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既然清朝如此腐败,为什么能在内外交困之中坚持70年之久? 第1页

  

user avatar   shaung-zi-shi-zi-z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仅具以辛亥革命之前及期间列强言论:

迄今为止, 日俄两国所获得的特殊利益, 全系取自现在的满清朝延。 革命万一成功, 日俄两国在满蒙的特殊利益是否将陷于危险之中?

——俄国总理大臣科科弗曹夫10月23日会见日本公使本野一郎。

我们认为, 这场革命对我们毫无益处……满洲王朝的继续存在, 才是对我们有利的……我们坚决相信, 这个国家现在不适于成立共和政体。

——四国银行之法国银行团代表西涅夫,对辛亥革命的表态。

就算孙逸仙的计划有一天能够成功,中国南方以某种形式变得不再依附北方,甚至目前的帝国是完全的一边倒,满清皇朝被推翻,并由一个共和国或某个完全由中国人组成的政府所代替,我不知道这个变化能有什么值得我们庆幸的地方。改革主义分子,不管他们眼下有多么温柔体贴,我担心,他们在民族观念上,比当前这个软弱而无威望的政府更加强硬。如果他们真的取得了政权,他们一方面将乐于借用外国人的文明和活动方式中的许多东西,一方面会更加有力得多地对外国人进行战斗。

——法国驻华公使致电法国外交部长

帝国政府对于清国政府始终抱有深切同情,且有实力仗义执言,此次提供支援,即一良好例证(背景:日本向清政府供应了大量镇压革命所亟需的武器弹药)。帝国政府深切希望清国政府相信帝国政府平素所倡导者,绝非空言,从而一改其过去之误解,从此互相信赖,共同维持东亚大局。”

——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致清摄政王载沣

按贵国近三百年来之历史以及各地实情观之,以君主立宪统一全国,实为万全之策。至若实行共和制或联邦制等类主张,俱与当前之民智程度不相适应,其后果,难保不招致灭亡之结局。

——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致袁世凯


辛亥革命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起义了多少军队,也不在于席卷了多少省份,其关键在于以浩大的声势,广泛的参与,连绵的浪潮向洋人传递了这么一个信息:清廷一日不亡,中国一日不安。在此等大背景下,洋人意识到清廷已无力维护列强在华利益,遂抛弃了清政府。这一决策作出正式表态之后不到一个月,清廷即告垮台。


user avatar   si-cheng-shuai-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复盘一下没有洋人参与的晚清历史:


按照鸦片战争时期英方记录,当时广东山民和沿海海盗的整体战斗力远强与清王朝的正规军。三元里事件和英军遭遇的几股小规模海盗差不多能做到与英军一比一或者二比一换命(英国人的记录显示三元里的优势是战术狡猾,海盗则是悍不畏死)。这一点土客大械斗时期的血腥凶悍程度也可以佐证。


而同时,白莲教起义之后,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就一直没断过——道光帝能答应签约除了因为英军兵锋已经直抵天下漕运总阀门南京之外就是考虑要赶紧抽出兵饷弹压各地民间起事。


综合以上两点,即使没有西方传教士,一场类似太平天国的运动也是必然要在广东广西某地爆发的,唯一不同的估计也就是名称不叫太平天国。所以这场类似太平天国的运动我们姑且先称之为大歪地国吧。。。。


参考太平天国运动,大歪地国运动爆发并迅速扩大,陆续拿下了江宁、苏州、杭州三大织造府后,因为没有洋人干预,上海地区也被迅速拿下——没有洋人就没有洋枪队和常捷军,同时湘军、淮军和楚军等地主团练也就没有装备优势和投送优势(没有洋人轮船帮助运输淮军根本到不了上海战场)。上海自然也就保不住。


这个时候的形势就变成了大歪地国拿下了全国最富庶地区,且清政府赖以生存的南北漕运断绝。因为上海被拿下,海运也变得不可靠。


此时清政府就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要么冒着紫禁城被北方义军攻陷得风险(嘉庆年间往事)精锐尽数挥师南下平叛。要么就窝在北方慢慢等死(没有南方地区供养外加南北漕运海运断绝清政府财政崩溃只是时间问题,而且时间不会太久)。


而无论选择等死还是南下,清政府都必须想办法迅速筹措经费续命。因为没有财政亲爹赫德的助力和土药税的加持(注,土药就是鸦片,而征收鸦片税是清庭后期主要的财政支柱。没有洋人自然没有海关税和鸦片),失去盐税(南北漕运断绝)和南方厘捐(以被湘淮系大佬截流)的清政府恐怕只能把财政压力压到北方农民头上。那就意味着不会灭洋只会反清的义和团运动会提前爆发。。。。。而没有西式武器加持的清军恐怕很难应付几十万狂热的北方义军。

所以,结论,能续这么多年,还不都是大清朝廷诸洋野爹的功劳。




为了防止有人拿“三元里只打死了三五个印度阿三”之类的小白言论说事儿,我就再补充一点三元里抗英事件的过程;

首先,过去的阶级史观显然是夸大了英军的伤亡。英军承认(不包含失踪猝死和不治身亡)的直接阵亡是五至七人,伤二十三至四十二名。但理客中似乎更喜欢强调只死了三人。显然又在刻意贬低这次抗英事件。

其次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英国后续救援被包围的连队时的目击记录“三连在一块泥泞的稻田地中央被围,只能以刺刀抵抗。一名印度兵被钩镰枪钩倒随后被乱棍打死。一名显然可以熟练操纵火枪的中国人抓起该士兵的火枪爬到一棵树上,一枪命中该连掌旗手克莱。随后该连陷入混乱,又有十余人被打成重伤。。。。”

这段记录透露的信息除了证明三连印度兵的火枪可以射击外,还侧面反应了一个被黑白颠倒的事实——那就是突然降下的暴雨对三元里抗英民众的负面影响远大于英军。导致“熟练操纵火枪的中国人”只能靠抢夺英军手中的火器射击。所以以后就别拿暴雨替英国人的失败开脱了——三元里民众手中的火绳枪不比英国人的燧发枪更怕水。

搞清楚以上两点我们理解三元里事件的过程以及后续各方的反应就容易多了。

按照英方的记录三元里抗英事件的开端是英军发现己方所在的四方炮台被大约两万名清军包围(英军一开始是把三元里的民众当成清庭军队了)。所以果断出击,希望击溃这股“清军”

“清军”们的表现也和往常一样一触即溃,英军立即追击,只是偏偏暴雨降至,加上天气闷热,只能打消了追击计划回撤。

但是回到四方炮台后英军发现有一个连队没有回来,赶忙又派了两个连队寻找,然后就发生了目击记录中的那一幕。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大雨导致三元里民众的火绳枪失灵外加让英军侥幸放弃了追击计划,那么英军的损失将会是非常可怕的数字——要知道这是一鸦时期英军少见的处于人数绝对劣势的一场战役。而且这两万多民众还不是见了英军刺刀就尿裤子的大清正规军。加上当时英军使用的火器还没有和旧式火器拉开绝对的优势。一旦遭到伏击英军胜算不大。这也解释了英军为什么在损失不大的情况下只能龟缩在四方炮台的原因(其实如果考虑到英军的伤亡主要来自被包围的三连的六十余人,那么英军的伤亡率实际上是高的惊人的)。

而长期龟缩在四方炮台也不是办法。人总是要吃喝的。一旦四方炮台给养耗尽那就全完了,而大部队突围又有可能遭到伏击,蒙受重大损失。英军的处理方式是要挟清政府处理,不然就炮轰广州。

清朝官方对此的态度却颇为让人玩味;余宝纯这类中层汉族官吏的态度比较积极,认为民心可用,最不济也可以利用此事让英国人在谈判桌上做出让步。但上层的某籍贵族对此次抗英事件的态度却异常的神经质,严令三元里民众必须立即解散。。。。。。然后这次事件也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user avatar   he-jia-xu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西方从来就没想要灭掉清国,要是想,1860年和1900年早就能办到了。相反西方需要清国这个族群分治小族压制大族的国家来源源不断的摄取资源和市场,为此和满清高层结成了实际上的同盟,也因此在18501860年代的太平天国战争和其后的捻军大起义中清国得到了西方坚决大量的支援。清国腐败的直接结果就是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战争和捻军大起义,但是头一次被余力尚存的清国政权力压了下来,后两次都在西方支援下挺过去了,直到1910年代。




  

相关话题

  李渊退位以后,真的一点权力都没有了吗?完完全全的退位了吗? 
  假如没有慈禧太后,清朝是否会灭亡? 
  如何看待侮辱、诽谤英烈行为拟规定为犯罪 ? 
  国内有没有温和派穆斯林?他们是如何看待极端穆斯林的?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战败主要是因为军事策略失误吗? 
  为什么亨廷顿的名气远不如哈耶克大? 
  如果1911年乾隆统治清朝会怎么样? 
  现代社会坚持读完《资治通鉴》的人有多少,以及有什么感受? 
  为什么大部分国家的领导人都在 50 岁以上? 
  如何评价《西行漫记》? 

前一个讨论
清朝最大的文字狱案也就处死几十人为何最受非议?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311?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