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养育方式(parenting style)的角度说一下吧。
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后来,学者们进一步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家庭分工观点,认为母亲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所以适于处理与孩子间的各种关系;而男性在与孩子相处时指导性强,更适于制定规则。
上世纪60年代,鲍姆林德(Baumrind)注意到学龄前儿童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类型,而每种行为都与特定的育儿方式高度相关。她认为,养育方式与孩子的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从而导致孩子生活中表现有所不同[1]。
1983年,Maccoby和Martin使用二维框架扩展鲍姆林德的养育方式模型。按照回应和控制两大维度,将养育方式分成了四大类[2]:
放纵型:低控制、高回应
可以简单理解为跪着养孩子。
放纵型的父母可能会用自己的奉献,或者不停为孩子购买礼物来维持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他们会给孩子糖果或者其他零食以避免他们发脾气。
当孩子提出任何要求以后,放纵型父母都将孩子的需求置于自己之前,而将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所有的这些动作都传达出同一个信息:父母只是孩子的垫脚石。
这种养育方式下的孩子,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容易有较弱的心理弹性,更容易对「啃老」感到理所当然;同样,他们的感情生活也可能找到一个能帮自己解决所有问题的人,然后依附于对方。
专制型:高控制、低回应
可以简单理解为站着养孩子。
专制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和言语有绝对的权威。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通常接近于独裁者或者「总经理」的角色,而孩子则完全没有发言权,也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
专制型养育的特点是,孩子越小越管用,大了就未必了。
一方面如果孩子什么都听父母的,那么长大成人以后,可能就会缺乏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另一方面,如果孩子意识到父母在不断限制自己,那么他们从青春期开始可能会有严重的叛逆心理,以及和父母之间的对抗。
忽略型:低控制、低回应
可以简单理解为只管养、不管教。
忽略型的父母,他们几乎不参与育儿,对孩子有很低的要求,同时对孩子的响应程度也很低。这类父母既不会为孩子设定严格的界限或高标准,同时又对孩子的需求漠不关心,不参与他们的生活。
在这种养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比较冲动,无法很好地调节自我的情绪,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犯罪和成瘾问题等。
权威型:高控制、高回应
可以简单理解为蹲下来养孩子。
权威型的父母倾向于支持和帮助孩子,听取孩子的意见,但同时他们也没有忘记到底谁是父母,谁是孩子。这类父母会先倾听孩子的观点,但是最后的决定权仍然在于父母。
当然,权威性的父母也会遇到很多挑战,尤其在青少年时期。当孩子进入叛逆的青春期时,他们更倾向于,向朋友诉说自己的真实想法,然而,孩子有很多朋友,但我们却是他们唯一的父母。
目前,实证研究支持的最值得提倡的养育方式就是权威型养育方式[3][4][5][6]。
尽管「权威型养育」听起来很严厉,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类父母会为孩子的行为设定明确的边界,同时又对他们的需求予以了积极的回应。更重要的是,研究显示,权威型养育的孩子更加自信和积极,出现的行为问题也较少。
学者认为权威型养育方式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
我想,这大概就是父母在孩子成长中所能做的——通过给孩子的积极回应和明确设限,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获得自身的价值感和归属感,而避免陷入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