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在的中学,已经是当地的最高学府,想教大学也没地方给他。弟弟周作人,也在当地教育局作着官,卧治。一家子都出名的。
鲁迅在日本加入光复会,蔡元培,许寿裳也是光复会的,他没资历,没人缘?日本留学生,学理工,学法政的都很多,连学警政的都有人,偏偏文学专业,最给人瞧不起,很少几个学生。就像《阿Q正传》说的,中国的精神文明冠于地球,那么我们的文学该是最美的,要学这玩意,还跑洋鬼子的地儿干嘛——并世之人就是这么看的。
所以弄文学的日本留学生,有点出息的都是先驱,回国能作开风气的大师。郭沫若的留学生时代,原也以为古诗新诗都和他的才能不相应,何尝想写,看了胡适《尝试集》所谓新诗不过是这样,他的勇气陡增,几首大喊大叫的新诗,喷涌而出,不也立马成名。
蔡元培是个前清翰林,偏又崇尚自由,很有新思想,参与光复会的领导活动,得以在民国做个文化界的高官,他这么会闹妖的人,当然会呼朋唤友,不仅提携他的浙江小老乡,许寿裳和鲁迅,后来任北大校长,还把陈独秀叫来当文学院长,叫高中生梁漱溟当教授。只要您有一篇文章叫老蔡看上眼了,立马有职位。
鲁迅是个干活认真的人。初期的民国官府,其实死气沉沉,没多少活计可干的,一个星期有时多到四五天歇着,也不耽误什么事。鲁迅却每天准点上下班,沿路店家,都把他当一个钟看,看他上班,大家也起床开业,他下班了,大家也准备上门板。这样一个兢兢业业,喜欢做点事情的好人物,蔡元培不肯用他吗?由科长而升佥事,那是自然的。
蔡元培是鲁迅的贵人,后来做了蒋政府的大学院长,也没忘了给鲁迅一个搞研究的名额,鲁迅参加的几个左翼组织的活动,他和宋庆龄多有参与,关系相当密切,鲁迅逝世,闭门一个多月,专看《鲁迅全集》为之题序。后来在香港,骄傲的说起他在北大提拔的人才,也没忘了提起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