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讨论台湾问题时,忘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
第一件:台湾在海权时代和陆权时代的意义截然不同。
这个完全不在南洋航路上的岛对于小农经济的大陆政权没有任何价值,没错,是半点价值都没有。在荷兰人到达台湾之前一千多年,中国人就知道台湾的存在,但没有一个政权觉得在上面开发甚至驻军有什么价值,顶多溜一圈就回来了。开台第一人颜思齐是企图造德川幕府的反被泄密出逃才想到台湾;郑成功是被清军逼到墙角才想到台湾。在古代中国人的脑子里,不到穷途末路根本连鸟这个岛的心都没有,与欧洲列强的海权思维截然相反。
所以“台湾是自古以来的领土”仅仅从明郑政权开始,根本就没那么古。清朝攻台也不是因为这岛有什么意义,唯一目的就是消灭“前明余孽”。如果荷兰人占着这岛或者郑经交出朱术桂,宣布剃发称臣,质子入朝,以郑家王国的名义当个藩属,康熙绝对不想打他,脑子没问题的皇帝都不会想打他。
第二件:千万不要对“不忘初心”有任何幻想,不存在的。
拿蒋介石政权来对比就理解了。
蒋介石再反动,他也不想台独,但他总会死的。蒋经国也许也不想台独,但他为了统治,必然要搞本土化,还企图搞核武器。他死了以后呢?就算上去的不是李登辉,难道就能阻止台独思想的蔓延?别幻想了,换个人上去顶多延缓进程,人在失去希望的时候都会倾向于承认既成事实,无非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李登辉不在90年代兴风作浪,也必定有阿扁在00年代作妖,到了10年代更是无可阻挡。
明郑政权也没什么区别。郑成功确实不想从中国独立出去,但他迟早会死。郑经或许也不想,但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固,锐气渐挫也是必然。他的儿子、孙子、曾孙呢?面对无力反攻大陆的绝望,后人心灰意懒,慢慢接受现实是无法抗拒的大势,郑登辉、郑水扁不过是时间问题。
现在距离蒋介石逃台才区区70年,对面是什么样子?从郑成功攻台到19世纪后期可是长达200年,不会真有人以为可以不忘初心吧?何况台湾和燕云十六州还不一样,它在郑氏之前没有任何归属于中国的历史记忆,到时候事实上必然就是朝鲜了。郑成功还管得了200年后的事?
所以郑经这一代是关键,他直接决定着台湾的走向。他强硬了,就是本位面历史;他软了,就是往台独一去不复返。如果不是因为郑经不肯称臣,让康熙觉得“他乃中国之人”,下定了征台的决心,这事情拖着拖着也就不会有下文了,直到近代效朝鲜例。
其实真没什么好说的,所有关于郑经要搞"台独分裂"的观点,都是为了现实的政治需要而搞得一种“发明”,和对岸强推“斯卡罗”是个独立王国一样,可谓相得益彰了。
历史缘由其他人都说得差不多了,当然这个话题可以往深了说,涉及到什么是中华这个核心问题了?你带清入关后,剃发易服、圈地投充、三屠十日、满汉分城,各种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手段用尽,就因为在1664年杀光了所有在大陆反抗的政治实体,所以从此之后你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华夏正统、天命所归?残存下来的一小群人,就因为不愿接受剃发易服的侮辱性政策,在谈判中效仿当时唯一可以参考,属于广义上比较紧密的中华范畴,但又保住了自己衣冠礼乐的朝鲜,所以就成了分裂分子?没有这个道理
如果这是分裂分子,那我看下面某个势力搞分裂割据的证据更是铁证如山了——
“虽有祖父之仇,尚欲修和好。曾立石碑盟曰,明国与满洲皆勿越禁边,敢有越者见之即杀。”
“自清河之南江岸之北,明国人每年窃出边入吾地侵夺,我以盟言杀其出边之人。”
“我始兴兵因合天意,天遂厌呼伦而佑我也,明国助天罪之叶赫如逆天”
这一口一个将“我”和“明国”,“满洲”和“明国”相提并论的建国宣言,怎么这家最后反倒还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人模狗样地宣称起自己才是中华正统了?
讽刺地是,恰恰是近代无数仁人志士的努力,挫败了这一家结束关内统治后借助日本在东北独立建国搞割据分裂的企图,反而让其舔着脸可以宣称“领土贡献论”“领土嫁妆论”等等。
至于现在对郑经搞台独的所谓宣称,我只有一个评价,X非要这么认定我也没意见,但别欺软怕硬,也公然认定一下黎利和乔巴山是分裂分子如何?这两位分裂行为更是实锤了,分裂产物就在边上,但我看北越南/南蒙古没那个胆子
这问题也算是老生常谈了,本来还是可以一写的,可惜现在基本已经沦为立场检测器了。对于这件事我基本同意邓孔昭教授在《论清政府与台湾郑氏集团的谈判和“援朝鲜例”问题》里提出的观点,这篇文章也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个经典解释了。这篇文章不算难找,相信大部分对此有关注的人都该看过,对里面的观点不会感到陌生。
其实在这个话题让我想到另一件事,就是这几年不管是海峡这边还是那边,似乎已不满足于使用“援朝鲜例”,又从部分研究中找出了新的材料对明郑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zz审查,即英国人对于郑经称呼“台湾国王”(the King of Tywan),想要籍此证明明郑所谓“独立”的企图。有位学者就在论文中写道,“英国人别有用心地称郑经为台湾国王”,虽然我知道他的意图是好的,但是我个人认为对于这种影射这般敏感实在没有什么必要。不提将数百年后出现的观念套在十七世纪的人头上正确与否,要知道当时英国人对于郑经主要有这么几种称谓,其中两种是“King of Amoy”和“King of Tywan”,这都应该脱胎于下面这个头衔:
还有一种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世藩世子(Soapahum Prince)
而英国人对于耿精忠的称呼,就是“福州国王”(the King of Hochew)
1681年,马尼拉的西班牙人称尚可喜一族过去的统治区域为广东王国:
按照这种评判方法,是不是耿精忠和尚可喜也该有一个“分裂郭嘉”的罪名呢?事实上可以看到的是当时的外国人所谓的“king”只是一种对于一个统治着较广大区域、相对拥有较大权力的地方统治者的称呼而已,所以“藩王”和“世藩”自然可以被称为“king”。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英国人称呼郑经为“China Soapahum Prince”,将三藩和明郑的起事称为“Chinese”从“Tartars”手中夺回省份:
法国1686年《风雅信使》杂志的报道中称澎湖之战后“中国人如今已被全体收服”:
那么究竟谁才是“自外于中国之人”,似乎答案就比较明确了。
总体来说,我对这种给古人搞zz审查是相当不赞成的,即使清方有勾结荷兰人的种种事迹,我也不一定会简单地就说他们必然是要“勾结外来势力”了。可是当有的人将某种子虚乌有的“维护统一”之功绩和想法加诸清人,又借种种完全站不住脚的证据用“分裂郭嘉”之罪行来攻击明郑时,就不要怪别人想以“其人之道还施其人之身”了。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台湾不再属于中国的结果,但是不能按今天的标准将他们视为“台独”分子。我们不应站在今人立场上谴责这种行为,但是应该庆幸他们的想法没有实现,否则按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向,台湾大概率会成为一个华人国家或外国殖民地,最终脱离中国。
当时的人们没有“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思想认识,他们认为台湾不在中国版图,甚至错误地将其认作“外国之地”。
对清廷来说台湾从未属于自己的版图,是郑氏集团反清的基地,他们在乎的是人不是地。
对郑氏集团来说,台湾是其海外安身立命之所,明朝遗民不愿意做大清子民,在海外找个地方建国,奉大明正朔,这是忠义之举,就算后来不再尊崇大明,自立年号,也是遗民的新选择,无可厚非,怎么想也不会觉得是大逆不道。而且这是海外建国,不同于在明朝原有版图上划江而治。
有答主引用了邓孔昭先生《论清政府与台湾郑氏集团的谈判和“援朝鲜例”问题》,邓先生文章我总体上非常赞同,但是对文中说“援朝鲜例”就是“不削发”,“不是要把台湾变成朝鲜那样的藩属国”,对此观点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不削发”只是“援朝鲜例”的重要特征或者说关键点,其本质还是要称臣纳贡做藩属国。文中多处引用了反映郑氏的立场的说法,例如:
又“称臣纳贡”又“通商”的,这明显不同于“三藩”和明朝云南的沐氏,不是作为地方政府的存在,而且清廷不驻军,其独立性比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都强。
台湾自古以来就和大陆有联系,南宋在澎湖设置巡检司,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后,中国人才在台湾本岛建立军政机构,清廷和郑氏认为台湾不属中国版图是当时人们的认识,历史发展总有个过程,自古以来不是“曾经拥有”也不是“从来就是”,而是从某个时候开始到现在。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相对于荷兰人说的,台湾与大陆近在咫尺,远在欧洲的荷兰无论如何都是后来的外来者。
今天台湾的“自古以来”我们应该从郑成功算起,如果台湾在清朝以后没有归入中国,那郑成功的行为就和罗芳伯在东南亚创建兰芳共和国差不多,只是一个华人国家的开国史。郑成功是代表中国人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并使之成为中国人的地盘,清朝统一台湾使其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此后台湾才真正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此后的清廷割让台湾才是卖国行为,此后才存在分裂国家意义上的“台独”行为。但需注意的是,《马关条约》后反割台斗争中具有台湾独立色彩的活动,应该视为中国人的自救行为,而非分裂国家,毕竟是当时无能的中央政府抛弃了他们。
总之,郑氏“仿朝鲜例”的主张其实就是想在海外建立一个相对于清朝具有独立性的政权,其结果类似于今天的“台独”或“两个中国”。但那时候的台湾还没有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他们的行为不应等同于今天的“台独”分裂行径。
无非诸位清史巨鳄想要用郑一代、郑二代在一次次告吹、双方从未达成的“清郑和议”中照朝鲜例的言论,来证明郑氏割据谋独、分裂国土的狼子野心,再用郑氏影射当代罢了。
这里再给诸位清史大家提供一个论据:
郑经:“建国东宁,另立乾坤”
不过郑经的这个谋独想法也是出自于郑成功:
郑成功:“东都明京,开国立家”
所以各位清史大家在说郑经铁台独分裂时,千万不要落了他的父亲——郑成功!
所以可以得出一个观点:郑成功是台独祖师爷。
刚好,我国台湾省的绿营陈水扁、绿营前魁首姚嘉文也是这么认为的,诸位清史大家可以去台湾省试试,这样没准可以在绿营里“身居高位”,获得“阶级”腾飞。
论证郑氏集团是台独源头正是台湾省的谋独分裂势力在世纪初的主流观点,其目的是为了寻找台独的历史“合法性”。
现在在大陆的“清史大家”的精彩言论,则颇有跨越二十年的“东学西渐”的味道。
而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对待台独分裂势力真正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最官方的网站已经给了答案!
“台独”是二战后出现的怪胎!
“台独”是二战后出现的怪胎!
任何为台独分裂势力在历史上张目的言论,其本人都可能有一些问题。
绿营势力所谓“郑氏在台独立建国”的谬论,受到了两岸教授学者的集体驳斥!
所以绿营近年又搞出了另一个言论:
不知各位清史大家如何看待,要不要也来一波“东学西渐”?
不过是郑家父子韬晦之计而已。郑家势力弱小则是朝鲜,如果真有条件,焉知不会北伐歼灭满清?
打个比方,南陈陈霸先对北齐称臣,南宋赵构对金称臣。能说他们想脱离中国制造分裂,另建一个江南国吗?恐怕没人会这么想。且不说汉人正统南陈南宋还在,胡虏蛮夷之国能否称为中国。南陈南宋本身也没有把这个称臣当一回事,称臣只是他们麻痹蛮夷,积蓄力量寻找机会歼灭胡虏的手段而已。
南陈后来出兵北方,派吴明彻收复两淮。兵锋直达中原。南宋蔡州伐金,俘获金主完颜守绪尸体,将其人头做成酒碗告祭宋徽宗宋钦宗灵位。这也说明了南陈南宋本身不甘割据一方,而是一心想收复中原。歼灭蛮夷,光复汉人江山。
同样这个道理放在明郑政权也一样,延平王殿下称臣仿朝鲜例只是麻痹胡虏的手段,明郑甚至完全就是欺骗满清,明郑从来没有对满清正式称臣。其傲骨尤甚南陈南宋。一旦有机会。延平王军队就会北伐内地,光复河山。明郑即使力量比李氏朝鲜小很多弱很多,也从来没有偏安一隅,割据一方的想法。也不像朝鲜只是口嗨北伐,没有实际行动,甘当儿皇帝。明郑不过是一个小一号的南陈南宋而已,本质上可以看成南明的残余和延续。郑成功名份上是大明臣子,实际上是汉人王朝又一个开国之君,足与陈武帝同光。甚至在不向蛮夷胡虏屈服的傲骨上犹有过之。
我且不说郑成功北伐,几乎攻下南京恢复大明。最后留下“忠义空传国姓爷,终看鞑靼夺中华”的遗憾。就说被满遗打成的所谓的分裂分子郑经(《清史稿》作郑锦)他就曾经出兵北伐,收复广东潮州。将作恶多端的汉奸续顺公沈氏灭门。
多说一句,三藩的说法并不正确,应该是“五藩”。除了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三藩。满清还有孔有德和续顺公沈家两藩。只不过后两藩都被南明军击败处死,省去了满清兔死狗烹的麻烦,所以很少提及。
续顺公沈氏是东江毛文龙部下,其先祖沈世奎是末代大明东江总兵。被黄台吉俘虏宁死不屈,痛骂满清是连衣服都不会织的强盗,只会扒死人的衣服充数。自己宁愿一死,让满清人永远穿着带着自己血的衣服。结果被黄台吉一怒之下处死。
而生在这样的忠义之门,沈世奎的侄子沈志祥却投降满清当了汉奸,服侍自己的仇人黄台吉。被封为续顺公,统领沈世奎原部。续顺公沈家也是和三藩及孔有德并列的藩镇势力之一。在满清入关之时为虎作伥,多次攻打南明军队,屠杀汉人。立下所谓的“战功”。这个汉奸家族一直安享富贵,把爵位传了好几代。
而三藩之乱同时,延平王郑经抓住机会北伐内地,出兵福建广东。最终在南明永历二十九年清康熙十三年攻破广东潮州,活捉这个汉奸家族,抓获汉奸沈志祥后代续顺公沈瑞。
瑞,永忠子。方永忠之黜也,以从弟永兴袭爵。永兴卒,以瑞袭爵。时瑞方八岁,所部副都统邓广明驻潮州如故。十三年,潮州总兵官刘进忠叛应三桂,瑞部兵与巷战三日,进忠引郑锦兵入城,执瑞、广明,驱将卒家属二千馀人徙福建,置诸漳浦。十六年,复执瑞送台湾。《清史稿.沈瑞传》
郑经原本不想处死沈瑞,想通过沈瑞招抚原东江军反正抗清,还封沈瑞为侯爵。结果沈瑞开始顺从,见满清逐渐击败三藩,又暗中勾搭满清。被延平王郑经发现,这个作恶多端的叛徒汉奸最终被处死。
錦得瑞,爵以侯。瑞不原附錦,謀待我師至為內應。二十年十一月,锦将朱友以瑞谋告锦,锦遂幽瑞,瑞及妻郑皆自杀,锦尽杀其拏。
《清史稿.沈瑞传》
郑经北伐满清及其成果
而且郑家政权歼灭的汉奸叛逆不止续顺公家族,延平武王郑成功殿下的军队。还击毙了汉奸满清三等侯马得功。马得功本是南明将领,满清渡江之际,南明弘光帝逃亡马得功军营避难,马得功见大事不妙将弘光帝活捉献给满清。直接导致了南明失去正统君主,分裂成数个南明政权。康熙元年满清强迫沿海军民内迁,马得功积极参与,多次屠杀沿海百姓。可谓“功绩”累累。
然而康熙二年,明郑军队主动北伐,反击福建厦门。最终在战斗中将这个作恶多端的汉奸击毙。为弘光皇帝和沿海百姓报了大仇(从实际指挥战斗来看,本次战斗指挥官还是驻军金门一带的郑经,而不是此时已在台湾的郑成功。郑经一度不愿意随父去台湾,坚决要求在内地坚持抗战)
得功引师还,与城兵夹击,围解。十四年,与浙闽总督李率泰等合兵克闽安,成功屡内犯,得功击卻之。十八年,进三等侯。康熙元年,迁滨海居民内地,击败海寇阻民迁者。二年,师进攻厦门,得功克乌沙,以舟师出海。南风起,寇乘上流来战,得功奋击,没於阵。李率泰以闻,进一等侯,谥襄武。 《清史稿.马得功传》
因此据历史事实而言,郑家父子绝不是想要独立建国的台独分子。明郑政权只是一个类似南陈南宋偏安政权,它一直试图收复中原,想要歼灭满清,光复汉人山河。只是因为势力弱小未能如愿,最后反而因为郑经死后幼主无能被满清康熙所灭。
——更新——-
至于有人说明郑如果残存下来,能不能“不忘初心”。在郑经之后还想灭清复国。会不会堕落成偏安政权,这种假设极其不合理,假如明郑存活下来,满清的基业并不稳固。北方准噶尔南部缅甸越南都是满清的敌人,谁能保证噶尔丹南下,明郑不能趁机恢复山河?谁能保证满清和通泊惨败,明郑不会北伐?谁能保证满清败给越南缅甸后,东南太平无事?古今形势不同,谁能保证一个始终有机会的局,明郑会放弃?南宋偏安了一百年,也没忘记要伐蔡州,灭金国。常凯申父子想要偏安,是因为知道自己不符合历史潮流回不来,你不要说满清半奴隶制社会能像社会主义一样代表历史潮流,代表更为先进的生产力的明郑会没有机会?这让我不得不怀疑,你是满遗了。
郑成功北伐极其成果
明郑虽然没有完成“反清复明”的大业,但它多次北伐,将作恶多端的五藩之一的续顺公沈氏家族歼灭,还击毙了汉奸满清三等侯马得功。也可以告慰大明先皇及汉人百姓。南陈南宋北伐一度取得胜利,最后依然失败亡国。我们可以说南宋南陈不是中国正统朝代,南朝或者宋朝的一部分,是独立分裂吗?历史绝不能这么看,如果把郑家说如朝鲜例看成分裂,故意忽视他们北伐统一的行为,即使不是满遗,也难逃汉奸之嫌。
仿朝鲜例原本是明郑政权从永历八年至永历三十七年间,郑清多次谈判时,引用的一个条款,但在被清史圈、键政圈、娱乐圈多次恶意影射下,基本已经成了明郑政权(主要是明郑二代目郑经)的台独 “铁证”了。
前阵子在知乎大火的电影澎湖海战,就有清粉多次拿此说事,来论证我岱清征台的正义性,却完全不知道在历史上首次提出援朝鲜例的人却是他们口中的民族英雄朱成功,这就十分尴尬了。
原文:二月初一日,报寿宁到省。二使令按察司道黄澍接待,议相见礼。澍曰:『今日内院大人钦命天使,尔等应行脚门参谒』。宁曰:『今日俱两国命使,况挂印赐玉?我朝无屈□之理,宾主抗礼足矣』。澍回二使,二使不肯。澍又曰:『大人繇(由)京至本省,为尔藩主抚事而来,尔奉藩令,有主道焉,暂宜少屈』。宁曰:『本省属之明朝,则我为主;若寄清朝,今日我等至此,耻为宾矣。且和事出自清朝,非我藩主求之也。二使欲先屈我,是无意于和,我等回归复命矣』。澍再回二使,称不肯屈,亦不敢强,只令同回。宁等回见藩,述抗礼事,称其能使。
初六日,随带奇兵镇杨祖、后冲镇周全斌、亲随营黄昌等兵马前往安平,札东山书院,与清使朝见。
次日,二使将印敕交收,未开读。是晚,大赐宴。次早,二使欲回京复命,乞示旨意。藩云:『兵马繁多,非数省不足安插。和则高丽、朝鲜有例在焉』。另罄外国宝贝以赠之。
初十日,二使回京复命,藩驾回中左。
据《从征实录》所载,国姓爷于永历八年,与清廷谈判到最后阶段,援引了仿朝鲜例,这也是郑清二十多年间多次谈判里的首次引用,最终和谈告吹,济度进攻厦门,被国姓爷大败而归。
按照清史圈的逻辑,这正是郑成功台独野心暴露的铁证,我岱清绝不容许郑成功自外于中国中央政府,搞两个中国。但显然这么说是不合适的,国姓爷在当时提出仿朝鲜例不过是一种谈判斗争的手段,作为明清鼎革之际弱势的一方,国姓爷在寻求一种与大清对等的谈判地位,即是你大清有愧于我郑家,求着招抚我而非我跪舔大清以求招安。当谈判到了核心问题——明郑政权该不该剃发易服的时候,国姓爷是以此搪塞回击清廷的,剃发易服绝无可能。他所追求的并不是自立于中国之外,而是保住汉人衣冠,而朝鲜正是大清政权体系下唯一没有剃发易服的。仿朝鲜例与剃发易服就是这么个一体两面的关系。
接着再说说郑经时期,郑经作为一个十足的倒霉蛋,因为影射历史学的关系是被黑的不轻,明明继承国姓遗志,跟老爹做着差不多的事情,结果老爹驱逐荷兰人成为民族英雄,自己收复因清荷联军失去的台北,反而成了台独暴徒,承担了太多不属于他的骂名,如果认天命,识时务,背覆老爹的政治理想,反而能获得美名,亦是何其讽刺。
郑经的几次仿朝鲜例主要集中在被清荷联军赶到台湾的前几年,和甲寅之变西征的那几年。说实在话,那几次谈判的时候,郑清军事力量的对比比国姓爷那次更加严峻。郑经面对如此困境依然选择“庶几勾践宏图,无堕先王遗志”也是比较令人动容的。
原文:昔箕子,殷之忠臣也;殷祚既灭,不得已就封朝鲜,以存殷祀。田横,齐之义士也;耻于臣汉,与百人刎于洛阳,客死岛上。夫田横虽义,非箕子比也。愿贵君臣同于箕子,勿徒蹈田横故辙。则何不罢兵休士,全车甲以归保台湾,自处海外宾臣之列?其受封爵,惟愿;其不受封爵,亦惟愿。我朝廷亦何惜以穷海远适之区,为尔君臣完全名节之地。执事如果有意于此,倾心相告;愚虽武人,忝为勋戚,当为特请于朝,命所在有司,以岁时护贵君臣之先世坟莹,恤其族姓宗支,不许兵民侵谋欺暴。行三代之旷典、成千秋之美谈者,此亦我皇上之所不靳也。执事如知感朝廷之恩,则以岁时通奉贡献,如高丽、朝鲜故事;通商贸易,永无嫌猜,岂不美哉?
亲王允请。埕从泉州之安海出厦门,见经。经集六官,埕致亲王之命:『若贵藩以庐墓桑梓黎民涂炭为念,果能释甲东归,照依朝鲜事例,代为题请,永为世好,作屏藩重臣』。
值得一提的是在郑经时期的几次谈判期间,虽然清廷一度占据优势,但仍然担心郑经作为南明遗臣带来的不利政治影响,所以也曾答应过明郑可以仿朝鲜例,劝郑经做箕子,勿仿其父为田横。只求郑经退出大陆,如果郑经只满足于做一个海外藩王,威权自操,大可就此剃发易服,罢兵回台做土皇帝,但郑经的答复是:“朝鲜岂非箕子后乎?士各有志,苟能如朝鲜例,则敢从议,若欲削发,至死不易。”表现了不输其父的气节。这些谈判也足以说明清廷一方其实也并没有把台湾看得有多重要,反而是把剃发易服的重要性排在收复台湾之上,这其实就涉及到清初的惨无人道的剃发易服政策了。
清廷入关后战无不胜的第二年,残存的各路势力都事实上丧失了信心,各方都认为这不过是传统的该朝换代,愿意接收爱新觉罗家族成为新的统治者。然而爱新觉罗氏要的不是臣服而是彻底的奴役,在包括江阴居民在内的绝大多数汉人已经愿意为满清献册纳款的前提下,依然将治下百姓视为逆命之寇,要求他们必须接受金钱鼠尾这种违背本民族长期生活传统的羞辱性行为,才能被清廷视为顺民。这个政策一推出就受到上至士族精英,下至贩夫走卒的一致抵抗,不要说外在因剃发易服引发的抵抗数不胜数,单大清体制内部,连洪承畴这等汉奸都看不下去曾劝过不要速行剃发,顺治宠臣陈名夏说了句实话“只须留头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矣!”,就被残忍处死。这就导致了之后蔓延全国的反清浪潮,李定国、国姓爷、李来亨等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踏入历史舞台,无可奈何地成为了民族英雄。虽然历朝历代开国之初的屠杀并不罕见,但像满清这般蓄意地将广大百姓视作逆命之寇,赶尽杀绝还是头一遭。满清建国的反动性质导致了其政权合法性低的一匹,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剃发易服政策,将潜在的政权挑战者全部剪出、最次也得接受剃发易服才能维系稳定。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康麻子宁愿不要台湾,也必须让明郑政权剃发易服的道理了,之后三藩方定,康麻子便急不可耐地派施琅攻台也基于是同样的原因。
最后在满足一下各类不怀好意的各类人士的黑明郑的需求想象一下,如果郑经只满足于当一海外土皇帝,仿朝鲜例应该是怎么样的。
1. 缴纳明朝诰命、册印,断绝对明朝的宗藩关系,停用明朝年号,遵奉大清正朔,剃发易服;
2. 纳世子及另一王子为人质,诸大臣亦须出子弟为质;
3. 郑藩有协助清军剿灭乱贼的义务,配合清军将沿海诸岛的忠明残留乱贼骗出绞杀;
4. 每逢清朝圣节、正朝、冬至及皇后、皇太子千秋节,郑藩须按朝贺明朝的旧例来奉表朝贺;
5. 郑藩必须交出所有大明宗室;
6. 郑藩须与清朝贵族联姻;
7. 郑藩不得再修缮新旧城池;
8. 郑藩须送还台湾境内所有满人俘虏
9. 允许郑藩继续与日本贸易,郑藩须协助清朝联络日本;
10. 郑藩不能再与英国贸易,如果遇到英国人,必须扭送清朝;
11. 规定岁贡数额
郑经一生的悲剧就在于他发自内心的认为其父乃是天下第一等的英雄,终身以此为傲,不断得要求自己模仿父亲的一切,空有父亲的志向却无父亲的能力,在面对清郑之间有如天堑的实力差距下,他的失败就成了他一生的原罪。什么人都能从他身上找到可以恶意隐喻的地方而大放厥词,而不论事实如何。真的是被人嫌弃的残忍一生,如果有选择他还会选择成为国姓之子吗?我想他应该会和他诗中所写的那样”卧龙犹复待云雨,有日高飞遍九州”,能有这样的父亲,他以此为榜样,绝不后悔吧!
有时间在知乎提问,不如去把《三抚密奏疏稿》找来看了,对永历七年开始的一系列招抚有详细一手报告。
到永历八年那会,佟国器都反应过来郑成功是把我大清固伦当猴耍着玩儿了,怎么21世纪还有这么多现代人搞不清脑子呢?
单纯从历史角度说,完全就是明郑势力从一代目到二代目为对抗满清的剃发而一脉相承的主张,来龙去脉高赞回答已经介绍得很好了,我不赘述
但如果为了现实神学的需要而强行注入网络木扶梯们最喜爱的经学解释环节的话,这个本来顺理成章并不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点顿时就会充斥起了浓浓的魔幻现实主义味道,比如同样郑家,老子被刻意塑造成伟光正的民族英雄,儿子孙子突然就变成了TD分子,仿佛在1662年的某一天,全中国的所有人突然不约而同地放下手中的活,齐声说道“啊,从今天开始,我们不能再反抗带清了,因为贝勒爷们已经要来とういつ我们了,谁跟他对抗谁就是奋烈分子”
反正网络木扶梯们是不觉得魔幻就对了
另外不妨思考一下,假设今天根本不存在两岸问题的话,对郑家结局的风评除了一个抗清失败以外,恐怕也不会再有什么别的经文解读了吧。比如你见过很多人会留意海南岛什么时候并入中原王朝统治的吗?
所以借用在其他用户回答下看到的一句话总结
“这是个在ideology中充当theology的历史学的问题”
所谓汉地十八满清造的老谣言了,我们辽东呢?汉地十八省满清提出来的谁用谁就着了他们道了,更不要说玉米番薯传入后农业人口爆炸闯关东我们的吉林和黑龙江!满清到处都在阻挡汉人移民,在台湾阻挡 在南洋阻挡,在东北阻挡 可他都做无用功[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