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要明白,这种想要玩游戏的‘瘾’和其它各种瘾,比如说赌瘾,手机控,手淫上瘾,都有同样一个起因。
先讲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名叫“老鼠乐园”,由加拿大心理学教授Bruce K. Alexander设计完成。
一开始的实验内容很简单,就是一个笼子,里面就一只孤独的老鼠,两瓶水,一瓶是纯净水,另一瓶水含有海洛因。在实验过程中,他发现老鼠会反反复复地喝含有海洛因的水,直到它high死为止。
看到这种现象,他决定重新建造了一个符合野外老鼠生活环境的实验区,里面有各种彩色球,很多隧道供老鼠嬉戏,总面积 8.8平方米。在食物充足的环境中,养殖了16到20只的老鼠。它们能自由活动,有正常的社交生活,而且还有数不清性爱。当然里面还是有两种水,一种是纯净水,另一种含有海洛因。
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老鼠乐园里面,很少有老鼠会去喝含有海洛因的水,当然也没有任何老鼠最后high死。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呢?你如果想要克服一些瘾,你必须持续在一个让你感到幸福的环境当中。
在现实生活当中,如果你没有朋友,也没有工作,身体不好,整天就是待在家里。在这种情况下,你想要克服你的游戏瘾,就像那只孤独的老鼠一样,完全是不可能的。
你需要做的,其实就像老鼠有老鼠乐园一样,你也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乐园。
现在,你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离开那个该死的笼子,找到你自己乐园。
1.找到很多知心朋友。
最新调查表明,只有48%的人能找到一个可以倾述的朋友。你可能有很多的朋友,但在这些朋友当中,有多少个可以让你无拘无束地倾述你心里的想法呢?抱歉,恐怕你只是认识他们而已,远远称不上朋友。
2.找到一份自己真心热爱的工作。
大部人的工作,都是不停地机械重复,毫无乐趣可言。一生这么长,趁着年轻,努力一点,找到一份可以让你自豪的工作吧。
3.雕刻自己。
要努力提升自己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所以我这里说得是雕刻自己。但雕刻自己也会有快乐,比如跑步减肥,在跑当中,你会痛苦,但跑后,洗个澡,你会觉得棒极了。
你如果往这三个方面努力,渐渐地,你就会离开了那个孤独的笼子,走向了幸福的乐园。
想象一下,通过努力,你找到了很多理解你的朋友,拥有一份让自己充满激情的工作,健身也颇有效果。在现实生活如此美好的情况下,你还会逃避生活,陷入的各种瘾当中去吗?
公众号‘郁一’,ID:yuyi-one。亲们,请给我点更新的动力。
本回答针对网络成瘾者,即有明显沉迷且自觉降低生活质量而难以自控的人。自觉不成瘾的、能合理游戏的人不用浪费时间评论,请拿剩下来时间补习一下小学语文。
在我看来,目前绝大多数网络成瘾者面对的问题,并不是游戏和网络的魅力太大,而是他们逃避自我内心的冲突和矛盾的力量太强。
回想没有网络的时代,大多数人没有便捷的延迟问题的手段,遇到一个问题,就得立即着手解决,哪怕再困难再麻烦。而现在,逃避问题的捷径触手可得,它就在我们的手中,口袋里,桌面上,只要轻轻一按,就能将现实的问题隔绝在外,谁又会放弃这样的捷径呢?毕竟操纵人脑感性思考的小路神经系统,其运转速度是控制理性思考的大路神经系统的上万倍。你可能都没有说服自己的时间,在理性还在热身时,感性已经帮你打开电脑,徜徉在虚拟世界里好久了。
对于大多数认为游戏是万恶之源的家长来说,一个有趣的结论是,游戏的趣味性并不和成瘾程度呈直接相关。一个在生活中有清晰目标和执行计划的人,他能够从自己的计划和行动中获得成就感,因此很难对任何大型网络游戏上瘾,而一个因为明天就要交论文今天还没动笔的,被强烈焦虑所困扰的人,倒是往往会盯着连连看玩一下午。我们逃避现实的力量越强大,成瘾程度越高,大多数人应该都有同样的体验:明明觉得timeline上已经没什么好看的了,却还是无法关掉去做事,只是一遍遍徒劳地从微博跳到豆瓣,豆瓣跳到知乎,知乎跳到朋友圈,朋友圈跳到QQ,等待着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刷新出现?如果是的话,这时候最好停下来,把手机放一边,无论脑中那个感性的声音怎么喊也不要去看。问自己,如果没有手机,我现在该在做什么?
当然,也存在真正的游戏爱好者,因为喜欢游戏的设计因此在上面花费了大量时间的情况,那么如何判断游戏爱好者是在逃避现实?还是真的热爱游戏?其实很简单。
既然游戏成瘾者的症状表达是内心对于现实问题的冲突矛盾的一种逃避,那么只需要在假设中解开其现实问题的冲突和矛盾即可。
闭上眼,幻想你买彩票中了五十亿美元。是的,五十亿。
然后你想做什么?
如果你的答案是,买房,泡妞,周游世界,享乐etc,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个爱逃避的人,你之所以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只不过是本性的你像个小孩子一样,一边消极的杀时间一边等待别人开金手指来帮你解决你的问题。如果没有,那么你会逃避到死。
如果你的答案里排在前列的包括,买游戏装备,或者买下游戏公司,那你才是一个真正的游戏爱好者。游戏并不是你现实生活的替代品,不是你委曲求全的成就感来源。它是真正的爱好。
我曾经把这个问题问了身边几十个不同的人,得到的答案却几乎如出一辙:
“你现在想要什么?”
大多数人会回答,想下班,想玩游戏,想购物,想吃顿好吃的,想睡觉。
那么做完以后呢?假设做什么都可以?
想旅行,想买包包,想养狗,想离开家乡,想飞到另一个国家看看……
然后呢?
……
然后呢?
很多时候,我们都太短视,总以为阻碍在自己和幸福之间的东西,是一顿饱饭,一个好觉,一份工作,一个好身材,一个好父母,一个好爱人……但其实,隔在我们和幸福之间,只有我们自己。只有那个不知道要什么的自己。
这个测试方式同样适用于想要通过旅游/辞职/写书追寻自我的人——
当你有了可以做任何事情的自由,当你目前生活中的困难都已经消失,什么是值得你付出一生的事业?
Find it, then u may feel an impulsion to leave your computer and get going.
扩展阅读:人的本质是什么
http://www. zhihu.com/question/2657 5570/answer/3347495111月17日后续更新,可不看:
这几天收获了2k+的赞和100+评论,我试着在评论区和一些有价值的回复进行讨论,同时也看到一些不一样的声音,激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更多思考。让我觉得有必要将一些扩展性的问题表达清楚,以免产生误解。因此,尽管以下内容与问题相关性已经不大,但我还是记录于此,给抱有相同疑问的知友表达一下我的态度。
首先,大多数人要改变自己的习惯是极其困难的,而在诸多习惯之中,“获取成就感的模式”要改变起来是最为困难。它伴随的不仅是内心价值观的部分坍塌和重建,更重要的是涉及外在的关注点甚至是专业技能的改变。简单举例,一个重度网瘾的人想要变得积极求学且小有所成,首先他就必须将原先的“以游戏成就为荣”的价值观转变为“以现实成就为荣”的价值观,这种崩塌与重建会造成一段时间的自责,“我过去做的一切都是浪费时间”,和焦虑,“我从现在开始努力不知道还来不来得及”。这个过程会损耗一部分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对自己产生怀疑,失去信心。其次,他必须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让自己的关注点从游戏转向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梳理各学科的思维逻辑,及时应对各种因为他过往的不作为而产生的问题。在过去,他只需要逃避了之,如今却必须承担责任,连带之前的所有欠债。这又会激发新一轮的焦虑,贬斥,自我怀疑,价值感的不断削弱……在这关键的转变时期,旧的成就感来源已不能再使用,新的成就感还未来临,直到学业方面真正有进展之前,这种青黄不接的状态会一直延续,当负面情绪堆积到一定程度,人会极度想做些事来放松自己,你认为他会选择做什么呢?大多数人妄谈改变,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曾尝试过改变。有过自我改造经历的人,不会随意低估其中的困难。
其次,绝大多数人没有改变的必要。这句话看似残酷,其实非常实在。一方面,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有可能发生改变?答案是经历大变的时候。平静的生活过得好好的,谁也不会没事找事改变原来过得去的生活模式,我们的大脑就是这么个懒到掉渣的东西。但一旦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不幸崩塌,人在重击之下会变得格外能承受,格外能思考,格外开放容忍有担当。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从未体验过生活的艰辛和责任,一场车祸下来父母双亡,大部分人都能借此厄运短时间快速成长;一个思想平庸的青年,从未思考过生活的意义,一次误诊让他精神崩溃,再愚钝的人也会想明白很多过去想不通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外在环境的崩塌改变了我们的自我界限,让原本固守的价值观和意义感整合重组,形成更加深刻的观念体系,这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心智的成熟。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成熟的机缘:有的人家境殷实,数十年丰衣足食遇不上大的挫折,有的人天性聪慧,能博取众人的喜爱从不用怀疑自己;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成熟的愿望:至少应该没有人想刻意经历苦难。从这一点来说,自我改造是上天赐予苦难者的礼物。一生平顺的人自然无须改造自我。另一方面,不是每一个尝试改造自我的人都能获得成功。想要改变自己,需要否定过去相信的很多东西,平常人往往无法分清人和事的界限,将否定过去的信念转化为否定自己,最后,很多人都在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事物的迷茫中大量内耗,失去前进的力量。自我改造往往还面临着巨大的外界压力,因为当今社会的世俗观是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个人的价值观与之相左,必定会受到冲击,我们要与之抗衡的,除了我们自己,首当其冲的还有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他们虽然都是以爱的名义出现在你的生活中,却不一定都能理解你,很多时候他们会给你一些不必要的压力,阻止你从他们习以为常的那种生活中脱离。人常说,成熟的过程往往是抛弃亲情的过程,这未必是在让我们真正地抛弃亲人,只是告诉我们,在精神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无法依靠外在的任何人。过往习以为常的协助来源,如今已不可用,甚至成为阻力,这会让每个人都开始不由自主怀疑自己。我们必须在心里一遍遍地推导自己的目标,完善每一个步骤,才能在外界的杂音中保持心境坚定。同样,外界的评价是倾向于结果论者,若你改造自我的结果是获得了世俗认可的成功,那么他们会对你推崇备至,若结果是失败,他们便多了一个固守自己原有生活的理由。你在过程中的全部努力和个人体验,将被完整地忽视。最后一方面,从宏观上来看,改变世界掌握真理突破自我的永远是少数人,作为平民百姓终生最高的任务就是保全自己尽量没有坎坷地度过这一生。爱折腾的和爱安稳的,这两者没有孰高孰低,孰优孰劣,都是一种人生选择,都应该得到尊重。
最后一点,绝大多数人内心深处厌恶改变,害怕自由,没有能力承担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在选择专业、工作、甚至结婚对象的时候,多少人听从了身边人的安排而放弃了发出自己的声音。而等到学习工作婚姻不顺利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心安理得的将罪责推脱给当初那个身边人?在顺从的那一刻,我们心底其实是松了一口气的,因为那意味着,我们将不必为这个选择的结果负责,如果进展顺利,我们省掉了做决定的麻烦,万一进展糟糕,我们还有一个可以责备的对象。大多数人害怕做选择,害怕听从自己,因为那意味着无论成败,都是自负盈亏,无法责怪给别人。他们也同样害怕自由,因为没有了依附的标准,他们根本不知道事物的本质是好是坏。人潮汹涌时,只需随着众人的方向前进就行了,哪怕前方是悬崖,也不止死我一个。可当身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每一个方向看着都像前方,每一个前方看着都有危险,真正的目的地在哪里……焦虑了,压力了,内耗了。哎,还是问问长辈/恋人/朋友的意见吧,我自己就打会儿游戏/刷会儿手机/逛逛淘宝/出去吃一顿好了。
私人公众号:陈诺Whatever(id:chennuowhatever),用来写些类似文字,欢迎关注。
我曾经是李小龙的脑残粉(现在是理性粉),就连很长一段时间的英文名都叫Bruce(哎,不提了) 一直坚信这个视频就是李小龙拍的。那个年代摄影机不好,胶转磁的技术不好,所以拍出来的画面就应该是这样的。长期以来顶礼膜拜这个视频。
后来我在北京电影学院读到了大二,有一门叫“广告与MV创作”的专业课上,齐虹老师播放了这段视频,当时我激动的不得了。
放完视频后,老师骄傲地说这是他的学生朱津京在2008年拍的。
我感觉我的童年被毁了。
----------
PS 特此更正: 我之前记错以为是老师拍的,实际上是老师带的99级学生朱津京拍的。实在抱歉,希望知乎日报也能更正
一点介绍
朱津京 | 好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