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组还招博后吗?
科研界有个奇怪的现象,最牛的人永远都是还没出名人。绝大多数的科学家一辈子只能得一次大奖(少数奇葩在80年代后也几乎绝迹),而他们的成果被证明值得拿奖的时候,又是这些科学家发表成果后十多年乃至二十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所以可以这么来说,这些得奖者其实都是当前科研界的第二梯队,要问前沿科学找他们可能不行。
但是但凡拿过大奖的大牛们,他们对他们专业整体的理解应该是一流的。所以如果要问,最有价值的问题就是问一问各个大牛,
你们研究的领域在未来还有没有发展空间?为什么?
你们认为你们研究领域的哪个方向最有(钱)前途? 为什么?
你们领域的科研经费相比其他领域是否充足?美,中,日,欧大概每年投入多少?
只要他们愿意说实话,这些回答都是很有含金量的。
至于专业以外的问题,其实他们的水平未必比街道口算命的瞎子要高明多少。
虽然曾经在学校参加过不少诺贝尔奖得主等等著名科学家的讲座,也试图当面提过一些问题,但是往往只是停留在学术层面的讨论。
说起来,当时曾经有同学对来访的2013年化学奖(QM/MM方法)得主Martin Karplus提出如下的问题(大意如此):对这些大分子动力学的研究有什么实际应用?现实意义是什么?
在一众学术研讨中蹦出来这样的提问,当时只记得台下一片哗然,我也感到有点惊讶,因而记忆犹新。
Karplus的回答大概也是展望可能的实际应用,诸如生物膜等等体系,具体细节已经模糊。但现在,我终于觉得,至少对于公众而言,这个问题也有其存在的意义。而且,某种程度上也应该时刻提醒自己。
如果有这样一次机会,其实更想问一些看起来不太相关的问题,而且大概也不只是我一个人会有这样的想法。
与会的各位顶尖科学家显然都已经功成名就,各种大奖拿到手软了。但是显然,科研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从本科到硕博,以及后续可能的博士后和tenure-track,其中的挑战层出不穷,想必也有曾经一同奋斗的队友放弃了这一看起来没有尽头的竞赛,但是也有些人走到了最后。
那么,是什么时候和情境下,最令人感觉到无能为力呢?
其次,为什么又可以继续下去?又是什么驱动了你们呢?
以及,在研究历程中的"eureka time"是什么工作/进展?个人认为最喜欢的成果(而不仅仅是得到大奖之类)的又是什么?
最后,假设如果没有从事目前的研究/行业,自己最有可能会/最想去做什么?是否还会成为一个科学家呢?
PS: 如果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自认为有前途的方向并不一致,应该选择哪个,或者说会怎么做?其原因是什么?
更本质地,你们是如何对一个领域和研究做出评价的?有什么样的维度(理论、应用、方法……),这些维度的权重,以及社会意义在其中的比例又有多少呢?
来自一个仍然在思考要走什么方向,怎么走下去,以及要走多远的不知名科学爱好者。
谢邀@知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