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科研有很水的idea应该发表出来吗? 第1页

  

user avatar   corbicul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不是应不应该发,而是应不应该做。

只要是做了的项目都应该发出来,因为已经投入了时间、资源,不发白不发。就算是个造轮子的项目,也起码算是对已有结论的一个验证。

水的idea真正损害的不是读者也不是科学界,而是作者。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拿宝贵的生命去造轮子,你就要掂量掂量你的待遇值不值得你干这个事儿。

你和同学历、同资历的其它行业比一比,如果待遇还可以,那就干,就当一份拿钱干活的工作。idea水不水的反正有人愿意买单,只要通讯作者不尴尬,你就没什么好尴尬的。

如果待遇不值得,那就很惨了。我看到很多有点儿学术追求的底层科研人员痛苦就痛苦在这里,拿着一点儿工资补贴,干着牲口强度的活造轮子。牺牲了生活、家庭、健康、年华,发表了没啥影响力、科学意义只能骗自己的文章。


user avatar   jiehou19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很多人有个误解,认为科研工作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原始idea的质量。

实际上,idea固然重要,但它通常不是拍脑袋一瞬间想出来的,而是在无数痛苦的试错和思路修正中,打补丁打出来的。一项工作到最终发表的时候,原始idea多半已经被改的连它妈都不认识了。

所以,决定论文最后是否能发表的,往往不是初始idea的质量,而是你在试错过程不断修正idea的努力。

自己现身说法一波吧,我博士课题的心路历程大概是这样的:

  • 老板:你看XXX大饼,啊呸,那个XXX方向不错,人家类似的文章都发子刊了(2004年的,最近十几年都没啥好成果...)
  • 调研文献,好像要自己写模拟软件,于是吭哧吭哧撸了半年代码,并用它水了篇小论文
  • 撸出来后,发现天花板封上了,地基反而没打好,压根没有底层物理模型,于是转移重心开始推模型
  • 重新调研文献,发现物理核心是XXX。哎这玩意好像没人算过,觉得可以做一做
  • 算半天发现结构太复杂,需要的计算量是个天文数字——靠,原来是个大坑,怪不得没人做
  • 毕竟也算了几个特例,好像也能写个小论文?不管了先水几篇攒够毕业标准再说
  • 整理论文的时候发现,哎,这部分数据好像有点规律?好像能给出个通用公式?——我简直就是个天才,水个球的论文,我要发顶刊!!!
  • 猜想物理规律可能是XXX,重新设计模型进行计算
  • 靠,猜想和结果南辕北辙,原来我是个蠢材,大侠请重新来过
  • 妹的,这个猜想50年前已经被证伪了,留下了不学无术的泪水,大侠请重新来过
  • 妈个鸡,程序里好像有bug,这批数据是白算了,大侠请重新来过
  • ......
  • 不断修正思路,迭代N次之后,终于改出个普适的物理模型,初步验证一下效果好像还不错?
  • 把结果拿给老板看,一通乱批:这个地方不对,那个推导不严谨,这个图需要补点数据
  • 老板说要aim high, dream big,再补点宏观模拟,找几个实验对比,图要fancy一点,故事要sexy一点——此时我已经躺平任艹了,爱咋咋地吧
  • 跟老板斗智斗勇N轮,打了N个补丁之后,终于有了个成体系的成果,可以投稿了
  • 被拒
  • 不服,补了十来个图,rebuttal
  • 审稿人A:这结果还凑合,可以发表了;审稿人B:垃圾玩意也敢rebuttal?接着拒
  • 编辑:喂你们两个能不能统一一下口径,算了我再拉个审稿人C仲裁一下
  • 可能是因为昨天扶老奶奶过马路攒了点人品,审稿人C居然对我一顿猛夸,小修几轮后总算发表了

回过头来看,最初的idea就好比告诉你,北边的森林里有食物。这个食物可能是深林边缘又酸又涩的树果,抬手即可轻松摘得。但也可能是深林深处的野味,需要跋山涉水浴血奋战,甚至得绕道从南边迂回才能抵达。

一图胜千言版本[1]

参考

  1. ^原始版本来自下面这个blog,翻译没有找到出处 https://electroncafe.wordpress.com/2011/05/04/scientific-process-rage/

user avatar   congyu-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经常和导师讨论,他们绝大部分观点我都很赞同,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绝大部分的论文都是很水的,哪怕是Nature和Science这种顶刊也不可能保证每篇论文都是经典,更何况考虑到很多情况下,决定一篇论文是否发表的人数其实并不多,作者+编辑+审稿人,很多小圈圈的圈内的事情圈外人也很难评论。国内国外,工农文理,没有绝对客观的。

第二点,科研工作者要受到科研单位的评价,这里面一大部分是论文,论文就是行业的硬通货。最好情况当然是既有数量又有质量,但现实情况往往不如人意。如果一个大招憋了好几年,错过某些关键的时间节点,或者经费用完了,那也是很不合算的。优秀的科研人员应该有比较持续的产出,偶尔发一个大招,天天发大招的不是天才就是骗子。

第三点,也是导师一直给我说的。进入行业头几年灌灌水无妨,前期灌水是为了后期出好文章。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都是从小论文开始发起的。但是,这开头的几年是建立对整个行业的认识的重要阶段,要去了解这个行业的热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自己以后的研究方向,一旦错过,几乎不可补救。换个通俗点的说法,高三复习的时候做那么多习题,大量重复性的训练只为了一个目的,就是高考。但是过了这个阶段,没有人会再去刷高考题,阶段过了。通过了高考这个坎就应该去做更困难,更有挑战性的事情了。

祝大家多发论文,发好论文!高三的同学高考加油!


user avatar   vam-46-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据世卫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的平均寿命是78.5岁,是唯一平均寿命不足80岁的发达国家。比如德国平均寿命81岁,英国平均寿命81.43岁,韩国平均寿命82.66岁,加拿大平均寿命82.81岁,澳大利亚平均寿命82.9岁,法国平均寿命82.95岁,日本平均寿命84.17岁。为什么会这样呢?

1.垃圾食品摄入量大。

美国的垃圾食品大家都知道,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因此许多美国人就每天以汉堡薯条炸鸡作为一日三餐,餐后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这就是英文单词couch potato的由来。

当然有人问了,难道加拿大澳大利亚人不吃垃圾食品吗?可他们的平均寿命也比美国长好几岁啊?

那就要说到另一件事。

2.贫富差距大。

下图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美国的基尼系数是发达国家里最高的,意味着美国的贫富差距是发达国家里最大的。


这和之前的问题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那些吃垃圾食品躺沙发上看电视的人主要都是低收入人群,中产阶级和富人是非常注意养生的。

美国的贫富差距远大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所以美国低收入人群占比远高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所以美国吃垃圾食品躺沙发上看电视的人群占比也远高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3.肥胖率高

由于前面提到的两个因素,美国的肥胖率高居世界第一。如下图所示。相信去过美国的人都能在街上看到许多胖子。


这些就是美国平均寿命比其他发达国家短的原因。


user avatar   zhou-si-yi-78-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知不知道特斯拉每次回应说的“后台系统显示一切正常”、“后台显示踏板踩得清”里面所说的“后台系统”是什么意思?

特斯拉的意思是说,你在特斯拉上面的一举一动,从你说的每一句话,你的每一个动作,你的体重身型,你的每一次油门和刹车踩塌,你用特斯拉听的每一首歌,特斯拉车身上每个录像机的内容,全部上传到特斯拉公司,特斯拉公司可以任意调用。

我在美国大科技公司也做了一段时间,这种监视用户一举一动的烂事也被迫做了不少。我跟你保证,美国没有一个科技公司没有在做侵犯用户隐私的事情。对,一个都没有!


而特斯拉和谷歌之类的普通美国科技公司有什么区别呢?特斯拉和普通美国科技公司的区别是,特斯拉老板马斯克非常受美国统治阶级和军工系统的信任。马斯克的另外一个公司SpaceX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和美国军方的承包商。马斯克可以说是美国第一大军火商。

也就是说每一个特斯拉用户的性格、习惯,都尽在美军掌握。每一台特斯拉,都可能成为美军在中国的全角度监视摄像头。你买的每一台特斯拉,可能都会变成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台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

抵制特斯拉,人人有责。


对了,忘记说一件事。你们知道为什么刹车踏板“踩不下去”吗?因为很可能刹车踩不踩得下去,踩下去了有没有用,甚至油门踩不踩得下去,方向怎么控制,都是特斯拉的程序决定的。到时候要是美国准备向中国突袭,直接让你们车毁人亡再撞死几个行人都可能。

什么,你说美国不会伤害平民?请问你忘了美国是唯一一个使用核武器的国家吗?请问你忘了美国用核武器一次无差别杀害几十万日本平民了吗?请问美国现在忏悔了吗?现在向原子弹受害者道歉了吗?

什么,你说日本是坏的,中国是好的?很可惜在美国统治阶层的洗脑之下,普通美国人不是这么认为的:




  

相关话题

  真正搞科研的人到底要失败多少次才能最终达到成功? 
  如何看待法国物理学家对量子计算的强烈批评? 
  如何看待全国政协委员提议「中国知网论文浏览与下载,向国内民众免费」? 
  论文查重如果规定在5%以内,会有什么影响吗? 
  世界未解猜想需要学完所有数学才能破解吗? 
  如何看待极高纯度石墨烯或无显著电催化活性? 
  你们怎么看待“我们总是把最差的心情和最糟的态度给了自己最亲近的人,却把耐心和宽容都给了陌生人”? 
  带本科生做毕设是什么样的体验? 
  联合国科学院公布首批「院士」,53 位「院士」华人占 47 席,联合国科学院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所有的科学都是用微观来解释宏观,而不能用宏观解释微观? 

前一个讨论
人体生物样本包含毛发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漳州创新建立女性轻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