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有这个可能,而且美国在第三次战役后确实也通过第三国提出了停战的建议。
从战况看,第三次战役后志愿军已经获得了最大化的战果和控制区;从战斗力看,此时志愿军也确实处于强弩之末,如果能停战可以避免后来的伤亡和2年多的拉锯;从舆论道义上看,志愿军拒绝了停战建议也确实在后来在第三国调解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个人觉得,在当时的条件下,在不放松警惕的前提下,是可以一谈的,至少直接拒绝不是好选择。
如果开天眼的情况下,中方会接受停战请求。
但我们不能要求决策者开天眼。
二次战役之后,李奇微走马上任,李奇微发现志愿军的单兵口粮只有七天,于是总结志愿军为礼拜攻势。于是李奇微设计了一种磁性战术,即当志愿军进攻时,先大踏步后退,发挥美军后勤保障强、机械化运动的长处,待志愿军后勤跟不上,携带物质消耗殆尽时,再发起反击。
第三次战役就是李奇微的首次尝试,虽然执行并不好,特别是南朝鲜军队完全没有起到消耗志愿军的作用,一触即溃,但美军和联合国军仍然按照计划撤退到三七线。
所以,当停战提案出台之后,最着急的是李奇微,他的计划已经执行了一半,如果就此停火,他恐怕肠子都要悔青了。
但前面也说了,不能用开天眼的角度看问题,就算是美国国内也不知道这是李奇微的诱敌深入计划,而彭德怀看出来了。说志愿军打到三七线是不对的,美军虽然退到了三七线,但志愿军并没有跟过去,彭德怀察觉到了危险性,断然结束第三次战役。如果志愿军真的跟到了三七线,那第五次战役的惨痛教训可能就提前上演了。
第四次战役,严格来说,可以是第三次战役的下半场。虽然志愿军没有跟过来,美军依旧发起反击,受后勤影响,志愿军边打边退,退回了三八线,然后第四次战役结束。
当时中国拒绝停火,主要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就是担心美军是通过谈判获得喘息,假和谈真备战;第二个理由就是苏联和朝鲜方面不会答应,在三次胜利的背景下,突然停住脚步,很难说服苏联和朝鲜人,到时候,朝鲜没能统一的责任全由我们来背了。
中国拒绝停火,美国松了一口气,美国也不想停火,美国还不服气。
所以第三次战役之后,不可能实现停火,中国答应停火的主要作用是,会让美国成为破坏停火的一方,但在不开天眼的情况下,要作出这样的决策强人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