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巾帼——成本华
坚强泰若鲜明对比出身后倭寇的猥琐
蔑视微笑刺穿倭奴心
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面对日本侵略者的中华儿女奋起抵抗,1938年5月11日,日军进攻安徽和县,在重炮和坦克的掩护下攻入城门,当地督察专员保安司令李本率领部队进行顽强抵抗,并且掩护群众转移,在狭小的巷子里双方经过数小时的厮杀,最终不敌日军,全部牺牲,很多人都和冲上来的日军同归于尽。可惜他们都没有留下名字。
当时在城中还有很多军民与日军展开战斗,他们利用各种武器进行还击,但最后终因寡不敌众,不是被杀就是被俘,其中包括一名24岁的中国女兵,后来根据一名叫山下弘一的日军回说:“我所在的日军中队进入安徽和县,遭到中国人的武装抵抗。后来我们又抓住一些抵抗的中国人,其中有一名是个很漂亮的中国女人。日军很快搞清楚,这个漂亮的中国妇女名叫成本华,是和县本地人,24岁,她负责指挥这次抵抗。日军叫她投降,她却轻蔑地看着我们,一言不发。当时,一名日本随军记者拍下了一张照片。随后,日军就将成本华等人关押起来。”
连同被关押的还有很多受伤和未来得及转移的中国军民,之后日军轮流强暴了成本华。那名叫山下弘一日军士兵参与了强暴,几天之后,日军撤退,他们再次强暴了成本华,又将所有被抓的军民全部枪杀。在日军枪杀现场还把成本华捆绑着,让成本华观看他们的杀人表演。成本华冷冷地看着鬼子们的兽行,强烈的蔑视,写在她的脸上和嘴角。
几名日军军官杀累了,坐在板凳上休息,休息完后日军解开成本华身上的绳索,让随军记者给成本华拍照。成本华活动了一下发麻的双臂,理一理凌乱的头发,面朝太阳,双手交叉抱在胸前,轻蔑地微笑着,从容面对死亡。照片拍完后,日军便残忍的杀害了成本华。
勿忘国耻!
勿忘国耻!
勿忘国耻!
沙漠之花,她历经的苦难赋予了她一股沉淀下来的优雅从容气质,美的那么独一无二。
华莉丝·迪里在索马里沙漠里出生。四岁时就被父亲的朋友QJ。五岁时被迫接受了数年前已经夺去她亲姐姐生命的女性割礼。十二岁时为了五头骆驼被父亲嫁给六十岁的老叟,赤脚逃婚在沙漠中差点成了狮子口中的食物,跋涉所留下的深度伤痕吓坏了后来的同台模特们。18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英语,离乡背井到英国,做清洁工人,遇上精明眼摄影师,由此踏上模特路,1990年代成为超模。但她没有沉醉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反而心系索马里,要救其他女童脱离割礼的苦海。1997年,她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全身投入反割礼运动,成为联合国大使,写自传讲割礼的锥心之痛,成立多个慈善团体,唤起世界关注索马里女童的苦难,为同胞筹款建学校建医院。
文章遭别人举报后被知乎勒令修改,很美好的一张图片却被迫打上马赛克破坏美感,不打将会被折叠,用一位知友的留言来形容就是在纯粹的美面前,你还带着龌龊的想法点举报,对此行为,我只能呵呵了!
哎…在这里我就不详说割礼是什么了,感觉说都会痛!不懂的童鞋可以去问问度娘割礼是什么,顺便再看看一下图片,你会想跪下来的。
评论里有个精选科普,感受一下。
抵抗力不好的,请速退下,不是开玩笑的。
感兴趣的知友可以去搜搜看电影《沙漠之花》,你会感恩你能生活在这样的先进文明社会。
每当看“列宁禁卫军”的照片。
就似乎能感到他们内心深处那种,要破坏旧的一切的气质。
列宁身边的人和慈父身边的人,气质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叶若夫虽然和捷尔任斯基同样从事政治保卫工作,但他却只剩下了鹰犬的气质。
这些革命杀人的太吓人了,来上照片洗洗眼
人民艺术家马三立。
————
补个说明,均来自微博博主@岩熔黑。
“人民艺术家~摇滚时刻的老炮儿马三立,你一定没听说过也没见过!这应该是马祖师爷平生唯一一次拍摄商业广告,老人家超级敬业和平易近人,夏天的天津非常炎热,他没有丝毫抱怨和大腕的架子,一副反叛的装束完全颠覆了他老人家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工作照底片保持欠佳)”
随后博主又补充说明:
“昨天发的泰斗马三立拍广告的微博,字数限制原因,没有说明老人家2003年2月已经仙,在此向大家表示歉意。昨天那组工作照是1994年左右,拍摄于天津。今天这张是客户使用的正版的原片。永远热爱马三立!谢谢大家”
电影卡罗尔这张图真的是满满的爱意啊
童心就是最好的气质
老一辈的读书人。
比如之前微博盛传的布鞋院士。
再比如我爷爷那样的老人,喜欢穿布鞋晒太阳看古书。
我以前去他那里翻旧书,有一本是《简明中国哲学史》,很老旧,序言第一句还是引用的毛主席语录。
可能是因为受爷爷影响,也可能我骨子里就是这样怀旧的人,我很少在书店买书,个人更倾向旧书市场那种书摊。
我买到过1960年的出版物手稿,一字一句,一笔一划,我看不懂物理学的理论,可我还是把它买了下来。我想,即便书没有出版,作者也是值得被尊敬的吧。即便我没见过你,你也是那种好气质的人吧。
附上两张内页:
我买到过同一个人在80年和86年买的两本书,萧红的《生死场》和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
闻起来一股发霉的味道,可是我喜欢。
我高中毕业之后再没有认真的做过学习笔记,直到我看到这本:
附上我在旧书市场遇到的老人家:
偶然看到我朋友的爷爷在他离家时送他的图。
我当时脑子立刻闪出:风雪送离人,霜鬓归不归,望眼苍茫尽,唯留须发白。
我想说的不是图片,是视频。
应该有很多人都看过了,这是人大统计学院合唱团结束演出之后,聚餐时的即兴表演,被人传到网络后一下子爆红了。他们都不是科班出身,演唱的水平也许没有那么高,但极能打动人。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风华正茂,蓬勃朝气"。
本该是青年群体的普遍特征,却硬生生变成了青年群体的稀缺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