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试着在网络上搜索『大学名称+空格+睡眠』,来看看世界一流大学的结果。
1、耶鲁大学
清爽的页面,简洁有效的信息,详细介绍了睡眠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睡眠问题的咨询方式和地址。
2、哈佛大学
页面信息量丰富,还有专门的健康睡眠项目
3、麻省理工大学
页面包含各种各样睡眠的技巧
4、普林斯顿大学
睡眠问题的罗列,以及健康电话都很醒目
5、剑桥大学
睡眠问题有专门的咨询页面,罗列资源和信息
6、牛津大学
牛津大学对于睡眠问题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它下属的临床神经科学部门
7、清华大学
百度搜索结果没有显示任何学校官方提供的睡眠指导资源和链接,反而都是新闻,实验和调查报告,多年前那个『每天睡5小时』的新闻赫然在列。
综上,如果现在有人问清华大学距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我想这个『远』里有很大一段距离就包含了上述内容的差异性。每天睡五小时的精神固然可敬可佩,但作为一所大学,我更期待她能展示的是她对学生健康全方位的关爱精神。学海无涯苦作舟,大学的责任也许不仅是展示优秀学子的舟能有多么『苦』,而更应该成为一个有灯火的港湾和有温度的怀抱,让每一艘杨帆遨游的苦舟和每一名殚精竭虑的学子,都能有安然入眠的栖息之所。
我前几天发了一个想法,等一下原文贴在最后。发这个想法的原因,是一个做大学老师的朋友分享了一个公众号文章,晒出某院士在阅兵观礼台上,阅兵开始之前抽空摸出paper看,被人偷拍到了。我看了以后特别震撼,久久不能回过神儿来,我想:“这就是为啥我还在瞎混,而人家是院士吧。”但后来我又想了很久,我觉得这是我在给自己找借口开脱:院士做到这个程度自然可敬,但我根本不需要做到这个程度,也可以追逐我想要的职业生涯、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价值。
如果拿顶尖高手的极端案例来自比,最后得出的结论一定是“我做不到所以我自甘平庸”,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对的。就比如每天慢跑三十分钟对身体健康有好处,结果某人坚持不下来,然后他拿自己的运动量去对标刚刚马拉松跑进两小时的那哥们儿的训练量,得出结论“哇,我做不到人家那样,怪不得我身体不行”,他身体不行不是因为没有一年365天大量训练,而是一天三十分钟跑步也坚持不下来。就如你学术不成功不是因为你做不到重大活动里抽空看paper,而是你一天天闲得没事儿的时候也不会看paper。想做到最顶尖很难,但想做成点儿事情,或者成为你身边可见的那些优秀分子,难度没那么高,是可以做到的。鼓吹极端优异的案例,不是励志,而是开脱。
以下是想法原文:
一直琢磨一个概念,叫“消磨”。人到中年,很多人回头一看,发现自己的雄心壮志都消磨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里了,或者是消磨在繁杂琐碎的工作里了,人们想象有所作为的人是不消磨的。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除了一些真正日理万机的大佬,或者苦心孤诣的学者,大多数人,不论成就高低,大多数时间其实都耗散掉了。年薪百万也好,年薪两万也好,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是免不了的。讲两件小事,第一,有一年双十一我去陆家嘴一家高大上的外资公司拜访,全司员工,从中国人到外国人,无心工作,一天都在淘宝上;第二,跟某企业家去一个偏远的地方,这企业家平时工作分秒必争,为了节省他半个小时时间,他的团队可能要加班加点工作好久,但是可巧偏远的地方没有合适的飞机,开车去的,路上走就走了四五个小时,那没办法,也得干耗这么四五个小时。请诸位放心,我们平时耽误时间的地方,比我们优秀的人也会耽误,只多不少。
真正的竞争,不是以一天24小时为单位的,而是以一天两三个小时为单位的,你在那核心的两三个小时里输出的东西,或者输入的东西,才是决定性的,剩下的时间,说句不好听的,大佬蹲坑的时间跟你我没有显著差距,谁都得蹲。这听上去是莫大的安慰,因为不是我们一天努力8小时,人家努力24小时,我们绝对的时间差是不多的。但细思恐极的是,如果大多数人每天都得扣除吃喝拉撒睡的16个小时,我们每天额外打打混,只有一个小时干有用的事情,而有些人花了五个小时,那就不是24/8=3那么简单,而是5/1=5。
我发现,大多数普通人,在大事上,投入的时间太少了:寒窗苦读十几年,报志愿花三十分钟;大学吭哧吭哧学四年,找工作前一个月发现想转行,找工作用的知识都是俩礼拜时间从百度文库里学来的;跟人合作不搞定人,点灯熬夜把自己的工作精度搞成0.1,结果自己上下游的精度都是100,你就穷忙了。寒窗十年固然重要,但是研究志愿三个小时的人,对比研究了三十分钟的人,那是不一样的。上大学,有的人考前三天临时抱佛脚,有的人考前九天临时抱佛脚,人家为啥拿奖学金?因为人家有效学习时间是你的三倍。
不是说你每天柴米油盐酱醋茶了,大神们每天连呼吸的时间全努力了,还真不是,回头数数,在承认每天必须有16个小时是消磨耗散掉的情况下,你每周有多少时间投入在真正有用的事情上?如果你的答案是10小时(非常有可能),那么,创造一个比你成就大三倍的大神,只要每周30小时,也就是每天不到五小时的事儿。你会发现,哇,原来大神也追剧啊,原来大神也玩儿游戏啊,可不是么,一天有五个小时是有用的,就能战胜99%的人,剩下将近二十个小时,拿来上街要饭,也不妨碍人成为大神。
———
结尾说句刺痛人心的成功学鸡汤:什么叫优秀?什么叫奋斗?奋斗不是一天只睡五个小时,然后努力19个小时。奋斗是一天努力俩小时及以上,优秀是一天努力四小时及以上。
一天努力19小时,从统计学意义上说,没有人能做到,所以大家看这种鸡汤看得乐呵呵。但我告诉你,隔壁老王一天努力仨小时,你一天努力一小时,这种程度收益还没有边际递减,几乎是线性的,那么老王几乎可以肯定做成三倍于你的事情。开心吗?
在 为什么有些人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就可以保证正常的工作 中提到,极少部分人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睡眠时间异于常人,可以长时间的睡少于5小时并保持工作效率。对于其他部分人来说,睡眠时间的不足意味着工作产出的大量损失。即便是对于这些有相关基因突变的人,这样的生活习惯也意味这更高的健康风险,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癌症等的发病风险大幅增加[1][2]。
实际上,所谓8小时工作制(每周五天,一周共工作40小时)的设计,并非是资本家的仁慈,而是资本家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设计。因为超过这个时长的工作/学习,会大幅降低人的工作产出/学习效果[3]。一些人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在缺少足够和规律的睡眠的情况下,其对工作/学习产出的削弱效果更为严重。
相比于睡眠足够的人群,睡眠障碍、睡眠不足者的产出损失明显更为严重。而且睡眠不足者会花费显著更多(近三倍)的时间在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上[4]。
并且,睡眠不足者的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决策、记忆和动机都有显著的削弱[4]。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学习效果显著变差。
睡眠时长对学习成绩具有极好的可预测性[5]。具体地,在一定范围内,睡眠时间越长的学生学习成绩(GPA)越好,睡眠时间小于5小时的天数越多的学生,GPA越差[6]:
不仅充足的睡眠时间很重要,睡眠的规律性也很重要。在睡眠时间足够且一样的情况下,睡眠规律的学生其成绩明显更好。二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7]:
总结:
七年前这张作息表出现的时候,是当做一个正面典型来宣传的,当时社会对它的接受度也很大。很多清华学生的反应是“与有荣焉”,“校强我渣”,“吾辈榜样”。
如今这张作息表在互联网上出现的时候,舆情已经默认其是一个不被提倡的生活方式了。即使是回答中的清华学生,主要言论也都是“代表不了清华”,“不要污名化清华”,“大多数清华学生也是正常人”。
说明什么?说明我们这个社会正在变得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正在回归。
睡眠时间与学习效率没有必然关系,这是很多人都明白的道理,但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条微博之错在于贩卖焦虑(拿少数优秀的学霸学神来要求普通人),我特别不同意。恰恰相反,我认为这种所谓优良学风(凌晨1点睡6点起,字迹工整、井井有条)本身就是一种惊人的平庸和专制。
首先,如果一个人的学习可以被安排的满满当当,那一定意味着该任务的认知复杂度很低。越是高创造力的任务,对宽松环境的要求就越高,因为人要在头脑中构建复杂的、漫长的逻辑链和思维体系,这需要大块的、没有压力的自由时间,而且不能强求(许多思想家的灵感就是在散步、睡眠、洗澡中取得的)。把时间割裂的如此破碎,思路必然被频繁打断,而且每一点都难以深入进去。至于笔记详细、字迹工整,除了满足一种高中生的审美和应试教育的标准之外,完全看不出有什么普遍的意义。每个人记笔记的风格是很个人化的,许多创意正是从乱糟糟的涂鸦里产生。作为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对思想的理解竟然跟富士康差不多。另外,从这类时间表中,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们对“不确定性”和“无用”的极度不耐烦,似乎必须要每分每秒都必须有产出,都要有价值才行。这种机械的、没有为反思留下任何余地的态度极其不利于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因为“有用”和“无用”的对立、理工科和文科的对立以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线性的成长观其实只是校园这个小世界里的规则,而社会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真正重要的素质是能从一切“无用”之中发现有用,敢于忍受不确定性,甚至拥抱不确定性。人每个当下的理性都是有限的,在对未来无知情况下做出过细的、封闭的规划,必然会扼杀许多潜在的机遇和可能性。对开放和自由有着严重的敌意,将一切暂时无用的事情都斥之为懒惰,这种“优良学风”且不说造不出真正的人才,就连学生自己也会在某一天抑郁的(因为到了某个重要的人生关口时发现自己之前完全没有积累相应心理资源,信心立刻崩塌)。这样的例子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太多了。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高度苛刻的“学风建设”下,许多有创造力的,希望进行自我教育、通识教育,希望有真正人文关怀的学生实际上处于失语状态(我估计要占总人数的90%以上),他们是被官方话语定义为“不优秀”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高考以前,中国学生的知识面是极其狭隘的,根本没有大量阅读和思考的机会,甚至很多人长期在应试制度的规训下,本身就积累了许多扭曲的心结和痛苦,只是由于成绩好暂时被掩盖了而已,这些问题都急需一个宽松自由的大学生活得到缓解。然而在“特等奖学金”的霸权下,我们看不到多少大学生思考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反而是在以一种高水平的方式重复了高中生活。图书馆里鲜见自由阅读的学生,更多人是来刷题和备考;参加社团活动是为了刷履历和头衔;加入学生组织就是为了能一边废话连篇,一边享受无知的大一新生的崇拜;就连选修什么课也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是看学分好不好拿。在中国的大学文化里(综合大学比工科大学好一些),我们很少看到对弱者的理解,对新知识的好奇和兴趣、对权力的思考、对单一价值观的质疑和思辨,只剩下无休止的竞争、“合群的自大”以及互相封神的无聊吹捧。这种校风跟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两百年前在柯尼斯堡教书的康德对学生说:“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康德的课总是受到学生欢迎,听过他讲课的德国启蒙思想家赫尔德表示:“每次回忆起少时结识一位哲学家并聆听他的讲座,我就充满感恩的欣喜。他教会我真正的人道主义……他的哲学唤醒了独立思考。我几乎从未听过更加卓越和打动人心的讲座。”崇拜“睡得少”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独立思考是比当学霸、学神更重要的事情,这源于中国学生从小就成长在一个没有安全感、被当成贼骨头一样防范的(一旦缺少管教就会疯玩早恋作死)环境里,从来就没有获得真正可靠的承认,由于一切成就的动力都建立在对跌落等级的恐惧上,所以被迫把全部精力放在做“人上人”,无法为自由思考留出空间,这可以说是对“仓廪实而知礼节”的一个极好的反驳。
我不是清华的,但我姐是,我姐夫是MIT的博士后,我本人在清华博士生宿舍楼住过两个月,学霸我见的多了,知乎学霸相关问题下的大部分热门回答我都仔细研究过。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清华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是每天只睡5小时。
这种的属于极其罕见的个例,我不太赞同官方过度宣传这种例子,这其实属于贩卖焦虑(尽管清华官微主观上无营利目的),那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急功近利的人会盲目效仿的。经过网络的广泛传播,这种新闻对整个社会来说有害无益。
从本质上来说,熬夜意味着懒惰,真正自律的人一定明白睡眠的重要性。过度压缩睡眠会损害身体各个器官的健康——包括大脑的神经系统。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
学霸并没有神一般的身体素质,他们都是普通人,虽然清华很重视体育,但大一新生的平均体质甚至还不如普通高校,尽管学霸们进入清华后会有意识的锻炼身体,但这并非他们成为学霸的原因。他们学习牛逼是因为他们懂得精力分配和时间管理,效率、专注才是他们无与伦比的学习利器,而不是什么不睡觉——只有傻子才会用不睡觉的方式假装很努力。真正的努力学习应该是用心和脑子,而不是折磨自己的身体。
我仅举两例:
科比“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这个梗就算不看篮球的基本也都听说过,很多人经常会用科比的这个例子来激励自己。但实际上科比在最近接受杨毅采访时曾经告诉对方:他之所以能做到每天凌晨四点起床训练是因为没有比赛和训练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 。
衡水中学号称高考工厂,每年为清华北大输送上百名高分考生。网上因此造谣说衡水中学的学生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并用学生们在食堂打饭时都在背书的视频作为证据。但实际上呢?根据2015年文科状元的爆料,衡中的真实作息时间表(见图4)其实并不魔鬼,网上流传的那些都是别有用心之人杜撰的。
高三那个年龄基本上属于一个人体质的巅峰期,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以刻苦著称的衡水中学的学生都无法做到每天只睡五个小时,你清华的学霸们连续四年试试?估计能把学霸们逼疯!
所以,清华官微公布的这种作息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适用。还请大家不要继续传播谣言,更不要盲目效仿,以免更多人受到伤害。
补充一点:
实际上,鼓吹通过减少睡眠来增加学习时间进而提升学习效果,跟前两天热榜上的那个量子波动速读是一丘之貉——我们都知道: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学习时间,这二者的差距无非是他们分别抓住了公式中两个不同的变量做文章,以及每天睡五小时相对更现实点而已。
这事并不新鲜,以前就有人这么干,现在还有,以后仍然会有。大家不要再上当了!
———不针对清华官微,只是说这种社会现象而已。
问题太模糊,你这个样子学什么都不会好,首先先定义下,在你看来什么叫做好?生活安逸叫做好,事业辛苦,但是发展有前景也叫做好,首先要看你自己偏好什么东西。其次你所追求的是什么档次的学校,光看专业没有任何意义,有些专业一线学校叫做好后面的学校就不好。
元宇宙就是大型网游,那些什么元宇宙里的资产就像网游里的装备。
问题是现在还没确定以后谁的元宇宙是统一标准,现在投资根本就不知道你投的这个元宇宙能不能成为标准。
这就好像你现在你想给趁一个游戏火之前先充满氪金以后卖账号,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个游戏会火哪个不会火。
一样的道理,我完全赞同以后元宇宙里的资产会很值钱,现在投资会很赚钱,但是你投哪里啊?你投了Facebook的元宇宙,过两年facebook倒闭了,苹果发布VR眼镜成为元宇宙主导怎么办?
不少回答提到强制生育,说说强制生育的问题吧。
现在生育率低的导致的问题,不是人口数量下降,而是劳动力(廉价劳动力)下降。如果现在瞬间消失掉一亿老人,导致人口数量减少一亿,会有人讨论人口数量下降的问题吗?
强制生育,特别是高压政策下的强制生育,比如说个别答主提出的不生育者每年上交30%(也有回答说40%,75%)的总收入作为罚款,这种政策下出生的人口,能转化成劳动力吗?强制生容易,如何强制育?假设真的实施上述高压强制生育政策,必然会引起以规避处罚为目的的生育。那么,生,是生了,至于怎么养,那就是我说了算了,只要保证成年前饿不死,依法参加义务教育,这样“养”的成本其实很低。其他的,不好意思,与我无关,学好学不好,犯罪不犯罪(犯罪更好,抓进去连饭都不用管了),什么早教、幼儿园、学区房、吃好的穿好的、高中、大学?不存在的,从怀上那一刻起,这个根本就不是人,不是子女,只是一个工具(没错,连工具人都算不上),规避处罚的工具,没有感情,只有怨恨。而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人,心理有多么扭曲变态,可想而知,因为童年不幸而报复社会的案例还少吗?一个高中都没上过,心理扭曲变态的人,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力吗?搞不好三天两头上街砍人,报复社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为强制生育政策的打击面极广,上述现像绝不会是个别现像,实施强制生育前,不妨先提高监狱建设用地及预算。
当然啦,肯定又有人会提出强制“育”的配套政策,比如说子女犯罪父母连坐,子女在多少岁前死亡按未生育进行处罚,子女成年后劳动产出不达标的部分对父母进行罚款等等。如果真的能这么搞的,只能说,辣真的牛逼,辣真的牛逼,但同时,也准备好灭亡吧。
北航北理和中传的难度差距非常大,不能归位一类。
别的不说,单就大专学历来说,清北人航没机会。
从今年的趋势来看,北理也开始对教育背景和工作年限设了更高的门槛。
所以工作背景一般的话北理同样没机会
中传很可能是这些院校中题主唯一的指望
同时,也建议题主建议加上:交,科,政,邮这几所211一起备选
当然,结合学校名气和题主冲提面的可行性,国科大MBA也应该是主攻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