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人家的回答,多硬气,“老子造谣还用你来管?”
美**音钦点之后,这个事件就变成了一个在某些人看来必须拿下的舆论阵地,什么账号都出动了,这很正常。
但是我就奇怪了,这么多突然出现的辩护律师,怎么没人解释一下下面两个问题:
1.为何不联系大使馆或者通过正式方式报警?
2.为何前后口径不一致?
来,谁来解释下?
其实这事件还有一个有趣之处,我乎上支持这位大作家的知友们,平日里表现的政治立场可都是……相当值得玩味的。
就好像前段时间某极度热门网络事件里,站队表示支持【不可言说】宣称反民族主义反种族歧视的这些带善人大佬们,日常里可从没表现出对【不可言说】一星半点的支持过。
所以说啊,这些带善人君子剑,哪里有什么原则可言,无非是习惯性在大字报模板里套用热门事件而已。
就好像这位大作家,也不外如是。
著书立传时一副温文尔雅细腻入微的姿态要“反思”,然而发表网络暴论攻击别人时,那就是行走的WG博物馆,可见其传统艺能从来没有放下过。
所以几十年前到处贴大*报的是他们;几十年后想把自己打扮成安妮·弗兰克和“俄罗斯良心”的,还是他们;跳出来为他们辩护,当举报小天使把之前一个相关回答干烂的,则是新一代的他们。
历史是毅种循环,某些人从来都是如此,只是难免有时掩饰不当而已。
说起来我之前其实从来没听过这位大作家的名字,不过得益于我乎某万众景仰的海外大佬的提点,让我不禁去了解了一下。
看了以后怎么说呢?感觉就像我上面说的,安妮·弗兰克的套路加上“俄罗斯良心”的思路,然后以6至9年纪(视天赋而定)学生的语文水平表现出来,就是这个样子。
这种奇妙深刻的组合倒是让我想到几十年前某个也就是普通中学生水平拿了炸药奖的小黄文作家,不过人家的套路是脱裤子……
恩,这也就难怪最近跳出来不少人为大作家保驾护航,毕竟瑞典文学院就好这一口。
日后疫情平息,这可是能拿出来大肆宣扬,扳回舆论阵地的好东西啊。
就差大作家渲染一番自己如何如何遭受(网络舆论)迫害了。
当然现在舆论环境也有了,我看大作家要成。
这作家文章写得很烂。笔调平实和笔调干枯是两回事。白描又舍不得冷峻,因为她有情感要贩卖。情感呢,絮絮叨叨说温度也有一点,大概36度多一点。写这种玩意完全算不上艺术创作和知识生产。
最多算是时代可有可无的角注。
在和普通人比,算得上文从字顺。作家……好吧好吧。卖得出去就算吧。
所以说艺术和宣传不适合官办。可以学学俄罗斯,抓紧舆论武器的同时,有效率和水平。
看看她自己对于这一件事情,怎么解释的吧:
3月12日
有人试图要挟警方对我进行打击吗?
天色明亮,阳光没了。但春天的感觉还是很浓。
今天是个奇怪的日子,起床后遇到的尽是不愉快的事。先是看到几个朋友传来一个帖子。标题是:网民竟然如此痛斥方方,您怎么看。其中收集了两百多条对我恶意攻击的文字。我能说什么?这样的人可谓恶意满满,连一丝善都没有。起码骂的和夸的各选一半吧?发表这信帖子的是今日湖北网,主管单位是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这是官方的网?不会因为我喊了几声追责,或是引咎辞职就来这一招吧?
另一件事就更奇怪了。而且突然之间铺天盖地而来。大意是说,我利用特权,找交警把我侄女送出武汉,弄到了新加坡。好几个公众号,煞有介事地写文章。看来那些恶意攻击我的人是真找不到什么事了。
我侄女到新加坡有十多年了,本属新加坡侨民。回新加坡,坐的是新加坡接侨的航班。中新两国说好了的。还是过年期间,印象中飞机原说凌晨一点起飞(我记得不太清楚了,后来好像是凌晨三点?总之是很晚的时候。)。我哥嫂都上了七十岁,不会开车。那天刚下了私车禁行令。我是真守规矩,特意去咨询。坦率地说,我在武汉生活了六十多年,武汉的警察我的确认识不少。单位还有同事的家属也是警察哩。武汉市公安局有个写作班子,还邀请我去参观过。以前市公安局开什么会,也邀过我。我也写过不少关于警察的小说,很多素材就是从他们那里得来。我跟很多警察熟悉,这岂不是很正常的事?我认识他们,有急难事,向他们求助,其实也很顺理成章呀。肖警官和其他几位警察大约在前年曾经去过我家。我咨询时,被告知,肖警官正好休息,可以让他帮忙。我即给肖警官发了短信,他立即答应了。尽管肖警官是辅警,但我一直就是称他为肖警官。警察系统辅警很多,我对他们都礼貌称之,也是应该的吧?那天大约是初五(真记不太清了),短信应该都还在,如果有关部门想调查,尽可以去查。这个也叫使用特权,那么特权又是什么?其实,说到底,大概是有人试图要挟警方对我进行打击吧?
白天我在微博已经回复了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担心警方高层不了解情况,真的去处理肖警官,所以特别作了说明。微博平台,不是审判台,不是你们询问,我就必须回答的。作家可以有警察朋友,警察也可在休息时间为朋友帮忙,这是人之常情。电视剧里也都不少这种情节吧?这觉得这件事闹得这么大,真像是一个笑话。
顺便告诉一下那些缺乏常识的人(包括举报者)一点点我的个人情况,以免每次留言都犯错误:
我今年岁,已经退休,病也不少。去年春节前后,一直在医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到年底才缓解。我的病历和我单位的同事,全都可以作证。因为我去年上半年,连走路都很艰难。所以,要求我出门当义工,是真的不合适。况我这把年龄,也实在承受不起义工的活儿。万一跌一跤或再闪了腰,那才是真给政府添麻烦。
我不是厅级干部!我不是厅级干部!我不是厅级干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连公务员都不是。所以,我是没有级别的。真是让各位口口声声叫喊厅级干部的人失望了。退休后,我就是个普通市民。当然,我也没有入党。我一直都是群众。尽管当了省作协主席,但了解体制的人会知道,我这样的主席,并不管事。省作协所有的事务,均由党组决定。不过,有些专业活动,我倒是尽可能地为作协张罗和帮忙。
因我是年的正高职称,资格老,所以,比起很多人,我的工资不算高,但也不算低,足够生活。现在社保拿退休金。省作协对于退休老作家一直都很关照。我印象中,从徐迟、碧野那一辈起,都是这样,这个传统一直保持至今。所以,我退休了,省作协也仍然像关照其他作家一样关照我,同事们对我也很好,他们好多人是我看着长大的,所以大家相处一直很和睦。我与普通百姓的确会有点差异。因我是职业作家,迄今为止,出版的书也有上百部。不少人读过我的书,对我很尊重,尤其是湖北人和武汉人。我的这点知名度,经常会得到一点照顾,这是真的。有时在餐馆吃饭,老板会加一个菜,的士司机认出我,也曾有过坚决不收我车费的事。这些都是让我很感动的。
极左人士一直在找我的碴,我的微博大概也被他们翻烂了。而且我觉得他们也应该举报过多次吧?可是我想不出来我有什么可被举报的。其实,我从来不担心有人告我。我担心他们不告我。不告我,就会有人相信谣言。而一旦告我,真是把我的优点都暴露了。不瞒说,连纪委的人都觉得我这种人比较适合到纪委工作,廉洁呀,又守规矩,还敢于实事求是说话。
今天的恶攻势头来得非常生猛,也是非常令人惊异的:突然有那么多人,集体用同一个话题、同样的语言、同样的图片、在同一时间来对我攻击,嗯,还有公开举报,通力合作的感觉。就好像昨天晚上开过会议,作出决定,约定时间,集体行动一样。这是不是太有点意思了?谁在主持(这样的行动,集体自发行为,傻瓜也知道不可能呀!)?又是谁在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细想是有点恐怖的哦:这种组织者如果某一天,要煽动他的团队搞起义或是搞点破坏什么的,应该比我写个日记要厉害一万倍吧?这个组织以及他们的团伙,拥有这样的号召力和行动力,说攻击谁就攻击谁,群起而上地针对一些与他们观点不同的个体(听说,有两位教授因为帮我说了话,微博便被人翻了个底朝天,并被举报到官方。这样一伙人,一言不合,即下号令,集结团队,各种辱骂和恶意,围剿个体,这跟恐怖组织有什么差别?),难道官方不觉得更应该担心他们吗?他们要挟官方的次数,已经很多了吧?
一个被封在疫区的写作者,一个人受困家中,记录自己的点滴感受。该称赞的就称赞,该批评的就批评,这是一件很自然而然的事。是的,我一直没明白,大家为什么要看我的日记。但前两天,看到一个读者说,方方日记是我们在郁闷中的一个呼吸阀。看到这句时,我心里的感动,真是无词形容。我在让自己努力呼吸时,也帮助了别人呼吸。正因为有很多读者,留下了他们很多的鼓励我的文字,才使得我将这件事坚持了下去。这些读者是我在封城生活中最大的温暖。
但让我更难理解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份并不激烈的日记,会遭到那么多人的恶意辱骂和围攻?这件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什么人挑动起这些辱骂的?辱骂者主要是什么样的人?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大体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甚至,他们的学历以及成长背景是什么样的?从事什么工作?网络有记忆,有心人查询和调研一下,或许便有真相。这是件颇值研究的现象。我自己也蛮好奇。
可惜了那么多年轻人。当他们把极左人士当作自己的人生导师时,他们这辈子恐怕都会在黑暗的深渊中挣扎。
疫情继续向好。新增确诊病人降到个位数。大多地区,业已归零。这个数字,让人高兴。今天本是心情大坏的一天,但疫情局势给了我上好的消息,也算扯平了。
方方涉事微博全文:
再对比看看这个:
最后说点自己的看法吧:
作家方方感到很委屈是很正常的,因为相关的特权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是中国人情社会的潜规则。
在全国疫情这样的大环境下,不少武汉人,生了病还只能居家隔离,死在家里的都不在少数。
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方方的特权可是能抵得上一条命。
方方回应的主要观点,就是人情不算特权。
她以为是有人有组织有预谋的攻击她,却不知道,她刺痛了普大众的内心。
她口口声声说自己不是厅级干部,但作为虚职的省作家主席享受的是厅级待遇。退休了,在某些公职人员的眼里,更是"老资格"。
武汉原官场如此,她是在同样一个大体系内而已。
既然她是著名作家,文字颇有煽动力,不知道是否有和普通大众共情的能力。
她对大众的悲悯更像一个高高在上的同情者。
她撒谎。
她说警察局的人告诉她,局里有不少人是她的读者。
这句话我是无论如何不相信的。
她写了啥作品?普及到了一个小小公安局里就有不少读者啊。
中国当代文学,除了明朝那些事儿和鬼吹灯这些网文,或者有电视名人效应,比如易中天品三国这样,纯走投稿约稿的出版社渠道,100万册以上的发行量就算超级畅销了。
搜了下方女士作品,一个听过的也没有。
说局里好多是她读者?读的是什么?她递过来的条子么?
吹吧你就!
和大意失荆州差不多
本来没事
但是非要炫耀一下自己
结果出事了
荆州的是某科长私人联系一个朋友顺风车捎回来
但是儿子吹牛习惯了,说是找关系
方厅长也是,本来那几天私家车是能走的,非要鼓吹一下自己和交管局的关系派了警官互送啥的。
属于不作不死
所谓方厅长的一粒沙,落在小肖身上,就是一座山
喜欢吹牛这个毛病啊,真的是……
听朋友说过一件事,他们县组织部部长的爱人有一次参加一个婚礼,她那一桌有个人吹了半天,说某某县什么事就是他一句话,欢迎大家来玩。
然后回来问她老公,你们县还有这么厉害的人?
部长也纳闷,问了下叫啥
然后憋着笑说
就一个快退休的小科长
实际上,大家讨厌的是最近跟多媒体的双标,对内吹哨,对外吹箫
国内采取措施叫时代的一粒沙国外的同样措施就是英明果断
国外骂的我们的时候他们跟着骂
国外出事了又急忙发文“不要妖魔化外国抗疫”
总之就是不让你骂洋大人,只能骂自己
大家自然都憋着火
阿丘和方厅长都是冒出来了
自然就被集火了
再加上又有亲属移民……和前段时间的永居正好又对上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少吹牛,少双标
冰山一角而已
另外
比起一千万人拥有几个额外的大学名额,这才是真正的特 权。
1、人脸识别技术成熟了吗?
这个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不知道还没有人记得劳荣枝,就是自1999年后潜逃20年的上古女逃犯。她是法医秦明笔下“人皮牢笼”案的真凶;也是影视剧《红蜘蛛》里的“美女蛇”;更是与法子英合谋杀害7人性命的女魔头。
然后这个人,在2019年11月28日,因为被商场的人脸识别系统识别而被捕。
略过其20年的逃亡轨迹和肢解尸体的残忍,其20年容貌的变化和隐形埋名为什么仍然会被人脸识别抓住呢?
第一个原因,不管是电脑训练的过程,还是在线识别的过程,都需要对人脸的典型特征进行提取,主要包括全局特征、两个眼睛的特征,鼻子的特征、还有两个嘴角的特征。所以担心换了发型后打不开支付宝是多余的,女生留长发后遮住耳朵也不会影响人脸识别。人脸有些特征变化是很微小的。
其次,人随着年龄生长这些部位会有一些变化,会影响到人脸识别,但人眼睛上部的轮廓、鼻子两侧的颧骨、还有嘴角边缘区域的颌骨是不会变的,这也是劳荣枝逃亡20年后,仍被抓到的主要原因,当然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劳荣枝逃亡后,仍坚持健身、跳舞等,相貌特征并没有发生巨大变化,要不然凭目前的人脸识别还是很难抓到。
以上也可以看出,如果只是做了双眼皮或者是短时间内脸长胖或者变瘦也并不会影响到人脸识别的结果。因此,目前的人脸识别已经相当完善了。
2、人脸识别的隐私困境
然而为什么没有大范围的应用呢?原因是可能会与法律和道德相冲突。
(比如上图,给不同陌生男性开门这种隐私信息,受到法律的保护,也和失足没有必然联系,甚至可能是该女性的私德,不应该进入人脸识别领域。PS:网上选取的图片,真实性有待考察)
目前如果强制接入全员无差别的人脸识别,并不是一个好时机,因为隐私保护的相关法规并没有特别健全,这个时候接入会造成隐私泄露或滥用安全隐患。明年开始施行的《民法典》对人格权建立了独立的章节,从1032条-1039条都对隐私权进行了规范,但之所以说目前法规没有特别健全,原因有三:
1、《民法典》还尚未真正施行,要到明年的1月1日才开始“转正”。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援引原来《民法总则》关于隐私权的法条,一般要求侵犯隐私权的同时具有一定经济利益。隐私权的保护范围过窄。
2、即使《民法典》投入使用,还有很多的补丁需要打,很多的解释需要颁布。法律在于实践,没有实践的法律是谈不上完善的。
3、即使《民法典》投入使用,也没有对人脸识别做出特别的解释和适用。其中1033条: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三)拍摄、窥视、窃听他人的私密活动;(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1034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的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个人信息中的隐私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明眼人想想就知道,上面的那个“失足”截图中,违背了民法典规范的多少种信息类别。姓名、身份证好吗、联系方式、肖像、住址、电话号码(有打码)、行踪信息等等,如果大面积使用人脸技术,会不会导致这种情况渐成普遍?这可谓是现实版本“黑镜”了。
另外,IBM也宣布将不再提供和开发面部识别技术,并指责执法机构或私企滥用面部识别技术的行为了。在IBM首席执行官Arvind Krishna在今年六月致国会的信中表示,IBM将不再提供通用面部识别或分析软件。IBM也将不再开发或研究这项技术。
信中说:由于人工智能的进步,人脸识别在过去十年中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与此同时,提供相关技术的通常是缺少监管的私营企业,而这些技术也被证明存在对年龄、种族和族裔方面的偏见,这使得这些工具在执法和安全方面显得不可靠,并为潜在的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提供了机会。
3、人类识别的授权困境
所以人脸识别技术就算再成熟,真的那么适配目前的社会吗?
需要考虑的是,与用户或者公民签订“人脸识别技术”的是商业公司还是政府?(不会想一声不吭就识别了吧?虽然现实往往是默认地认为“你的隐私没有价值”)如果要求用户签订协议的话,那么对未成年人如何进行保护呢?要知道,《民法典》第20条下调了无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的范围,8周岁以下的统称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这部分人的人脸识别协议怎么签?8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人签订的人脸识别协议在法律上又该判定为效力几何的合同?
立法还尚未跟上,又怎么能仓皇普及呢?但若人脸识别有相配套的法律解释、司法解释,就能处理目前很多因为“人和操作者对应不上”的问题,比如未成年人对游戏进行支付和对主播打赏等等。
例如,国家对未成年游戏付费的规定: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网络游戏企业须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未满8周岁的用户,不得为其提供游戏付费服务。8到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16到18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人民币。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由于现有条件(手机号、身份证授权等)没有办法检测谁是未成年人,所以实践中导致了两个问题:1、未成年使用成年人的身份证进行游戏,充值,最后被家庭发现产生诉争和讼累。2、成年人充值之后假托是家里未成年所为,要求退费。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人脸识别和法律授权、司法解释完全合拍之后,这两种问题当然也就在可能性之外了,但如果人脸识别与未成年民事行为能力这方面的衔接不跟上,怕是很难真正普及,这里面的法律问题还有很多。
总结:人脸识别好技术,法律保护不滥用
目前我国的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正在越来越好,除了明年实施的《民法典》独立出了人格权编,今年10月1日出台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以及明年的《民法典》,都对个人的隐私权做了更大的保护,对其他各方使用、存储、买卖用户信息做了更大的限制。假如有一天立法能更上(事实上已经在飞速发展了),人脸识别技术也就真正地成为一个普遍技术了。但还没有去毒之前,随意放出笼子可能会产生一些《黑镜》之恶,这也许就是社会不想看到的了。
数据不可信,还有个原因,有关调查是什么调查?是哪个专业机构还是部门发布的?
数据来源有什么论文支持不?
—————————————————————————
评论设置了已关注才能评论。
我自己确诊过,所以不相信这个数据。
作为一个十大几年的老病号,来回复发,我已经过了有人为我发声就高兴的年代了。
因为他的目的未必是帮我,结果更是未必对我有益。
很多人说好多没去看过,那这9000万数据是咋来的。如果按照某个比例,这个数字岂不是应该更大?
我认识我们好几个医院的心理科大夫,门庭冷落,如果像这数据统计的,岂不是每天应该门庭若市?
我从来没有那种自己抑郁,全世界都有问题的观点。
有抑郁症治疗就好了。没必要总是呼吁和夸大。
————————————————————————
觉得数据有问题,我们单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几乎都认识的。加上社会交往,加入了几个心理咨询的圈子,我身边确诊的人数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大概有四百多万人。但身边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学圈子里已经包含了很多有点问题,有的确诊,有的没有确诊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按照统计,十几分之一的抑郁症。。。这个就很神奇。。。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这个周刊,你是认真的么?
因为这个数据感觉明显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该说啥。
不过抑郁症的诊断总觉得还是比较随意的,国内的心理学圈子也比较杂乱。之前有一次坐网约车,司机正好是我们这医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会儿,嗯,挺不专业的,开车的过程中,和媳妇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为他的斜杠职业,而是确实感觉不对路。
总体几年求医的经历,感觉除了精神病院没去过,其他的感觉都就那么回事。当然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区医疗水平有关。。
简单的小把戏,居然能有这么多人写出来这么多洋洋洒洒的文章,来解释他为什么这么火,什么消费主义什么内卷疫情什么年轻人的爱好,什么小众,什么设计师什么ip。在下真的服。没理由也能给他找出理由来
给个标题你们就能编个文章出来呗?
我只想问一问题:是谁在二手市场上高价收购那些小概率抽到的产品?
建议有关部门彻查。
玩金融的路子真的是越来越野。
——————————————————————
我拿了一张A4纸,把他撕成100块,上面写上1-100,。随机塞进100个袋子里。
然后我在市场上卖这些袋子,1块钱一个。
抽中数字1,可以在市场上卖10元,抽中数字10,可以在市场上卖20元。抽中数字100,可以在市场上卖50元。
凭什么一张白纸写个字就能卖1块?因为有一定概率他能卖50!
但是凭什么你抽中某一张就能卖50元,废纸又没用
那你猜猜谁在市场上50块钱买一张写了字的白纸?
至于他盲盒里面装的是什么,重要么?不否认有的人喜欢里面的东西,但是他根本就不是赚这部分人的钱,这部分人也没钱给他们赚。这个世界上,赌徒的钱最好赚
————————————
几天都没什么评论,10分钟来个十几个人替盲盒说话,然后全是小号,全部收藏了同一个问题。
你们花钱搞公关的时候,是不是碰见黑中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