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提问的方式是,如何找到足够多的合同(路径),来提高合同审核能力(目标)。
如果严格扣题回答的话,重点应该是回答如何找到更多合同(路径)来练习。在不计报酬、自愿帮忙的情况下,理论上总能找到合同审查,比如在朋友圈、在微博、在微信群,公开说自己免费审查合同,再加上主动搜索,大约总是能找到一些需求来做的。
但题主最终关心的,是如何提高合同审核能力(目标)。这是个值得仔细思索的问题。
不少年轻的律师或法务(为叙述简便,以下用律师代表律师和法务),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青年律师如何快速提高合同起草与审查水平?
这问题其实可以有简单粗暴的回答,诸如:多听多练多问多思考,多动手多动脑多跟师傅请教,甚至多看案例、多读法条、多读书之类云云,然而这样的回答并没什么实际用处。
1 把合同审查的能力模型进行拆解
不妨把问题翻译一下,资深的、擅长合同起草与审查的律师,究竟是如何获得那些能力的呢?
进一步可拆解成:
1)合同起草审查所要求的能力模型是什么?
2)如何尽量快速有效地提升各个能力项?
合同审核的能力模型,大约可以拆解为:
擅长合同起草与审查=
a)具备系统的法理基础+
b)熟悉基础和特定领域法律法规+
c)有一定诉讼经验+
d)了解交易背后的商业考量+
e)优秀的语言措辞能力+
f)懂得“人情世故”
g)技术工具使用能力
分别来看:
a)具备系统法理基础。
合同法的相关法理,可谓博大精深。以当年读书的经验来看,印象中老师仅在讲“无权处分”这件事上,就花了差不多两节课,期末考试的论述题目,也是围绕这个知识点出题。但是我观察到,相当部分同学,最终也没明白,所谓“处分行为”、‘负担行为’究竟在说什么。从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效力、违约责任等等全流程来看,有太多可以思辨的知识点。学术上对某某问题动辄“对此有以下八种观点……笔者认为……”更是不胜枚举。
“具备系统的法理基础”,则意味着需要认真阅读比如韩世远的《合同法总论》,阅读《合同法原理》这样的书,阅读相关论文,或者读读谢鸿飞的《合同法学的新发展》。后者综述了过去几十年各个合同法学者相关法学观点,从契约自由这样的合同法价值体系问题,到各类有名合同的细枝末节。
好在,这些事情不太是实习律师或执业律师需要从头做起的事情,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本来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b)熟悉基础和特定的法律法规
除了基本的《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外,还有一些需要了解甚至熟悉,诸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等。如果涉及特定领域,则可能还需要进一步了解那个领域的行业、地方的具体法规、规章。
不过,单纯地、深入地阅读这些法律法规其实是蛮“乏味”的事情,大部分律师,其实是“边干边学”,以系统法理知识为基础,遇到具体问题了,再深入研究相关法律法规。这样做也更有实效。以特定的合同纠纷案件为例,基本上在接受当事人委托后,详细研究所有相关法律法规,最怕的是对方当事人的律师当庭拿出一两条致命但我方不知道的法律法规。因此这种研究,几乎要到深入穷尽相关法律法规的程度。才能安心。
这就说到了下一项。
c)有一定的诉讼经验。
有的律师在执业之初,就坚定只做非诉业务。固然一些发债、IPO等业务有团队和师傅的带领,可以逐渐熟悉上手。但是涉及合同事项,我常常会觉得,如果没有亲自在法庭上真刀真枪地处理过一定数量的案件,基本上是难以真正理解合同条款的“切肤之痛”的。
在法庭的角力场上,处于非输既赢的大标的额的诉讼中,合同的每个细节,都会被放在高倍显微镜下被放大,合同一方常常恍然惊觉:当初合同里如果如何如何表述、如何如何约定该多好啊!这时候你才知道,一句一字之差,可能关乎千万上亿甚至更多的利益。
这并不夸张,只要到裁判文书网,搜集几个最高院标的额巨大的合同纠纷案件就可以了。如果有一定的诉讼经验,就可以通过裁判文书看到合同背后的刀光剑影,看到律师在背后熬的夜,在法庭上费的口舌。
d)了解交易背后的商业考量
年轻律师审查合同,相对于法律知识储备的相对不足,往往更缺乏对商业知识的了解。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审查一份《房屋租赁合同》,尚且可以用生活常识去理解交易本身,但如果审查一份《私人飞机租赁合同》呢?恐怕超出了大部分人的日常经验。
这还只是在交易细节层面。复杂的商业交易,多方主体的多重利益考量,自然有更高的要求,如何识别陷阱?设置条款?控制风险?知道究竟在做什么交易,是前提基础。
比如说融资租赁售后回租模式下合同的审查,如果根本不了解融资租赁,更不了解什么是售后回租模式,合同审核,自然无从审起。
可问题是,这世界上的交易成百上千,房地产交易、知识产权交易、影视娱乐业的交易、跨境并购……谁能精通所有类型的交易呢?谁都很难做到。
e)优秀的语言措辞能力
合同是法律专业技术,同时也是语言技术。一份优秀的合同文书,包含着逻辑之美和语言表达之美。一些合同的语言,读起来就知道背后是普通人的大白话,比如“这份合同签订以后,乙方不得赖账,必须及时回款,甲方发的货不对版的,需要重发”。而有些合同读起来,则透着法言法语的性冷淡风,简洁而优美。
语言措辞能力如何提升?方法当然也是有的,比如每天早起坚持朗读法条100天,朗读优秀裁判文书100份,自然大有裨益。但显然,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f)懂得“人情世故”
则是在商业、法律和语言之外的要求,它可能体现在于当事人、对方当事人的合同谈判过程中,对合同审查文件的设计交付呈现上,体现在诸多可能看起来“无足轻重”的细节上。
比如在法律上甲方乙方不过代号而已,但是在实际的语境中,“甲方”则通常代表了付钱的一方、更“大爷”的一方。甲方乙方颠倒写自然不是法律上的问题,即使随机写了也不是什么错误,但懂人情世故就会处理得更恰当。
懂得人情世故更体现在于当事人的交流过程中,恰当的沟通本身,让当事人感到很专业,且能有效获取合同审核需要的信息;不懂得人情世故,沟通能力薄弱,则导致合同工作难以做好。
g)技术工具使用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的价值不言而喻。一个手脚麻利、擅用工具的助理,有三倍于普通选手的生产力毫不意外。
举个最最小的例子,有相当部分的律师,是不使用Ctrl+C和Ctrl+V这种组合键的,更别说Ctrl+Z这种撤销键。这小小差别背后,是对工具价值的心理状态不同。多个因素叠加,就是巨大差别。
清朝末年的一些年轻人,苦练射箭技术,火炮洋枪来的时候,只有躺枪的份儿了。
假定我们把上面的能力模型,称为“合同能力七要素模型”,接着探讨,如何逐项提升这些能力项?看起来很多项目,都是难以短期速成的。如何解决?
2 部分地区三分之一律师认为自己的合同水平“不及格”?
过去一年,我大概是全国见律师最多的律师之一。受邀在上海律协、北京律协、重庆律协,以及山西、陕西、山东、四川等地与律师分享合同话题,50次出差,大约60场分享。
我做过一个覆盖多地区超1000律师的调查:把合同起草与审查的水平满分设置为100分,让每个律师为自己的水平打分,不同场地超过1000位真实律师打分,结果如何呢?统计显示,大约30%的律师认为,自己的合同水平在60分以下,在沈阳和重庆地区,甚至分别有44%和31%的律师认为自己的合同水平不及格。
当然,这个调查的样本可能有偏差,毕竟过来参加合同交流的律师,可能本身就是认为自己合同水平有待提高的律师;且合同水平的自我评价也是件主观的事情。但无论如何,这个数字仍有一定的价值,即使在主观意义上,也有相当比例的律师认为自己的合同水平“不及格”。
回到上面的合同能力模型,想要在多个维度,显著提升自己的合同水平,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 合同能力如何快速提升?集中时间的“刻意练习”。
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一万小时定律”,在某领域成为专家,则需要投入大约一万个小时的练习。一个误区是,一万小时不是躺着自然积累的。同样工作十年,有人成了“大”律师,有人成了“老”律师。——理论上,不是所有律师能成为大律师,但几乎所有律师都能成为老律师。
想要提升能力,就是靠刻意练习。在60天有效时间内,达到普通人5年能达到的水平,是刻意练习的意义。
如何刻意练习?对此我将一个独特的方法给出解决方案。
欢迎加我交流,微信:fatianshi325
实在没有的情况下,通过裁判文书网检索合同类纠纷的裁判文书,总结各类合同风险点。当你对任何一类合同的风险点都掌握了以后审起合同就更得心应手了。审阅数量的问题得靠慢慢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