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 第1页

  

user avatar   tie-shu-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只要不奢求活的有质量,只求苟活于世的要求其实并不难,好像也不会有焦虑。

写在开头,做为题记!

现在许多人成天都充满了焦虑,深感烦躁不安。这些人当中,不是最穷的那一批人,因为最穷的那些人要么听天由命,要么忙于奔波,根本没心思也没时间去焦虑,反正都被压制在最底层了,连申请个低保都特别艰难的人,焦虑和烦躁也于事无补,所以干脆该吃的都吃,要喝的照喝,吃完喝完了再去赌去嫖。这些人是真正的穷开心,不是装的。那些真正焦虑不安的人,是手里小有资产,又深感发财升官都无望的人。他们还有欲望,也还有理想,所以不甘于平庸,更不愿意自甘堕落,他们也喝酒聚会,但不是粗鲁的打开瓶盖,不管红白啤都是对瓶吹,想喝的时候还得先在微信群里提前预约好几天,然后才是找个合适的地方,也喝到烂醉,但是还知道叫代驾。即使要赌,也是到像样的会馆开台,无论输赢,都要多出一笔台费,他们要嫖也得找个像样的场子,与穷人的追求纯粹的性快感相比,他们更在乎环境带来的享受以及过程互动的精神愉悦感,倒是最后那几下真正的需求,却被刻意地忽略了。

他们认为自己是一群有教养有修养有前途的人,是这个社会的中坚,是不能被社会忽视的一群人。但社会偏偏不信邪,就是让他们感到无比的压抑,让他们越过越气闷,越过越绝望。他们感觉自己被定格了,像个渐冻人般的越来越无力。他们大多数都有体面的工作,也有不菲的收入,他们有车有房,生活优渥,为何却成为最焦虑的一群人呢?这其实是一种人性使然。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会无所畏惧,也就自然没有所谓的焦虑感存在,就像那些反正都穷成这鸟样的底层人,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寻找能够马上开心的事情去做。想喝酒了,就拎着瓶子在路边喝也行,醉起来的效果都是一样的感觉,想赌钱了,打牌、掷骰子、买六合彩都行,反正能开心最要紧,想嫖了去公园的小树林都可以,反正抖几抖就完事,被人看见?那不是更刺激嘛。但人有了一定社会地位和财富之后就不一样了,他们处在不上不下的夹层里,既担心随时往下掉跌回底层,又苦恨上面被封的死死的,顶破脑袋都顶不开一条缝。 于是,他们除了焦虑,就是烦躁,除了烦躁,就是绝望。

那么,这样的现象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社会便会开始僵化定型,原先充满弹性的社会形态就像一块老化橡胶,变得硬梆梆的。充满弹性与活力的社会形态是什么样子的呢?那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形态,你想到了什么,去干,就会有收获,哪怕你大字不识,也可以骑上单车,走街串巷卖老鼠药,或者拉个架子车,摆口锅炒瓜子卖,都能对你的明天、明年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现在,你发现一切都是可以预见的,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你就像活在一排格子间里面,时间到了,随手把那积木模型放在早就做好的格子里,不大不小刚刚好,放进去后就连转身腾挪的空间都没了。学习,工作,买房,相亲,结婚,生子......然后,老了。 这样的僵化,让人神情懈怠。另一种定格,则是焦虑与烦躁的源头。你是一个有产者,维护既得利益是你必须要做的本性。别人买房,你就必须得跟着再买,别人买车,你也得跟上,甚至打个牌,听说别人在哪个馆子环境好,逼格高,你也得来一回才不至于落伍,那嫖嘛,海天盛筵或者私人别墅的趴体够不上门槛,但全市最豪华最有水准的地方是一定不能错过的体验。可惜,这些做完之后,你还是空虚,还是觉得前途黯淡。买一套房的人,可以激动两三年,但二套三套N套的人,心情激动指数就像当今沪深股指一样,很难让人喜悦。而赌过嫖过之后的不应期,就更加让你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体验之后,还是老样子,生活把你变成一台机器人,总是顺着轨迹按程序执行。

经济的发展,会带来收入的提高,但相应地,也带来更大比例的支出,这又是让人焦躁不安的一个方面。那些小有积蓄的人,时时盯着自己的钱包会不会瘪下去,为了让手里的财富不眼睁睁地流失,如何增值保值便是他们焦躁的源头。有房有车的人,处处有付出,收入增长却益见艰难,他们为物管费,为停车费,为各种各样的支出买单,每一项服务都能创造一些岗位,从停车场收费大爷到美团的外卖小哥,但这些岗位的工资,从一个月到一年,再到N年,都可以测算出他们未来的收入。他们的命运也被固化起来,再不像以前那样具有想象空间,以前他们走街串巷卖老鼠药或者炒瓜子,在一个充满弹性的空间里想象自己的未来,现在的他们顶多从美团跳到饿了吗,再从饿了吗转到达达或者顺丰,除了换个工作服之外,一切都是可以预见的未来。 底层的定格与中层的僵化,慢慢让这社会变成一块铁板。没有人想要这样的生活,却又无力打破。

社会只能朝着死气沉沉的方向发展。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收入跟不上支出的脚步。别看现在的消费那么强劲,而且高薪人士也不少,但其实单以薪资而言,仅有少部分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收入覆盖掉全部的支出并且还有盈余,大部分人是需要掏老本的,比如父母的垫资。更别提那些绝大多数三五千元收入的底层人群,他们若要买房买车以及成家立业,除了掏老底外别无选择,也许他们的父辈有所积蓄,替他们解决了初期支出,但其后的生活唯有靠他们自己打拼,可是天花板上都是钢筋混凝土,根本不给他们出头的机会——各类社会资源都成了格子间的积木,不属于你的那块,你是无论如何都搭不上线的。 他们会怀念那个跳蚤龙种一起玩的弹性年代。虽然也许自己注定是个跳蚤,但万一串种造成基因突变了呢?拼过之后再认命到根本不给你拼的机会就认命,是这个社会走向僵化萧条的肇始。“活得真痛苦”“活得真无力”,就是这些被定格和僵化者们的心声。以前敢拼就有突破的机会,现在敢拼多是瞎折腾。你的不安和烦躁,会催动你那颗想拼的心,炒股败家不做,就开淘宝店,现在淘宝店的门槛也高到你攀不起,关键是攀附上了还亏钱,那就做微商吧,结果朋友圈都没朋友了,你不但没赚钱,连能客套几句的朋友也没了。

当然,各行各业都有可见的敢于拼一把的不死心者试图打破顶在头上的天花板,后果基本上都大同小异,亏完资本后瑟缩在角落,更加的惶惑和茫然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高成本的社会里,这是一个纯资本垫起来的乌托邦。以前的人感叹五六十年代的人最悲催,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资极度缺乏又无法受到良好教育的红色年代。但而今回头来看,其实他们才是最幸运的一代人。因为他们的生活成本低,成长成本低,却是如今积攒起最多剩余财富的一代人。他们小时候吃饭教育没花什么钱,成长起来了就业结婚没花什么成本,一辆自行车骑到老,到老了退休又恰好享受到较为丰裕资金的时候。七八十年代的人还能吃点鸡屁股啃点鸡腿鸭脖子啥的,也过得还滋润,但他们因为相对年轻,倒是赶上了消费潮,成本支出大于前辈。他们为了面子买豪车住豪宅,还要给小孩最好的教育,都是一大笔付出,但好歹多数还能收支均衡或者盈余。惨的是九零零零后这一批人,他们基本上都是活在预制积木时代了,早早受到好好的教育,早早体会到各种提前消费的快感,他们过惯了各种各样大手笔支出的生活,人生道路像坦克履带一样一环连着一环。 可是,到了需要填补这些消费窟窿之际,他们才会发现自己面临着愈加无力的干涩场景。

许多领着几千块工资的九零后,有资金积攒的五六十年代父母替其买好了房买好了车,到手的薪资却无力覆盖掉这些产品服务带来的附加费用——水电物业,加油停车,虽然单笔费用看起来都不大,三五百的,可是几千块钱有多少个三五百可供分解?焦虑感就油然而生,然后是蔓延,他们自己焦虑,已经被掏空的父母也在焦虑。每个人都在担忧自己的生活品质会下降,于是不断地主动扩张求变。但每次主动求变的结果,多数都被回报以失望。

无论你是选择跳槽择业,还是选择冒险创业,很难为你带来出乎意料的变化,大多数都还是预料中的改变,比如涨个三五百的薪资,又或者创业折腾一番之后,没做成马云也没做成王健林,倒是多数做成了贾跃亭。 这是一个连搞传销都会失去激情的年代。既然缺乏了可以想象的拼搏空间,那就只剩焦躁不安也就顺理成章的事了。每个人都住在一个玻璃房子里面,放眼望去,四处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无限美好,但想靠近,却都碰到头破血流。

如有收获欢迎转发分享!


user avatar   knowyourself-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引发焦虑的情况有很多种,题主问为什么“越努力会越焦虑”,这很可能源于内心对“控制感”的渴望(Prevost,2012; Ryan, 2016)。人们会通过“提出要求或设立目标,并让自己和/或身边亲近的人实现这些要求或目标”,来获得一种对生活及周遭环境的控制感。而过度“自我控制”以至于“失控”,就有可能引发“越努力,越焦虑”的情况。


“控制”意味着什么?


控制意味着确定和安全感当一个人觉得环境与自身都在掌控之中时,Ta便会感觉到未来对自己而言是可以预知的,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Shapiro,Schwartz, & Astin, 1996)。比如,你已经提前做好了项目规划与预案,各项任务也都在有条不紊地完成中,且这个项目由你全权负责,也没有过多来自外界的干扰因素,此时,你就会有一种确定和安全的感觉。

控制让我们觉得自我价值被肯定。除了在事情进展的当下,人们会对自己是否掌控局面有直接的感受之外,人们还会通过回顾过去来寻找自己曾经拥有掌控的情形。

人类会偏爱这种控制感,即便我们在怀念过去的时候,若能以一种“自己经过努力,且成功克服困难”的拯救式的逻辑来讲述,也更能从怀旧中体会到力量感,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提升自尊感。人在怀旧时的这种拯救式的讲述方式,事实上就是我们在回溯中寻找控制感的努力。在这种“回溯的控制”(retrospective control)中,我们往往体会到自己在当时的情境中是有实力的、能胜任的,从而感觉到自我价值被肯定(Thompson,1981)。

相反,失控则会给人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当一个人在生活中反复体验到“失控”——即事情总是不在我的掌控范围之内时,就会习得一种无助感,此后,他们就会陷入“做什么都无济于事”的无奈与绝望之中。而这种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被认为与人的抑郁与焦虑情绪、物质成瘾及进食障碍等心理困扰高度相关(as cited in, Shapiro, et al., 1996)。于是,题主会产生这种“努力没有尽头”的想法。


所以,你觉得自己“越努力,越焦虑” 可能是因为:

1. 过去的失控体验让你更加想要寻找“控制”

学者们认为,在过去的经历中有过“失控”体验的人,更可能在之后的人生中拼命地寻找“控制”(Radwan, n.d.)。

一方面,过去的失控经历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让这些人比任何人都需要一种安全感。他们很容易陷入再次失控的恐惧之中,因而他们会在之后的生活中付出更多努力来控制失控的发生。另一方面,他们也试图在当下获得足够多的控制,“改写”过去的失控创伤的经历。

在这些人看来,当下获得足够多的控制(对自己以及对外在他人、环境),就能帮助自己“避免”失控的再次发生。同时,掌控给他们带来的力量感,也让他们相信,如果人生能再来一次,自己会有能力和过去的不幸搏斗。


2. 你可能过多相信努力而忽视世事变迁的力量

另外,我们曾不止一次地提到过,人的很多特质与能力其实是受到先天与环境因素影响的,比如人格会受到“精神胚胎”与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然后才是个人对自身人格的塑造。有意思的是,控制欲本身也是受到基因影响的。Pedersen等人(1989)发现,人对于“控制感的需要”有30%是由基因决定的。

然而,有些人总是更愿意(社会也更鼓励大家)相信自由意志(free will)与个人选择,低估甚至忽视了基因、社会文化与世事变迁的影响(Mischel,
as cited in, Shapiro, et al., 1996)。这就会使得他们认为,“不管外在条件多恶劣,只要我付出足够多的努力,掌控了整个局面,就一定能实现目标”,因此,这些人也更容易成为“控制狂”。

这种对于控制的过度追求,有时候甚至会让你觉得“获得绝对控制”是完成一件事情背后真正的目标,而这可能会吞噬人们的快乐。比如,有些人考研,相比起“考上理想院校”,“从此掌控自己的人生”才是他们心中真正的目标。于是,他们很快会发现,即使考研“成功”,自己也并不能感到快乐。而这样的失控感与未来的不确定感,会让他们感到更加焦虑。


3. 你可能陷入了自我责备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对一件事情拥有越多的控制,同时也就意味着他认定自己对这件事情在越大程度上负有责任。那么,一旦事情的结果与Ta料想的有所不同,Ta就有越大的概率陷入自我责备之中(self-blame)(Shapiro, et al., 1996)。

比如,如果一个罹患癌症的人一味地相信自己只要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病魔(相信自己对于这件事有绝对的掌控),那么当病情出现恶化或者复发的时候,Ta就很容易认为这全都是自己的信念不够坚定所致,从而把一切都归咎在自己身上,陷入自责与痛苦之中。而实际上,恶化或复发很可能是由疾病本身的凶险程度所决定的。

同样,当你十分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能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就时,一旦结果稍微出现偏差,你很有可能就会责怪自己,产生一种“内疚感”,即便导致结果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不在于你。


4. 目标的风险提高了你“失控”的可能

一个人对控制的过度追求,实际上是承认了“控制”对于Ta的人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这会让Ta对“失控”更为敏感,放大失控对自己可能的负面影响,并且更可能因为对后果的过度担忧而做出一些冲动的、可能导致不良后果行为。

比如,那些渴望通过考学获得对人生更多的控制的人,往往会认为“一考定终生”,他们可能会因为对考试结果的过度忧虑而疏于复习,最终导致自己在考场上发挥失常。

看到这里,相信你不难发现,尽管控制对于我们获得安全感与自尊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我们仍然需要对“自己对控制的追求”保持审慎的觉察和克制(Shapiro, et al., 1996)。


我们该如何应对由对控制的过度追求带来的焦虑?


首先,反思你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对周遭的人事物是拥有绝对控制力的。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警惕自己是否忽视了先天条件与环境的不可控因素,你需要去承认这世间确有很多事情并不总是为人所控,即便努力也不一定能够实现想要达到的目标。不过,这个过程并不是让你获得一种消极的“听天由命”感,而是“尽人事”与“听天命”的平衡,而后者显然需要更多智慧。


接着,你需要试着去觉察“控制”是否正在给你带来困扰。Stahl(2015)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想象”的方式来帮助自己意识到这些困扰。请你想象自己正在攀爬一座高山,你行进的目标是山顶。每走一步都请想象那些让你感到失控的情形。


然后,试着问自己“这是我的问题吗?我害怕吗?有多害怕?”。如果你觉得所有或者绝大多数的失控都是因为自己,并且你对此感到十分害怕的话,那么很有可能“控制”正在侵蚀着你的快乐,让你陷入自责和痛苦之中。接下来,你需要:


1. 想象自己正在努力克服失控

这时候,你的目标是山顶,所以,你需要克服失控及对它的恐惧,继续向上攀爬。想象并记录下自己为此所付出的认知资源、情绪感受、时间及精力等。


2. 记录你的自由列表(freedom list)

现在,看着你所记录下来的为克服失控及恐惧所付出的“代价”。其实,这些就是你被“控制欲”所束缚的东西。这些代价又被Stahl(2015)称为你的“自由列表”(freedom list),而刚才所攀爬的高山就是你心中对控制的渴望。


3. 提醒自己可能失去的“自由”

在之后的生活中,每当你发现自己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攀爬高山的状态中时,请你拿出这个自由列表,并提醒自己,“对控制的过度追求可能会让我失去它们”。


最后想说的是,有些时候当我们面对失控,不应该是施加更多“控制”,而是学会“放弃抵抗”(巧妙之处就在于,当你放弃抵抗失控的时候,你也同时应对了自己的过度控制)。失控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而我们也可能在这种失控中,找到自己“控制”背后真正的恐惧,并找到与之共处的方法。


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请关注KY心理课:【KnowYourself】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跟谁学官网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年轻人千万别碰哪些东西?

有哪些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

恋爱中不合适就分手是什么心态?

为什么一部分女性不喜欢生孩子?

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


user avatar   gao-leng-leng-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过去很多年,我常常陷入一种困境:当我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我希望自己争分夺秒、不遗余力地完成。


如果一个月后考试,我要求自己接下来的每天,都能从早6点学到晚10点。


吃饭超过半小时,我觉得浪费时间;和朋友多聊会儿天,我自责得要命;我为什么没有再努力一点儿呢?


是啊,努力上进是绝对的政治正确。我见过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总在说着“成为更好的人”。什么是“更好”呢?定义模糊,没有止境。“更好”意味着“work harder”,harder之外呢,还可以harder,我们永远达不到hardest。


努力没有上限,上进心并无尽头。


你要求自己每时每刻,都做有意义的事情。刷了会儿综艺,打了会儿游戏,就开始自责。是啊,既然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哪怕一点儿消遣娱乐,也是罪恶。


所以你发现了吗?努力成为了目标本身。哦胖友,我们本来只是想顺利通过考试而已啊。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学习时间的短长,更不是努力程度的高低。没有上限的目标让我们焦虑不已,一旦停止努力,就陷入焦虑之中。


如果把努力视为手段,而非目标,事情就清晰多了。我们需要的,是具体确切的短期目标。

比如:今天8点~10点看完100页书……晚上9点去跑5km……


还记得高中时候吗?那时候我们也会要求自己更努力,但这个“更努力”是与具体短期的目标结合的。老师每天都在给我们设置短期目标,这一堂课的物理考试;下一堂课检查课文背诵……


尽量高效高质地完成短期目标,并且及时收到反馈。这才是努力的正确姿势。

短期目标解放了我们,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被缓释了。实现短期的具体目标,带来的完成感和成就感,将我们从焦虑中解救出来。


再重复一遍,努力本身不是目的,努力多长时间也不是目的,完成具体的任务,才是目标。


那么,具体的短期目标究竟解放了什么呢?

是让我们可以忘我的“堕落”——完成目标之余,进行消遣娱乐。

还记得我在前文提及的,一旦停止努力就开始焦虑么?


我们常说,人应该脱离“舒适区”,在“伸展区”中不断成长。然而我更在意的是,我们把“伸展区”当作绝对的政治正确,以至于,一旦进入舒适区,就开始焦虑不安。


在我看来,努力工作和学习,是每个努力上进的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而在“舒适区”中,学会享受这一刻的愉悦、“不思进取”,反而成了最难的事情。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心流”这个词,简而言之,就是全神贯注地做事,并且从这份“忘我”中感受到快乐。


我记得小学课本上,有一篇课文,讲的是陈毅看书太过投入,蘸墨汁吃饼而浑然不知的故事。这是我们常提倡的心流(然而我并不相信这个故事)。


我同样看重另一种心流。

小时候看电视时,爸妈喊我好几次,我都没听到。——对于今天的我们,年轻的、努力的、焦虑的我们:


你上一次全神贯注地堕落并快乐,是什么时候?

从什么时候开始,消遣娱乐,反而让你焦虑和痛苦?


忘我的努力之外,我们同样需要忘我的“堕落”。这不仅仅对我们的快乐有意义,对于努力,也同样有意义。有松有驰的弹簧,才能保持最大的弹性;砍柴、磨刀,砍柴、磨刀,才能收获更多;打鱼、晒网,打鱼、晒网,才能捕捞更多的鱼。

谁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是更聪明的努力方式呢。一旦停止努力,我同样感到快乐。


感谢阅读。

码字不易,费时费心,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还请花1秒钟点个赞。:)

答主:高冷冷(哈工大化学本科丨北大中文硕士丨知乎55万关注)。我有20个万赞干货答案,我的学习类和心理学类干货,获得了130万赞同+310万收藏,在知乎总排名第四学习型答主排名第一

小小声告诉你,我的公众号“高冷冷”更值得关注,我给所有(300篇)干货做了便于查找的目录(在菜单栏“隔夜面包”),学霸养成丨心理丨思维丨方法论,数十万人在这里得到了真正的改变。——我的读者总说要把我藏起来,就是不愿意给我点在看。我好气0.0,只能自己给自己打广告啦。见谅。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11月24日分割线

感谢各位知友对本答案的热情支持!刚刚读到

@黄健

知友专栏中的一篇文章:

没有人会告诉你,读博士要付出一种很可怕的代价 - 黄健说 - 知乎专栏

,主要是讲博士心理状态的。这里我想推荐所有正在读书的同学们看一看。同时我也想提醒各位知友,千万别把我写下的经历当做治疗心理问题的灵药。焦虑的问题如果只是轻度的,我相信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来克服,但如果你觉得它真的达到受不了的程度,请毫不犹豫去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

不瞒大家说,我也曾经好几次在夜深人静之际偷偷摸摸跑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Nightline)倾诉。尤其在那段黑暗岁月里,我觉得那里的一张椅子都比我寝室的床温暖。很多时候,「腐化」和「堕落」本身并不致命,但它们所滋生的孤单,抑郁和自我厌恶却是潜在的杀手。

再次强调,当你真的觉得「经历了,尽力了,人累了,心碎了,天黑了」,请千万不要继续在深渊里强撑着!我想知乎就是一个很好的倾诉平台,大不了(再)不要脸一把,把丑事全都在这里抖出来,也强过让它们窝在心里,一点一点消耗你的灵魂。

----------------------------------------------------------------------------------------------------------

我并不是心理学专业,只是看到这个题目有感而发,想结合自己的情况谈谈。如果有所疏漏偏颇,期待大家指正!

看到这个问题,我顿时有一股扑面而来的辛酸,因为我曾经在人生最该拼搏的时候,沉溺在一段不努力也不焦虑的「舒适」中。回头看看这段经历,我想我能够立刻给这个问题一个真诚的答案:不要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不要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不要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


在博一和博二的一段岁月里,我对当下做的论文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厌恶。那段时间里我每天宁可待在自己的宿舍里,也坚决不去办公室,原因很可笑:办公室里的同事们工作太努力了(他们三个人我都在知乎写过),一个津巴布韦来的黑人出租车司机学霸;一个印度尼西亚出身的华裔美国人,曾在毕马威总部工作过;一个俄罗斯国家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好像是这个名字)的副教授,来英国读他第二个博士。可想而知,那是怎么样一个环境,偶尔几次去,随便看看就想上网去耍,环顾四周却看到:黑人学霸盯着屏幕一定不动;俄罗斯教授在身后噼里啪啦打数据;华裔美国人调整着公式参数。这样的办公室,其实现在想想应该是每一个用心学习的人梦寐以求的环境,我却深深感到了一种恐惧,觉得自己仿佛不配和他们共处一室。那时候英语也不好,华裔美国人经常说一些笑话,看着他们三个人谈笑风生,我也只能努力保持着一脸我也听懂了请不要嫌弃我的假笑。

自然而然,我就开始不去办公室。论文都在笔记本电脑里,其实不去我也可以工作。但是少了办公室这个和床隔离的环境,待在寝室人真的会「腐化」。我至今记得我都干了什么:开始玩以前从来不曾接触过的网络游戏(炉石传说),一口气狠狠心竟然砸下去了将近一千块(现在早已经超了);开始看以前看过或者没看过的网络小说,真的是从天亮一下子能看到天黑;下载了很多美剧开始翻来覆去的看;开始接触知乎……

在这种状况下,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也不愿意像以前那样去厨房做饭了,因为可能会遇到同学,免不了聊到论文进度;也不愿意去健身房了,觉得每天躺在床上也没什么大不了;也开始叫以前舍不得点的外卖了,觉得花点钱吃点好的理所应当;也开始上亚马逊和ebay买一些有用没用的垃圾了;也开始关注一些特卖网站了……

那时候,真的不知道何为愁滋味,更谈不上焦虑,只是时有时无地感受到内心有一种失落,但又会迅速用上面提到的活动来麻痹和欺骗自己。那时候,老是有一种错觉,就是其实我努努力也能混上博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那时候,真的觉得生活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出了点小问题。导师对我非常和蔼,只是比较温和地提醒我注意进度问题。每次我都赶工几天混过导师会,然后就如同解放了一般继续醉生梦死。

直到有一次,我甚至都记错了和导师会面的时间,他第一次非常生气地批评了我,我才有所醒悟。我开始试着去调整自己的生活,但却猛然发现,从不努力的状态切换到努力的状态,竟然是如此的艰难!我强迫自己走进办公室,强迫自己去和我的同事们交流,强迫我自己去开始全神贯注的工作,却发现越是强迫,我内心越是有一种「焦虑」。这种焦虑的具体作用是:猛然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了好多,然后着急拼命,然后发现短时间内无法弥补,然后就想着干脆不要这么焦虑了,还是过得轻松一点吧。而正是这种由于努力而产生的焦虑和焦虑背后的绝望,不断地击退我试图坚持努力的信念。这中间的过程,非常曲折也非常难堪,如同一个黑洞,不断吞噬着我本来就不多信心。

而这里,还存在一个极其隐蔽的心理陷阱:由于长时间的堕落,我开始下意识地回避和同学同事之间的横向比较,于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给自己树立的比较基准往往是之前那个堕落的自己,于是猛然努力一次,就特别容易感动自己,就特别想给自己一点「奖励」。而这种所谓对努力的「奖励」,会被你不由自主地包装成各种形式,比如「自我激励」啦,比如打着「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的幌子去给自己「放个假」或者「偷个懒」。但是我发现,对我来说,这样的「放个假」或者「偷个懒」就可能是又一场堕落的开端,一点都不夸张。我想这是由于我缺乏最基本的自控能力的缘故,也可能和性格和其他因素有关。但无论如何,我深知,只要我给自己找了借口,我就会不遗余力地开始前功尽弃。对于经常把自我宽容混同为自我纵容的人来说,任何自我怜悯的借口实际上都只是自我欺骗。

如今回头看看这一路,我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很多时候我都期待,如果能重来一次,如果能够有人提点我一下,也许我就不会走这么一段弯路。但同时我也隐约明白,也许自己注定会在某时某刻经历这段弯路,因为不经历这些「血的教训」,也谈不上真正「懂了」。

这个答案中的情况,也许只针对我个人,和如我一般,缺乏基本自控能力的朋友。对于那些能够控制自己的学霸来说,努力产生的焦虑可能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总之,保持努力的惯性并不是毫无代价的,而这种代价之一就是焦虑。但努力带来的焦虑的代价,和堕落之后产生的空虚和绝望的代价相比,真的是太过微不足道。

很多知友咨询我如何从这个状态里走出来的,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我在知乎上的这个答案:

你在读博士期间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是什么? - 山羊月的回答

打开门,我看到导师的脸——面无表情。能够理解,我对自己说,我知道我的报告做的不好。

我坐下来,准备迎接暴风骤雨。

导师看着我,沉吟了一下,说:“Clark,你知道什么是平庸吗?”

那一瞬间,我脑子里冒出对于平庸的各种解释,关于智力的,关于机遇的,关于爹妈的,最后甚至诡异地浮现出一张阿甘的脸。

“Clark,在我求学的时候,我看到了很多比我优秀的人才,无论是智力还是背景,但是你知道吗,我不觉得没钱没背景就是平庸,那是别人贴给你标签。唯有你自己内心的平庸,才是毁掉你人生的平庸。你内心的平庸,就是你失去追求卓越信念的那个瞬间。(Your internal mediocrity is the moment when you lost the faith of being excellent.) 你以后会遇到很多机遇,但你的平庸会毁掉它们。当你觉得自己做的还不错的时候,你已经杀死了那个能够让你做的更好的自己。(When you get the feeling that your work is OK, you have got killed another 'you' who can make it much better.)"

我把这句话贴在我的电脑屏幕边缘至今。


user avatar   chen-ke-55-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每天工作10-12个小时,健身1小时,读书1小时,睡5-6个小时。

这样的努力下,你每个月大概有两万块钱左右收入,但是房贷就要还掉一万四千左右。

还有你父母的夕阳游和健康险,你妻子的新衣服和家庭聚财以及你自己的小爱好在虎视眈眈的盯着你的钱包。

你不敢休息、不敢改变、不敢生病。

任何一项不在计划内的小变化都可能让你看上去不错的整个生活土崩瓦解。

你觉得生活似乎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你想让生活变成它应有的样子。

于是你越发努力。

但结果就好像鲧治水一般,水漫一尺则坝高一尺,最终将自己的生活变成了一条地上悬河。

然后你才会发现。

其实你焦虑的并不是你的努力。

你焦虑的是生活本身。

努力就好像是抵御洪水的大坝,并不是大坝越高洪水就越高。

而是如果没有这么高的大坝,洪水早已将家园变成泽国。


user avatar   shen-peng-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扫了一眼前排答案,心里蹦出一句脏话:“都他妈有病”!

难怪现在那么多跳楼的、猝死的、出轨的、买P2P的、听罗振宇的、买比特币的、精神不正常的人……因为大家把焦虑当饭吃啊,还感觉很时髦的样子。

我做过学生,上学的时候有个现象很有意思,学习最好的那群人是从来不胡思乱想的,人家该看书看书,该刷题刷题,该打球打球,从来不会在娱乐的时候思考人生,也不会在刷题的时候忧虑自己将来是不是买的起房。

但凡天天焦虑不安的,都是那种三心二意的家伙,读书太少,想得太多,一会儿慨叹自己出身不好,世道不公平,一会儿着急自己什么都不会,怎么和别人比?一天天乱七八糟,学也学不好,玩也玩不痛快,然后最后就抑郁症了。

工作之后同样如此,技术大拿们都有自己的乐趣,做完事情之后就去玩自己的,人家该工作工作,该娱乐娱乐,干活比你利索,吃的比你多,睡得比你香,玩游戏都比你水平高。一天之内顺其自然,根本没时间去焦虑。

焦虑的同事往往水平不行,脾气不好,满腹怨气,指天骂地,怨天尤人,逼逼叨叨个没完没了,工作干不好,吃饭吃不香,读书永远只读个引言,打游戏都是菜鸡,身边聚集了一群共同气质的焦虑鬼,三句话不离房价和股市,水平没有,偏偏想着一夜暴富。

焦虑和努力有个屁关系,什么越努力越焦虑,都是小布尔乔亚把自己催眠成傻逼的托词。正常人该努力努力,该休息休息,该娱乐娱乐,那么多事情要做,那么多有趣的书要读,那么多钱要赚,哪有功夫去焦虑?没病找病?

焦虑者,其实都是在假努力,你看他一天忙到头,其实啥都没干,啥都没得到,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焦虑上,花在胡思乱想上,天天这样,晚上当然睡不着了。

我告诉你,资本家最喜欢焦虑的家伙了,因为这帮家伙软弱无能啊,喜欢依赖于资源和平台啊,总是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一无所有啊,这是多好的韭菜啊。他们容易被蛊惑,容易被胁迫,三言两语就能把他们治得服服帖帖,从早到晚跟着资本家卖命做奋斗逼。

他们不敢辞职跳槽,却敢投资投机,不敢谈判,却敢赌博,不敢对抗,却敢跪舔,脑子里空无一物,心里却烧着发财的火,多好都韭菜体质啊。

老板看到他们,就会对他们说,你不努力加班,就要被末位淘汰,将来就要失业,就要流落街头 ,45岁就要被开除。

房产商看到他们,就会对他们说,你们不买房,马上就要睡桥洞,错过最后上车的机会,一辈子当失败者。

P2P金融骗子看到他们,就会对他们说,你们不理财,财就不会来理你,不趁早跟着我博一把,这辈子都是个穷屌丝。

李笑来看到他们,就会对他们说,你们啥也不懂,技术驱动未来,经济变革在即,你今天不跟着我买比特币,错过财务自由的最后机会,子子孙孙都只能打工做奴隶。

罗振宇看到他们,就会对他们说,你们啥也不懂,不读书,也没有指导你们读书,未来千变万化,没有人帮你们看到未来的趋势,你们只会永远穷下去,赶紧到我这里来购买知识,老子替你们这群傻X读书,给你们指点迷津。今天不交钱,明天连交钱的机会都没有。

咪蒙看到他们,直接打广告,跟我学,“月薪五万不是梦” 。

这帮人贪婪、自私、愚蠢、浅薄、胆怯、不满足,不读书不学习,还想着一夜暴富改变人生,所以他们焦虑。


user avatar   yang-tuo-81-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鸡汤告诉我们努力就会有回报,但现实告诉我们——不一定会有回报的。(焦虑)

因为鸡汤 告诉我们努力就会有回报,但现实告诉我们——不一定是你想要的。(焦虑)

因为鸡汤 告诉我们努力就会有回报,但现实告诉我们——不一定需要努力的。(焦虑)


本质上,焦虑来源于高估了努力的作用。

午休偶然看到这道题过来随便说两句。昨天晚上看刘德华的采访,全程看脸就记住一句话“努力不没法将不好变成好,但是可以将不好变得没那么不好,好变得更好。”其实我不是刘德华的粉丝,但是就冲这句话,我觉得他这么多年娱乐圈不是白混的。这是真感悟,偏偏被很多小白当成毒鸡汤。

就我个人而言,当初刚写网文时候有段时间特别焦虑。焦虑到什么程度呢?同时开四五部小说,用不同的笔名然后比较他们哪个点击率稍微高一点,留下那个,其它几个都笔名自杀。专心写一段时间以后发现点击率还上不去,再删再写。

当枪手署人家名字也得证明自己文笔不错,跑到论坛给人家修文,不要钱也得证明“这人看文眼光很准。”我不努力吗?那时候的我比任何一个时刻的我都努力,但是焦虑,无比焦虑。


因为我找不到一个能够被社会真正认可的途径来证明我自己。

我写不出属于自己的小说,每天活在一群人对另一群的人赞赏里,然后佯装这赞赏中有一句半句是属于我的。

并没有什么卵用。可在我最年少轻狂的时候,就是特别喜欢用社会不会认可的努力,曲线救国地证明,我真的很屌,即便我没有屌。后来岁数大点了,家里说“你也得出去赚钱了,别宅在家里幻想自己是作家了。”当时我就想,啊原来不是所有努力都有回报的...

我走向社会的那一刻,了解到“方向正确”的努力真的会有回报,但是不是你想要的,不一定。我不会虚伪的说我认为厚厚一沓工资不如网上几个不认识的人对我文笔的吹捧来得实在,但其实在心底的某个角落,确实,吹捧让我更加轻飘飘一些。

再混了几年,知道某个领导的女儿直接成了总监,总裁,淡淡一笑,努力的确有回报。但是不是有必要?对一些人来说,并不是很必要。


从那以后我很少焦虑了,因为不再去试图花样证明自己了,最好的证明是成功,是结果;过程没有那么多人关心的。做出成绩来自然有人喝彩。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这句话再对没有了。


最后刘德华那句话说的真的很有道理:“努力不会让不好变成好,但可以让不好变得没那么不好,好变成更好。” 你看,努力,不过是这种程度的东西罢了。


祝好。


user avatar   yidream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


user avatar   sherill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柏林墙推倒以后东西德真的彻底融为一体了吗? - 邹博文的回答

不是经济学专业,对两德合并无力回答,但是有关两德统一的公法事实的错误有必要指出。

现在讨论两德统一的问题。事实上,从来没有过两德统一,只有东德灭亡。1990年6月,东德政府决定引入西德马克来拯救陷入崩溃边缘东德经济。在之后的几个月内,由于经济无法改善,愤怒的人民走上街头,有良知的东德领导人们不愿意向人民开枪,政府迫于高压,自行解散。此时,1990年9月20日,全世界再也没有东德政府这个名词了。政府解散后,旧有各州纷纷独立,并最终仿照60年代萨尔州的例子,加入联邦德国,西德议会一一批准,才有了今天统一的德国。世界历史提到10月3日两德统一的日子,其实是照顾东德人民的感情。这在当时是联邦德国和几个州之间的事,东德政府已经在半个月之前不复存在了。

这一段不符合史实。东德政府并不是自行解散,而是根据两德条约的法定步骤,这是柏林墙倒塌后一步一步地来的。

1989年11月28日,西德总理提出分阶段建立德国邦联(还不是联邦)的计划。

1990年2月13日,华约与北约成员国外长会议做出决议,规定东德大选后成立的新东德政府就可以开始统一谈判。

1990年3月18日,东德举行大选,西德基民盟支持的东德“德国联盟”获得胜利,成立了新的东德政府。此时的东德实际上已经不是彼时的东德了,“有良知的东德领导人们”的几句话无从说起。

1990年5月18日,两德政府签订了第一个国家条约,确定了货币、经济和社会的联盟。货币联盟于7月1日起生效。

1990年8月3日,两德政府签订在两个德国境内举行全德议会选举的准备与实施协议。这个协议又于8月28日得到修改。

1990年8月23日东德国会通过了东德各州以州的身份加入联邦德国的决议。根据这个决议,为了符合基本法的规定才按照德国传统上的划分恢复各州;早前的1952年,为了便于统治,东德的历史上的5个州被划分为13个专区。这也是形式上的,东德五州真正建立起民选政府是统一之后的事情了,各州纷纷独立的说法无从说起。直到统一后的1990年10月13号,东德五州才进行了第一次州选举。

1990年8月31号由两德签署第二个国家条约确认两德统一,这个条约确定了两德统一的具体形式是东德解体、以各州的名义分别加入联邦德国。(Vertrag zwische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und der Deutschen Demokratischen Republik über die Herstellung der Einheit Deutschlands;Treaty betwee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nd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German Unity)

然后两德同四个占领国进行谈判,并于1990年9月12日签订有关修改德国国际法地位的“二加四协议”。

总结:东德政府解散并不是崩溃式的,而是根据相关宪法性法律和国际条约进行的法律步骤。

参考资料:康拉德·黑塞,商务印书馆,《联邦德国宪法纲要》第68-74页。(Grundzüge des Verfassungsrechts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20. Auflage, Heidelberg 1995 (Neudruck 1999),pp95-98)

德国自神圣罗马帝国崩溃后的统一问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上被称为German Question。可以去Google Scholar查找。

手边有两本英书可以推荐。

Peter Alter的《The German Question and Europe:A History》和Dirk Verheyen的《The German Question:A Cultural, Historical and Geopolitical Exploration》

中文书可以参考玛丽·弗尔布鲁克的《德国史:1918-2008》

这几本书的最后几章都是讨论两德统一后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状况,写作的年代也比较新,都是2000年之后写成或者最新修订的。


user avatar   bei-xi-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哪些交往中的小技巧比如沟通做事方式等能够保护自己不受他人欺负?


  

相关话题

  如何变成一个心里有火,眼里有光的青年人? 
  为什么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如何评价「辞职看世界女教师将回心理学本行」?旅行带给一个人的价值和积淀有哪些?有机会你想出去看世界吗? 
  面对生活的压力和焦虑,有哪些给女生的「内分泌调理秘籍」? 
  气场是什么?怎样拥有或加强? 
  村里来了个算命先生,不用问任何问题,看到一个人就直接说出ta的情况,而且很准。真的有这么神乎其神吗? 
  作为心理学学者,如何看待《为什么我后悔本科选了北师大心理学》一文? 
  新研究指出研究了 20 年的经典基因与抑郁症毫无联系,千余篇抑郁症论文都错了吗?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你觉得最能象征「历史」,使人产生相关联想的事物是什么? 
  战场老兵有接受心理治疗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今天的A股大涨?
下一个讨论
原来股票账户里有20000股中弘股份,000979今天打开一看都没来,钱也一分没剩,怎么办?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