论上防御阵地应该是连绵不绝的。

而实际上受地形影响,以及道路影响,美军阵地多依托于公路两侧一两公里地域,或者是方便汽车通行的山梁,再不就是各山峰的峰顶。相互之间有有很大距离的。

而阵地之间也无法完成布置雷场与铁丝网阻碍人员通行的设备。

有些就是设立了,却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全部由岗哨照顾到,特别是夜晚。

再说美军素质

而美军再遇到后路被攻击时候往往是大福的后撤,他们根本不会和国民党那样,玩什么围点打援,以逸待劳。

可是我们知道,撤退比进攻难,一旦弄不好就是全军崩溃,可是美军也是撤退行家里手,在五次战役中,美军的撤退可以说是可圈可点,非常有章法。

这也是世界强军可见一斑


志愿军的几个技能,基本颠覆传统军事理论

1.对于党员作用,志愿军是把党员当神经末梢使用,而不是督战队,神经末梢是带动整个机体运动,所以志愿军可以分散起来,即便主官战死或者失踪由党员带领战士。完成战术迂回。西方国家军队没有这个。他们的队伍一旦失去上级联系或者失去主官就会群龙无首混乱异常。根本无法继续战斗。只能逃命。有些部队的士官比较靠谱还能好一点,但是这不是普遍现象。

2.军事民主集中制,这个在二次战役时候美军对于志愿军战俘审理时候,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个普通士兵都能知道师一级的战斗目标,作战意图,他们不相信,认为这是有意误导。而实际上,志愿军战士每个人都知道,自己部队作战意图,以及所有作战计划,那么不论,部队建制再分散,再失去上级指示,各分散士兵都可以按照之前的目标完成自己的任务,比如到哪里集结,对哪里进攻,或者是防守那个地段。而一旦再行进中遇到自己部队,就可以按照既定任务继续完成。

3.并不对于后勤过度依赖,志愿军士兵,每个人携带一周口粮,也就是炒面,大约有七公斤,以及必须的弹药补给。可以连续作战一周。再这个过程中,他们基本不依靠后方补给,所以有没有后路根本不重要,二次战役,有一次战斗,美军士兵在志愿军后方制高点上竖起美国军旗,按照美军的设想,自己正面的志愿军,应该会混乱,或者降低进攻强度。因为后路被围,而实际上,志愿军只是派出两个观测哨,监视那只美军,而对于美军进攻并不停歇。没办法美军那只小部队只能自己想办法在天黑前突围。


实际上,志愿军的进攻是非常隐蔽的,他们不依靠辎重补给,也就是不需要大路,专门走小道,而且队伍是分散的,以营连一级,分散前进,遇到敌人阵地,就绕开。继续渗透。

如果遇到防御工事绕不过去,他们依据侦查,或是再分散,或是因为敌人不强而打掉据点武装通过。

整个过程如果从空中俯视,美军防御阵地,就和河中石头一样,而志愿军的穿插就和水一样,不断地从石头之间的缝隙流过去。

志愿军各部会按照之前部署,在具体时间内赶到具体集结地域潜伏下来,等待进攻命令

只要命令一下达,各部会按照之前部署,进攻自己目标,只要自己把任务完成,就等于完成了整个部队的任务。

这个战法,有个问题。

他们只能吓跑美军,却很难歼灭美军。因为穿插军队缺乏重武器。

就如同打塔防,志愿军穿插部队消灭的敌人数量,往往比不上敌人退却的数量,很容易就被美军突破阻拦逃走。


抗美援朝对于中美军队的影响是巨大的。

自此以后,美军看到了中国军队作战小组的可怕,开始有意识建立自己士官长制度。士官长所模拟的就是中国军队的党员,他们所起的作用,就是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第二就是夜晚作战训练,美国人是玩了命的,用高科技加强自己军队夜间作战能力。

而中国军队,则是患了火力不足综合征。唯恐自己士兵火力弱,不断用科技改变普通士兵火力装备,搞出来让西方国家痛苦五十年的70火,以及单兵掷弹筒,40火配合作战方式,这基本上成了世界游击队的经典配备。而军队还觉得不够,又专门为班排配备爆破手,是专门用炸药开路的战斗岗位,开发世界上最轻重机枪,单兵自动榴弹枪。单兵破雷区武器。

甚至为单兵作战,研发了80口径炮,由此还专门研发电动全地形车,武装三蹦子。让人看了都匪夷所思。

但是想想就知道了,部队穿插到达指定位置,侦查发现对方太棘手,随后武装三蹦子,就把各种分量轻大杀器,贴着地面运进来。然后。。。就是那么回事了。

而后就是各种大口径火炮,大口径坦克炮,各种火箭弹,云爆弹。自动行走各种火炮,迫击炮。

不把敌人炸飞绝不罢手。

有建筑物都不好使。

爆破手在队友掩护下,在建筑物支撑位置安好炸药,“轰”的一声,建筑物被炸塌,所有敌军都被活埋。发现下水道口,防止敌人利用,爆破手再出击,“轰”一声,炸塌下水道。中国军队根本对楼房争夺战不感兴趣,他们是专业的楼宇爆破行家,谁和中国军队打巷战,那都是噩梦。


user avatar   yuan-hao-6-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朝鲜战争为例,来看看解放军如何利用穿插战术取得最后的胜利。

1 表面实力严重不对等

在朝鲜战争中,中美两军的实力从表面上看是严重不对等的。

美军在装备、机动性(机械化)、火力、通讯、后勤补给、空中支援等方面全面碾压志愿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重装职业军队。

志愿军呢?顶多算一支轻步兵。

以二次战役时我军九兵团与美军陆战一师为例。

空军:朝鲜战争美军出动空军高达1400架,平均每天出动上千架次(极端情况下可以出动3000架次),美陆战一师每个营都配备有前线航空控制人员,可以随时用无线电呼叫航空火力支援。九兵团没有空军支援,防空武器基本为0,导致白天基本无法作战,行军都很困难。
坦克:陆战一师共有85辆坦克,九兵团没有坦克,反坦克武器基本为0。
火炮:陆战一师拥有105毫米大口径火炮100多门,九兵团一个师仅有36门小口径火炮,105毫米以上的火炮为0。
通讯:陆战一师从团到步兵排都有完善的电台联络,可以直接呼叫炮火以及空军支援。九兵团团以上才有少量无线电台,营级靠有线电话,营以下靠原始的军号与哨子,战场指挥联络比美军差了几条街。
轻武器:美军陆战一师,主要步兵武器为伽兰德M1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勃朗宁M1918A2式自动步枪、7.62毫米口径M1919A4式重机枪和12.7毫米口径的M2HB式大口径机枪。美军这几种轻武器都是“二战”中轻武器的杰作,性能优秀可靠。
志愿军第九兵团,轻武器全部是二战缴获武器,来源有苏联、美国、德国、日本、英国、加拿大和捷克等不一而足。用美军的观点,是不折不扣落后古董武器博物馆,性能参差不齐,弹药补给困难。
服装:美军陆战一师,官兵穿着兜式防寒帽、羊毛内衣、毛衣裤,外套外还有防风雨登山服,战斗长筒靴内有两到三层毛鞋垫,而陆战师的侦察连甚至用上了刚刚研制成功的防弹背心。
志愿军第九兵团,由于是南方部队,又因为入朝极为仓促,基本上没有北方入冬的棉衣,这在此后的长津湖战役中导致了极为可怕的非战斗伤亡,人数甚至超过战伤。
弹药:美军陆战一师,机械化补给极为迅速,弹药充足,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空投补给,因此弹药充足,火力旺盛。无论是步兵武器还是炮弹都极少出现告罄的现象。
志愿军第九兵团,在渡过鸭绿江后,第九兵团每名战士发了80发子弹,此后就基本不发了。
运输工具:美军陆战一师,拥有充足的汽车和装甲车辆,由于有空中优势,除了空运空投外,还能大量使用铁路和港口进行运输调动。

志愿军第九兵团,空中、海上和铁路运输几乎为零。整个志愿军在一、二次战役时也仅有1000辆汽车,战役结束后已经被摧毁600多辆,运输主要以骡马和人力为主。

大家看了以上实力对比是什么感觉?简直是令人窒息的绝望啊!战争是实力的PK,来不得半点虚假,实力不如人就是不如人。

虽然中国军人具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但是面对如此巨大悬殊的实力差距,仅靠牺牲精神是无论如何无法弥补的(抗日战争时期很多中国军队也有牺牲精神,但还是丢掉了大半个中国)。

以二战时期的德军为例,西线战斗中,德军与美军的地面装备差距并不大,仅仅是美军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德军还拥有相当的防空力量),曾经横扫欧洲的德国装甲部队也在美军的空中打击下溃不成军

志愿军的装备比德军还要差几条街,凭什么与美军PK?

靠谋略吗?请记住一个真理,在压倒性的实力面前,谋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谋略一定是要建立在双方实力大致相等的情况下才有价值。

但是结果却令全世界的军事观察家们眼镜噼里啪啦地掉了一地。

朝鲜战争打了三年,中国军队气势如虹地将美军从鸭绿江边打到三八线签订停战协议。整个朝鲜战争,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以不到70万人的伤亡歼灭“联合国军”110万。

2 志愿军的优势

那么,志愿军究竟有何“特质”可以弥补双方在表面实力上的巨大差距?

很简单,当时的中国军队已经达到了轻步兵的巅峰!

巅峰的意思是,在轻步兵这个兵种上向前看(历史),是任何军队无法企及的高度,向后看(未来),同样是任何军队(中国军队除外)无法企及的高度。

所以,美军有美军的优势,是志愿军无法企及的。同样,志愿军有志愿军的优势,是美军——甚至任何军队无法企及的

这个优势就能弥补与美军表面实力的差距,让双方综合实力基本在一个等级上。

志愿军的优势是什么?

兵者,以能聚能散为要!

就是这个!“能聚能散”我们把它做到了极致!

聚集起来就是“拳头”,散开来就是水银泻地——任何变态的地形都可以迅速部署、快速机动,不依赖后勤,不需要重装备。

不仅具有超强的隐蔽能力,更重要的是一只轻步兵居然可以打出大纵深快速穿插的战术(职业军队只有精锐的装甲部队才能做到这一点),军一级的野战部队也能变成风暴突击群,居然可以成军成师地打出胡蒂尔战术(这是少量精锐特种部队的专利)!

这TM完全颠覆了军事学原理!

为什么大纵深快速穿插的战术只能是精锐的装甲部队才能做到?

因为这个穿插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无数敌人的战术据点的狙击,只有装甲部队才有可能迅速打掉有完备野战工事的火力点,撕开一个通道,快速向敌军后方纵深穿插。

那么,仅仅携带轻武器与手榴弹的轻步兵怎么可能做到这些?如果一个完备野战工事的据点连轻步兵的冲击都顶不住,修建这个野战工事的工兵军官与驻守这个据点的守卫部队军官都要上军事法庭!

为什么只有少量精锐特种部队才能打出胡蒂尔战术?

这里讲一个常识,两军对垒都要构筑一条完整的战线防备对手的攻击。这个完整的战线不是挖一条无限长的战壕,同时在战壕中塞满士兵,那样多少军队都不够用。

正常情况下,在战线上结合地形构筑若干个据点,据点才有士兵守卫,据点之间火力能够封锁就行了。

这样战线的意义在于可以用有限的兵力构建一个有纵深的防御体系,表面上战线有无数“空隙”,但是针对这些“空隙”,小部队也许利用夜晚可以渗透,大部队不行(大部队有重装备、有大量给养要运输),渗透的动静如果太大,一旦被发现,呼叫几轮炮火打击就是单方面的屠杀。

但是小部队渗透意义其实也不大,因为任何战线都有纵深防御,一只小部队渗透过去,仅仅靠随身携带的轻武器基本啃不动较大的据点,稍有不慎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所以,一般只能派出少量的特种部队去敲掉特定的战术目标——创造这个渗透偷袭战术的鼻祖是一战时期的德军。可是发明这个战术的德军也从没有使用大部队打出这个战术,因为这不符合军事学原理。

那么,你想想,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谁告诉你有一只上万人的野战部队,能利用战线的“空隙”渗透过去,打出胡蒂尔战术——你是不是该在他脸上吐一口唾沫?

任何一本军事教科书都不敢这样写嘛!

这完全违背了基本的常识。

所以,在朝鲜战争中美军前三次战役吃了大亏一点都不冤,谁也不知道志愿军偏偏就是这样一支逆天的轻步兵部队!

那么,志愿军为什么能够逆天创造违背军事学常识的奇迹?

就是靠“能聚能散”,志愿军把它做到了极致!就创造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轻步兵的巅峰。

3 不可思议的韧性

为什么志愿军能把“能聚能散”做到极致,而其他任何军队都无法复制?

很简单,绝对的信仰+超强的组织能力,让这只军队具有惊人的韧性与战斗力。严格意义上,这样的军队只能“消耗掉”,无法“消灭掉”。

严格意义上讲,志愿军还不算一只现代职业军队,在军队组织系统中,志愿军有军官而没有士官。在现代职业军队中,军官决定军队的调度与指挥水平,士官决定军队的战斗力。

但是志愿军除了军官指挥系统之外还有一个其他任何军队都不具有的党组织。团以上有政委,营有教导员,连有指导员——党支部深入到连级单位,连以下则拥有大量的基层党员(团员)。

这些基层的党员发挥着远远超越传统士官的作用,不仅让志愿军具有远超职业军队的组织力、凝聚力,更重要的是,让这只军队成为一只空前绝后具有“信仰”的军队。

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的作用请看一个案例。

这个片段看起来平淡无奇,却非同凡响。

大家想一想,一支部队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之后,伤亡惨重撤退到坑道中,就算是最精锐的职业部队这个时候也急需修整才能恢复战斗力。

但是,这个时候上级却突然命令他们在坑道中坚守——没有修整、没有补给、没有援军,而且坚守的时间还可能是“无限长”——这不仅是一个九死一生的任务,而且简直就是“不可理喻”的命令!

所以当时士兵有情绪非常正常,换其他国家的军队可能就要暴动了。但是,这时志愿军军官只要喊一句:“共产党员站出来!”基层的党员、团员就义无反顾的站出来。

他们“站出来”不是震慑其他的士兵,而是要充分发挥核心骨干作用,承担最艰巨最繁琐的任务,这就是基层党员的表率!然后党支部建立起来后,一点风波就烟消云散。

有了党组织作为骨干,军队的战斗力就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韧性。

在美军强大的炮火封锁下,知不知道上甘岭的坑道部队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喝尿!成建制的部队集体喝尿,最长的部队坚持喝了21天的人尿!

对比一下,同样是后援断绝、补给中断的其他国家的职业军队是什么表现?

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巴丹半岛的美军、太平洋岛屿上的日军——他们的条件比困守坑道连水都喝不上的志愿军总要强一些吧——

但是这些军队很快就士气崩溃了,日军靠着武士道精神支撑也就多来一个自杀性冲锋,有哪一只军队在志愿军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还能顽强地坚持下来?

志愿军的韧性在古往今来的所有军队中绝对是一个无法企及的巅峰。

4 有信仰的军队

现在职业军队的战斗力来源于组织与系统。假如一支1万人的军队“分散”向敌军渗透后,变成100支小部队,那么就存在几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后勤怎么补给?火力支援如何协调?怎么重建指挥系统?

这几个问题如果解决不了,那么这100支小部队的战斗力就会呈现指数级的下降,对敌军的打击很可能还不如一支1000人建制完整的部队(这个我们后面来举例)。

志愿军为什么可以“分散”却对整体战斗力影响不大?

因为志愿军是轻步兵,而不像美军那样是装甲步兵或者机械化步兵——本身对后勤依赖很小,复杂地形的制约也很小,对炮火支援的依赖也很小。

至于分散后建制不完整指挥系统难以统一——这个志愿军却通过“信仰”得到很大的弥补——“信仰”的意思是,志愿军的主动作战的精神远远超越了职业军队,甚至可以说已经突破了人类本能的上限!

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志愿军的指导原则是什么?是“完成任务,消灭敌人”!这个原则中根本没有“保存自己”的选项。

举个例子。

上甘岭战役初期,由于美军前期战略欺骗非常成功,所以基本上是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战役前三天,美军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火力向我上甘岭两个山头猛攻,几天残酷的拉锯战中美军固然损失惨重,却能源源不断调动生力军补充损失。

而我坚守这个地区的15军45师基本上战斗人员都快打光了,增援由于美军的炮火与空军封锁一时上不来,最后的时刻,15军军长秦基伟把自己的警卫连都派往前线增援,手中已经没有一兵一卒。

这个96人的警卫连,进入前线坑道后只剩下25人,前线岌岌可危。

关键时刻,转机出现了。

转机是警卫连5个失散的士兵。这5个士兵在向前线增援时,因为躲避美军炮火居然阴差阳错转到美军一个遗弃的前沿营指挥所。

如果是一只职业军队,士兵走散了转到敌人鼻子底下会怎么选择?100%会选择撤回去归建。

但是这几个士兵却不是,他们观察了一下,发现这个营指挥所地形特别好,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阻击阵地。然后,他们就主动选择在这个阵地坚守——

朋友们,大家知不知道做出这个选择意味着什么?在敌人鼻子底下的一个阵地坚守,一旦暴露就陷入重重围困中,当时美军火力占据绝对优势,这个脱离志愿军主阵地很远的据点是根本不可能得到增援的!

所以,当这5个士兵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他们非常清楚,自己选择的是一场没有增援没有补给没有修整——也是没有生还希望的战斗。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人类历史上不是没有出现过狂热的军队——小日本就是,但是日军不管是自杀性冲锋还是“神风”式攻击,都是靠狂热支撑那么一个很短的时刻。

而我们的志愿军却是靠一种崇高的“信仰”,在明知必死的战斗中冷静地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5名战士在这个据点中后来在百倍以上美军的围攻下坚持了整整4天,全部牺牲,其中两人最后是活活渴死的。

但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上甘岭阵地争取了宝贵的4天。至今我们也不知道这5名战士的名字,他们是朝鲜战场上成千上万个无名英雄之一。

5 强悍的“散兵”

为什么志愿军能把“能聚能散”做到极致?原因就是这个——我们失去建制的“散兵”不仅有强悍的战斗力与旺盛的战斗意志,而且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任何职业军队都无法企及的巅峰。

刘光子,朝鲜战场上一个普通的士兵,在5次战役中创造了一个人俘虏65名英国士兵的神话。

怎么做到的?很简单,刘光子冲进英军人群左手冲锋枪,右手手雷——不缴枪投降大家一起共归于尽!

不得不说,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抱着炸药与美军共归于尽的案例太多了,已经树立了一个“品牌效应”。所以,英军没有一个人怀疑刘光子的决心与意志,65人硬是乖乖做了一个士兵的俘虏。



(来源:搜狐网)

黄继光堵枪眼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英勇事迹,大家不知道的是,在朝鲜战场上有名有姓有记载的用身体堵枪眼的志愿军战士就有38个,没有记载的更多。

这里多讲两个案例,让大家体会一下中国“散兵”的强悍。


从此之后,中印边境对峙,印度军队长期要集结10倍于我军的力量才稍微放心。

6 鼻子底下的潜伏

一支有“信仰”的军队不仅战斗意志坚强,而且作战主动性也无以伦比——在战争中就能在很多方面获得极大的战术优势,比如强悍的战场控制能力——我的地盘是我的,你的地盘还是我的!

两军对垒,双方军队的驻地一般都要相距好几公里(在对手重炮打击范围之外),这个对峙的中间地带就是双方小部队争夺的焦点。

谁能控制这块地带谁就能直接掌握对手的动向,相反,如果失去对这个中间地带的控制,那么,就相当于被对手树起一道信息隔离的屏障,对手的动向就被一层“战争的迷雾”所遮蔽。

在研究国内战史时,过去我常常骂国民党军队都是猪,不管是在什么战场作战,对于解放军主力的动向基本是一无所知,直到某支部队被解放军合围才恍然大悟——共军主力在这里!

在我看来,几十万军队的动向是很难掩藏形迹的,这样规模的部队运动国民党军队都毫无察觉——不是猪是什么?

所以,曾经有句名言我是非常认同的——美国顾问团又要骂我们无能了。

但是,很蹊跷的事情在朝鲜战场上同样发生了。

拥有绝对空中优势并且高度职业化的美军对志愿军主力的动向竟然同样毫无觉察——几十万志愿军入朝参战,美军毫无觉察。

第一次战役结束后对志愿军的兵力居然误判成只有几万人;长津湖美陆战一师被九兵团10个师合围,美军事先毫无觉察;38军113师向美军后路穿插美军同样毫无觉察……这已经不是简单地描述美军“无能”可以解释的了。

以上情况反复发生,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志愿军表现出高度的纪律性——不管是夜间行军还是穿插潜伏都组织得非常好;另一方面也说明,志愿军对于战场控制力非常强,给美军驻地之外建立了一道情报屏障墙,让志愿军的动向永远笼罩在“战争的迷雾中”

邱少云的英勇事迹大家都耳熟能详吧——邱少云所在的部队潜伏在距离美军只有几百米的树林中,在一次美军火力侦察中,邱少云的身体被一枚燃烧弹飞溅的燃烧液点燃。

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邱少云硬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一动不动,直到壮烈牺牲。

这个故事大家都只看到邱少云表现出来的高度的纪律性与牺牲精神,另一方面却没意识到——志愿军能够在美军鼻子底下潜伏说明什么?

说明美军已经丧失了对于自己阵地前沿地带的控制权!自己鼻子前的位置都无法实地侦察!志愿军战场控制能力太变态了!连美军鼻子底下都是我军可以随意潜伏的地带!

能够做到这一点不是美军麻痹大意,而是在这些中间地带的争夺中(一般是在夜间),志愿军以旺盛的作战精神以及娴熟的小群作战技巧,把没有火力与空中掩护的美军侦察部队直接打回了驻扎地——

从而在美军驻地之外布起了一层“战争迷雾”,不但让战场信息单方面对志愿军透明,而且可以从容潜伏在任何中间地带,对美军可以发动快速的攻击。

5次战役之后,双方长期对峙,这个时候志愿军将战场控制发挥到极致,不但广泛开展冷枪冷炮运动,对美军造成上万人的杀伤(想一想为什么美军不能同样展开冷枪冷炮运动),而且把美军直接压缩到据点中连吃饭上厕所都不敢出据点。

当然,能够做到在敌人鼻子前潜伏,没有高度的纪律性与组织力也是不行的。以38军为例,训练部队敌前潜伏能力是找有青蛙的池塘,让部队做到接近池塘并且潜伏下来而不影响蛙鸣。

这是只有少数特种部队才能具备的能力,而志愿军可以成建制的训练野战部队达到这个标准,可以想象志愿军的纪律性达到什么程度。

7 违背原理

现在可以回答之前的两个违背“军事学原理”的问题。

为什么其他国家只有最精锐的装甲部队才能打出大纵深穿插战术,而以轻步兵为主的志愿军却可以做到?

原因很简单,装甲部队要向敌人纵深穿插,就必须维持一条畅通的补给线,所以,这条补给线上的敌军据点是一定要拿下的,这个只有装甲部队才能做到。

而志愿军是轻步兵,作战主要依赖自身携带的粮弹,对于后勤线的依赖很低,所以,根本不需要去啃掉敌人坚固的据点,只需要水银泻地一样向敌人纵深穿插,敌人后方总有薄弱环节——

比如补给基地、炮兵阵地、指挥部等等,或者干脆就是敌人后方的一个关键的交通要点,只要打掉或者占据这些要点,就能引发敌人前方战线的总动摇。

这种大纵深穿插由于志愿军高度的纪律性以及变态的战场控制能力,所以总能找到敌人战线的缝隙,向敌人后方渗透。

为什么其他国家只有少数精锐特种部队才能打出的胡蒂尔战术,而志愿军军师一级的野战部队也可以做到?

因为胡蒂尔战术要求部队渗透到敌军后方作战,这个作战是在敌军四面包围中无后勤、无增援、无火力支援的独立作战,稍有不慎就是全军覆没的结局——

这种作战对于部队无论是作战技巧还是心理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满足这些要求的一定是部队中精英中的精英。

而志愿军却是一只具有信仰的军队,战士的信仰就是“完成任务、消灭敌人”——根本就没有“保存自己”的人性本能。

所以,对于志愿军而言,敌后作战——无后勤、无增援、无火力支援——这些对于志愿军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轻步兵对于这些的依赖本来就很有限,加上旺盛的作战意志以及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让志愿军在敌后渗透作战中往往能创造不可思议的奇迹。

二次战役中,为了围歼美军,38军113师奉命向敌后交通线的要点三所里穿插。这种大部队利用山地向美军侧翼的快速运动,美军居然毫无觉察——不是美军麻痹大意,是这个战术动作实在太匪夷所思。

站在美军的立场,假如有一个参谋制定了一个类似的计划——让一支轻步兵从侧翼山地穿插去堵住一只重装部队的后路,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山地地形复杂,本来就比正常交通线更远更难走,这样的步兵行动能够快过机械化部队在平整道路行军的速度?

好吧,就算这只部队长了翅膀真的提前跑到交通要点上——那么,山地运动重装备是肯定带不了了,仅靠随身的轻武器怎么抵挡一支拥有坦克、重炮以及空中支援的重装集群的冲击?这是奇谋妙计还是给敌人送人头?

但是我们的113师偏偏就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14小时强行军72.5公里(这是地图上的距离,实际山地距离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平均每小时行军超过5公里!这还是走山路,先敌5分钟赶到三所里与龙源里。

那么,一支轻步兵是怎么抵挡美军重装集团的冲击呢?

凭意志!

弹药打完继之白刃,白刃断折继之血肉,志愿军就靠着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意志把拥有绝对优势装备的美军的士气打崩了。

二次战役后,一个战地记者根据生还者讲述记录下我军松骨峰阵地上战斗的过程:

“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冈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冈流红了。可是敌人还是要拼死争夺,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覆灭。

这场激战整整持续了八个小时,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

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

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

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

志愿军一线阻击阵地上的部队最后基本都打光了,可是美军的士气也打崩了,明明阵地上基本没有志愿军幸存者,可是几万美军却不敢越雷池一步。

8 能聚能散

战争是绝对实力的较量,来不得半点虚假,为什么装备、火力、后勤等方面处于绝对劣势的志愿军能够战胜美军,我们发现,志愿军具备的特质完全可以弥补在表面实力上的差距:

志愿军确实是一只轻步兵,但是这只轻步兵却处于人类历史上的巅峰!我“能聚能散”——“聚”起来是令人生畏的拳头,“散”开来就是水银泻地无所不在。

我控制着战场,牢牢地掌握着你的一举一动,而你却对我的动向一无所知,我可以任意选择地方(不依赖后勤、没有复杂地形的限制,甚至渗透到你的后方)对你进行打击,而你却根本抓不住我!

这样的志愿军虽然装备等居于绝对劣势,但是美军又如何发挥自己装备火力的优势呢?

如果将一支职业军队比喻成一台战争机器,我承认美军这台机器非常强悍,就象是施瓦辛格主演的角色,但是把“能聚能散”做到极致的志愿军却更象一个由液体金属组成的机器人。

这样的对手几乎就是不可战胜的!

后来担任“联合国军”司令官的李奇微就对志愿军的大纵深渗透战斗非常佩服,曾经多次试图模仿志愿军的战术,却没有成功过。

“能聚能散”说起来容易,真要做起来却很难。

美军是一支职业军队,军队的战斗力依靠系统的集成(包括装甲部队、重炮部队、后勤补给、空中支援),当把某支部队抽调出来模仿志愿军的渗透穿插战术后,脱离系统支持的美军的战斗力简直就呈指数级的下降。

曾经李奇微抽调了一个最精锐的陆战营,全部模仿志愿军训练,然后向志愿军后方渗透——包括无线电静默,没有空中支援与掩护。

结果在攻击志愿军后方一个水库要点时,遭遇志愿军一个排的阻击。整整一个美军陆战营,兵力是志愿军的10倍,打了半天伤亡惨重却一无所获,最后灰头土脸地撤回去了。

任何军事指挥官都明白“能聚能散”的重要性以及战术价值,但是却很难做到,如果一支部队“散开”后,战斗力急剧下降,那还不如“聚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所以,当志愿军取得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的空前胜利时,面对志愿军这样一个类似“液体金属”构造的战争机器,美国高层是非常沮丧的。

当时美国高层甚至觉得志愿军已经具备将美军赶下大海的实力,所以秘密授权去一线部队指挥的李奇微“在他认为适合的时机,将美军撤出朝鲜”。

然而,这个李奇微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军事将领,他找到了对付志愿军的办法,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9 李奇微的战术

李奇微设计了一套怎么样的战术?

很简单,志愿军发起攻击,美军就先跑为敬,我有机械化优势,你靠两条腿追不上,跑多远呢?每天30公里——这是轻步兵每天能追击作战的极限。

对于重要的战术要点,我就加强力量坚决守住,你轻步兵携带的轻武器啃不动(战线有缝隙,面对志愿军的渗透守不住,但是战术要点可以)。

这样连续跑7天,志愿军随身携带的粮弹+原始的后勤补给基本耗尽后,我就集中力量反击你,你弹尽粮绝根本就无法抵挡。

这套战术非常精准地打到了志愿军“轻步兵”的软肋。

四次战役,李奇微运用这个战术就摆脱了被动局面,虽然美军的反击在西线被志愿军顶住了,但是东线志愿军对砥平里的攻击却遭遇了失败。这次战役双方基本是打成平手。

五次战役志愿军却吃了亏。因为对李奇微的新战术不够重视,我们五次战役依然按照过去的方式猛冲猛打,7天后粮弹耗尽,李奇微一个凶狠的反扑让志愿军猝不及防。

慌乱中没能组织好防御,被美军冲开一个缺口长驱直入,当时李奇微感觉胜利在望,不免志得意满——觉得自己不仅可以扭转不利的战争形势,而且快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了。

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奇葩的阻击战不仅再次颠覆了美军将领的认知,而且让志愿军摆脱了不利的局面。

这就是铁原阻击战。

10 铁原阻击战

铁原是我军一个重要的后勤基地,弹尽粮绝的志愿军各个部队正向这个要点靠拢,以取得补给重新建立战线。

而李奇微亲率美军反击主力(约7万人,配备上千辆坦克、上千门重炮,还有每天2000架次的空中支援)也扑向这个要点,只要攻占铁原,就能分割弹尽粮绝的志愿军主力,就能赢得朝鲜战争的胜利。

所以,当时彭总就给铁原附近唯一建制完整的63军下了死命令,必须坚守铁原15天,哪怕把63军打光了也在所不惜。

一支轻步兵要抵抗兵力火力具有绝对优势的重装集团的冲击15天——没有完整的野战工事是绝对不行的,可是构建完整的野战工事体系至少也要3天,李奇微会给我们3天的时间吗?当然不会!

没办法,63军军长给189师也下达了一个不近情理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在铁原前阻击美军3天。

这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要知道三所里、龙源里阻击还有险要地形,美军是溃退的败军,军心士气都有问题,而且这些地方的阻击也只坚持了1天不到后续部队就赶上来了。

现在却要求一个9400人只有轻武器的步兵师,在没有有利地形,没有野战工事的丘陵地带去阻击士气高昂、火力编组齐整、人数高达7万的美军重装集群3天?

怎么可能?

但是189师偏偏就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189师师长蔡长元是一名战术素养非常高的将领,他对志愿军的特点理解非常深刻,在接到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后,采用了一种空前绝后的奇葩战术——他把189师“解散”了!

对!“解散”后组建成200多支小部队,这200多支小部队在20公里宽的正面,25公里长的纵深,也就是500平方公里的地域中占据200多个小阵地,每个阵地只有30来人,摆出了一个“天女散花”的阵型来迎战气势汹汹的美军装甲集群。

这个阵型让美军所有的将领都目瞪口呆!这TM完全颠覆了军事学的常识!

军队怎么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力量?那一定是组织集合成一个整体!现在志愿军居然主动把军队“拆散”碎片化,这不是自废“武功”吗?

但是仔细一琢磨,却发现189师这个“天女散花”阵意外地很难对付。志愿军碎片化确实让力量分散,每个阵地的实力都不强,但这TM有200多个阵地!一个一个啃要花多少功夫?直接撕开一个通道不管不顾向铁原推进?

那就相当于美军主动让无数个志愿军小部队留在自己后方!补给线怎么办?后勤保障放在哪里才安全?炮兵阵地要配置多少警卫部队才放心?各级指挥部设置在哪里?总不能军师一级的指挥部都跟着突击部队前移吧?

最后美军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去一个一个去“拔钉子”。

这个“天女散花”的战术将志愿军“能聚能散”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只有志愿军这样有信仰并且具备高度自我牺牲精神的部队才能实施这样的战术。

这样战术实施的前提是,每一个小阵地都要成为一颗“钉子”,在面临几十上百倍美军的冲击下,不能一击就溃,而要尽可能的坚持更长的时间。

因为美军火力压倒性的优势,所以被美军攻击的小阵地基本没有获得增援与补给的可能,坚守的志愿军部队也基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但是我们189师的干部士兵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这个地狱级的任务,在美军上千辆坦克上千门火炮每天2000架次的空中打击下,顽强地坚持下来。

虽然一个又一个阵地失陷,一支又一支部队打光,但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为后方构筑完备的野战工事体系赢得了时间。3天后,撤退命令下达后,参战前9400人的189师能撤下来的还不到5000人。

189师之后就是63军其余部队在匆忙构筑的野战工事中阻击美军的疯狂进攻,整整打了12天,让志愿军其他部队在后方建立了完整的战线后才撤离。

五次战役志愿军虽然吃了点亏,但是却击碎了李奇微妄图赢得朝鲜战争的美梦。

美军在如此有利的局面下都没能赢得胜利,这个时候美国人终于明白,自己虽然在装备、火力、后勤等方面有绝对优势,但是面对轻步兵巅峰,能够将“能聚能散”做到极致的志愿军却完全没有取得胜利的信心,这才开始了板门店谈判。

11 最后一战

总结一下,三所里、龙源里阻击战,113师是“聚”成一个点,铁阻击战原189师是“散”成一个面——一个“聚”就打出第2次战役的空前大捷,一个“散”就扭转了第5次战役的被动局面。

这样的军队确实是很难战胜的——很多人评价朝鲜战争,认为志愿军能够PK美军是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美军装甲部队受到朝鲜山地复杂地形的制约——这个我承认。

但是志愿军同样受到朝鲜地形狭小的限制,如果朝鲜南北长度增加一倍,在更宽广的地域中志愿军也就能更充分发挥自己“能聚能散”的优势,可能打出更多的大纵深穿插的漂亮战例。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美军怎么应对?

或者兵力增加一倍——这个国际形势不允许,或者就只能齐头并进抱成一团防止志愿军无孔不入的穿插,如果这样,美军就丧失作战灵活性与战争的主动权(如同解放战争的国民党军一样),志愿军就可以任意选择战场任意选择对手作战——志愿军同样立于不败之地。

板门店谈判后,双方打打停停折腾了几年——现在双方都非常了解对手的战术特点与优劣性,都奈何不了对手。

志愿军找不到对付美军先跑为敬磁性战术的好办法——毛泽东曾经有调动两批部队轮流作战的设想,但是志愿军原始的后勤系统根本就无法支持两批部队轮流进攻。

美军也打不穿志愿军的防线——最初双方对垒,美军认为终于可以发挥自己的火力与空中优势了,结果却被志愿军反斜面坑道战术所化解。

最后板门店谈判快要签字时,李承晚又出了幺蛾子,不但拒绝签字还扬言要单干——于是志愿军打了最后一战,主要就是教训棒子。

这场战役史称“金城战役”,志愿军打得非常漂亮,15天的战斗全歼韩国的首都师,并且给其它3个韩国师以重大打击,合计歼敌5万余人,面对志愿军的大纵深穿插战术,韩国军队惊慌失措溃不成军。

其中有一个经典案例就是我军一支小部队渗透到韩军后方,直接把韩国的一支王牌部队——“白虎团”的团指挥部给端了,不仅缴获了“白虎团”的团旗,而且把所有在团部开会的白虎团军官屠了个精光。

这支部队在韩国非常有名,现在呢?在中国女性群体中也是大名鼎鼎——韩剧《太阳的后裔》男主角宋仲基服役的就是这只部队——

如果《太阳的后裔》时代背景是朝鲜战争,估计就只能拍成悲剧片了,因为男主角大概率会被志愿军渗透部队打成马蜂窝。

12 极致发挥

最后就朝鲜战争讲几点。

朝鲜战争中美国越过三八线中国参战就是必然。我们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就在东北,甚至主要给工业基地供应电力的水电站就在鸭绿江。

如果让美军陈兵鸭绿江,我们东北工业建设的安全性就完全无法保证,如果放弃东北在大陆内陆重建一个重工业基地就得花费更大的代价以及更长的时间——这种对工业化进程的损失简直无法估量。

但是要出兵朝鲜至少得有一定的胜利的把握——如果是必输之战,出兵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当时的中共中央高层绝大多数人都对出兵的前景感到悲观,连公认最能打的林彪也装病不接帅印(首批出兵的都是东北部队,林彪是最合适的人选)。

唯一坚持要出兵并且认为能够取得胜利的只有毛泽东。

只有他才深刻认识到自己亲手缔造的军队完全具备与表面实力具有压倒性优势的美军作战的能力。

这种洞察力远远超过同时代其它的领导人。

最后毅然领兵出征的是彭老总,这位脾气暴躁的统帅在朝鲜战争中将志愿军的特质与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五次战役撤退时组织有些问题,让180师受到严重的损失,但是瑕不掩瑜,总体而言,彭老总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也堪称出色。

最令人感佩的还是我们志愿军战士,他们的勇气、坚韧以及牺牲精神为中国军队树立了一个巨大的丰碑——即使拿着最简陋的武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军队也是轻步兵的巅峰,也是最强大的美军无法战胜的对手。

2018年中美爆发贸易战,我们有些人因为美国目前在经济上的优势而悲观丧气。

那么,我们现在与美国实力上的差距难道还能比朝鲜战争时期中志愿军与美军表面实力的差距更大?

那个时候我们都能从鸭绿江边气势如虹地将不可一世的美军打回三八线,打到谈判桌上签订停战协议,我们现在还有什么理由比父辈们做得更差?

推而广之,当你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时,可能对手在多项指标上都全面碾压你,但是你不应该放弃,想想屌丝志愿军是如何干翻白富美美军的——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再加一点信仰,你也可以逆袭创造奇迹。


这里是@花猫哥哥,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相关阅读(点击下方标题可直接阅读):

1.《解放战争中最精彩的心理战—平津战役》

2.《电影剧本都不敢写的国民党的骚操作—淮海战役》

3. 原创 | 彭德怀军事生涯中最凶险的一场败仗--西府战役


user avatar   a-feng-34-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几万人穿插只可能是对手太菜,没有其他任何原因。

如果一次进攻有几万人的穿插部队在你战线里面溜达,那整个战线已经是菜市场了。几万人的部队在你战线里面溜达你都发现不了,不如早点投降,这仗打不了。

但凡遇到有点实力的部队,大规模穿插就是一种非常愚蠢的战术。

《生死二十八天-四十一军对越作战高平战役纪实》(宋子佩)

这就是数万人穿插的后果。

高平战役的穿插部队四十一军不仅没有达到战役设计的穿插效果,还被越军发现,遭到四面围攻,伤亡惨重。其中121师被越军伏击了5次,你敢信。

原定12小时穿插到预订位置,结果用了60小时,所有战役意图被越南方面知晓。

随即越军切断四十一军的补给线,3-5天后弹尽粮绝,伤员随队11天缺医无药,轻伤不断恶化加重,重伤不断死亡。 此时四十一军夺取公路前送弹药、给养,几次突击均未奏效,部队又遭受惨重伤亡。

此时指挥部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集中优势兵力迅速像越军发起强攻。

解放军由水口关和岳墟东、北出击两支部队,只化一天时间就会师广洲。与此同时,七溪和东溪在奇兵突袭下很快拿下。以坦克为尖兵,只用三天时间,就过博山攻到高平。我军只用一天的时间发起总攻,346师在高平被全歼。

有优势兵力你正面强攻就可以了,你非要穿插做什么。若不是正面战场获得大胜,高平非常可能成为孟良崮。

穿插部队营一级就很更容易被发现,更不用提数万人整建制的穿插了,目标之大瞎子都看得到。

四十一军的十二路穿插,从一开始就被发现,被越军追着的打。十二路穿插每路2000多人,这是需要敌人足够愚蠢才不会被发现的。

更新

穿插是利用敌人部署的间隙或薄弱部位插入其纵深或后方的战斗行动,是进攻作战的一种重要手段。穿插的目的是夺占敌纵深内的要点,分割和打乱敌人部署,为各个歼敌创造有利条件。

这个没有什么异议吧。

利用敌人薄弱环节深入敌后,分割和打乱敌人部署这种作战方式非常常见。但是如同解放军一样的隐蔽穿插,则不多见。因为这种穿插的前提是敌人看不见你,这本身就属于被动技能。要想获得穿插的主动,你就必须在真面战场获得优势,导致敌军战线混乱。比如奔袭三所里的前提条件是:11月25日的进攻迫使联合国军防线东线的全面溃散,7、8两师大部被歼,并且位居中央的第二师遭到重创。

黑圈区域的溃败是穿插三所里的前提条件,也是二次战役的决定性因素。东线的崩溃联合国军就已经注定了败局,下一步是志愿军如何扩大战果的问题,这才有了突袭三所里。

什么叫没有见过,志愿军但凡装备好点,还穿插什么三所里,直接让联合国军看海。

你说你要深入敌后,对敌人进行分割包围,打乱其部署,你也不一定非要隐蔽穿插。你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的薄弱环节进攻强攻,硬打过去。你还可以进行战线压迫多点突击,一旦出现漏洞就集中攻击其软肋部位,同样可以得到穿插的效果。二次战役就是如此,正面200公里全线压迫,一旦出现软肋就迅速突击,完成合围。

战线压迫、重点突击,教科书级别的大纵深作战。不要脑补什么阳攻,大纵深作战玩的是刺刀见红的全线压迫。

不要脑补什么化整为零分散穿插的,过度分散你要炮营怎么穿插?几个人扛着火炮偷偷溜过去?别开玩笑好吗?

穿插是孤军深入敌后,是非常危险也是非常难的战术。

隐蔽穿插的战术很古老,不要轻易脑补别人不知道。曹操火烧乌巢算不算穿插?白起突击赵括粮道算不算穿插?大家都不傻好吗。

也不要脑补美军利害,麦克-阿瑟是可以和保卢斯齐名的猪头指挥官。10月19日38军由集安入朝,12月6日收复平壤。美军是利害(在长津湖阻击的是美军功勋部队,山地作战大师的陆战一师)。不过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就是一泻千里,战场各种混乱。志愿军在美军战线内如同去菜市场。但换了李奇微之后穿插再难奏效。所以说隐蔽穿插非常依赖对方的愚蠢。

一说起穿插就好像是无敌的一样。有本事穿插威廉-勒布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吗?这种不动如山的防守大师。

在德军投降后北方集团军群都没有乱,麦克-阿瑟指挥的联合国军随便打一下就乱成一锅粥。这明显是指挥官的问题,国民党就更不用说,指挥如同脑残,协同如同抽筋。这种不穿插死你简直对不起你的愚蠢。

勒布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在德军前面溃败的背景下依然保持稳扎稳打,有序退守,这种战线你敢穿插吗?

穿插不是包治百病的大力丸,你得看人点菜。

你觉得洋人不懂穿插?古德里安的19装甲军的突袭恐怕也是惊世骇俗的,直接就掏英法联军的老窝。

更新

有人对高平战役有所怀疑,这个不奇怪。

因为

《生死二十八天-四十一军对越作战高平战役纪实》

这本书只有军內刊印,内参性质。

之所以没有发表,主要考虑内容太真实,涉及不少敏感事件,以后如能在适当时候发表,也算是我最后交给组织的一份作业。

宋子佩在高平战役时,是四十一军政治部副主任。

对于高平战役的描述来自于此书。

2014年3月公开出版。

作者宋子佩,1927 年 10 月生,山东省莱阳县人。1944 年 8 月参加革命,1947 年 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山东胶东打击日、伪、顽军战斗;东北高岭前战斗、新开岭战斗、塔山阻击战白台山战斗、三保本溪四保临江战斗、康怀张追歼战战斗;衡宝战役,入桂追歼作战等战斗。荣立大功 4 次,小功 3 次,1988 年被授予共和国独立功勋荣誉勋章。

我想这种老革命的书是具有历史真实性的。

补充

我就是工程师了,这么滴。

一些网络军事家只懂奇谋妙计,不知道作战和建筑都是相通的。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正合才是作战的绝对中心,你得战线必须稳固如同盖房子一样,再多的新奇想法都必须立足于的战线稳固、组织严密。

做不到正合,其他的什么都不用谈。联合国军有本事就把东线的38军和42军打崩,有这能力你照样可以复制三所里的突袭。真面战场打不过,还想玩花活,你还是洗洗睡吧。

三所里并非奇谋,而是见机。

《孙子兵法·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以奇胜"这里的"奇"通"机",所以善于抓住机会的将领,用兵如神、奇谋妙计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解放军善于穿插是抓机会的能力强,你不问问机会是怎么来的。

两军开战一方做不到合正,你就是送对手机会。朝鲜战场联合国军连基本的合正都做不到,战线各种崩溃、指挥各种混乱,你不穿成筛子就怪了。各自后退30公里,拉开架势照样崩死你。

就麦克-阿瑟那种指挥水平,随便来。志愿军虽然武器装备落后,彭总照样有九种方法弄死你,九种。

美军装备好、火力强,这个毋庸置疑。拉开架势和志愿军打呀。打不赢装什么大头鱼,说你迈克-阿瑟是猪将有什么好说的,在菲律宾不照样被本日本人锤。除了叼个大烟斗吹牛逼,迈克-阿瑟还有啥本事。

自工业革命后迈克-阿瑟是唯一一个被非西方军队双杀的美国指挥官。

这一点到是比较出名。

真正有资格和彭总做为对手的是李奇微,82空降师第一任师长,指挥西西里登陆战的大规模空降作战。随队空降诺曼底登陆战。阿登战役中最艰苦的巴斯通战役他就是指挥官,时任18空降军军长。(美剧《兄弟连》中被晋升为中将的空降兵指挥官就是李奇微)

不要整天脑补美军不会山地和森林作战,你去问问德国第五装甲集团军的指挥官,李奇微是不是山地作战的高手,或者可以直接问他李奇微的山地防守功力算不算大师级别。

李奇微的磁性战,绞杀战都不是一拍脑壳就想出来的。巴斯通战役的艰苦程度绝不亚于朝鲜战场,人家也是指挥部队死守住了巴斯通。这样的将军才有资格称为名将,才有资格和彭德怀、杨勇这些名将交手。

更新

关于解放战争的穿插合围。

孟良崮战役

解放军25万VS国军45万

淮海战役

解放军60万VS国军80万

平津战役

解放军100万VS国军60万

平津战役解放军跟你玩运动战和你搞穿插吗?上来就把你围个水泄不通。我兵多将广合正我就赢了。分段包围、战线压缩,你投不投降?不投降先拿陈长捷祭天。

而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是不是运动战和各种穿插秀的飞起。这是因为合正解放军处于下风。基本赢不了。所以我要和你混战。

能够以少胜多的将领基本都是彪炳史册。

四渡赤水 https://www.zhihu.com/video/1271150896291446784

经典战例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无法复制。

因为战场对双方都是公平的。凭什么解放军想要战场混乱它就混乱,想要战场稳定他就稳定,战场态势完全是解放军说了算。特别是处于优势时期,能稳定战吗?有和解放军争夺战场控制权的能力吗?

特别是孟良崮45万国军密集并进,中央突破战术被25万解放军更密集并进,中央背刺。这个你怪谁,几乎就是同样的战术,粟裕你把你74师吃了。

在保密局对孟良崮战役总节中有这么一条:74师在进攻坦阜过程种,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直接暴露了74师的位置。

请问这种将领在历史上有多少个?

淮海战役50万大军秘密扑向徐州,不知道。

平津战役100万大军秘密出关,不知道。

这你能让我怎么说?

我的天呐。

我不认为有任何国军将领具备会战的指挥能力。包括杜聿明和黄维。

中国军队遇到敌方将领,真正有能力和那些老将对弈的也就李奇微。

所以从历史上看,大规模的隐蔽穿插及其依赖对手的愚蠢。几十万大军一捅就散一捅散,这是隐蔽穿插的前提条件。

另外名将只有一个标准:打胜仗。

更新

大多战术不存在拍脑壳的说法。彭德怀、李奇微这种高手过招不是拍脑壳、更不是拿血肉之躯就可以顶的住的。顶当然可以顶当是你得考虑付出和回报。指挥战争不是热血沸腾而是精密计算。

李奇微的磁性战、绞杀战之所以厉害是因为选择正确。

志愿军之所以能在磁性战、绞杀战这种针对性战术下稳在三八线,是因为彭德怀也是磁性战、绞杀战的高手,在中国这叫"蘑菇战"。


李奇微的战术历害,在于直接冲着志愿军的软肋去的。

"铁脚板"再猛你可以和汽车比耐力,今天你可以穿插三所里明天你还继续穿插长津湖?不可能吧。

然后就是后勤,长途奔袭后勤压力大。

李奇微的战术可以让联合国军以逸待劳,在志愿军极度疲惫的时候突然发起攻击,再加上美军对后勤补给的高强度空袭,志愿军会陷入极为不利的情况这才是最可怕的。

李奇微直接用彭德怀最擅长的战术打志愿军,我就问你怕不怕。就等你的大规模穿插,待你人困马乏的情况下发起反击。

最后志愿军的答案是土工作业决战,堡垒式的阵地防御,稳在三八线。就算山头被削两米,我都不动如山。大规模反攻实在太危险,志愿军不想在打第二次铁原阻击战。

这就是双方奇谋用尽了的合正。

就好像绝顶高手比武,十八般兵器耍完,最后一定是内力分胜负。

我为啥批迈克阿瑟,美军内力不可违不深厚。但是第一局比剑,你上来就被志愿军扎的一身的血窟窿,这个锅迈克阿瑟不背,你还想谁来背。让美军凶猛的火力背锅?强大的后勤背锅?远超志愿军的武器装备背锅?我觉的这个锅还是迈克阿瑟背比较适合。

一只军队表现为:一个内力深厚的傻子。明显是指挥层的愚蠢。力量再大脑子不好用也白给。


user avatar   shang-xiao-ju-ji-s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样理解这句话?从这句话来看,应该如何与女人相处?
user avatar   shang-hai-jia-ju-chu-ju-ding-zhi-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随便说几个想到的:

斯卡文的单位ratling gun鼠特林,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都很巧妙

然后各种warp翻译成次元也是非常不错的。毕竟词本身跟次元搭不上边

storm vermin翻译成风暴鼠

然后skavenblight翻译成斯卡文魔都感觉也是很形象的

泰里昂和泰格里斯都用泰开头,突出二人是兄弟(tyrion一般应该是提里昂吧)

在不同的区域,翻译者明显用了针对不同文化所用的翻译模式,而不是简单的音译。比如帝国的各种道夫和海姆,矮人的各种XX堡,古墓王的城市就用了比较exotic的翻译比如喀慕里的音译应该是海姆里之类的

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人名翻译有妖婆赫利本(妖婆突出她其实很老),grudgebearer负怨者,xx the grim翻译成无情者xx。

混沌派系的翻译也很有意思。chosen翻译成神选者。听着就厉害。dragon ogre龙巨魔的翻译省掉了巨字(因为他们明显不是巨魔)以防引起争议,sigvald the magnificant直接翻译成美人西格瓦尔德,很符合他的设定。

蜥蜴人的翻译也很不错。四种蜥蜴人如果音译就是斯奇克(?)、萨鲁斯、克拉西和史兰。翻译者形象的翻译了前三个(灵蜥、蜥人、巨蜥)但又没有用“蟾蜍”这个翻译,而是用了史兰,显得他们与众不同而有些高贵。cold one翻译成冷蜥,而horned one明显跟冷蜥差不多所以没有翻译成“角蜥”而是巨角冷蜥。

不过也有些我觉得翻译欠佳的。比如grimgor ironhide的铁皮,应该是维京名吧,但听起来真的好蠢。还有死亡大师斯尼奇,snikch本来应该是跟sneak有关系的(他自己都说sneaky snikch),但翻译却只是音译了斯尼奇。还有lord kroak克罗卡领主,人家明显不是领主,这里的lord翻译的就不太合适。


user avatar   jin-zhou-tie-j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9月21日,美国总统拜登在和英国首相约翰逊的会面中,突然毫无预兆的要求记者清场,而在那段现场的视频中,似乎有一记者问了一句:“Did he shit?”(“他是不是拉了?”),而旁边的另一位记者回道:"I have no idea,hope the microphone got it。"(“我也不知道,但愿麦克录到了。”)

这段视频流出之后,全世界的舆论场都炸了锅,人们纷纷怀疑,已经是80高龄的拜登,是否在这样严肃的场合,一个不小心,拉在了裤子里,所以才会突然要求清场,而现场的记者是闻到了味道或者听到了声音,才会有此一问。

这个看似荒谬的猜测,却意外的流传极广,以至于向来标榜言论自由的外网都开始大量封杀此类帖文,而美国官方也很快出来辟谣说清场跟总统拜登的身体情况无关,只是出于政治和外交因素,两位领导人必须密谈。

但网民们可不管这么多,美国政府越是删帖和澄清,他们就越是对拜登的“脱粪”深信不疑,传言越传越是有板有眼,之前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那句“祝他身体健康”也被拉出来反复分析,进一步佐证了拜登的“失禁症状”。

这个曾经代表着“战无不胜,众望所归”的超级大国和世界第一强国,居然以如此不体面的方式迎来了舆论的毁灭性打击,这让许多美国的敌人和反对者都大为诧异。

然而,冷静下来思考,我们会发现,这其中疑点颇多,因为在那段广为流传的视频中,第一位记者在提出疑似脱粪的疑问之后,另一位记者给她的回复是“我希望麦克风录了下来”,如果真的是拉裤子这种事情,被麦克风录下来的可能性实在太小,还不如说希望摄像头拍到了。

即便退一万步,认定确实是拜登没有控制住大小便,但其实他作为一个80岁的老人,出现这种情况也并不稀奇,衰老并不是罪恶,也不至于为此如此残酷的嘲笑一位老人。

因此,拜登如今的被群嘲,可以说只是美国国力衰退的一个缩影,无论拜登是否真的大小便失禁,但他作为美国总统,领导着这个衰退的美国一路火花带闪电的跌下了神坛,曾经的荣耀必然会一道一道全部化作孽力反馈回他的身上。

简而言之就是,如果美国今日没有从阿富汗撤军,新冠也已经完全被控制,那么拜登就是拉的到处都是,也依然会有人跪舔说他这就像廉颇“一饭三遗矢”,是有大将之风,可当美国撤出阿富汗,新冠病死七十万之后,哪怕他这位总统日日正襟危坐,我们也总会怀疑,他屁股底下,是不是粘着什么不雅的东西。​

这,就是今日的世界,就是美国从“谁也打不过”到“谁也打不过”之后,所必须要面对的残酷现实啊。


user avatar   li-bu-xu-fa-tan-hua-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他演的是胤禛啊

在他20来岁的时候,被康师傅批评喜怒不定,并且在《康熙起居注册》三十七年三月的记录中存档

他30来岁的时候,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十一月,他央求康师傅:“今臣年逾三十,居心行事大概已定”,请“将谕旨内此四字恩免记载”。得康师傅旨谕允:“十余年来实未见四阿哥有‘喜怒不定’之处”,“此语不必记载”

胤禛花费了十多年改了自己脾气暴躁的毛病,也可以说没改,但是起码他学会了喜怒不形于色

康师傅临终前还给了胤禛四个字“戒急用忍”

这几点加起来,能大体上得出胤禛的形象

一个多疑的帝王也不会喜欢下边的人靠猜他表情得知他爱憎

说回陈建斌演绎的胤禛,还是演的非常到位的

《甄嬛传》适合多看两遍,演员细微的表情很值得琢磨,尤其是题主说的几乎没什么表情的陈建斌,我甚至觉得在剧中他的表情可谓是最出彩的

面对胤䄉挑衅的时候,面对年羹尧让苏妃伺候吃饭的时候,面对皇后劝他不要再喝汤要懂节制的时候,非常多的细节,他的神色表情是很到位的,很符合正史中描述的胤禛的性格

一个随时挤眉弄眼,吹胡子瞪眼睛,大声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的皇帝只有紫薇他爹


user avatar   ssd-entar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朝鲜战争之后……到了21世纪

兔子:我的火力不足恐绝症可能已经癌变了



鹰酱:我的夜间作战恐惧症可能已经癌变了


图为夜视仪效果


图为夜视仪效果




        

相关话题

  三七式山炮,三七式榴弹炮在国共两军的装备情况是什么样的? 
  参加越战的是哪支美军?实际战斗力如何? 
  如果美国封锁了马六甲海峡,中国应该怎样应对? 
  针对于目前美舰对我国南海进行挑衅,我方一如既往的进行抗议,怎么看? 
  国防部回应「美可能于冬奥会期间挑衅」:中国军队对外部挑衅、突发事件是有充分准备的,释放了什么信号? 
  英军和中国军队谁才是对抗缅甸日军、收复缅甸的主力? 
  2017年4月1日还有多少人记得81192? 
  如何评价俄国防部长绍伊古和总参谋长格拉希莫夫的成就和功绩? 
  PLA是否有投降权? 
  如果中越再次爆发陆上战争,这仗怎么打?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2021年10月4日花样年控股2.06亿美元票据逾期?
下一个讨论
战争时冲在前排的士兵几乎是必死的,为什么还是会义无返顾地冲杀?





© 2024-09-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9-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