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矛盾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中国医患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中国医疗的目标是治愈率,而不是患者满意度。这非常违反市场规律,所以导致了很多矛盾。主要表现为病治好了,没赚几个钱,患者还不开心。
符合市场规律的医疗目标应该是:钱赚到了,患者心里舒坦,至于病治没治好并不重要。为了这个目标,应该上来就说这个病难治,要花很多钱,降低患者心里预期。然后医生护士围着患者聊天,体现宾至如归。最后开一堆止痛药,不管病治没治好,只要不难受了谁都高兴。
另一方面是医疗价格受国家管制,太便宜了。导致“先富起来的人”不得不和“没富起来的人”共享一套医疗资源。
所以“先富起来的人”花钱买不到更好的服务,心里堵得慌。“没富起来的人”习惯了80年代基层秩序崩溃以后自发形成的规矩,到城市来看病听说要讲什么“法制”,心里也堵得慌。。。
在日本生活了8年多了,说下日本的情况。
医疗事故每个国家都有,只要是人在操刀,失误肯定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如此紧张的医患关系,如此频繁且恶劣的医闹行为,在其他国家,确实也不多见。
在我们的邻国日本,有医疗事故的发生,但却几乎从未听过医闹事件。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般来说,收入高的职业,社会地位自然也会很高。
从日本杂志最新统计的2018年各行业人均收入上来看,日本医生的年收仅仅低于飞行员,比大学教授还要高,位于第二位,人均年收1161万日元,约合75万人民币左右。这个收入约是一般日本人人均工资的2.8倍。
在日本,国公立大学的医学部也被认为是高考生“最难”攀登的顶峰,其偏差值(在日本,这是一种衡量入学考试难度的指标)为日本大学所有专业最高。
也就是说,在日本,最优秀的人才都会涌进医学部学医,而东京大学的医学部则是全日本最难考入的学部,能进入东大医学部的学生,会被日本人誉为“天才少年”。
不仅如此,在日本,每年能考入医学部的高考生,只有8000-9000名左右。而报考医学部的学生,大约有16万人上下。应届生考上医学部的比例大约只有38%左右,62%左右的学生都经历过复读才能考上医学部。并且,复读一年考上医学部的学生大概占33%,复读2年考上的比例占13%,复读三年考上的比例占5%,复读四年考上的比例占8%左右。
日本的医学部学生,需要读6年才可以毕业。顺利拿到医师资格证后,还需要2年时间的研修医经历。即使全部顺利过关,最少也需要8年时间,才能正式被称为“医生”。之后一般还要经历3年左右的临床实习,最后才可以成为在某个方向上可以稍微“独当一面”的医生。
如果想进一步深造,要继续攻读硕博的话,那时间只会更长。当然,这一点上,其实在中国也没有太大区别。
在日本,正因为这些原因,医生被普遍认为是社会的稀缺珍贵资源,需要保护和尊重。并且医生的辛苦,也值得如此高的收入和其相应的社会地位。
因此,在日本,我们更多地会看到患者和家属对医生有着近乎100%的信任和尊重,他们耐心认真地听取医生对病情的解读,很少去打断或者直接质疑医生。也会认真地遵从医嘱,在走出医生办公室时还会表达感谢。
当然,日本医生能赢得患者如此般的信任,也是经过长时间的付出和努力,才形成的这种良性社会氛围。
在日本看过病的人应该都能感受到,日本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还是非常友善的。私人诊所就不用说了,为了招揽生意,态度和服务肯定尽可能完美。即使是国公立医院的坐诊医生,在跟病人交流的过程中,也会非常注意倾听患者声音,注意自己的说话口吻和方式。
特别是当病人病情较为严重或者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时候,日本医生会提前准备好很多资料,甚至会手绘各种辅助讲解的图片,列出要点,一项一项地跟病人和家属进行解释说明,有疑问可以随时提问。
日本医生会把病理特征、要手术治疗的原因和预计达到的治疗效果、手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麻烦和难题,术后恢复进展和可能会出现的后遗症、并发症等事情,都会事无巨细的进行说明,然后一项一项地打钩,问患者是否已经听明白,是否已经理解。并且这些书面资料还会让患者和家属带回家,可以进一步边参考边做一些家庭决议。
去年,我老婆甲状腺部位被怀疑有肿瘤,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日本医生准备了很多资料和器官模型,边用手指模型的各个部位,边耐心给我们解释。从术前准备到术后恢复,一条一条地进行解释,一条一条地进行说明,整个过程持续了大约30分钟左右。听完医生的讲解后,我们也消除了很多顾虑,剩下的,只需要安心准备手术就可以了。
医生的信誉,要建立起来很难。但是要毁掉,可能只需要弹指一间。
在日本,没有给医生塞红包的社会习惯,更不会有医生各种暗示要红包。并且,在当今的日本,由于政府对各种药的药价控制和医药分离制度的推行,日本医生也无法从乱开药上捞油水。
很多介绍日本的文章里会说,在日本,诊所和医院是不允许卖药的,这其实是对日本政策的误读。日本政府从未出台过任何禁止诊所或者医院不能卖药的政策,而只是利用市场经济对其进行了有效的引导。
几十年前的日本,医生也曾靠乱开药发财,在日语里叫“薬漬け医療”,曾经也是日本的一大社会问题。后来日本政府采取措施,强制规定各种药的公开售价,使得诊所和医院单靠卖药几乎获得不了太多利润。
在此基础上,日本政府还进一步推进“医药分离制度”。对于诊所和医院来说,可以开“院内处方”和“院外处方”,但是开“院外处方”的话,可以从政府那里拿到更多的积点,也就是说,可以有更多的利润。
在自己诊所里卖药的话,不仅赚不到钱,还得雇佣药剂师,是一笔很大的成本开销,很不划算;但如果直接开处方让病人去药店拿药的话,不仅可以节省这种成本开支,还可以拿到政府的积点优待,获得更大的利润,那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在当今的日本,在诊所或者医院开药,然后去自己喜欢的药店拿药就可以了。这样就彻底切断了医生靠乱开药赚钱的通路,也进一步提高了日本医生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减少了矛盾爆发点。
有调查显示,医生越忙,单位时间内接诊的病人越多,医患关系就越容易出现裂痕。
日本大医院的医生之所以可以有相对较为充裕的时间跟患者进行事无巨细的交流,要得益于日本的一项医疗政策,这就是医疗分流体系的建立。
在日本,如果身体出现一些不舒服,需要先去诊所进行医治。只有诊所的医生认为患者有必要去大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或者精密治疗的时候,诊所医生会推荐大医院的医师并出具介绍信,患者拿着介绍信,才可以去相对应的大医院进行治疗。
如果有患者没有遵从这个规矩,直接去大医院就诊会怎么样呢?
一种情况是有些大医院原则上不接收没有介绍信的病人。没有介绍信的话,一般会被拒收;另一种情况是,大医院要加收选定疗养费,一般初诊时要加收5000日元(350人民币左右)以上,复诊时要加收2500日元(170人民币左右)以上。并且这部分费用需要100%个人承担,国家一分钱也不会报销。
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日本人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一般都会就近去小诊所看病,不会仅仅因为一点感冒发烧就去大医院就医,然后浪费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去大医院看病的,一般都是疑难杂症和较为严重的病情,这样可以更合理有效地分配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
读到这,估计很多人可能会犯嘀咕,那私人诊所,可靠么?万一误诊漏诊了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其实完全没有担心的必要。
在日本,哪怕是私人诊所,医师也是正规的医学院毕业生,并且一般都会在某家大医院长期工作过,然后辞职独立出来的。很多医生甚至有留美经历,有医学博士学位的私人诊所医生也是屡见不鲜。
追根到底,这还是因为,在日本开私人诊所,可比在大医院坐诊要赚钱的多。
其实,很多时候,疾患关系爆发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就是患者心中的各种压力和担忧。特别是面对昂贵的医疗费,很多病人及其家属,会一直处于很忧虑的负面精神状态,一句话不合,可能就会被引爆。
而在日本,病人和家属,是没有这种压力的。
在日本,国民健康保险是强制性加入的全民保险,只要你加入了这个保险,就不存在看不起病的情况。
这个保险的报销比例,大家都是一视同仁,但是缴纳金额却会根据家庭收入的不同而不同。收入低的,只需要缴纳很便宜的金额;收入高的,可能会缴纳一般人保险费的N倍。如果你实在交不起,也可以去政府咨询详谈,一般会给与减免之类的优惠政策。
这个保险的基本报销额度是,70岁以下的人,报销70%;70-74岁之间的人,报销80%;75岁以上的人,报销90%。当然,年龄大但是收入高的人会另外核算,最低也会报销70%。
一旦你得了大病,或者需要长期住院,这个保险里包含着的“高额疗养费制度”就保证了每个人都不会看不起病等死,或者因病致穷。
这个制度,就是根据每个家庭的收入情况,制定了医疗费的缴纳额上限。
如上图所示,收入越低,需要自己承担的医疗费上限额也就越低,收入越高,自己承担的上限就越高。如果超过3个月连续支付医药费的话,需要承担的缴费上限还会进一步降低。
举个例子,比如图中第4档,属于一般家庭里稍微穷一点点的群体,他们每个月支付的上限是57600日元,也就是3600人民币左右。只要超过3600人民币部分的医疗费,100%由国家承担。如果连续住院3个月以上,这个上限会降低到44400日元,也就是2800人民币。
并且,日本支付医药费,一般都是出院时才缴纳。住院期间,从不会有人来催你缴费,也不需要交押金。出院时付清自己应该承担的那一部分就可以。
如果你连这部分也付不起,那也没关系,去找政府相关部门请求帮助,会免除一部分或者给你安排个分期付款,也是完全可能的。
有了这一制度的存在,患者和家属心里就不会每天都很忧虑,自然情绪方面就会好很多了。
日本在做手术之前,会跟患者家属签订风险协议。如果术后出现预想中的并发症或者后遗症,就属于正常的医疗风险范围,不构成医疗事故。患者和家属也不能因此而无故闹事,不然直接会被警察拘留。
很多人可能会说,那直接在风险协议里写上最差结果,这样医生即使出错了也可以逃避责任了。但现实里,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因为每次手术,每一个治疗方案的风险,都是根据相关类型手术的大数据分析进行合理统计而制定出来的,肯定不会故意写严重而逃脱责任。
如果出现了风险协议之外的并发症或者后遗症,甚至出现了患者死亡的极端情况,患者家属如果怀疑是误诊漏诊等医疗事故造成的话,可以直接联系医疗事故情报中心进行汇报。事故中心会组织第三方人员对病历和诊断全过程进行审核,如实向家属汇报情况,然后如果判定为医疗事故,则会依据相关规定对相关人员进行惩罚,对家属进行赔偿。
因此,在日本,即使出现了医疗事故,也有完善的制度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咨询服务,组织第三方专家进行详细审查,为家属主持公道。
在这样一个完善的医疗系统下,患者对医生很尊重,也很信任;医生对患者也很负责,很有耐心。再加上其他福利保险制度的支撑,可以让双方在一个温和舒适的情绪里对话,进一步增加了医患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促成了良性循环。
医患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可能就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引发更为深层次的各种社会问题。当然,中国和日本国情有很大不同,这些制度和经验也仅是作为参考,如果能帮我们指明一些改革的方向,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
再次缅怀杨医生,希望天堂里,没有医闹。
欢迎以你喜欢的方式关注我哈 ~~持续分享关于日本、日本留学、日语的所有点滴~~
我的公众号:日本留学生 ID:japankon 关于日本留学、生活、文化、时事等等各种哈~~
我的微博: 小早川SAN 各种日本评论吐槽
也欢迎加入日本、日本留学、日语、 日剧、 分享交流微信群 请加管理员微信 ID mixiliuxue001后拉入群
这是个好问题,可以仔细说说。
答:是的。
有几组数据可以分享一下。
据统计,80%的医院都发生过病人及病人家属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76.67%的医院发生过患者及家属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且不缴纳住院费。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相关人士在论坛上公布最新数据:2000年以来,医疗纠纷呈现数量连续递增的高发态势,2002年至2012年的十年间,全国医疗纠纷数量增长了10倍,2013年达到12.6万件。2014年起,医疗纠纷开始呈现逐年下降态势,至2017年底已累计下降20.1%。
2018年5月,《欧洲时报》刊文称,仅2017年,德国伤医事件共发生288起,还有约2600起精神侮辱,被病人殴打过的医生占1/4。英国NHS员工在2016-2017年度遭受了5万余起人身攻击。
据美国护士学会网上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一年就有近二成的医生表示曾遭受暴力攻击,约六成的医生在工作过程中出现被病人及家属威吓或辱骂的现象。
2018年10月,美国急诊医师协会(ACEP)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47%的急诊医师在工作时遭到过人身攻击。
日本每年大约有 11000~12000 件医疗纠纷发生,平均每名医生每年发生不到 0.4 件。
2. 这些是难题么?
答:并不是,因为国外有成熟的医患矛盾处理机制,以及严格的立法保障医务人员生命安全。
美国医院设有专门的医院警察,以保证医院的安全并为医院提供执法服务。这些警察的执法权力很大,且荷枪实弹,如果医闹者要反抗,警察有权动用武器,且对造成的死伤不负法律责任。一旦医患之间发生暴力冲突,医院便会报警,警察到达后,首先会对闹事者进行劝离,如果闹事者不从,那就只有被逮捕的下场。美国医院还设有风险管理部门伦理委员会,成员包括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教师、律师等,既从专业角度调查和判断有关医疗事故,也从中调解医患纠纷,降低医院暴力事件的发生。
除此之外,为预防医闹等暴力事件,2004年美国职业安全和健康管理局(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OSHA)就颁布了第一版《医疗和社会工作服务工作者防止工作场所暴力指南》(OSHA’s Guidelines for Preventing Workplace Violence for Healthcare and Social Service Workers)(于2015年更新)。该指南就医院如何建立安全的医疗环境,避免和防止暴力伤医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指标。
美国《劳工关系法》还明确规定,医院必须为员工制定暴力事件的防范措施,否则会被处以巨额罚款。目前美国已有近40个州设立了专门的医务人员保护法。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医生和患者均必须购买医疗保险,一旦出现医疗纠纷,由双方保险公司解决,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医患之间的直接冲突。据悉,美国医院员工入职前都有安全培训和反暴力培训,医院均有预警系统,如出现任何突发事件,医护人员可立刻启动预警系统。
医疗事故发生后,病人或者其家属一般与当事医生或者院方进行直接接触以确认事实,并协商可能的赔偿问题。如果这一措施没有达到效果。病人可以向“医疗事故调解处”求助。
申请德国调解处调处具有免费性特征。德国调解处的绝大部分办公费用都是由相应的保险公司负担,患方在申请调处时几乎不用支付费用;
调解处的工作人员由法律界人士和医生组成。在接到病人关于医疗事故的报告后,根据情况组成一个专家小组,小组中有一名医生与所要鉴定的事故专科相同,以利于专业鉴定。专家小组在得到病人和医生的双方同意之后才能开展工作。
德国保险公司成立了一个行业自律组织——行业协会监管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职责就是对于入会的医院进行监管,将医疗费用、护理费用转嫁到医疗保险机构。这样做一方面减轻了医院的负担,及时将医患纠纷转移到医院外,使医院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就医秩序,另一方面也使得患方能够及时从保险公司获得赔偿,将向医院索偿的权利转移给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相对患方来说实力雄厚,这样也从一定程度上促使医院尽量完善自己的医疗技术。
日本医师会设置了“患者安全确保对策室”,定期举办各种讲座,督促医院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的体制。1995年,日本还设立了医疗机能评价机构,该机构通过各种统计资料,对医院进行评价,通过各项指标的考核,促使医院不断自我完善。如此一来,患者可从公开信息中查询各家医院医生的情况,选择自己相对信任的医生。
日本各地的医师会还设置了“医事纷争处理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协调解决医疗纠纷问题,避免医闹事件的出现。此外,与美国类似的是,日本医院通常会为医生购买医疗保险,一些小纠纷通过保险公司就可解决。若双方出现责任争执,才可能诉诸法律。
1937 年 6 月,日本医师协会创建了“医师职业责任保险制度”,日本医师协会作为一个总承包方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以加入保险的会员收取的费用作为保费,把加入医疗赔偿保险的会员作为被保险者,对已参加过保险的会员医师的医疗过失责任承担赔偿责任,当有保险事故出现时,支付的最高限额使每一位被保险这一年可达一亿日元,另外,日本 47 个地方医学协会还提供了一种责任保险以补充保证医疗纠纷的赔偿。
在俄罗斯,如果发生医疗事故,患者可直接向医院、医院上级领导部门、当地司法机关和医保机构提出索赔要求,这样其实既保护了医院,也减少“医闹”的发生。英国在2009年修正的《刑事司法与移民法》中增设了国民健康服务机构内滋扰行为罪。
澳大利亚也将暴力伤医列为重罪,最高刑期可达14年。2011年,澳大利亚通过了两项旨在加强医院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决议。2017年澳大利亚维州政府升级法规:冲撞、试图伤害警察、医护人员及其他急救服务工作人员,将面临强制性最少2年刑期,最高20年的刑期;任何让警察及医护人员置于危险之中的行为,最高可判10年。而且所有因此被拘留的人都不可被保释。
2008年,加拿大出台《院内攻击性行为的防范与治理机制》(PMAB),其中的核心为“白色警戒行动组”,指的是医院内配置专门的应急安全工作组,主要协助医院处理患者的暴力威胁行为。当医护人员出现危险时,可立即呼叫白色警戒行动组。PMAB还规定,如果遇到极端危险情况,如武装分子的威胁,医护人员应优先选择报警,随后再呼叫白色警戒行动组。
严格的法律保障,合理的调解机构,成熟的保险赔付机制,这是缓解医患矛盾的良药。
参考来源:
1.
2. 荆喆.医患纠纷网络舆情特征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5.
3.刘静. 论医生保护制度的缺失[D]. 重庆医科大学, 2013.
4.李志明. 国外医患纠纷处理机制及借鉴[J]. 中国社会保障, 2013 (3): 78-79.
5.邓丽丽. 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制度研究[D].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15.
6.
PS. 引用注明来源即可。
我国的国情是医方和患方在关于疾病治疗这个具体问题上的认知差异太大,从而预期差异也太大。比如患方觉得某种病很难治,医方觉得很平常;患方觉得这事不难办,医方觉得很难办;患方觉得自己应该得到某种照顾,医方觉得主客观因素限制了资源有限做不到。
医方是专业从事疾病治疗,从学生时代泡在医疗系统这个生态环境里十几年、几十年,倒不一定说医方绝对正确,最起码要比患方了解实情吧。但是通常闹事的患方都觉得自己很懂当下的实际情况,至少要比医方懂,连仲裁机构也不愿意信。是非曲折,至少应该有个讲理的地方。
如果没有讲理的地方,那咱们就得反省一下这些认知差、预期差从何而来。这又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梗。根子上追溯,就医难、上学难、买房难,都是这种认知差、预期差带来的。群众愿意抗争是好事,但总是抗争错对象那就是坏事了。
“你们这儿打医生肯定犯法吧!”
“ 我们这儿,不光是打医生犯法,你打谁都犯法。”
问问题的,是一位来自国内三甲医院,著名肛肠科医生。
回答问题的,是法国一所医院的心脏科主任。
去年,我接待了一个三甲医院访问团。在那三天的访问时间里,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来自国内的医生代表(医生、办公室主任,副院长等)在法国一家医院里面进行交流。他们每一个科室,每一个项目都想去看看,一刻不停地提问。
其中,就讲到了医患关系这个问题。
几乎每一次有国内的院方代表过来,不管是院长,还是医师,都一定会问:“法国有没有医患矛盾?”“他们这边是怎么处理的?”
答案肯定是有的。
但是法国的矛盾主要集中在社区医生和病人之间。
因为在法国生了病,不会第一时间去医院,而是联系自己的家庭医生。如果人在外地,也会找一位全科医生先行整治。等到他看过之后,再根据需要把你转到相应的专科医生或者医院。 (这一段有人说,我不能保证每一家都一定有家庭医生,就改成绝大多数吧。。。)
所以,全科医生也会遇到一些病人的胡乱发脾气的情况。或者有时候,医生到一些危险区域出诊的时候,也有机会被“病人”抢劫。
如果是发生急性事件,需要叫救护车。医院则会在电话里进行基本情况询问,看需不需要派救护车出诊。
在很多人心中,包括前来访问的医生心里,一听到国内和国外的医疗和医患矛盾,第一个想的就是:国内病人很多,国外病人少。
但比较了法国医院和国内二线城市一所三甲医院的相关数据后,发现法国的这所医院每周的手术量,和来访问的三甲医院是一样的。(再补充一下,我写的是手术量,评论区有人非说是接诊量,门诊量,然后批评我乱说,或者说我撒谎。。)
国内来的医生们觉得非常震惊,随后马上想到,应该是他们医生很多,所以医生负担不重。
结果,再一查,医生的数量也是差不多的。甚至个别科室的医生级别和人数,都是一样的。
我们当时觉得不可思议,又往下面查。发现护士人数也差不多。
最后终于看到,法国医院的护工人数是国内的五倍。
病人家属将病人送来以后,基本上就被护工接手。最多只会保留一个家属在等待室等待。
护工都是经历过专业训练,对医院的各个系统都非常熟悉。不管是跟病人家属的沟通,还是医疗器材的实用,或者病人术后的护理,都是护工在参与。
当时,几乎所有的医生都表示:专业的事情就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曾经听一位东部医院的院长讲过,医院的床位是有一个刹车的装置,但是很多病人家属不知道,在推的时候往往用蛮力。这样导致医院耗材增加很大。
因为有了护工的帮忙,医院的病房区域几乎见不到什么无关人等。所有的医生都说,不敢相信,医院那么干净,那么安静。掉一根针都听得到。
另外,在法国的医院,随时”都能看到保安在巡视。一进门,就有保安站在那里。
同国内一样,在法国培养一个医生的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在法国,成为一名医生,不光是要成绩好,家庭氛围和投入也是要求极高。他们同样需要读9-11年,在毕业的时候,需要进行 科研-临床-教学三个方面的考核,任何一个方面不合格,都不能成为一名医生。在医学院,第一年的淘汰率就有70%左右。(有人说国外培养医生成本不是很高,随随便便就可以上。我摊手。。。)
但是成为医生之后,不管是在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是处在社会顶尖的。
希望有一天,无论哪个国家的医生,他(她)的生命和尊严,都能得到最大的保障。
补一下,有人质疑说我没在国外生活过 看过病。
我在法国生活四年,虽然常常回国,但是在法国的日子里 每个月平均看病两次,全科医生,眼科,鼻科,牙科,妇科,康复科,中医等都看过,抽血,b超,各项检查也做过。
陪朋友生过孩子,送学生去过医院。
这个答案不是要吹法国的医疗,他们也有自己的问题。只是提出一种可能性,接待过的那么多医生,院长,甚至卫生部的代表,都觉得这个护工制度是值得推广学习的。
有人说在法国看病等几个月,反正我从来没遇到过。最久的是看眼科测视力那次,等了10天的样子。可以当天去看不需要预约的医生,也可以预约。
直接看数据吧
协和年接诊量226万,员工4000人。美国一哥梅奥诊所年接诊量116万,为协和一半,员工61100人,为协和15倍。
协和一年用4000人完成了美国6万医疗人员接近两年的接诊量,可梅奥门诊费500美元3000多人民币,协和挂号费一般50块钱起。(真的够良心了)
“看上病”是病人的第一需要,最大接诊量为2000人的门诊,每天却要接待至少8000名患者。
原来主治医师每天看40个号,不限号后每天要看近60个号甚至近百个。
而很多国家的大部分普通人是享受不到“看上病”这个服务的。比如:
你觉得协和够累了吧??
再看个数据
北京儿童医院冬季高峰日均接诊量1.2万,峰值1.5万,冬天一个月接诊量约36万人,三个月基本等于协和一整年接诊量。
医患关系确实是世界普遍难题,我国人口众多,单人能分配到的医疗资源本就不易,我国的医生本就很辛苦,你还要制造行业恐慌,难道真指望着医生抱着必死的决心从业么?以后谁还敢当医生啊??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扼于风雪!
参考资料:
放心,以后这种医患矛盾突出的公立医院都会被取缔。你我都能去以顾客为上帝的私立医院,只不过以你的财力去的是不是莆田医院就不敢保证了。
问题根不在医院,也不在病患
问题主因是国家对医疗投入太少,4.6% GDP比例,比柬埔寨、也门、沙特阿拉伯、坦桑尼亚等这些世界最落后的国家都低。世界排名140名开外。
这么低的投入,能让医院和患者都满意,反而奇怪了。
低投入造成几个问题:
毕竟没钱
没钱只能压低医护人员待遇
医院没钱,收入靠患者,现代医学费用高,只能全加在患者身上
我国国内目前的医患矛盾可以说是当下中国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
中国目前的医患矛盾问题之严重,放到世界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欧美日医疗体系与社会保障制度已经高度发达,医生所具有的社会地位,属于中产阶级的最顶尖。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娶了华裔哈佛医学院儿科医生妻子普莉希拉·陈,在欧美社会认知上看,那是倍儿有面子的事儿。小扎父亲也是牙医。
日本要家境相当殷实才会去学医,因为学医的全过程几乎都要自费。新加坡最优秀的学生都会优先选择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院。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极其稀缺,基本相当于中国建国前的状态。毕竟世界上能建立起来医疗体系的国家本来就不多。当然你看古巴、朝鲜这种国家医生也是高级知识分子。
回到中国来,都说中国医疗体系有问题,到底有哪些问题呢?
1、医院多层分级,资源高度集中,导致患者集中在大医院就诊。
中国的医院分层繁多,有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三级医院里再分三甲三乙,二级医院再分二甲二乙,其中,仅仅是三甲医院又可以再细分六个等级。分级之下,不同级别医院首先表现出医疗服务水平的差异,其次也反向固化甚至扩大这种差距,最终导致患者对各层级医院的不满意[1]。
无论是在大城市和小城市,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大家都集中到几个大医院就诊,人满为患,一床难求。与此同时,小医院,甚至部分三甲不知名医院都没有病人就医。
在医疗供给不足的大背景下,叠加结构的畸形化,供需矛盾愈发突出。
2、中国医生的培养体系三流九等,导致医生医术水平有较大差距
美国的医生全部是8年制医学博士,根据官方公布数据,中国医生里本科或以上学历只占45%。这是因为美国只有一种医学学制,就是8年制,而中国的医学教育学制有8年制的博士,7年制的硕士,5年制的本科,4年制的大专,甚至还有3年制的中专,他们毕业后都叫医师或助理医师,都给病人看病[1]。
培养医学生是需要国家或者个人提供大量资金的,中国把医疗当福利但却不给配给资源,导致医生无法取得相应的回报,因此只能是通过对医学生差别化培养来提供足够数量但无法保证质量的服务。
3、医疗支付体系差别化,还无法提供均等化的医疗保险制度
在2017年以前,中国的医保分三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农合)。这两年推动第二种和第三种的合并[2]。除此以外,我国公民普遍没有其他商业保险。
中国的医生不仅要考虑病人的病情做诊断和治疗,同时还要算一笔经济账。美国是以商业保险为主,英国则是国家通过税收提供几乎免费的医疗服务。英国医生在行医时几乎不考虑钱的问题,因为钱是政府出的。美国医生也要考虑钱,但是他们考虑更多的是病人有没有买保险,买的什么样的保险,覆盖什么范围[1]。
也是因为政府投入不足,各大医院有医保的总额控制,第一可能会导致医院拒收病情严重的病人,第二医生可能会用一些便宜的药品和便宜的检查,导致医疗质量的下降。
4、除了医疗体系,我们医院运作模式,药物研发采购,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都还没健全
我曾经参与一个地方医疗综合体的规划,对比国际领先的医疗综合体。中国医疗采取普惠制,缺少多层次的供给。像美国德州医学中心,梅奥诊所这种,其实他们都已经是医疗综合体,单单是一个综合体医疗从业人员都是几万人的规模,梅奥诊所综合体就有6万人。
除此以外,中国的药品研发、医疗器材落后很多,导致有效的进口药非常贵,很多没办法纳入医保范围,医疗器械价格高,小医院根本无力承担,每次使用的检查费也较高。
说完了医疗体系,国人的生命观、价值观也存在问题
1、不尊重知识,不信任专业权威
剪个头发都要几十块,看个病挂个号才十几块。宁可相信土办法,也不相信医生的检测结果。
中国的患者也是被社会上所谓的专家坑怕了,本能的具有反权威的意识,导致很多人都不相信医生。
毕竟我国本科毕业人数只占4%,没有科学基本素养,没有规则意识,还是社会的大多数。医院偶尔遇上个几位也是难免。
2、中国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命观没有宗教信仰或者心理学知识抚慰
中国一般称赞医生说“白衣天使”、“妙手回春”、“起死回生”、“华佗在世”,他们把医生当成神了,最好能够起死回生把人救回来。一旦发生死亡,家属就不依不饶。
本质来说,中国人对死亡是异常恐惧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观,普通中国人知道没有来世,不像欧美、印度的宗教文化,还能稍有慰藉。
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都没有坦然接受死亡的思想准备。
中国人对死亡,对医生的需求有时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中国病人经常跟医生说“钱不要紧,你一定要救回来”,还有说“医生,哪怕你有1%的希望也要用100%的努力,”这意思就是无论如何医生要把这个人救回来,有时却是违背人的自然规律的[1]。
可以说,稍微出现点问题,当医生的真是太难了。
3、钱权才是硬通货,医生也成了底层劳动者
医生在中国的地位,基本就等同于技术工人。中国人怕官、怕权贵,可从来不怕医生。
说深点,患者及其家属伤害手无寸铁的医生那是毫无忌惮,你让他们去医院院长或者卫生委闹一闹,看他们敢不敢,不过是底层老百姓的互搏罢了。
所以当医生的真不能太客气,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啊。
医患矛盾如果说在我国突出,
那也和我国的特色民间舆论不无关系...
每当医生被残忍杀害的时候才会悲天悯人那么几天(不到一周),
然后继续就是日常的医生黑、关系户、后台、红包、庸医...这才是网络的主旋律嘛,
你们装什么呢,不知道医患矛盾的助力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