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哲学家们都不说“人话 ”? 第1页

  

user avatar   han-dong-r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哲学分两类,试图解决“人的问题”的哲学和不试图解决“人的问题”的哲学。

前者必须讲人话,否则它解决不了“人”的问题;

后者懒得讲人话,因为它就没想解决“人”的问题。

个人认为,这两类“哲学”最好划清界限,否则一词多义,就为后面无休止的争论埋下了伏笔。


user avatar   nuclearcarro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某些人不是双标狗。——马克·吐温

你瞅瞅你身边多少人说能一直说“人话”。新闻联播?广告?老师?领导?企业主?

你父母多半都不能。


日常语言是锚定在日常生活基础之上的。就算有分歧,言语上的分歧其实不重要,行动上的分歧才重要。日常生活中,语言是较为次要的事情。但是哲学中,语言(或者说思想)是首要的事情。

日常生活中,你当然可以选择用行动的方式去逃离奇怪的话语,比如说,去看小说,听音乐——这和你日常中逃离情绪、压力的方式是类似的套路,但是这里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在日常的情况下,逃离(特定的)语言不构成你不在生活,不思考哲学,生活依旧继续;不思考,生活也依旧继续:狗活着;草履虫活着;植物也活着。然而在只考虑哲学的情况下,不思考基本上就意味着你不在做哲学,就算是你要去做什么基于文学或者音乐的哲学去接触对应的东西,你怀抱着的态度和“为了避免某些争论”而逃避到娱乐消遣中的态度也是不同的。所以,哲学对于语言的要求自然比日常语言要高。进而,哲学语言和日常语言之间必然会有一定的区别。

一个稍微柔和一点的例子是,小说、诗歌、散文中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写意的片段,这些东西都不是你口中的人话,我们不能从字面上理解,但是你觉得无所谓。为什么在一个地方有所谓的事情在另一个地方就无所谓了呢?


事实上,这里已经完全脱离了“理解”的正常用法,用“熟悉”和“习惯”还差不多。


另一个问题, 什么叫做“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似乎所有涉及典故的成语都不能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当然你可以狡辩说成语就是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的,然而真的是吗?我们可以说“妻子”的字面意思是“妻”加上“子”。那么,“妻子”到底能不能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懂现代汉语的人说能,执着于某个时期的古汉语的人说不能。这个现象不仅出现在汉语中,英语中也有,比如说 indifferent,字面上的意思就是 (adj.) not making any difference(etymologically 的确如此)——我觉得这和实际的涵义有点距离。

当然,某些“不能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可能是别的问题。比如说,数学系的学生看到 hylomorphism 可能认为是某种特别的 morphism,毕竟我们有 homomorphism、automorphism、endomorphism、isomorphism、epimorphism、monomorphism、bimorphism、homeomorphism、diffeomorphism……然而,hylomorphism 指的是亚里士多德的那套理论,认为事物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的。如木椅的质料是木头,而椅子的形状是其形式。hylo(质料)morph(形式)ism(学说)——这他妈的不叫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你他妈和我说说什么他妈的算他妈的“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


不仅语言本身不是普遍的,语言描述的对象也不是普遍的。放在五十年前,“电脑”是人话吗?“手机”是人话吗?都不是。哲学家不仅仅使用语言,而且创造语言。如果哲学家创造出来的概念不是人话,那么所有新概念都不是。“大数据”“P2P”“互联网+”——这些有一个人话吗?没有。

但是,反过来说,我们也可以说所有新概念恰好都是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毕竟此前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它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我们最新赋予它的意思,没有历史的污染在里面。


某个大神曾经吐槽,数学里面有一半是关于定义,而另一半是关于等价。后者且不论,前者大概是因为某些数学问题,尤其是涉及悖论的东西,在定义清楚了之后就很容易消解了。某些哲学问题至少有类似的倾向:因为我们使用含混的概念瞎几把推理,得到一些悖谬的结果。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一开始把话说清楚了。而这必然意味着我们需要把一个熟悉的、有多重用法的概念拆成若干个专门的、不可相互替代的概念。

另一方面,这和人脑的极限有关系,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是傻逼,如果你在一个语句中出现多重依赖和量化,那么要理解起来就很困难了。人脑不支持多重量词迭代(这里指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有交互的情况),在面对复杂陈述的时候,如果不做任何优化,那么可能到一定步骤之后我们就完全 lose track 了。这里的优化就是把过程中某些重要的概念提取出来,当成是一个名词来用。比如说,当你有某种类似于“存在唯一的……”结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给它一个名字,避免在日后涉及它的表述中再重复一遍“存在 x,满足 ……,并且对于任意 y,如果 y 同样满足,那么 x 等于 y……”

哲学中多多少少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如果不打包概念,那么文章将会令人发指地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会将某些人的学说用一个词概括,然后说“XXX 主义是正确的”“XXX 论题得不到辩护”正如数学中我们说“定理 10 能推出推论 11”一样——总不能每次都把内容复述一遍吧。

这种临时弄出来的东西,很多时候不能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毕竟柏拉图可能不是一名柏拉图主义者。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双标,你说李强他就很强吗?小明就不能是个失明的智障吗?不过是 label 罢了。不过,数学和哲学麻烦的地方往往在于,有些时候我们我们提到的那个 label 不出现在我们阅读的文章中,而出现在经典的教材/著作里面,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毕竟对于复杂问题的讨论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解决的。你可能需要三句话(不是。 ……但是……“这里空白太小,我写不下。”


user avatar   tie-shu-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正的哲学,都是揭示事物本质,不加修饰,不加掩盖,不加偏倚,它自然显得冷酷残忍,看起来没有一句人话,特别不符合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喜欢雕琢修饰过的大道理,而非追求本真的哲学。


user avatar   jia-ming-zi-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来看看这样一段“非人话”:

这个论述在数学史上非常有名(罗素,《数学原理》)。它其实只说了一件事,“1+1=2”。

其实,并不是这一页,而是加上前面的300多页。

其实,它说的不是1+1=2,而是在说,经过了这300多页的“鬼话”,我们终于可以讨论1+1=2这个问题了。

你会不会问,为什么数学家们都不说人话?


我们再来看看这一段“鬼话”

这是N_S方程的柱坐标形式。它说的事情也很简单,“流体是怎样流动的”。要知道,物理学里面到处都是这样的方程(虽然物理学家喜欢用张量把它写成“简单”的形式来迷惑大家)。要知道我还没有把那个著名的标准模型拉氏量放在这里呢。

你会不会问,为什么物理学们都不说人话?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

这是什么?这只不过是我们日常最常见的水,它的分子簇无数种可能结构之一而已。

你会不会问,为什么化学家们都不说人话?


举这几个例子,无非是想说,任何一个专业人士说的话,在非专业人士看来都不是“人话”。大家对数学物理化学中的“鬼话”不觉得奇怪,却觉得哲学里的“鬼话”很奇怪。原因是,

大家都低估了哲学的专业门槛,以为自己想了一下“我是谁”就有资格讨论真正的哲学问题了。


user avatar   pacemulo-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这不叫“棍棒教育”,平常的狼爸狼妈棍棒打向孩子屁股这种不会致伤的部位,这母亲是赤裸裸的家暴!法院发出人身保护令后,女子仍两次用烧热的锅铲将女儿烫伤,这绝不是望女成凤,这是将生活与感情当中的不满全部发泄到女儿身上,打着鸡娃的旗号来伤害女儿,来满足对自我的不满!

这是一个失败的母亲,在失败的婚姻之后又经历的一次失败,虎毒不食子,她不配当一个母亲!动辄就打骂,这是一个正常家长对孩子的样子吗?难道自己的孩子就不心疼?看着这伤痕累累的小手,这当妈的有点过于残忍了,关键她自己觉得这是为孩子好,对亏撤销了她的监护权,要不然孩子被打死都有可能!

建议有关部门强制该女子到医院做检查,这有点心理变态倾向了,可不是典型的棍棒教育,而且女孩之后怎么保护也是个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跟进,保护小女孩。


user avatar   a-feng-34-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每天的新闻都差不多。

信息麻木了属于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这场战争的深度已经超过了当前的泛用理论。

因为谁也摸不清这一场战争的波及范围究竟有多广。

在分析俄乌局势时所有人都开的是和平模式,仿佛世界不会陷入战争一样。

事实上说中立的国家都在陷入这场战争。

欧美因制裁导致的信用崩溃;针对特定族群的纳粹行为导致人人自危。

乌克兰春耕面积减少40%,粮食危机就在眼前。

俄罗斯彻底退出国际金融体系,意志坚定的斗争形势。

这一场冲突已经在经济上让全世界陷入了世界大战。

这算不算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启?

不扔原子弹的经济战算不算世界大战。

现实中的自由经济逐逐渐势弱,而战时经济逐渐崛起。

俄罗斯一旦断气,欧盟大概率就要进入供给制了。




  

相关话题

  一个人一直以来对“量级”没有概念,这说明了什么? 
  自学科学哲学,从哪本书入门比较好? 
  道家阴阳思想如何产生? 
  地下党被捕、被拷打,为什么不编一些假情报? 
  为什么中国那么多学哲学的,却没有像未明子(刘司墨)这样“点醒”(存疑)大众/向大众普及哲学思考的? 
  哲学家们有哪些逼格满满的言语? 
  形式语义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儒家主张的“积极入世”和“息讼、无讼、息事宁人”的态度不矛盾吗? 
  什么人不适合做科研? 
  14 岁能够读懂《纯粹理性批判》的话,可以说在哲学上有天赋吗? 

前一个讨论
什么样的女孩,容易成为“渣男收割机”?
下一个讨论
男子分手后报警索要 3422 元花费,包含母亲包的饺子 8 毛一个,恋爱时男女双方付出应该平等吗?





© 2024-1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