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我就谈谈癸酋本中的四春吧,首先申明,此为一家之言,旨在分享一些读红楼的心得,若觉得解读的好,点个赞也就罢了。
之所以用癸酋本作为前提,是因为个人认为该本是曹雪芹“批阅增删”前的底本,具体原因已在另一题目下回答过,这里就不再赘述。
通行本前八十回及癸酋本后二十八回,连贯起来看,应是讲述明末清初之事,四春亦有其影射。
通行本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前托梦与王熙凤,临别赠言道:“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这句话历代以来,就受到各路红学研究者的重视,认为此句在红楼一书中极其重要,为点睛之笔。
对于三春解释,有认为是讲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三春各自走后,贾府确实是由盛转衰;也有认为是讲三年的,三年后贾府被抄家,树倒猢狲散。
我个人比较支持第一种看法。
贾府四春,放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背景下,亦有代指。
为何贾府四女以春为名?春者,万物之始,枯木逢春也。这应是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切的愿望,他在惋惜明朝,并暗指出明末之延续,应有四种可能性。
先说元春,癸酋本中元春结局,她以妃子身领兵出战,后被“与戎羌勾结”罪名凌迟处死,而恰恰明末有一大名鼎鼎之人就是被这种罪名凌迟处死的,袁崇焕。
袁崇焕虽说平台召对时对崇祯讲了“五年平辽”的大话,但要说他勾结后金,确实也没有可能,袁崇焕应该是冤死的。所以元春判词中才有令红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二十年来辩是非”,及至袁崇焕死后大概十几二十年,此时大明江山已是昨日黄花,癸酉本此时开始成书,这时大家才知当年的圆嘟嘟还是有功劳的,是冤杀的。
元者,袁也。再看二十二回中元春灯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的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这个灯谜说是爆竹,但我看来应是指大炮,结合上下文看,这灯谜就是暗指“元春”功成名就之举,宁锦大战中袁崇焕大炮建功一事,史料上一直有说,此战大炮轰伤了努尔哈赤,导致他回去后不久就死了。
元春省亲之时,恰恰是贾府烈火烹油之际,也是明清战争中大明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此时大明希望在即,一切都非常贴合,元春,影射的是袁崇焕,也影射了大明正统王朝。
迎春,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明末有一人特别符合这判词,南明弘光帝。朱福八于崇祯十六年封为福王,就藩洛阳,福王一系,为当时帝室近支,顺位程序非常靠前。据说朱福八这人是比较老实的,与迎春这“二木头”也颇为符合。
大明北方沦陷后,朱福八跑到江南,当时崇祯煤山上吊的消息也传了过来,南京一套班子马上另立朝廷,当时可立的朱明宗室众多,朱福八在江北诸镇的兵权支持下,登上皇位。但是江北诸镇一帮子军阀,如黄得功、刘良佐之辈,以天子恩人自居,欺虐南京小朝廷,南明弘光朝仅存一年,弘光帝被俘斩首于菜市口。红楼痛批“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弘光朝存世一年,迎春嫁与中山狼也刚好一载,便都烟消云散了。孙绍祖,这恶狼在书中不就是武夫么。
山河飘摇之际,南明弘光帝的即位,为当时的大明江南半壁打了一针强心针,是为“迎春”,大明臣民们依旧怀着对故国的深切期望。
探春,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探春影射南明隆武政权,弘光之后,隆武于福建福州登基称帝,领导抗清大业。史上载兵败被杀,但野史上也说他在福建上船跑到了海外,大概东南亚一带,即使到了康熙朝时期,“隆武帝”和“朱三太子”们一样,还时不时冒出来,可见其号召力。隆武帝如非末世,算的上是一个有为君王,可惜天倾难覆。
探春也是个有能为的,结局却是远嫁他方,去国千里,隆武恰恰在民间反清志士中也是被描绘为出走海外,正是影射了隆武政权。
还有惜春,影射的是南明最后一个朱明永历政权。呵呵,有点累了,如果过了百赞再说她吧。
以上所言,正是秦可卿所言“三春过后朱方尽”,三春即指代朱明王朝的最后三个政权,“三春”去后,再无朱姓江山,“各自须寻各自门”,大明之下的士大夫阶层,也就只好是各寻出路了。
一点浅见,欢迎探讨。
因为提问的流量不多,一直未过百赞,但正逢端午佳节,加之手痒,便把惜春这一段补上吧,近期探索也更深入了点,之前有些谬误也一并改了,只要是元春不仅指代袁崇焕,也代表着大明正统朝廷。
评论区有说香菱影射永历,这点我是非常赞同的,癸酉本中,香菱被夏金桂用牛筋线勒死,永历则是在昆明蓖子坡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至于是不是吴三桂亲自动的手,查不到资料,我也不知道。
注意以上二人的死法,都是勒死的,而明时弓弦通常由牛筋线制作,凶器也一致。
再有,夏金桂这个名字,夏者,华夏也,金者,满清也,偏偏名字最后还缀个“桂”字。这明明就是暗讽吴三桂先事明,再事清,蛇鼠两端反复无常。夏金桂影射的就是吴三桂,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说,香菱之死对应永历之死是完全没问题的,由于二者对应特征太明显,香菱判词也就不再解析了,明摆着的事,多说无益。
但是,为何我又讲惜春是影射永历政权呢。
因为香菱影射的是永历这个人,而惜春指代的是永历政权,这二者是不同的。
先看惜春判词: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惜春此人,在探佚过程中曾久久的困扰过我,她究竟是谁,为何她的结局如此与众不同?所以本文会对惜春浓墨重彩一番。
一切还得从判词中找寻,她的判词须得细细研读。
勘破三春景不长,这句没什么好说的,讲的很直白,大明朝廷、弘光朝、隆武朝的光景都长不了。
缁衣顿改昔年妆,这句有点意思了,汉家衣冠不是乱穿,什么阶层穿什么服饰自有规制,穿黑衣明代是很忌讳的,而缁衣特指黑色的僧衣,讲个案例,朱老四第一谋士姚广孝,是个和尚,俗称“黑衣宰相”,因为他平常穿的就是缁衣。
这句说明什么呢,说明惜春后来信了佛!
第三句可怜绣户侯门女,没什么可多说的,字面意思理解就好,可怜一位豪门的好女儿。
重点在第四句:独卧青灯古佛旁。
表面看来,就是讲惜春出家当了尼姑,这也符合惜春书中结局。
但更深层来看,此句大有玄机。
大家读红楼,一旦遇到重要诗句或人名中出现“朱、明、金、清”等几个字或者同音字,一定要多读几遍,通常这些字都是有代指。
这里便出现了一个“青”字,通清,满清。
独卧青灯什么意思呢?九州中原大地上,在那清廷之侧,也就剩下一个独苗是归属残明的了。
那惜春究竟影射哪个南明政权呢?这个不难找,存世最长的那个政权就是。
郑氏台湾!
郑成功有永历朝有关系吗?有!国姓爷先是归属于隆武朝,后来隆武失败,郑氏台湾便遥尊永历帝为正统,奉南明永历朝为正朔。
所以,永历帝之后,继承南明法统的便是郑氏台湾,一直到清康熙统一台湾为止。
郑成功是信佛的,台湾今日之佛教昌盛,便是郑成功传入台湾的,这一点在台湾史料记载中比比皆是。
那郑氏台湾,南明的实际存续者,汉家衣冠的唯一留存之地,奉大明正朔在满清身侧,静静独卧了二十二年。
这才是真正的“独卧青灯古佛旁”。
惜春指代谁,已是不言而喻。
很多人说,红楼梦是悼明之作,癸酉本中体现的更是明显。
但这本奇书悼的真的是明吗?大明,只是表象,1644年后,近四百年来,悼的岂止是明,悼的是华夏衣冠、汉家江山!
也罢,就写到这里吧,空了再聊聊宝玉、黛玉和宝钗各自指代的谁,这三位全书主角,影射的是明末清初这段历史中的重量级人物和团体。
吴三桂才混了个夏金桂的角色,这三位非同一般,岂能寻常?
噢,对了,还有钗黛一体的解读,还有那首全书判词之首的“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也一并给大家解读了,这两句其实蕴有极深的含义。
兴尽罢手,就这样,这次不过百赞坚决不更新了。
评论区中要求更新的呼声越来越高,罢了,那就继续写点吧。
这一次要写的,是对宝黛钗三人的解析,其中必然要结合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末时期的政治生态环境,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不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是无法深刻地了解红楼究竟在说什么的。
先说贾宝玉!
贾宝玉毫无疑问是红楼此书的绝对主角,他,究竟是谁?历代红学家皓首穷经,也没得出个令人信服的结论。
但癸酉本一出,证明了红楼的明代背景后,贾宝玉的原型探索仿佛就有了那么些依据。但明末清初帝室藩王、王公大臣那么多,我也不知道讲的是哪个。但毫无疑问,原型一定是个富贵人家的孩子,属于皇室也说不定。
虽不知贾宝玉人物原型是谁,但贾宝玉影射什么,我却大概有些心得,待我细细讲来。
解析贾宝玉,绕不过去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真假贾宝玉之谜。
大家读红楼,一定特别奇怪,这书怎么有两个宝玉,二人名字、年龄、相貌、性格、家世完全相同,都不爱读书,都与姐妹们厮混,这就是同一个人嘛。
这位甄宝玉,从书中看来,似乎多这么一个人有点多余,红楼里如果删掉甄宝玉的戏份,似乎还更流畅些。
作者既然安排了这么一个角色,必然有他的深意,作者,他想通过真假宝玉,传达给我们一些信息,这才是解读真假宝玉之谜的正确方式!
传达出什么信息呢,我一开始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在知乎回答关于一个朱棣的问题时,才猛地恍然大悟,这是作者在影射大明的两京制啊。
明朝是个很有意思的朝代,先是朱元璋在南京立都,后来朱棣打入南京,建文失踪,成祖就迁都北京,所谓天子守国门是也。
于是,明代就有了两个京城,不仅如此,连朝廷班子也是一模一样的两份,南京的朝廷班子是备份,同样有六部,并有实际上的大明南方地区的行政管理权和兵权。
真假宝玉,正是指明朝特有的“两京制”,关于这点,将来会有更为详尽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