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北京。
会啊,而且已经这么做了。
家里第一辆车是日产逍客,落地18w。
5年后换到英菲尼迪Q50,落地38w。
这两台车在买的时候根本没把自主车放眼里。买第一台车时还在上大学,我和家人一致表示不考虑中国品牌,而且20w预算下根本没什么国产选择。
第二台车,预算上到了40w,仍然没考虑自主,因为这个价位除了红旗啊、北汽啊之类的另类货色,也没什么其他选择了。事实上我在置换第二台车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纠结,直接Q50。
上个月决定给家里增购一台车,因为已经有了1台汽油车,所以决定从纯电动里选,预算在25~35w之间。
这时发现,该价位基本上是自主品牌的天下:蔚来ES6、荣威MARVEL-X、腾势X、HYCAN 007、Aion LX等等。国外品牌特斯拉Model 3外,都是宝马i3、极星2这些极端货色。
家里一开始比较认可Model 3,因为特斯拉的名字实在太响了。后来我带家里人去了一趟特斯拉店,运用我深厚的汽车知识功底,成功将他们劝退。
目前小鹏P7已经锁单了。筛选方式如下:
P7上市后不久,组织试驾活动,我就去了,感觉还凑合,至少对得起价格。其实选P7也有风险,新品牌,谁也不知道5年后、8年后会怎样。但是我选P7还有一点小虚荣,这货的标签挺多的:
你想啊,我已经有了Q50,再来一台P7,那我是什么人?老子可是左手大排自吸、右手智能纯电,一手抚怀过去,一手拽住未来。作为一名键盘车神,我用行动站稳了好几个阵营,以后敲字都更有底气了。快哉!
后来比亚迪汉EV也预售了,问了下家人要不要考虑汉EV,毕竟是个大品牌,而且颜值空间动力各方面都挺强。家里一听是比亚迪,连连摇头。
这样筛来筛去,最后发现就剩小鹏P7还行,车够大,不难看,空间也足够。现在想想,如果让我在20~50万元区间买第二台汽油车的话,我大概率不会选择自主品牌,三大件的细节调校,放到10~20w区间自主比国外品牌差一点我能接受,但20w以上,已经到了抠细节的价位,三大件的感受就必须成为评价指标。
开过不少20w以上的自主汽油车,最大的感触是:车辆驾乘体验没有一种整体感,比较割裂。什么意思呢?动力、换挡、底盘、方向盘,这几项是我着重体验的。国外品牌的车型,按照自身定位可以做到四个方面都比较统一。比如定位舒适家用,动力不会太突兀,换挡动作会偏慢但保证平顺,底盘偏软避震器行程较大,方向盘不敏感且阻尼力偏低。而国产车呢,动力不突兀,换挡也还算平顺,方向盘也柔,可就偏偏底盘搞得硬邦邦,对大震动的吸收特别不到位。或者,以上4各方面都调校特别到位,很舒适很家用,却偏偏把刹车做得出奇软,制动踏板行程到50%才给到明确的制动力。问了厂家的人,对方说是为了突出车辆的沉稳感……
嗯我说的就是这种割裂,总有一方面照顾不到,和自身定位不符,或者总有一个小细节特别拉胯。所以我的结论是:20w以上电动车一定考虑自主,20w以上汽油车暂时不考虑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