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真类比:
假如某一天,咱们真的发现了盘庚迁殷之前的文字考古资料,实锤了盘庚迁殷之前的历史事实。
很有可能连《尚书》都变成《阿维斯塔》《列王纪》这种胡扯神话文本…………例如“夏后氏”压根不叫夏后氏,开国君主其实也不叫大禹或者大启,完全就是另外的名字。
毕竟《尚书》的记载都被《竹书纪年》反驳过……
除了之前两位答主提到的记载失真问题,这个现象与伊朗文化圈的治史传统也有很大关系。
在前伊斯兰时代,伊朗人轻文字记载而重口述传承,这在古典琐罗亚斯德信仰的传承上可见一斑,比如关于zend的解读在前伊斯兰时代就一直严格要求口传面授。因此,在前伊斯兰时代伊朗世界缺少有名的史家,直到萨珊王朝晚期才有历史文献出现。大部分历史可能在传承过程中逐渐被略去细节或被新增传奇化的细节,被神话化和寓言化。
而对于帝王来说,历史是他们的家谱和记功碑,他们需要依照王朝意识形态的需要加以改造。俾什达迪王朝与凯扬王朝就有可能是萨珊王朝宏大的改造工程产物之一。而这可能是因为萨珊王朝的统治者需要压制国内奉阿契美尼德王朝为正统的帕提亚大贵族,从而掩盖自身可疑的合法性来源。
再后来,伊朗的史学传统兴起于公元9至10世纪。在这段时间里,伊朗的伊斯兰史家直接以最近的萨珊王朝为参照,发掘萨珊王朝晚期的遗留文献来修史,实际上是直接继承了萨珊王朝的意识形态宣称,而无视了许多帕提亚王朝及其之前的历史记录,因此也造成了许多古代历史记载的失真与混乱。比如马苏第就曾将大流士记载成古代亚述的君主,认为此前统治两河的王朝与波斯王朝是割裂的关系。
当然,俾什达迪王朝与凯扬王朝也并非全然虚构。这两个王朝代表了前伊斯兰时代东西伊朗信仰文化相融合的过程,分别象征着里海南岸的原人神话和东伊朗印度-伊朗古文化中的卡维(诗人王,贤人王)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