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淮海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 第1页

  

user avatar   kang-dan-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督工还是有意无意混淆了概念。问的是淮海战役,这是战役级别不是战略级别的解放战争。

督工说的这是锦上添花,太忽略缺少信息化时代的军事运筹工作量了。这个临门一脚,顶上添花的工作不是那么好做的。战前在地图上一站几个小时,兵力计算精确到连排的林彪,会称赞粟裕尽打神仙战,可以想象粟花费的脑力是多么巨大。这可能导致了他后来的脑伤一直不能恢复。

搞后勤,装备保障的确会花很多功夫,但是里面的弯弯绕也不少,人脉的积累,行政体系和地方情报体系的建立,获益都是很多的。从林刘粟等武将和邓高等五马的结局来看,差别无疑巨大。再看历史上,汉初萧何,明初李善长等,在后装保障上都是贡献巨大,可谁也没说十面埋伏是我指挥的,北伐是我指挥的,说明战争指挥这个政治博弈的最高层级还是需要特别的能力。

我认为汉语和一般语境下的指挥,还是军事运筹,兵力计算调配,战场变化的应变等,荣耀应当属于武将。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所以你纠结这个问题,是因为你眼里的淮海战役只有徐州附近的几十万正规野战军,没看到野战军行动只是人民战争的一小部分,甚至忽略了战场外亘古未有的总动员。1948年-1949年,在共产党领导下,几千技术人员,几百万民兵、运输队、几千万解放区人民合力打造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战争机器。有史以来第一次,几百万中国人在冬天汇集到同一个战场,合力破敌,所以淮海战役胜的如此彻底,战果超出了任何人的战前想象。

支前民工(包括随军民工、二线转运民工和后方临时民工)543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1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8539只,汽车257辆,向前线运送弹药1460万斤、筹运粮食9.6亿斤,前方实际用粮43400万斤,向后方转运伤员11万余名。在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后方支前民工的比例为1比9,大大超过战役初期1比3的概算。

要说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至少应该看看这些资源都是从什么地方调集的:

战役第二阶段,中野及华野全军进入豫皖苏三分区,战场吃粮人数约计一百三十万,其中中野主力及地方部队二十万,随军民工五万,后方临时转运民工十五万;华野部队及新兵、俘虏共五十万,随军民工二十万,后方转运民工二十万。另有马匹四万,抵十万人消耗

……山东计划可动员二亿斤,现在韩庄至运河窑湾一线有五干万斤;华中可动员一亿斤,大部在运东一、二、九、五分区,江淮存粮不多,拟在五分区借粮一千五百万斤,二分区可筹一千余万斤;豫皖苏可动员一亿五千万斤,但运力不足,加工迟缓;冀鲁豫一亿斤,约须两个月始能全部运达战区;豫西供应能力不详。

……估计冬季下雪,交通运输困难,必须预将一个月过冬粮食筹集,并于一月十日左右运到适当地点,军食始得无虞。我们意见:

1.由山东运加工粮三千五百万斤,到铜山二千万斤,宿县一千万斤,符篱集五百万斤。
2.由冀鲁豫运加工粮三千万斤,到铜山一千万斤,砀山一千万斤,黄口一千万斤。
3.由豫西运二千万斤,到商丘待运黄口。
4.由豫皖苏运二千万斤,到毫县五百万斤,涡阳一千万斤,永城五百万斤。

至于540万民工的来源,其中当然山东江苏占了多数,但北到河北,西到豫西,南到长江岸边,凡是共产党已经建立地方组织的地方,都有大批民工来援,都在供应物资。即民工和辎重的征集范围远远超出了野战军的活动范围:

1948年7月16日,第一期520名常备民工,随华东野战军11纵队33旅向苏北宿迁进发,参加沭河阻击战,荣获“东南模范民工大队”光荣称号,11月2日胜利复员。第二期常备民工700人组成一个担运大队,于1948年10月随军北上,参加淮海战役,为部队转移伤员、接运粮秣,1949年3月16日光荣复员。

江苏启东县,在淮海主战场南面400公里,对岸就是上海崇明,这种地方都已经成为解放军的后勤基地,一线指挥官怕是管不了这么远,也根本无从了解这里的供应能力吧。

而且几百万民工也不仅仅负责转运,他们也按照军事编制,持有一定武器,负责战场警戒和后勤保卫工作:

9月22日 行60余里,到站上村休息,为准备夜间悄悄穿过胶济路。各级领导人一再强调纪律性和警惕性,因铁路仍为国民党军控制。

9月23日 接近高密城关,要求队员拉开距离,不得有声响,小心前行。靠近铁路时,一一伏在路基下,由专人指挥,猫着腰爬过铁路。提着一颗蹦蹦跳的心,快速向南走了一段路程,才慢慢平静下来。至邱家大疃住下,这里离柴沟2里,今日走了90多里路。

10月22日 白天上山帮助农民割豆子,下午本分队民工集合。首次被告知威海民工要随军行动,归华野六纵指挥,分队编列调整,七分队改为八分队,后又改为五分队,下属五个小队。

10月29日 全中队民工集合,六纵队后勤处罗政委报告,公布支前民工分工计划安排:一、二、三分队随前线部队,四分队为机动,五分队服从后勤,一、五小队随卫生部门,二、四小队随后勤,我们三小队24个人随特务团。

10月30日 我们24人编入特务团补给队,其中有战士有民工,属于混合编制,与部队编为一体,伙食与部队一样了。听这名称,猜想今后机动活多,可说不是战士的战事了。

如此组织起来的几百万人,令行禁止,进退有据,可以随时编入一线单位,按照古代标准,显然是正规军水平。如果以历代史书写法,淮海战役绝对是冬季发兵600万,远征上千里,震古烁今,撼天动地。所以,这件事华东野战军司令没法负责,华东局没法负责,甚至扩大后的中原局(从黄河到长江)都没法负责,毛不得不组建总前委,把中央权威授予本区域内资深领导人(邓),协调几个地方局的工作,全面指挥这场破历史记录的总动员。

必须承认,在淮海战场的几十万野战军中,粟裕直属的华东部队比刘邓直属的中原部队更多、更强。而且部分中原纵队的行动一度也受粟裕控制。但这不过是方圆二三百公里内的军事调动,是几千万根据地、游击区人民总动员撑起的金字塔尖。和解放战争绝大多数战役一样,淮海战役胜负的决定因素不是指挥官的奇思妙想,不是一线战士的悍不畏死,而是由强大组织能力动员起来的人民。和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相比,粟裕的智慧只能说是锦上添花。

这样问题就很清楚了,淮海战役的指挥者,当然是代行中央权威、在七八个省范围内动员几千万农民,调动540万民工,控制60万野战军战略展开地域、避免不同单位产生冲突的南线总前委。总前委的一号负责人是邓,虽然我也不认为他一个人要独占淮海战役的功绩,但如果一定要问谁指挥了淮海战役,邓比粟更合适做代表人物。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li-ang-22-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民国史讲淮海战役的时候,把中央军委、粟裕和刘伯承三方的贡献讲清楚了。

1,粟裕否决了中央的南下江南计划,通过睢杞会战,证明了江北决战的可行性,但是也暴露出相当大的问题。

2,粟裕策划了第一阶段,攻黄百韬,这一阶段中央军委是背书,刘伯承是配合。

3,中央军委要求中野攻宿县,刘伯承执行任务。这一过度阶段的神来之笔是中央军委的指导。

4,第二阶段,粟裕想攻击邱李。但是刘伯承觉得不现实,要先打黄维。中央军委要先打较弱的李刘兵团。这一阶段是刘伯承正确的,中央军委授权,粟裕听令配合,而粟裕攻不动邱李,也表明刘伯承的判断正确。如果刘帅没有兜住黄维,那么淮海战役可能是另外一个济南战役,完成一半任务。也有可能啃不动邱李,黄维加入战场后,被反咬一口,形成睢杞那种烂尾局面。

5,第三阶段,是粟裕追上了杜聿明集团,这一点是粟裕的功劳。但是要不是中野围住了黄维,杜聿明也不会仓促无组织出逃,蒋介石也不会叫停杜聿明集团,解围黄维。

因此,淮海战役应该是粟裕和刘伯承共同一作,中央军委通讯作者。谭陈邓三作,四作,五作。其它指战员和后勤人员按贡献大小依次排序。最后致谢里面感谢人民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


user avatar   jin-luffy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杜聿明, 顾祝同 和刘山寺都不跟他抢


user avatar   dan-bei-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淮海战役

最近一直都在我写我的偶像粟裕,粟裕的经典战役是非常非常之多。要是俗气的评价出来一个第一,当然战果肯定是淮海最大,但是要我说指挥艺术或者说是精彩程度,那必定还是豫东。淮海战役中间,蒋和国军方面的表现实在是乏善可陈,错误频出,实在是不像一只打了几十年战争的统帅和部队。今年1月10日是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我还是简单说点什么。

淮海战役和另外两场大的决战有什么区别呢,最大的特点辽沈和平津战役都是按照既定的战略方针在打的,无论是辽沈的关门打狗,还是平津的先打两头,再取中间,都是完美的执行了中央的既定战略,是在绝对优势的情况,经过数月酝酿准备的战役,而且在执行过程中,明显是毛的战略起了更重要的角色,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相关的历史资料,尤其是平津,基本就是按照毛主席的设想,一步步实现的。

淮海战役则不是这样,是济南战役后,军委,华野和中野,根据战场形势的不断变化,互相商讨,及时沟通,不停修正和实践出来的一个结果。一锅夹生饭,硬是一口口的吃掉了,包括战役的最终结果和形态,我相信没有人可以提前设计和规划这么精彩和复杂的战局。

第一个关键词小推车。就是陈老板那句著名的话,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需要在陈老总说这句话的背景和环境中去理解,在此我也不赘述。但是如果认为小推车是取得战役胜利的首要因素,个人觉得是值得商榷的。诚然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后勤供应方面的方式差别很大,但是两者的后勤供应效果差别很大吗?小推车是保证我军粮弹充足,大卡车是保证国民党方面物资充足,两者既然都保证己方部队的后勤力量,或者说双方虽然方式有差别,但是结果和效用是一致的,如果站在这个角度去分析,我觉得不能把淮海战役的胜利归功于这个因素。

第二个关键词情报和侦查。看淮海战役的史料,感觉国军根本判断不清楚共军的战略意图是,甚至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通过豫东和济南两次战役,国民党深深的知道单个城市,单个兵团已经极其不安全了。华野和中野大军兵锋所指每一个都是瑟瑟发抖,郑州,开封,宿县,蚌埠,新安镇,海州,每一个兵团或者绥靖区,甚至徐州都觉得自己是华野的下一个目标。当时徐州以北,以东,以西都有我军的战略牵制,甚至主席电报中专门交代,要同时发起攻击,这些分布在津浦路和陇海路上的兵团,都很怕,都觉得自己就是华野和中野口中的那块肉,都汇报说自己遇到是华野的主力。

11月11日,离徐州最远的黄百韬跑到碾庄都已经被华野的包围了,徐州的刘峙还在担心共军是不是要打徐州?这情报,侦查和分析能力能打胜就奇怪了。还是杜聿明到徐州,才分析清楚,周围的都是佯攻和牵制,共军的第一个目标是黄百韬。然后才敢出动大军,救援黄百韬。但是貌似杜聿明直到被俘虏才知道,华野阻击的兵力比围歼黄百韬的兵力还多,连敌军的兵力配置都不清楚,这个仗怎么打。杜聿明往永城撤退之时,突然收到蒋介石的电报要杜重新去救黄维。这个违背了蒋和杜之前协商的撤和打只能选择一个的原则,收到电报的杜内心的绝望可想而知,老蒋也算是戎马半生,一直不明白他是怎么做的战略决策。唯一解释就是,他根本不知道粟裕在南线只有一个主力6纵阻击李和刘两兵团,而在杜身后和周围有十几个个主力纵队的华野主力在疯狂追击杜集团。共军方面就不一样,除了各种侦察兵,民兵,四中队之外,还有国防部里面的高级间谍,郭汝瑰和刘斐。淮海战役的第一个大胜仗是张克侠和何基沣起义,从而在华野正面暴露了徐州军事集团,其实张和何二人都是卧底多年的共产党员,他们两兄弟之前都不知道彼此都是卧底,乃至于在平时还互相提防。有人说如果第一时间白崇禧能够去指挥徐州和武汉两个军事集团,是不是蒋介石还有胜算,我觉得也是无用之举,因为白崇禧的中校机要秘书谢和赓,也是卧底。

后来林彪和白崇禧在中南几省对决,这个仗也是没法打,白崇禧的命令还没到师一级,武汉的林彪就收到了。小诸葛一直想来个回头捞月,因为他知道追击的四野在行军途中中也是分散和相对弱势的状态,但是四野的前锋快到白崇禧精心设计的包围圈的时候,林彪就下令停止追击。“小诸葛”就成了“小纳闷”,心里奇怪,莫非林彪料事如神?这个谢和赓深得白崇禧信任,早前白崇禧让谢和赓写个发言稿,谢和赓写了之后,觉得不是很放心,就请示希望周恩来执笔修改,白崇禧看后,果然照着稿子念,夸赞说写得好,这个还用你夸,怎么可能写的不好,也不看看是谁给你写的稿子,心里能不能有点数?

淮海战役中,国共两方面就统帅水平,指挥艺术,战略侦查,后勤保证,兵力数量,装备质量等各个单项单独比较,我觉得差距最大的还真是情报和侦查能力,这个差距,甚至比蒋跟毛的差距还大。你们觉得呢?

第三个关键词战略“糊涂”,国军方面上上下下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从上到下乱作一团。豫东济南战役后,蒋介石分区防御计划宣告破产,杜聿明做了个有声有色的徐蚌会战的计划,集中军力并且主动进攻。但是杜被迫去了东北,收拾烂摊子去了,徐州大军20天未做行动,进攻是已经没有机会了,对于怎么守的问题根本就没有达成共识。各种犹豫不决,海州的李延年是撤是走有犹豫不决,是走海陆还是走陆路犹豫不决,被围后是突破,还是坚守待援犹豫不决,怎么救援黄百韬杜聿明犹豫不决。黄维对于去徐州,还是去宿县犹豫不决,大军逃出徐州,对于是去永城还是去救援黄维犹豫不决。对于一件事那倒是上上下下达成了统一意见,那就是撤离徐州。但是分歧又来了,谁断后呢?本来负责断后的李弥跑到了前面成了前锋。看到这些史料的时候,真的感觉就是一个字乱!就跟管理公司或者管理团队一样,战略固然重要,但是不是最重要的,那怕是一个三流的战略有了出色的执行力的保证,也是一定可以赢的。

第四个关键词是“折返跑”。黄百韬的这句将帅无能,累死三军,绝对不是空穴来风。黄百韬济南战役之时正在往徐州以北曹县集合,然后济南被打下之后,又到新安镇集结,孤零零的在徐州东面,正面就是40万华野大军,后又决定说往徐州撤。黄百韬在碾庄守了13天,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碾庄曹八集一线本来就是李弥的驻地,有着极其完备的野战工事,李弥接到命令后,根本没有理会黄百韬,迅速撤回徐州了。但是没过几天,就跟着邱兵团往碾庄进攻。同样折返跑的还有孙元良,这个大哥本来在郑州,溜的快得很,跑到了宿县,本来一个兵团守宿县尚有一战之力,结果决定兵团主力撤退到徐州,宿县,这么一个军事重地就留一个杂牌师,被中野一个纵队就攻打下来了。没过多久,孙元良就跟着邱清泉有苦哈哈的往南打,妄图收复宿县,打通津浦线,援救黄维兵团。还有一个邱清泉,本来就驻守在永城确山一带,结果到徐州支援战场,往东打,打不动,往南打,打不动,然后继续撤往往徐州西南,也就是永城方向撤退,还有就是刘汝明李延年两兵团也是这样折返跑,这个后面再细说。邱李孙黄刘李这几次折返跑真是要了老命了,心里肯定想起了那句话,早知今日,老子何必……国军对于共方的战略意图判断不明,领导集体缠斗不止,决策团队互相推诿不负责任,这个仗的真的没法打。

接下来就重点说说我军的战略行动,淮海战役极其复杂多变,我尽力按照我的理解和语言来叙述,让读者有个清晰全局的了解,有失实的地方请大家指正。毛粟邓商量好了,咱们同时动手,在徐州以西,以东,以北同时发动攻击,造出围攻徐州的意图,真实的战略企图却是徐州以东尚在新安镇的黄百韬,粟裕认为中野6个最能攻坚的纵队收拾黄绰绰有余,希望邓帮忙切断津浦线,牵制孙元良,不要让其进入徐东战场(孙当时还在宿县),这个时候,徐州就剩下邱李两兵团了,其中至少需要有一个兵团或者2个军守徐州,只有一个兵团能够来救黄百韬。华野剩下的还有8个主力纵队,无论来得的是那个倒霉蛋,都是华野嘴里的肉。

结果陈邓去攻打了安全稳妥的商丘,孙元良撤离宿县并守备徐州,这样才有邱李2个兵团援救黄兵团。即使这样,毛跟粟也都有想法歼灭邱李兵团,为此甚至主动放弃第一道阻击阵地,以吸引邱李兵团快速驰援碾庄,但是因为绕后的苏北兵团战力一般,同时跟杜聿明的74军在潘塘打了一顿乱仗,就放弃了这个战略企图。刘陈邓打下了宿县,截断津浦路,从战略上孤立徐州,同时牵制和阻击黄维。军委,中野,华野迅速打成共识,先歼灭黄百韬,然后再择机收拾李延年,刘汝明或者黄维。黄百韬被全歼之后,决定先打黄维,然后由华野来阻击南线和北线之敌。

这个时候淮海战役我军就出现了一非常重大的失误,中野主力和华野2个纵队勉强包围了黄维,但是华野其他兵力还没有赶到南线战场阻击刘李两兵团。此时,从蚌埠出发往宿县进攻的刘李两军团,离被围的黄维只有20公里,而且正面只有中野6纵队总计6个团的阻击兵力,而刘汝明和李延年加起来也将近10万人。中野6纵在冷风中瑟瑟发抖,我该怎么办,这仗怎么打,电影《大决战之淮海战役》生动的描写了这个细节,刘陈邓大骂6纵政委杜义德,“你摸一摸的裤裆里还有没有卵蛋”。结果在蚌埠的刘峙命令刘汝明和李延年撤退了,撤退了,撤退了。战场指挥没有不失误的,问题是失误了,你没有把握住机会,就怪不得别人。

历史比电影情节精彩多了。12月3日,也就是6天后,刘李两兵团在严令下,准备再次出发攻击宿县,救援黄维的时候,在他们前面的就不是中野的6个团了,而是华野的近5个精锐纵队。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不可能给你第二次机会的。此时,华野兵分三路,2个纵队参与包围黄维,5个纵队南线阻击刘李,剩下的在北线阻击孙邱两兵团。黄维兵团110师战场起义,又在行军途中在野外平原狭窄地区将宿敌黄维包围,刘陈邓都高兴的给毛说,预计三天都可以解决战斗,这是第二个失误。

浪漫乐观的毛主席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跟粟裕协商,寻机歼灭刘李两兵团,粟裕心里直打鼓,打刘李简单的很呀,杀鸡用牛头,非常有信心,但是如果黄维中野短期内打不下来,徐州的强敌邱李两兵团沿着津浦路南下,切断我大军后路,这就难受了,而且中野能三天打下黄维?粟裕真不相信。之后蒋介石命令邱李孙三个兵团决定撤离徐州,粟裕没有选择攻击李延年和刘汝明,而是瞄上了杜聿明这块肥肉,危机就这样被化解了。

杜聿明这手撤离徐州玩的还是很漂亮的,先是战略欺骗我军高级间谍郭汝愧和刘斐,导致毛给粟的敌前情报说杜聿明要从两淮方向撤退,然后又来了一手声东击西,炮击徐州东面,谭振林给粟发报说有从徐州以东撤退的迹象。上有政治命令,下有下属建议,粟裕却不为所动,将兵力置于津浦路两侧,东西都可兼顾,同时侧重点放在津浦路以西,晚年粟裕回忆说,就算是往东跑,也追得上。两淮是江河水网地带,又是粟裕极其熟悉的苏中苏北战场,杜聿明往两淮方向绝对跑不了。粟裕的战略决策和敌情判断,对地方指挥官的性格和指挥偏好选择,已经到了分好不差的地步,用四个字形容就是炉火纯青。

杜聿明带着邱孙李从徐州撤出之后,粟裕紧急命令手里的7个纵队分兵狂追,7个主力纵队包围敌方主力三个兵团,数量上并没有优势,粟裕压力大的旧病重发,痛苦万分,这是一个微妙的时候,蒋介石并非没有转败为胜的机会。

此时,中野和华野2个纵队包围黄维,唯一的隐患就是南线的刘汝明和李延年,但是他们攻击意志不是很坚决,粟裕决定转用兵力,就紧急从南线抽调3个主力纵队往北迂回追击杜聿明。但是危机并没有消除,阻击正面只有正面只有华野6纵,另外渤海纵队一个师和地方部队,防守正面巨大,兵力严重不足。蒋介石的公子蒋纬国也带着战车部队加入了南线战场,如果被这一路敌人突破并不是非常牢固的阻击阵地,攻击围攻黄维的中野的侧后,那么就不只是煮熟的鸭子飞了的问题了。蒋公子亲自来督战,结果也没能突破阻击阵地,甚至蒋纬国说,战局发展到现在,并不是靠个人的英勇可以解决问题的,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我想告诉你,南线真的是一个反败为胜的机会,你作为老蒋的亲儿子尚且有如此的想法,蒋家天下亡了倒也怪不得别人。

我看粟裕回忆录,对于南线敌方的撤退和攻击不用全力,那真的是很开心和庆幸的。

黄维毕竟也是科班出身,凭借装备和火力优势,在双堆集坚守的有声有色,老长官胡琏空降双堆集,更是极大的增强了黄维兵团的士气,中野打黄维非常艰苦,伤亡惨重,迟迟不能解决战斗。粟裕已经无兵可用,战局仍是焦灼状态,这个牌局谁有新的力量进来,战局就可能发生改变。而蒋已经在想着从西安,青岛,武汉,这些地方去调兵增员了。粟裕认为必须速速解决黄维,以打破僵局。仍旧是自己的绝技之转用兵力,在华野内部力排众议,从包围杜聿明的大军中抽出三个纵队,协助中野打黄维,用兵真是行云流水精彩纷呈。从南线掉三个纵队是到北线包围杜聿明,是因为杜聿明是强敌需要要用重兵包围,后面从包围杜聿明中抽调3个纵队消灭黄维兵团,是因为杜聿明已经被消灭了一个孙元良兵团,而且被围困若干天,没有了战斗意志,已经把变成了弱敌,强弱转化,应用之妙,存于一心也。转用兵力绝对是粟裕用兵的一大特点,非常注重效率,绝不浪费兵力,例如黄桥,苏州,莱芜,豫东都有类似鲜活的例子。至此,陈士渠带领的三个华野纵队加入围攻黄维的战斗,淮海战事其实已经结束了,60万打80万,消灭了55万,绝对是战争史的奇迹。

关于淮海战役有一个著名的争论,就是到底是谁指挥的,很多人乐此不疲,甚至翻出各种的电文,相关人士的回忆录和建国后的只言片语争辩不休。既然是聊淮海战役,那我也简单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关于淮海战役总前委,在这里我分享一个网名叫叶舟物理的小哥的观点,先贴两封电报。

中央军委关于成立总前委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的电报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六日)

五) 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地区作战三个月至五个 月(包括体整时间在内)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近八十万人左右,必须由你们会阎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缘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栗、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中 央 军 委
十六日十八时

中共中央关于组织平津战役总前委致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等电(1949年1月10日)林、罗、聂,平津前线各兵团,平、津两市委两军管会,华北局,东北局:
为着统一领导夺取平、律,并于尔后一个时期内(大约有三个月)管理平、津、唐及其附近区域一切工作起见,中央决定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同志组织总前委,林彪为书记,所有军事、政治、财政、经济、粮食、货币、外交、文化、党务及其他各项重要工作均归其管辖,以一事权而免分歧。两市委、两军管会关于上述工作均直向总前委请示。由总前委向中央负责。总前委与华北局为平行关系,有事用函电或当面商决。
中 央
子灰
仔细对比这两封电文就可以发现,虽然都是总前委,但是淮海战役总前委和平津战役总前委是有着本质的不同,平津战役的授权包括了所有工作,而淮海战役总前委主要就是负责后勤相关工作。

第二个,就是总前委基本上就没有就淮海战役的过程发过任何一封以总前委署名电报,唯一的一次会议也是其他4位领导到粟的驻地,开了一个讨论渡江战役的会议,同时也没有办公人员,没有工作地点的。

如果基于以上两点史料,还说淮海战役是总前委指挥的,确实是有点牵强和抠字眼了。

我觉得准确点说,淮海战役主要的战略构想,敌情判断,应急处置,兵力部署,战役指挥和战役结果都是是粟裕和华野贡献了最大的力量,这里面有很多量化的数据可以做一一对比。

军事指挥是是有着浓郁的个人性格色彩的一种艺术,而且这是由部队所在军事主官的性格所决定的,所以有的部队擅长攻坚,有的擅长防守,有的计谋百出,有的大巧不工,有的刀口添血,有的稳健笃定,其实并没优劣高地之分,梳理下这几个主要战将的指挥历史和来往电文,就可以发现淮海其实就是一场有着浓郁的粟裕风格的战役。

也就是说,换了粟裕必定没有淮海,但是换了林,是不是还是有平津和辽沈呢?

您说呢?

帖自己另外两个帖子。

一个是写豫东战役的如何评价豫东战役? - 丹贝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5423

一个是写子养电前后粟裕改变中央战略部署的沟通过程的 历史上粟裕有哪些厉害之处? - 王恒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2660


user avatar   yanghf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事儿有啥好争的?还尼玛一堆电文。什么党指挥枪。

就问两句话:

1. 粟裕共和国第一大将,有多少人不服的?

2. 粟裕凭什么封的第一大将?不凭淮海战役的战功,难道还特么凭什么苏中,济南,孟良崮?

你要不是一特大号叉子,你觉得要是粟不领淮海第一功,哪个臭不要脸的能领?

如果粟裕是第一功,还不主要是他军事指挥的,那么粟裕的功劳何在?是尼玛管了后勤,找人谈了心,还是尼玛挺着丈八蛇矛冲了阵?

什么时候中国历史臭不要脸到监军能跟军人抢战功了?

ssssssssssssss

正经说一下。整个淮海战役的战略指挥,肯定是中央军委(主要是图书管理员)。因为涉及两大野战军,涉及几百万后勤人力的调动。

实操的主要单位是3野(华野),2野(中野),华东局。三者间互不统属。

总前委从成立的时间以及实际的电报来看,主要起协调作用。总体并没有起到任何指挥作用。指挥是由中央军委直接下达到3野,2野的主要领导班子(前委的其它人,只是知会,配合,因为人都不在一起)。淮海战役之后总前委的领导作用要大于淮海战役之中。

所以从淮海总决战往下分的次级单位战役指挥,一定是3野,2野的军事领导班子。也就是说灭黄百韬,杜聿明的是以粟裕为主的3野。灭黄维是以刘帅为主的2野。当然,对淮海总决战而言,刘,粟都有自己的构思,建议,但那是参谋权,指挥权还在中央军委。刘指挥不了粟,粟更指挥不了刘。

而歼灭黄百韬的前线指挥官,应该是谭。歼灭杜聿明的前线指挥官,应该是粟裕与陈士渠。

至于整个淮海战役的战略构思。首发建言应该是粟裕。决策还是管理员。而且这个建议只是在江北歼灭几个国军主力(主要是黄百韬),没有淮海决战的意思。所以是小淮海。

管理员一开始有没有根据粟裕的小淮海,直接策划总决战?我觉得是有这个预期,但没有这个奢望。因为决战不决战,还要老蒋愿不愿意,配合不配合。红军时期,老蒋总想找管理员决战,可管理员不配合也没办法。从动员规模来看,管理员是做好了大吃一顿的心理准备,也下了饵和钩子钓一条,勾搭一条。但绝没想到来个三网全捞。本想拿个80分,结果不仅得了100分,还拿下额外50分大附加题。蒋总裁一会儿决战,一会儿不决战,一会儿逃跑,又不壮士断腕,在逃跑中把五条腿儿送给你砍。而管理员下饵下钩,下网,补网与刘粟一通神操作,除一两个兵团没钩过来,全烩了。

所以,整个淮海决战(徐蚌会战)的真正总指挥一定是管理员(对手是蒋总裁)。不是后方的名义指挥者,而是实际指挥者。

而粟,刘是次一级的主要军事指挥者。

除管理员外。首功是粟大将绝对站得住脚。(次功自然是刘帅)。而动员,后勤,谍战的首功自然是饶。

军事上,粟不是整个淮海战役的指挥者,但可以说是主要指挥者。

设计师,陈总协调挂名可以,有功劳,贪功就扯淡了。谭还有前敌指挥的功劳。


user avatar   jie-zhi-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么,唐僧在花果山念一段紧箍咒,就会当上猴王吗?

如来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花果山的猴子会认为如来是猴王吗?

不扎根基层,群众是不会认可的!


原答案被折叠了:

盖世猴王为何裸死猴山? 数百头母猴为何半夜惨叫? 动物园最大猴群为何屡遭黑手? 游客投掷的食物为何频频失窃? 连环强 J母猴案,究竟是何人所为? 动物园管理处的门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 数百只小猴意外身亡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这一切的背后,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是性的爆发还是饥渴的无奈? 敬请关注今晚8点CCTV12法制频道年度巨献《题主的不归之路》 让我们跟随着镜头走进题主的内心世界…


user avatar   jjdxbb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没人提《圣斗士星矢》啊?

这个系列作品的特色不就是回回都是一部的戏就半天时间么?

黄道十二宫篇:纱织中了天箭座的箭,必须12小时内突破圣域十二宫。

北欧篇:奥丁代言者希露达被海皇戒指蛊惑令冰川融化,纱织代替希露达阻止冰川融化但是只能坚持12小时,必须在时限内摘下希露达的戒指。

海皇篇:纱织代替人类承受波塞冬的洪水,应该也是只能支撑一天之内的时间。

冥王十二宫篇:被哈迪斯复活的圣斗士要在12小时内取下雅典娜的首级,实际目的则是为了雅典娜去冥界并且唤醒女神圣衣,12小时候被复活的圣斗士们就消失了。

冥界篇:记不清打了多长时间,但从纱织被塞到缸里抽血开始到解决应该也是一天之内。

黄金魂:在本篇剧情里有好几天,但对应到冥界篇时间仅仅发生在冥界篇12黄金击破叹息之墙到打死神之间。

火星篇:马尔斯获得阿丽娅的权杖后建立起巴别塔吸引火星,会在12小时内毁灭地球,主角们必须在12小时内突破新十二宫。

土星篇:这篇好像打了很多天……


user avatar   jian-feng-27-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一名基层派出所民警。

可以说当今中国警察普遍羡慕美国警察可以采取暴力手段绝对的镇压不法分子。

但是,不得不说,这次这位美国警察,太过分了,不仅是过分,而且我的理解是那已经构成了犯罪行为。那黑人已经制服了就可以正常上拷带走了,没必要一直压着脖子压那么长时间。没能置身其中不知现场那美国警察的所思所想,反正我个人挺不理解他为啥那样干的。

只能说无论什么地方,无论什么行业,只要是人的社会,都有像样的也有操蛋的吧。

_________此处为分割线 _________

以下为统一答复评论中有些人质疑的我所讲的羡慕二字。

能够出现这种质疑在我料想之中,因为中国警察也有过过分的时代,据我所知就是在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就如同地痞流氓,看谁不顺眼就能打谁对老百姓而言没王法可讲,那时候的警察说好听点可以说是威风凛凛说难听点儿是横行霸道。

但我想表明的是,时过境迁,现在的中国警察无论是受舆论约束还是因为法治社会建设制度规范都已经变得逐步文明与规范起来,起码我认为从我们现在开始从公安司法院校毕业参加公务员考试考进来的新一代警察已经具备新的面目,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行业内目前仍然存有历史的顽疾,仍然存在着臭虫,但我已经讲过无论什么行业都有操蛋的吧,这是个人问题,不是群体问题。相比之下,拍拍良心看,现在的整个警察队伍比照曾经确实过分的年代是不是已经是天地之别,问问曾经真正挨过曾经年代老警察欺负的中老年人就知道了。

为何会说起羡慕,因为警察每天面对的人群,大多是三教九流之辈,没有武力加身,很多事情在处理上警察显得软弱无能,说白了,好人谁没事儿上派出所转悠啊都忙着自己的生活呢,警察打人这句话,我们常常听到,但是但凡有点脑袋的人都能想明白,警察会闲着没事儿干把那在家里消停待着的遵纪守法的人抓起来暴揍一顿吗?

以上言辞不免更会有人质疑,请允许我解释,武力,当然不可滥用,我所说的羡慕不是羡慕美国警察的随意滥用武力,而是在合法范围内准许在对方不听从警察指令时动用武力,现在确实有人民警察法赋予了相关权力,但实践中现在的中国警察并不能或者说不敢执行人民警察法里的所有权力。拿防疫工作举例,卡口的工作人员在让出入的人员扫码登记时,就会有不愿意配合的人,然而这些不愿意配合的人可会知道工作人员的所做所为是为了整个社区的稳定安全,因为这整个社区包括了这名不愿意配合的人啊,在这个时候是否应当对其进行武力控制来保障其他居民的安全呢。同理,警察盘查也好,调查也好,总会有那些不愿意配合的人,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没问题所以警察不必要对其进行盘查所以就不配合,而警察当看到对方不配合时会以什么视角审视,难道要说谢谢您的不配合吗,万一这不愿配合的人真背着案子呢,那便是对更多的人民群众的不负责任。因此,我要说,民众的素质如果真正达到了人人互相敬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文明程度,要求警察绝对文明不要有暴力举动,一点问题没有,一味强调了警察不该暴力执法而分毫不过问被执法对象自身是否存在问题,是不是看问题的角度些微的片面了些。

请注意,我说羡慕里的那句话尾巴实际已经表明了,羡慕的是暴力手段对不法分子的镇压,可不是对遵纪守法的百姓也要肆意妄为。例如像给群众办个身份证居住证之类的业务,警察当然应该热心服务。但当面对泼皮无赖时,还要笑脸相迎,得来的只有蹬鼻子上脸,警察都不怕了,您们认为这些无赖还有谁管得了。

列位存有异议的同志们,谢谢您们的教诲。言辞中犀利的同志们,谢谢您们的敦促。

让我知道当警察,需要吾日三省吾身。

还想要质疑甚或是骂的您们,若是能让您舒服,骂两句无妨。我不算您辱骂警察。不过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吧。

_____分割线

2020年6月5日22:53 出警在路上




  

相关话题

  大清和大明在史学界谁的评价更高? 
  太平天国有哪些被忽略的将领? 
  你知道哪些自打脸的名人? 
  为啥以前的马能托重甲炮架,现代的马托不了 180 斤的胖子? 
  现代战争的野战防空还有没有必要发展? 
  将大刀背上装上很多铁环,主要用途是什么?古代兵器是否确实存在铁环? 
  托洛茨基有兵权为什么会输? 
  同样是进攻勇猛和善于运用装甲部队,巴顿的知名度为什么比瓦图京要高? 
  如何客观看待美国攻打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亚? 
  为什么《紫日》导演冯小宁也能拍出《举起手来》?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德国女议员认为国歌太“man”而要求修改国歌?
下一个讨论
中国第一颗核弹真的是用算盘算的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