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坦克炮并不只有滑膛炮,还有线膛炮。他们大概各自长这个样子:滑膛炮
线膛炮:
而且在坦克的早期发展阶段,反而是线膛炮主宰战场的时代,早期的坦克火炮是线膛炮一统天下,各国的坦克清一色的装备线膛炮,无论是元首的动物园,毛子的T系列,还是美国的M家族,包括我国的59、69、80系列坦克都曾采用过线膛炮。这个变化是从60年代开始的,换装的主要因素是弹种的变化,苏联首次在T-62坦克上采用滑膛炮,这是滑膛炮首次回归坦克,之后西方国家纷纷效仿、不甘落后,目前世界上的陆军大国的新一代主战坦克基本上都采用了滑膛炮,目前来看,只有螳臂当车的英国这个异端的“挑战者”系列把线膛炮作为坦克炮(当然英国有其原因,待会会说到)
滑膛炮之所以成为当代的主要坦克炮种,先说点不接地气的理论,原因有以下几点(摘自网络):
1、首先是滑膛炮没有膛线,其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同时由于没有了膛线磨损,使其炮管寿命要长于线膛炮(当然滑膛炮的高膛压抵消了部分寿命方面的优势)
2、滑膛炮由于没有了线膛炮因膛线根部应力集中而容易产生裂纹的问题,可以承受更高的膛压,这样对提高弹丸初速和射程有很大的帮助,而线膛炮要想获得高炮口初速必须付出更高的膛压、更长的身管长度、更大的膛线磨损,而这些对于坦克炮来说都是有极限的。
3、现代坦克的主要弹种只有两种: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弹和破甲弹/HEAT。随着现代坦克的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技术的不断进步,HEAT对坦克的威胁已经迅速降低了,这样APFSDS便成了现代主战坦克的最主要弹种。现代的APFSDS的长径比已经超过了20:1以上,这样的长杆形弹芯根本不适合旋转,否则在炮管中高速旋转会使其结构强度降低,飞行中也会发生“抖动”使其精度降低,并且在弹头接触装甲时由于旋转产生切向的力更容易跳弹,所以现代的脱壳穿甲弹在弹芯的尾部加上了尾翼,来保持飞行的稳定性。由于箭形的APFSDS的弹芯气动性能好、飞行速度快,因此受气流影响同样很小,在2000米左右的直射距离内同样可以获得很好的精度。
前两点应该不用解释,有点火炮知识的人都明白。主要说说第三点里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它大概长这个样子。
其直径还是可以完美契合炮膛口径的,但是其主要的功能部分,是中间那根长杆子。这种弹药的炮弹形的外壳乃至其中的弹托,仅仅是为了作为适配器,在炮膛中维持远细于炮管的弹体的稳定。而这个壳体,会在炮弹飞出炮膛之后脱落,谓之脱壳穿甲弹。脱了壳后,它大概长这个样子:
而在出膛后,由于风阻,两个弹托会向四周散开,脱离弹芯,过程类似下面这张图:
扔掉所有可能成为拖累和增加风阻的部分,只用中间的长杆部分配合尾部的尾翼稳定飞行姿态,用蛮力去撞击装甲表面,把整颗炮弹的冲击力集中在尖端,增加穿深。这种炮弹是当代主战坦克的通用炮种,它的杀伤机理决定了对炮口动能和膛压要求非常高。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换装是促成炮种更新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为何线膛炮被淘汰。
线膛炮的膛线,本意是设计来用来让出膛炮弹自旋以稳定飞行姿态增加精准度,理论上其精度是要超过滑膛炮的,但是由于线膛炮的膛线会让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炮膛中飞行时就损耗掉很大的动能,虽然获得了稳定了自旋和更好的稳定性,但是飞行速度的降低对于这一高度依赖动能杀伤的弹种是釜底抽薪。所以线膛炮不能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是其退出战场的原因。换言之,坦克可以不要线膛炮,但是不能不要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这是目前最高效的炮弹。此外,还有一点,那就是中俄两国发展比较快的炮射导弹,这也是只有滑膛炮才能发射的弹种,也算是其中一项原因。
当然线膛炮并非是个坏东西,他的远距离稳定性和对各种弹种的通用性是滑膛炮比不了的,特别是对于发射榴弹进行对软目标破坏时,或者使用一些独门的弹种时。
至于英国的异端,装备L30A1线膛炮的英国挑战者及其所用的碎甲弹。
简而言之,它是由塑性炸药与延迟引信所构成的一种坦克炮弹。当黏著榴彈碰撞目标后,塑性炸药会因为冲击而变形为圆盘状附着在表面上,直到炮弹底部的延迟引信点燃引爆塑性炸药。接着爆炸产生的震波会在撞击的物体中传递,然后在内侧产生向内碎裂的破片,达成杀伤内部人员、破坏装备、点燃油料或弹药的效果。可以简单理解成,穿甲弹是用各种科技只为了用更大的力量去让一颗弹丸穿进你身体里。碎甲弹好比有人拿了一坨泥巴呼你脸上,然后这坨泥巴爆炸了,你的牙都被震飞扎进了你的脑子里。
这是线膛炮才能使用的弹种,而且其实除了英国也没有别的国家使用这个弹种,碎甲弹是极具创新思维的一种设计,体现了英国人的奇思妙想。不过,由于其杀伤机理高度依赖震波在均质钢板中的物理传递,而通过改变装甲的材质,使用多层不同材质的复合装甲,或者在每层装甲之间保留空隙,都可以极大削弱其杀伤效能。所以碎甲弹虽然很聪明,但是装甲技术反而道高一丈了。
英国人为了玩碎甲弹而用线膛炮,有开历史倒车的嫌疑,已经明显影响到了英国坦克的出口。
欢迎纠正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