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喵自来。在AMES蹭汉语二外习得seminar,马上蹭到第三年了,感觉和题主之间的信息不对等有点严重,所以还是不说什么不太好听的话了。总之题主你接好回答。
今儿我们不谈论王冕的爹和田中的妈,我们也不谈论大学老师怎么和学生们讲汉语的问题(真的不止一次在知乎上看到“我的大学老师说古汉语/现代汉语没有语法”的说法了,不是我针对谁,“我只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在大学教中文大多数得有个博士学位吧,这么民科的话也敢说出来我也真是吓得一身冷汗),我们就来讨论——或者以我那无可救药的乔派立场而言我们站在乔老爷子的肩膀上讨论——汉语他喵的到底有没有语法?如果现代汉语有语法,那么现代汉语的语法是不是受西化影响才形成的——就是说古代汉语没有语法?
问题一:英国人认为英语有没有语法?中国人认为汉语有没有语法?
第一个分问句很简单。有。第二个分问句也很简单。有。只是对于母语者而言,语法是一种高度内化的东西,你有的不是像语法书那样的成文的语法规则,而是两个字:直觉。
在以下的情况里,我会区分两种不同的标记:下划线代表一种直觉性的概念,而“引号内部”则代表概念的条文化。我知道这样写可能会有人被我绕进去,但是希望题主你最好不要。
你跟一个英国老外聊天,你说“Him drive to work every day”,一个英国老外出于礼貌或者鄙夷,大概不会直接跟你说“你英语说得好烂完全不讲究语法”,但是他的心里是别扭的;哪怕是一个没有受过系统的语法训练的老外,他的心里也会是别扭的。他知道你想说的是“他每天开车去上班”,但是他更知道你应该说“He drives to work every day”。他知道第三人称单数在主语位置应该用主格,他知道第三人称单数在一般现在时里动词必须变位加上-s词缀,但是他未必能跟你说出来“主格”、“第三人称单数”、“变位”。一个受过语法训练的老外也许可以告诉你这些名词,一个没受过语法训练的老外可能不会告诉你这些名词,但他知道你这句话有问题,他知道你应该说“He drives to work every day”,他的心中有着一个大写的别扭。
同理。一个汉语学习者和一个在他眼中的“中国老外”——也就是你——聊天,他说“上个星期我的爷爷死过”,你出于礼貌,大概会首先安慰他一下,完全不去计较他的语法问题,但是如果我是你,我的心里是别扭的;假设有一万个平行世界,其中的三千个我受过语言学训练,五千个我受过高中程度的语法训练,两千个我是文盲,那么这一万个我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都是别扭的。这一万个我,都知道作为aspect marker(叫啥来着?语体标记对吧)的“过”通常是不能和“死”这种一次性动词搭配的(在修辞情况下除外),也都知道“死”在表示状态的时候应该搭配另一个完成的aspect marker“了”,但是只有三千个我可以讲出来什么叫做“aspect marker”,剩下的七千个我大概只能想到“上个星期我的爷爷死了”。然而,不管怎么样,这一万个我都知道这句话有问题,都知道应该说“死了”而不是“死过”,心中都有一个大写的别扭。
这就是母语者持有的语法——它不是以系统的条文模式构成的,而是以一系列直觉性的判断展现的。我们的脑子里并没有关于汉语的语法书,但是我们有着一套基础的结构,比如我们知道汉语的名词短语里形容词要放在名词前面(NP -> AP-NP),在没有强调的陈述句里宾语名词要放在动词后面(VP -> V-NP),动词和宾语名词之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case adjacency),提问的时候疑问词不需要挪到句子的最前面(wh-in-situ)……这些都是语法,只是不是像你想象的那样。你可以试试看违背这些规则说话:比如你说“姑娘漂亮的”——你听起来像个日本鬼子;你说“前天我小明打了”——大家会不知道是你打了小明还是小明打了你;你说“我和妹子喝了昨天下午三点半下午茶”——你的妹子大概会以为你在喝完茶以后被车撞了;你说“哪里你在买到了新的路由器”——算了连我自己都受不了了。
我们还可以试试看更为hardcore一些的比较,就像这样:
1. 听了系主任的解释,我感到很开心。
2. 听了系主任的解释,我感到了很开心。
3. 听了系主任的解释让我感到很开心。
4. 听了系主任的解释让我感到了很开心。
5. 系主任的解释,我感到很开心。
6. 系主任的解释,我感到了很开心。
7. 系主任的解释让我感到很开心。
8. 系主任的解释让我感到了很开心。
那么,聪明的你,如果还没有被我绕晕的话,现在觉得汉语到底有没有语法呢?(笑
问题二:汉语的语法从哪里引入的?
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理解的方法,可以把它理解为“汉语之前没有语法,现在有了语法,那么语法是从哪里引进的”,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目前讨论汉语语法的一套完整的术语体系是从哪里引进的”。当然,我这么解释是完全的一厢情愿,因为我真的只是单纯希望题主问的是第二个理解方法。汉语的语法术语体系发轫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借鉴的是拉丁语对于语法分析的概念。当前使用的古代/现代汉语语法术语和分析方式较为贴近印欧语系术语,也是因为这本书的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我在刚才那段话里反复强调了“术语”和“分析”,而不是语法本身;我们采用的是西化的手段,而不是西化的语法。这就像从邻居家借刀子来杀自己的鸡:刀子是人家的,但是鸡是你自己的,不能说因为借了人家的刀子合着鸡也是人家买来炖汤的了。
————
但是,我总觉得吧,很有可能题主想问的是第一个理解方法。
如果是真的的话,那我只能先甩一句话给题主了:甚矣,汝之不惠!
没错,汉语的语法就是从“那个时候”来的,也就是在“甚矣,汝之不惠”诞生的时候、甚至是更之前开始的——确切地说,汉语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有语法。不管你分析不分析,用什么样的方法分析,“汉语有语法”这种客观事实,是不可否认的。
这一回我们反其道而行:先谈逻辑,再谈事实。
我们说的“汉语有没有语法”里的“语法”,指的到底是什么呢?还是像之前这个问题一样,“语法”指的不是所谓的成文条例,而是一个在脑内高度抽象化的规则,有了这个规则,我们可以造出让母语者可以理解的句子,而母语者也是依靠语法来解析句子的;就像我上一个问题的回答里举出的结构的小例子一样,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结构,我才能够说出“我现在正在知乎上写回答”,你也才能理解我说的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个规则,你只能把一个串理解为单纯的符号堆砌,而不会知道它该如何组合、切分,具有什么意义,也不会知道如何才能造出一个类似而不相同的串。这就是当前常见的descriptive linguistics所说的语法:分号之前是乔派对于内生语法的定义,分号之后则回归到了索绪尔对于语言和符号系统的论证,但是它们二者都指向一点:语言必然有语法,即使没有已经成文的语法规定,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内隐的语法规则。拥有语法是一个符号系统可以被称为语言的基础之一,凡是语言,都有语法,如果一个符号系统不具备与自然语言相近的规则,那么它就不能算是语言。这是个简单的(至少我当年)高一就学到的逆否命题。
那么我们就可以开始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了:
大前提:如果一样东西是语言,那么它就有语法。(语言学的定义)
小前提:汉语是一种语言。(定义+常识)
结论:汉语有语法。
完。
如果再需要加上一点的话,可以这么说:“汉语有语法”是一个客观事实,与汉语在哪一个阶段、是否已经有有关成文语法的记载、采取什么样的术语进行讨论等因素,完全无关。
空口无凭,我们来讨论一些事实吧。以下的“古汉语”特指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书面用语,也就是“文言”。
不管其他人持什么样的观点,我个人认为,古汉语的句法的系统研究还是很落后,不管是在生成语法内部还是其他语法体系里。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古汉语至少在宋以后(含)就已经完全变成了书面语言,口语让给了古白话,传统定义上的“母语者”基本不存在,而在语言学大踏步发展的时候古汉语更是早就死得只剩祖坟了,而国内的语言学又不是非常侧重于这方面(相比之下philology多么热爱句法哦),所以没能大批量引起重视也几乎是个必然,而现在由于落后引起的落后又实在是令人痛心。我感叹这么多只是想说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好的论文辅助只能靠反证法了,好了废话不多说了我们来看例子。
就拿“甚矣汝之不惠”来说吧。如果我们认为古汉语没有语法的话,这就是一串由六个字符构成的符号串,而如果我们认为古汉语没有语法的话,理论上说,我们可以对这个符号串进行任意地切分而不影响对符号串意义的理解,就像pi可以说成“3.141 592”也可以说成“3.14 15 92”而实际上不发生任何改变一样。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个串是“甚矣 汝之不惠”,也可以是“甚矣汝 之不惠”,还可以是“甚 矣汝之不 惠”。——是的,这就和高考里的断句题完全一样。
我觉得大概有人看到后面两个切分法就要挠墙了——但是,如果古汉语没有语法的话,你为什么要挠墙呢?根本就没有一个什么规则给你挠墙的机会呀。这刚好说明了古汉语是有一套规则的,哪怕它不成文;这套规则告诉你“汝之不惠”应该被放在一起,甚至是“不惠”是肯定在一起的,而“甚矣”则是一个可以相对比较宽松的结构。
那么再来稍微长一点的语段,大家感受一下:
「大君者天之宗子其大臣则宗子之家相先生虑夫有司百职之不可以智术驾御也于是乎纳八政于三德虑夫黎民百姓之不可以刑法鞭笞也于是设为礼仪三千以救刑条三千之敝出礼则入刑出刑则入礼矣」
我故意把标点符号都删掉了,就是要制造一种“混沌的”符号串的感觉。如果古汉语没有语法的话,你确定你能明白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吗?别忘了,如何把词组成短语,把短语组成句子,语序应该是什么样的,都是语法的内容哦,不信请看我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里的说明。
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从古汉语(文言文),到近代汉语(古白话),再到现在的现代汉语,实际上是有着一条完整的演化链的。近代汉语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语法特征(比如基础语序、被动语序、topic-comment结构等),而这些又延续到了现代汉语的身上。我们作为现代汉语的母语者,哪怕没有受过系统的语法训练和古汉语的培训,在看近代汉语的作品时也至少能看懂(我大概小学高年级读的水浒传,初一读的红楼梦,之前我说过我到初三才知道主谓宾定状补到底是啥),在看完全陌生的古汉语的作品时也不至于完全看不懂(我相信每个高中毕业生都至少有能力弄明白课本里没有的史记其他篇目,不说百分之百至少也得有六七成),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如果汉语没有语法,如果古汉语没有和现代汉语有所关联的语法,我们是怎么能做到的这一点的?如果汉语是到了现代汉语阶段才有的语法的话,那么我们怎么解释以前的汉语资料所体现出的在句子结构上的规律性,我们又如何解释古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三者共享的结构特征——没错,就是语法特征——呢?
别着急,慢慢想。如果想不明白的话,就再把之前的三段论念一遍。我不骗你,一切都是连起来的。
问题三:最能体现出汉语的语法的地方是什么?
……大半夜的parser不是很灵了,我没太明白题主这个问题指的是什么,是说“最能体现出汉语的语法特别之处是哪个,和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日本琉球语系南岛语系乃至汉藏语系其他成员有明显区别的是哪个”,还是说“有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汉语有语法”。
如果是前者的话,我只能说我一时半会儿真的找不出来任何仅属于汉语的parameter(没错又忍不住用术语了),因为我对其他的语言了解程度还远不足可以做到comparative syntax的水平——要是能做到的话我立刻要回伦敦去了。在我能想到的基础规则里,多少都和其他语言有所重合:比如SVO基础语序(“我吃饭”)、motion event结构(“摸着石头过河”)和英语类似;NP内部语序(“一架黑色的望远镜”)和德语类似;radical pro-drop(“[我]昨天走了二十公里”)、topic-comment(“西瓜我吃完了”)、wh-in-situ(“你昨天去哪里剪了头发”)和日语类似。一些复杂的规则可能是汉语特有的(未必,我也不知道全世界七千种语言的语法都是什么样的),比如汉语的动词变化不描述时(动作发生的具体时间)只描述体(动作进行到的阶段)且明确区分progressive / continuous imperfective(应该叫做未完成体的进行态和持续态吧,区别就是“他在穿衣服”和“他穿着衣服”),再比如说汉语的关系从句是堆在名词前面但是动词在最前的(这个在知乎上有回答,问题似乎是汉语结构有什么缺陷,不过我不觉得这是汉语句法上的“缺陷”就是了),再比如说汉语是SVO-Po-AN-GN(主谓宾、介词后位“桌子上”、形容词-名词“大房子”、所有格-名词“我的书”),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组合,整个欧亚大陆大概也就一只手数得过来。但是这样的东西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很难引入到(针对母语者和第二语言习得者)语言教学里,所以只是我且一说你且一听。
如果是后者的话,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在第一部分回答里我给出的八句话。
(hint:“让”作为主动词,要求主语出现,“系主任的解释”作为名词性短语充当主语,否则无法分配题元角色——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语法特征,几乎所有语言里都能观测到;“感到了很开心”的问题是谓语形态和aspect marker冲突的问题,是一个汉语内部特有的特征,可以见我之前的一个回答,然而手机并不能贴链接)
或者,我曾经在知乎上举过好多例子,每一次都希望这一回就能让大家相信汉语有语法,就好像每个非洲LL玩家心中都有一个十一连变欧洲人的梦——
然而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卵用嘛,下一发还是GG。
全剧终。
————不是我要写postscript,是有些人逼我写的————
“语法”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你看看这个回答里所有活跃在“语言学”话题下的答主,或者随便问一个和我专业背景类似的人,不管是生成、认知、功能还是其他我不知道的什么流派,给你的回答都只有一个:语法是一种语言在脑内高度抽象化的规则。至于这个规则什么样,有没有成文分析,那都不影响它是“语法”。而用来研究语法的体系、手段、术语、成文结果,也就是“语法学”,它不是“语法”,就如同“万有引力”不等于实际存在的万有引力一样。我们不能说在牛顿出生之前我们都飘在天上,同样,我们也不能说在语法学发展之前语言就没有语法。
我开头所说的“信息不对等”也就在这里:你以为你问的是A,但实际上你问出来的内容是B,你问出来的问题,在有着相关知识的人看来,就是一个针对B的描述,所以在有着相关知识的人看来,对于B的解释就是最贴切的回答。
然后有人站出来说:你们都跑题了,题主问的是A,你们都应该按照A来回答。——这样的情况我在知乎上至少遇到过三次,每次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到底是应该遵循我的专业准则从而“偏题”,还是按照大众的观念“将错就错”?我到底需不需要破一些东西、立一些东西,还是说就这样得了反正该清楚的人清楚就行了?
再说了,有些人真的以为我就这么一根筋,没想过我在回答里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伏笔?说我没提到语法学问题的人,真的仔细看过我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么?
所以我说了,就这种问题而言,下一发还是GG,每一发都是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