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半句无疑是对的,高中英语的课时比语文都多,前半句值得探讨。
什么样的民族会全民学习另一个民族的语言,并以说得好为荣?
明朝没几个人学朝鲜语、蒙古语、女贞语、越南语。就算是在大清,学满语的也是少数。朝鲜蒙古女贞越南人学汉语才是主流。
日本人普通人的英语非常烂。即使是在欧洲,也只有同为日耳曼语系的北部国家英语说得好,法国人是不屑于说英语的,更不可能纳入义务教育。
如果不愿意一直当蛮夷,总有一天应要把英语踢出义务教育必修课。
挺好的,废除英语教学,非常有利于平行世界次元壁的建设
并不是过分夸大了英语的分量,而是学习和考察的方式简直烂的离谱。
现在的知乎啊...一边骂着某些人非黑即白,一边自己就在走非黑即白的路子。
你说随着中国地位逐渐提高,科研等能力慢慢变强,未来将英语的定位回归到工具,那是有必要的,但现在就把英语喷的一钱不值,那我只能说:
更何况探讨问题前结合当时时代啊同志们,这么简单的道理不懂吗?
仔细想想过份夸大英语作用的是我们吗?是英语国家组成的霸权体系使得处于这个时代下的我们不得不夸大吧。别看现在我们腰杆子硬了,80-90年代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现在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举个例子,现在都知道歼20和F22/35性能有的一拼,但在90年代末2000年初我们军事专家是这么说的:在我们自己的本土上,我们只要保证战机数量是美国的三倍,在地面雷达的配合下,只要美军飞机质量不高过我们九倍,那就是我们优势。歼7在前面开路,侧卫上去补刀,无非就是用2-3个编队的8-12架歼7配合1个编队的4架侧卫打对面一个编队的F22,我们打的起!
你听听这话,品,仔细品~
他张三丰有何惧哉,我们一拥而上,他还能在少林把我们三千多人挑了不成?
硬气不?
在这样的时代下科技领域、军事领域、整治领域等等都是英语系国家占全球主导地位,更别说迪士尼等一系列软文化的洗脑,这时候不去学怎么办?能学术上意念交流吗?能商业上闭关锁国吗?能老百姓集体排斥外国软文化吗?
那个时代多少人以看奥斯卡原声电影为荣,以一口流利英语为荣,以通过了雅思托福考试能去国外交流学习为荣。
怎么看电影的时候要伦敦腔字正腔圆有身份,六公主那翻译腔听着就难受,看完了就开始说学习英语不应该了?
这是基础教育的弊端:
凡是纳入高考的,一定过分夸大。凡是不纳入高考的,一定推广不开。
你信不信,今天把川剧变脸纳入高考,明天就会出现一个价值百亿的产业链,天天教你家孩子:
川剧大师彭登怀25秒内能变多少张脸?A.14张;B.16张;C.18张。
以下哪种声腔是在清朝之后才被吸纳到川剧表演的?A.高腔;B.昆腔;C.皮黄腔。
高中学科,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是不会太深入的。
内容不深,如何区分人才呢?只能去拼命挖掘各种细节。高中娃娃补课补到眼瞎,研究的都是“茴字的四种写法”。
英语作为通识教育也一样:
对多数行业,熟悉英文资料肯定有帮助,所以应该作为通识教育。
但一旦作为高考选拔依据,就一定会被无限放大,过度消费。
全体学生学英语这件事,有大利,也有大害。大利在于使得一批人能够较容易地吸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制造了一大批了解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人(这和西方严重缺乏了解中国的人形成对比)。大害在于很多人陪太子读书造成人力资源浪费,有些人精神上更易屈服于西方。
从目前的情况看,其大害是我们能够承受的。
放眼未来,精神屈服这件事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人力资源浪费是实实在在的。再有,如果不普及英语,虽然会形成一个懂英语和不懂英语的明显教育界限,造成隐患。但现在这个界限已经存在了,而且我怀疑未来智能社会以懂不懂数学形成的界限恐怕更可怕。有鉴于此,我认为可以降低英语要求,同时强化数学在教育中的地位。甚至打出口号“每个大家庭,出个数学家”。
另一方面,吸收科技知识需要英语是将长期存在的事实。即使我这样认为明年中国综合国力超美的超级乐观派,也不奢望中文可以在可预见将来取代英语的科技通用语地位。好在这只要求阅读能力,而且是“说明文”阅读能力而非文学或者西方文化方面的素养。因此,英语教学应该“理科化”,全面改编教材,重视阅读,其次写作,轻听说能力,教材以说明文为主。
此外,还应专门培养一批情报专业人士,具有极高的英语听说读写水平,避免出现美国人那种对最大竞争对手极不了解的悲剧。
如果今日头条有屏蔽功能,我希望屏蔽这位教授,因为最近老是给我推荐他,我真的烦了,如果你不晓得啥子叫做烦,你可以听一下他怎么吐槽电子科大
我读的国家级重点中学,我们学校和其他四川国家级重点一样,是看不起成都某个特别拽的大学的
但是我们当年大部分同学报读电子科大,就是因为很多家长看好它的优势专业,而且的确,它的优势专业在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很强势。而且我自己教过的成都各个大学,华西牙科和电子科大给我印象最深刻,就是拥有特别优秀的学生。我电子科大的学生跟我说,他们年级有非常优秀的姑娘刚毕业年薪就三十万了,我觉得这就是当初家长想要得到的结果。
对,我们报它,就是为了钱。就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
我们对电子科大的口碑来自于我们对它优势学科的认可,请不要把国家级重点中学同学的家长们视作白痴,肯定是考察过,才会集体报电子科大的,毕竟都是穷人,要靠高薪工作实现阶级突破。
在下面这个视频里,这位郑教授叫四川学生别报电子科大,去读浙大,复旦,北大。他知不知道术有专攻。他知不知道我们想毕业就开始狂赚钱快速成长为中产这样一个崇高的理想?
另外,关于英语的事情,我觉得是这样的,其实也是中国目前大学大部分学科的问题,就是课程内容和方向已经落后了。
英语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它是一个我们了解世界上各种最新知识的重要工具,记住,是一个工具。
你没有必要高抬它,也不必贬低它。
它目前在中国的考试方式是错误的,因为很多中国考试设置的目标就不明确。
我觉得以阅读为主没有问题,但是很明显目前阅读题的设置只是让学生背了单词,没有提高任何逻辑能力。
写作也是如同简单翻译一般,没有和阅读一起,提高学生逻辑能力,实际上,雅思托福GRE考试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优秀,我们考过就知道了。
它们提高的不仅仅是语言的能力,思维能力是大大提升了。
很多四六级考试裸过的学生,遇到托福立马就死了,就是因为四六级实际考察不了什么能力。四六级那阅读,根本不需要怎么动脑袋就能做出来。完形填空根本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实话实说,我最讨厌完形填空,尽管我中学的时候那部分一般是全对,太死了,没意义。
你如果经常看国外考试的东西,其实你对于复杂信息的分析,总结,以及输出能力大大提升。
这也是为啥我金融知识啥都不懂,我平时看一些东西我能够快速庖丁解牛找到我需要信息的原因,当初GRE纯粹裸考的时候,我就是快速 通过逻辑结构找核心信息,连猜带蒙搞定阅读的,就算我读中文的复杂文章,里面一堆不认识的专业单词,我一样用GRE和托福的方法来快速向前推进,把百分之八十的废话信息剔除,然后了解作者到底讲了什么。
很多中国人阅读差,就是一遇到非常复杂的文章,就算每个字都认识,读了之后仍然不知道作者在讲什么,跟别提总结了。
语言本身是能够改变人思维模式的。
语言学习本身没有错,方向和方式错了。
部分专业跟英语搭不上关系,可以在大学阶段和毕业脱钩,但是大部分专业,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学习英语的,只是我说了,形式可以变化,更多和国外教材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纯的英文课。考察方式也可以和学科结合起来,也就是它是为本学科服务,而不是一个独立的语言考试。
我们各个学科的学习内容,真的需要与时俱进了,太落后了,经常读英文原版教材,就觉得豁然开朗,我读过国外的理科和心理学教材,我觉得感觉很舒畅。尤其心理学,比读中文的内容舒畅多了,中文教材太生涩死板了,深入浅出这一点做的特别差。
而且,我之前高赞帖子也说了,很多毕业后的人群学习英语走偏了方向,大量时间拿来刷单词APP,而不是以英文阅读为主顺便学单词,不断拓展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如果你目标正确,方式正确,根本就不是浪费时间。
我真的不喜欢郑老师,以后别给我推送了,我不想听他任何视频,我听了几个就受不了了。实在受不了。就跟俞敏洪一样,每次听一点点就觉得自己立马中毒了。
他的那套东西真的特别适合不怎么动脑筋的人。他说的其实就是一些陈词滥调,特别吸引极端的人,而不是理智分析的人
我的其他高赞回答
不如说,真正该提高的是英语教学水平,尤其是结构化的英语教学水平的不均上面。以高考/四六级需要的英语水平来说,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多时间来学习,但实际上学生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却极长;以高考/四六级考核的水平而言,对于听说读写都有一定的要求,顺利通过的本来理应能做到常规的英语会话沟通和阅读写作,可是实际上呢?普通高中/本科/硕士毕业生真的掌握了标称的能力,还是仅仅是应付过了考试?
而且英语的教学水平不仅低下,还有严重的结构性的不平等,越是发达地区往往英语启蒙越早、教学越科学、师资力量越强,学生反而能越轻松地达到需要的英语水平,而欠发达地区则靠死记硬背效果还差。这种结构性差异要比其它学科更明显。
但我坚决反对降低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这不是什么民族自豪感该牵扯进来的地方,只要世界范围的科学交流没有转到以中文为标准语言,那英语水平就应该是工程师必备的,这跟拿不拿诺贝尔奖没关系,只要中国想要继续维持制造业大国地位,不落到跟日本一样靠卖祖传工匠精神混饭吃的地步,就必须要继续培养足够多的合格工程师。如果能普遍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我国青少年本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就可以达到更高的英语水平的。
原理上来说,技术工人对英语需求是比较低的,如果希望技校成才的话应该是可以少学英语的,但我认为未来技术工人待遇提升和技术工人被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替代的情况会同时发生,走技术工人路线还是有风险的。
感觉有一些人也许没有理解教育的结构。比如说现在要培养100万懂英语的专业人才,你是不能正好只找100万个人去学英语的,因为其中很多人可能学不会、达不到要求或者后来转行做别的去了,你得找至少1000万人来学,从当中挑比较好的10%出来;如果想培养更优秀的100万个人,那也许应该找1亿人来学,然后逐步筛选出来其中最好的1%。其它人在这个机制中的确陪跑的意思很浓厚,但即便没有被选上,这些教育也会有其积极意义。你不能说以后99%的人没有用上英语,那就只让1%的人去学,事实上是没有100%的教学,就出不了那1%的人才,这就好比你需要一个二楼,那你得先把一楼盖好吧,不能说你直接给我盖个二楼出来。
对于属于那99%的人来说,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虽然你今天可能很难用到英语,但有今天的成绩也跟当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果当年学的更少,那也许现在各方面的知识水平都更差呢?不能考虑问题那么功利的。
郑强:“英语学习已经耗尽了太多孩子的时间,这是不正常的,是错误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交流工具,今天已经变味了。”
他还提到日本人说英语的问题,他说日本人说英语很不好听,但是不影响他们出伟大的诺贝尔大家,在日本一个60年没出过国的依旧能拿诺贝尔奖,因为他们对于本国文化有些高度的认同感。
外来文化学习要为自己文化服务,立足根本,才能不迷失方向。
我挺认同郑强教授观点,但我们不是说不学习英语,而是要去降低英语在我们学习中的比重,语言学习最重要是一个交流环境,本来生活在中国,生活沟通都是中文为主,对于英语学习的帮助较小,导致许多孩子都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英语学习之上,母语还没学透彻,外语倒学的不错。
扼杀中国文豪的不仅仅是传统死板教育,英语学习也成了很大的一部分因素,压制民族自豪的也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文化侵略也是一方面。
我在这要声明一下,我不是说我们不用学英语,而是要正确看待一门外国语言文化。
如今社会,大部分孩子是受过英语的压迫的,因为英语的拉分,面对中考,高考,4 6级感到焦虑和痛苦。
最让我感到无语的是什么?
在中国的西式餐厅,我不仅可能学习西方礼仪吃牛排,还要会看懂所谓的英语菜单。但这里是中国啊!
中国人入乡随俗,为什么说我们国人去了国外要按照他们的方式生活,但为什么国外到了国内依旧要按照他们的方式?
正确看待英语地位,才是我们应该干的,而不是一棒打死或依旧让它高高在上。
更新一下
本身学英语是没有错的,我并没有说学英语有错,我不知道是不是牵扯了某些人的利益了,大早上就有人私我。
我的观点一直都是要去正确对待英语
而不是在生活中把英语作为了我们的标杆,大学的时候喜欢问别人4 6级过了么?(其实有多少学生学英语是为了应付考试?),却从来没有人在意说自己的普通话考证,认为普通话而已随随便便就过了(那为什么不仅仅是普通人,有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开口依旧语病众多?)
更(开了一个想法,问题是:学语言需要天赋么?进行讨论)
投票数据维持这么久了,大部分人认为英语耗费了中国青年的宝贵时光,但我们不是说要对英语彻底割除啊怎么怎么的,那根本不可能的,我们注定要面对国际化。
我不能理解的是什么?
在中国很多高校,毕业是和英语 4 6级挂钩的,即使说可能你的专业用不上英语,甚至未来都用不上英语,你也依旧要如此。
甚至是现在的企业,把英语4级6级也作为一个门槛,不管说是你的专业知识再强也罢,你4级没过,别人依旧不要你。
是什么?让英语在中国社会地位如此神话了?
这句话只要在中国肯撕破脸皮搞阶级差异教育的前提下,才成立。
原作者拿日本举例,我也拿日本举例。结合时事,前两天NHK刚放出一个关于日本疫情的纪录片,其对日本疫情极其悲观咱们暂且不提。但是,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几名日本专家教授在讨论的情景。白板上清一色的英文,互相讨论也是日英混杂,名词基本全部是英语。大家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在科学领域(社科领域暂且不谈),当今唯一的学术语言就是英语。在过去30年,学术界的构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互联网和计算机也改变了科研的模式。日本的确有不懂英语的诺贝尔奖得主,但他们年轻出成果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拿日本做例子无疑是刻舟求剑。哪怕排除单纯的科研圈子,医生,工程师,程序员等等技术类行业,都必须紧跟行业内的研究前沿。金融法律贸易领域也必须有第一时间了解时事,跟进各海外机构的报告的要求。
对于一个注定进富士康的人来说,英语的确浪费了其可以轻松玩乐的青春。最“好”的办法,似乎也就是只在大城市或重点学校进一步强化英语教学,然后在一般学校彻底边缘化英语。保证未来的白领金领社会中坚学好英语,其他人干脆放弃。
然而,请扪心自问,中国的家长愿意吗?中国的老百姓愿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