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结论:春秋没有农民起义主要是因为氏族还是血缘纽带,农民没有形成独立的阶层;战国没有农民起义主要是因为授田制正在推行,还不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
1、说春秋战国就要从夏商周三代开始。因为三代的社会主体是氏族,个体家庭都是氏族的一分子。尽管氏族内部也存在剥削,但整体来说是比较温情的。而且氏族具备一定的民主性,尽管族长是一族君长,但没有完全的专制权力。所以说,就算是氏族中种田为主的底层成员,政治权利不会太低,生活也不会太差。他们更多是团结在族长周围齐心对外,国人暴动另一种记载是“公卿惧诛而祸作”,这里国人就是公卿的族人,他们本身又是军队的主体,有造反的实力。
2、尽管春秋时期氏族开始解体,出现了一些个体小家庭。但是整体来看,小家庭的数量并不多,春秋依然是氏族为主体的社会,个体家庭面对集体氏族,是没有能力取而代之的。更重要的是,当时还是人少地多的情况,就算是宋郑中原之地,春秋末年两国之间还有几块空地,所以就算自耕农也不至于饿死。奴隶起义就更不可能了,中国根本不存在典型奴隶社会,而少量奴隶更多也是家庭奴隶,从事农业生产也是以家庭成员身份。根本形成不了起义的力量。
3、战国到西汉前期,氏族进一步解体,开始出现地主和农民阶层。当时政府主要实施的授田制,即是将国有土地授予私人使用并收取田税。孟子多次提到“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是授田制的理想规划,在《睡虎地秦简》《银雀山汉简》都能找到授田记载。不过授田的数量肯定是有限的,而人口却不断增长,那么授田制就不可能一直推行,自然走向土地私有化。加上国家对商业的压制,吸引更多地主投资田产,所以从西汉中期开始就“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4、先秦虽然有不少暴动,但都不能视为农民起义。国人暴动、百工起义,实际上他们都是国人,矛盾主要存在于氏族之间。盗跖、庄蹻起义,史料本身也比较含糊,盗跖一说是春秋后期孔子时期人物,一说又是春秋前期柳下惠弟弟,在《左传》也没有此人信息;庄蹻一说是楚怀王时盗贼,一说又是楚顷襄王时楚将。是否真实存在人物都难说,更别说就是农民起义。而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也是“失期法当斩”,并不是被地主剥削得难以生存,而后继者主体明显也不是农民。
相关阅读:
中途岛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